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盐的化学性质》。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1、
教材分析之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是九年级化学知识学习的点睛之笔。这节内容始终贯穿两条线,其一,让学生学会整理、分类知识,找寻相互的联系,从旧知中产生疑问,扩展新的知识体系,勾画知识网络图;其二,为化学和生活搭建桥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生活中常见的盐》这节内容分成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常见四种盐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并对附录1《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中出现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进行归类和整理;第二课时,了解盐的化学性质,构建初中常见物质之间的知识框架;第三课时,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并利用其拓展学生对酸、碱和盐化学性质的全面理解。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二课时《盐的化学性质》。
首先说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利用碳酸钙引导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盐的性质讨论和学习;2.归纳总结出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3.通过对比与实验探究学会归纳盐的化学性质,由此体会分类学习化学物质的方法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养成及时收集、整理知识的习惯;
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科学思考、探究、知识迁移等核心素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备系统、联系看问题的观念
。
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科学思考、探究、知识迁移等核心素养,难点是让学生具备系统、联系看问题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前已经储备的知识有,常见盐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部分盐溶液与金属单质和盐酸的反应。
已经具备的能力有探究、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我们将学生的学习拓展为三维空间,包括课前的蓄能预习,课堂的引导和课后的反思。让学生通过自主蓄能法、问题导入法、探究归纳法、讨论释疑法、反思提升法来进行全面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我们设计了三维课堂的导学案,将学习空间拓展为三个部分,包括课前蓄能,课堂释疑和课后反思。
课前蓄能中为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1,构建物质分类图,明确各类物质的关系。2,查找已学过的与盐有关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课前的蓄能预习,整理和复习旧知,帮助学生理清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种类,并让学生了解盐的两条化学性质。
课堂释疑也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通过课前的预习内容导入新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盐类能与酸反应?”再设计学生动手实验。利用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总结出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并顺势进行科普介绍,举出生活中的碳酸盐与酸反应的事例,如治疗胃酸过多的部分胃药原理等。该板块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学会知识迁移的核心素养。
第二,教师设计了一个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实验题。通过该题,既能及时对第一部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也由此进行深入,根据教师所给试剂,让学生找出其他能够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方法,由此来引入盐与碱,盐与盐的反应。
这个板块要求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理清思路,并设计好实验方法与步骤,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除了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更多的是拔高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等科学素养。
设计的方案还对所给的试剂进行了不同难度的设置,比如硝酸银的引入,需要学生迁移上节内容中学到的氯化银溶解性“既不溶水,也不溶酸”的知识来解决是否能用其鉴别的问题,这就具备了一定的思维难度。对学生的挑战性更强。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能清楚地观察到盐与碱、盐与盐的反应,对知识的解释也有了更生动的表达方式,学生兴趣更高。
通过以上实验的探究和思考,学生基本掌握盐具有四条化学性质,我们再通过最后一个环节,用物质种类概括盐的化学性质,从而梳理知识,强化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其实,只凭课堂上的这三个探究部分,很难对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完整的解释,学生在实验探究和讨论归纳中也在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比如,“盐能任意与酸、碱、盐发生反应吗?可溶碳酸盐溶液呈碱性,其他盐也相同吗?盐能跟指示剂反应吗?盐能跟氧化物反应吗?盐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吗?”等等。
问题的产生激发思维的活力。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能激发学生通过自学去提升自身的知识容量,获取学习信心。所以在课后反思的这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盐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为什么相互间能反应?”的问题。即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也为下节知识的学习储备能量。
最后,我们通过设计的反思题来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找寻生活事例,为学生搭建起化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中的所学能为生活所用。
五、教学反思
1.构建三维课堂学习模式,将能够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放到课前,既缩小课堂的知识容量,也更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每堂课后的反思既能拓展学生思维,也成为下节内容的知识蓄能。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学习效果更好。
2.在课堂设计中,教师一直是一名引路人和提问者,将课堂交给学生的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问题是否精准到位,课堂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思维,是决定一堂课事半功倍的基本要素;
3.将课堂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时间,让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动眼观察代替教师的讲授。这种授课方式的改变,即激活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思维和操作能力等核心素养。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盐的化学性质》三维课堂导学案
课前蓄能
:
1.请按照物质的组成元素特点进行分类,填写出下列树形图:
2.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有盐类物质参加反应的方程式。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盐+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盐+___);
课堂释疑:
1.
实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反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设计与探究: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的N种方法,并写出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⑴
利用________鉴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盐+___);
2
利用________鉴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盐+___);
2
利用________鉴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盐+___);
2
利用________鉴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盐+___);
3.
用物质的种类概括出你掌握的盐的化学性质:
⑴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1、
盐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为什么相互间能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盐类物质反应的实践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