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0 21:0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这部传(
chuán
zhuàn
)记记录了他传(
chuán
zhuàn
)奇的一生。
2.父亲为哄(
hōng
hǒng
)女儿而讲的笑话,逗得屋子里的人哄(
hōng
hǒng
)堂大笑。
3.在藏(
cáng
zàng
)戏数百年的历史中,隐藏(
cáng
zàng
)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1.过年前,家家要把suàn(
)瓣放进cù(
)里泡,准备过年吃
jiǎo
zi(
)用。孩子们则要买

bànr(
),天一擦黑,就开始
rán
fàng(
)鞭炮。一
zhá
yǎn(
),春节到了,
xiǎo
fàn(
)们在庙外
bǎi
tānr(
),分外热闹。
2.这天,母亲áo(
)了
tián

nì(
)的腊八粥,特别
nóng
chóu(
),特别清香,八儿一口气吃了三大碗。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能歌(
)(
)
(
)(
)更新
随(
)所(
)
独出(
)(
)
两面(
)(
)
(
)(
)所求
(
)(
)分文
地广(
)(
)
1.春回大地,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是花的世界。
2.他这个人
、阴险毒辣,你和他共事,一定要小心为妙。
3.我国新疆虽
,但资源极为丰富。
4.小丽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翡翠(fěi)
榛子(qín)
B.火炽(chì)
唾沫(tuò)
C.栗子(lì)
机杼(shū)
D.吞噬(sì)
敦厚(dūn)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解释
通宵
B.彼此
肿涨
C.粉碎
猜想
D.彩绘
沸腾
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终日不成章
李杜文章在
B.相去复几许
何时复西归
C.焜黄华叶衰
乡音无改鬓毛衰
D.白日依山尽
今夜月明人尽望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家中也有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C.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D.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玩意儿”“零七八碎儿”等词语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B.《腊八粥》一文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腊八”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C.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分别与我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乞巧节和元宵节有关。
D.藏戏是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的戏剧。观看藏戏,从面具就可以分辨出人物的身份和善恶。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补全句子)
那挂在夜空中的,不是月牙,而是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雨后的翠竹,绿得

3.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1个错标点符号,3个错别字,2处语病)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两挡节目在传承民族文明、宏扬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盛大的作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全国;也为那些一味崇尚愉乐的电视制作者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寒食》一诗中“

”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2.《迢迢牵牛星》一诗中,运用叠词,感慨有情人难成眷属的诗句是:“

”。
3.《十五夜望月》一诗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写景的诗句是“

”。
4.《北京的春节》一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腊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写得详细,过小年、正月初六等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七、综合实践
六(2)班的“春节新想法调研小组”到街道走访,调查人们对春节习俗(年俗)的看法。
1.请阅读下面关于燃放鞭炮的对话,替调研小组作出回答,并说明理由。
小组成员:对于现在不许燃放鞭炮,您赞成吗?
受访奶奶:不赞成,不放鞭炮就不像过年啊!
小组成员:

2.你知道有哪些旧的年俗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或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年俗吗?请写一写吧!(说明旧年俗的变化之处及原因或新年俗形成的原因)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本命年的回想(节选)
刘绍棠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1.短文开头的“预热”的意思是
。从短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用“——”画出相关语句。
2.用“~~~~”画出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句话。
3.怎样理解短文中所说的“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这一复杂的思想感情?
4.“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奶奶在新年到来前表达的美好愿望。
B.这是当地人民纯朴、善良个性的体现,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奶奶的心情是愉快轻松的,因为能为亲人祝福是幸福的。
D.这是奶奶无知的表现,迷信思想过重。
(二)枣核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一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旧时同窗“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是因为她想(
)。
A.种树吃枣子
B.种树扮花园
C.种树寄乡愁
D.种树收枣核
2.从“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可以看出(
)。
A.她重视维系半个世纪的友情。
B.她珍惜好不容易得到的枣。
C.枣核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D.枣核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
3.“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她的心上缺的是(
)。
A.故乡的温暖
B.朋友的陪伴
C.家乡的记忆
D.精美的房子
4.旧时同窗为了假山石,“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旧时同窗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她的哪些言行中?至少举出两个例子。
6.久别重逢,旧时同窗把“我”安顿好后,不叙别情,却“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劈头”就问“我”后花园怎样,是否合乎情理?为什么?
九、习作。
一年里,我们会度过很多欢乐有趣的节日,如春节、儿童节、中秋节等。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可以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也可以写一写发生在这一节日里一件难忘的事。
题目:我最喜欢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③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这部传(
chuán
zhuàn√
)记记录了他传(
chuán√
zhuàn
)奇的一生。
2.年轻的父亲为哄(
hōng
hǒng√
)女儿开心而讲的笑话,逗得屋子里的人哄(
hōng√
hǒng
)堂大笑。
3.在藏(
cáng
zàng√
)戏数百年的历史中,隐藏(
cáng√
zàng
)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1.蒜

饺子
杂拌儿
燃放
眨眼
小贩
摆摊儿
2.熬
甜腻腻
浓稠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1.万象更新
2.两面三刀
3.地广人稀
4.能歌善舞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1.B
2.B
3.B
4.B
5.C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一把闪闪发亮的镰刀
2.快要滴下来了
3.①把“挡”改为“档”;②把“宏”改为“弘”;
③把“盛大”改为“巨大”;④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在全国”调换位置;
⑤把分号改为逗号;⑥把“愉”改为“娱”。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2.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3.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4.时间
除夕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有利于读者加深对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了解与认识
七、综合实践
1.奶奶,燃放鞭炮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对您和大家的身体都不好。过春节,除了燃放鞭炮,您还可以参加很多活动,比如跳广场舞、打腰鼓、参加老年合唱团等。
2.从前的春节,人们大多在家中度过,最多的走动便是去各个亲戚家拜年;如今,更多的人选择在春节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遍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选择旅游过年,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本命年的回想(节选)
1.充分进行各方面的准备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2.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3.“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是因为腊八粥香甜可口,让人爱吃。
4.D
(二)枣核
1.C
2.B
3.A
4.旧时同窗不怕路途遥远,不惜重金购置假山石,饱含依恋故土的深情。
5.①她托“我”带几颗家乡的生枣核到美国,想种在园子里;
②她想北海,就开车到几十里外,亲手挑选并买下假山石,堆在自家园子里,建成他们家的“北海”。
6.合乎情理。因为后花园充满了“家乡味”,面对来自祖国家乡的“我”,旧时同窗迫不及待地以此来倾诉思乡之切的情感,所以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九、习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