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专题强化训练(二)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佛罗里达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平均海拔低于35米。境内有河流17
116条,湖泊3万多个。其南部分布着大片沼泽,保持着原生的自然状态。读美国佛罗里达州部分沼泽分布图与迈阿密气候资料图。回答1、2题。
1.佛罗里达州沼泽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
A.气温低,蒸发量小
B.海拔低,地势低平
C.冻土广布,下渗量小
D.河流密集,落差大
2.若该地沼泽面积减少,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
A.调洪蓄洪能力增强
B.气候的大陆性增强
C.水土流失加剧
D.鸟类种类增加
【解析】1选B,2选B。第1题,读图可知,大片沼泽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地区,属于湿润性气候,降水丰富,河湖密布,有无数条浅浅的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浅浅的河流流入大海,在沿海地区受海水顶托形成湿地。佛罗里达州纬度较低,全年气温高,没有冻土;该地地势低平,河流落差小。第2题,沼泽面积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调洪蓄洪能力减弱;沼泽面积减少,水源减少,降水量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该地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水土流失问题不明显;沼泽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鸟类种类减少。
锦屏二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雅砻江锦屏大河湾上(如图),装机规模480万千瓦,是我国“西电东送”“川电东送”战略性关键工程,水电站通过裁弯取直开挖隧洞引水发电,首部拦河闸仅高37
m。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锦屏二级水电站选址的主导因素是
( )
A.径流季节变化小
B.地质基础稳定
C.人口密度小
D.地势落差大
4.与“川气东输”相比,“川电东送”对华东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
A.提高新能源利用比重
B.减少能源输送损耗
C.带动化工等产业发展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解析】3选D,4选D。第3题,锦屏二级水电站选址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故径流季节变化大。这里处于板块交界部位,地质基础不稳定。水电站选址主要考虑修建条件,与区域人口密度关联度不大。该地位于高原山地向盆地过渡部位,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成为选址的主要因素。第4题,与“川气东输”相比,“川电东送”对华东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是川电东送主要输送水电,清洁无污染,可以减少华东地区使用天然气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水电是常规能源,不是新能源。水电的输送能源损耗更大。天然气可以做化工原料,可以带动化工产业发展,但水电不能带动沿海地区的化工产业。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简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B.扩大稀土产量,增加出口量
C.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
D.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6.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 )
A.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B.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
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D.对废矿区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解析】5选A,6选B。第5题,包头位于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力量薄弱,因而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需要合理开采,进行深加工,而不是盲目扩大产量;该段黄河还未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较小;黄河通航能力差,水运不便。第6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不是唯一出路。
读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完成7、8题。
7.与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相比,冀北高原种植错季蔬菜的优势条件有
( )
①夏季气候凉爽
②光照资源丰富
③昼夜温差大
④土壤肥力高
⑤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8.京津冀地区各蔬菜生产区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
A.都市型蔬菜生产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基地
B.山地丘陵蔬菜生产区打造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C.山前平原蔬菜生产区建立大型出口创汇基地
D.冀东南蔬菜生产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基地
【解析】7选A,8选B。第7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是夏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较冀北高原水资源更丰富;冀北高原海拔高而夏季气候凉爽,降水少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多为冲积扇而土壤更肥沃。第8题,山前平原具有土地规模大的优势,可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质量好,农业种类多样,适宜发展优质生态特色基地;采摘、观光基地适宜在城市周边地区发展。
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图。读图,完成9、10题。
9.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面对工业化不断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状,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
( )
①加大科技投入,将粮食用地全部转变为蔬菜、花卉、乳畜用地
②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③大量施用化肥和低残留农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
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带动作用表现在
( )
①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
②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
③贸易的发展,使周边地区成为其广阔的消费市场
④交通线路向周边延伸,加强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观念
⑤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④⑤
【解析】9选D,10选C。第9题,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应该压缩粮食用地面积,但不能全部转变为蔬菜、花卉、乳畜等用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第10题,城市化的进程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乡村转变为城市。③④只是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改变,并没有转变为城市。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0分)
材料一 天津城市新规划方案将天津城市性质确定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将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下图为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图。
材料二 天津滨海新区与深圳特区产业结构现状比较。
产业
天津滨海新区
深圳特区
第二
产业
重化工、电子加工装配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
产业
传统服务业(邮政、仓储、批发零售)
现代服务业(研发技术服务、软件服务)
(1)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2)开发滨海新区对天津老城区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3)在滨海新区未来开发中,需要面对哪些环境问题?
(4)滨海新区作为带动天津区域发展经济增长极,若参照深圳特区,你认为滨海新区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第(1)题,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从位置、地形、地价、交通、发展空间等方面回答。第(2)题,开发滨海新区对天津老城区的积极意义可结合卫星城分析,主要对分散老城区城市职能、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第(3)题,滨海新区年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故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人口增多和产业发展,排放的“三废”会增加;因地势低平,随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滨海新区造成威胁。第(4)题,对比表格中滨海新区与深圳特区第二、三产业的差距,第二产业主要发展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第三产业要从加强物流、旅游、研发技术服务、软件服务等方面发展。
答案:(1)水、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价较低;发展空间大。
(2)分散老城市人口和部分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压力;改善城市环境。
(3)水资源短缺;“三废”排放;海平面上升。
(4)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发展旅游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共40张PPT)
阶段提升课
第二章
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主题归纳·能力提升
一、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1.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
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
2.我国不同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地 区
生态问题、
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地区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
②湿地减少;
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
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
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
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地 区
生态问题、
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华北地区
(黄淮海
平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
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小水电,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地 区
生态问题、
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西北干
旱半干
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厂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
②早期预警;
③生物固沙、
沙障固沙
【对点训练】
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1)、(2)题。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孔隙度/%
含水量/%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1)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2)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
( )
A.增加土壤矿物质
B.提高土壤坚实度
C.增强抗旱涝能力
D.减少地下径流量
【解析】(1)选A,(2)选C。第(1)题,从表中数据分析,当使用封山育林方式后,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和氮含量都达到了最大值,所以该种方式效果最明显。第(2)题,根据表中退耕还林工程与撂荒地对比,退耕还林不影响土壤矿物质;增加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坚实度;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增强抗旱涝能力;保持水土可以增加地下径流量。
二、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比较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
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煤炭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充足
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水源不足
生产
结构
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学
煤炭是主导产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存在
问题
资源枯竭和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致使传统产业衰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环境恶化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外运能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整治
措施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点训练】
读“我国东北工业基地和德国鲁尔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东北工业基地和鲁尔区发展工业的相同区位优势。
(2)指出东北工业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
(3)鲁尔区曾经衰落过,在其振兴措施中,指出哪些可供东北工业基地借鉴。
【解析】第(1)题,工业区位条件,主要从资源、交通、市场分析。东北工业基
地和鲁尔区都煤炭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市场广阔。第(2)题,东北工业基
地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在发
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是资源枯竭,用地紧张,污染严重,交通拥挤,设备落后
老化,产品不能适应新市场的需求等问题。第(3)题,东北工业基地可以借鉴的
鲁尔区治理措施有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交通和科技、治理污染和美化环境等。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市场广阔。
(2)资源枯竭,用地紧张,污染严重,交通拥挤,设备落后老化,产品不能适应新市场的需求等问题。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科技,繁荣经济;完善交通运输网;治理污染,美化环境等。
三、流域开发的基本分析思路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一般要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如洪水成因分析:河流洪水的形成与水系形状、支流分布、地形、降水量多少及季节分配、植被、土质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农业等人类活动因素有关。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3.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4.评价水利工程的影响:
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评价水利工程的利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旅游、防洪等方面。评价水利工程的弊多从工程本身及上游、下游进行。如下图:
例如,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其影响:
(1)积极的影响。
①提高了尼罗河灌溉、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等利用效益。
②利用水电产生的环境效益主要是减少了“三废”的排放。废渣的少排放可少占土地;废水的少排放,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减少了水污染;废气的少排放,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酸雨的危害。
(2)消极的影响。
①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
②河口外海域内的沙丁鱼因失去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部。
③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蚀而后退。
当然,阿斯旺大坝的利和弊对于其他大坝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大坝所处的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流域内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不同,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就不同。
【对点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水河,为西江上游的别称,流域内山岭连绵,地形崎岖,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它的梯级开发是国家的重点开发项目。
材料二 珠江流域图。
(1)分析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红水河水电梯级开发产生的效果与田纳西河综合开发相似,主要有:________。建大坝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
(3)试分析红水河水电梯级开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影响。
【解析】第(1)题,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要从河流流量和河流落差两个方面分析,具体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河流径流量大。第(2)题,梯级开发建多级大坝可以带来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效益。建大坝的不利影响从淹没田地、影响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具体有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等。第(3)题,红水河梯级开发的电力资源可以西电东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从而可以满足珠江三角洲地区用电需求的增长;改变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同时可以减小珠江下游河流含沙量,使得入海泥沙减少,珠江三角洲出现淤积减慢或侵蚀后退;有利于提高珠江三角洲的防洪和防旱能力。
答案:(1)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河流径流量大。
(2)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 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等(言之有理即可)
(3)满足珠江三角洲地区用电需求的增长;改变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入海泥沙减少,珠江三角洲出现淤积减慢或侵蚀后退;有利于提高珠江三角洲的防洪和防旱能力。
四、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1.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原则:
商品农业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2.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对点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常绿小乔木,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油茶树喜热、喜光、喜湿、怕冷。要求年平均气温16~18
℃,花期平均气温为12~13
℃,年降水量一般在1
000毫米以上,适宜在坡度和缓、土层深厚的酸性土壤上栽植。突然的低温或晚霜会造成落花、落果;阳光不足,易徒长枝叶,挂果少,含油率低。花期连续降雨,影响授粉。
2019年11月召开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9
000万亩,茶油年产量达到200万吨。
我国十大油茶种植省区栽植面积和茶油产量分布图
湖南省某镇依托油茶种植形成的油茶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图
(1)与湖南、江西等省份相比,贵州省油茶种植面积小、茶油产量低。试分析其
自然原因。
(2)分析湖南某镇推进油茶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简述我国加大油茶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解析】第(1)题,贵州省为喀斯特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土层较薄,石灰岩广布,
土壤多呈碱性,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干旱缺水,适宜农业生产
的土地面积小,单产低;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湿冷,以
连续性阴雨天气为主,光热不足,不利于油茶花期授粉,挂果少,品质差,出油率
低。第(2)题,推进油茶的种植,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
土壤的肥力;茶粕可以作为天然有机肥,对土壤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以当作生
物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3)题,做大油茶的产业规模,可以促进油茶产区经济的发展,推进以油茶产业为引领的扶贫项目;可以弥补我国油料作物生产的不足,有效缓解油料供需矛盾,减少油料作物的进口,缓解进口压力,增强和保障粮油安全的能力;可以使江南丘陵地区大量的荒山荒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贵州省为喀斯特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土壤多呈碱性且土层较薄,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干旱缺水,适种面积小;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冬季湿冷和连续性阴雨天气多,不利于油茶花期授粉,挂果少,出油率低。
(2)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茶粕可以作为有机肥,改良土壤;生物农药,减少环境污染。
(3)做大产业规模,发展油茶产区经济,推进产业扶贫;有效缓解油料供需矛盾和进口压力,增强保障粮油安全的能力;充分利用江南丘陵地区荒山荒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样题示范
情境: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思考: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案例评析
情境分析:
以乌裕尔河为背景,结合东北河流图,考查沼泽湿地的形成环境,并探讨乌裕尔河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设问评析:
(1)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从区域特征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
(2)能够结合给定的地理事象,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解释。
(3)能够从两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给出简单的地域性解释。
(4)结合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学业质量水平评析
(1)区域认知——水平3
根据乌裕尔河形成沼泽湿地,推测解释扎龙湿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水平2
根据乌裕尔河成为稳定的沼泽湿地,分析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综合思维——水平2
结合扎龙湿地的气候、河流特征,能够分析扎龙湿地盐度的变化。
(4)人地协调观——水平3
一切人类活动要注重人地协调发展,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共93张PPT)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1)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_________等方面的问题。生态破
坏主要有_________、荒漠化、森林破坏和湿地减少等。
环境
经济
社会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含义: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___________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_________侵蚀及水的损失。
(2)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
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地带,其中以_________地区最为严重。
土地生产力
土地表层
山地、丘陵和高原
黄土高原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_________,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_________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_________。
5.影响_______合理和有效利用。
土壤肥力
生态环境
洪涝灾情
水资源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
1.生物措施:因地制宜,_________。
3.治理模式:以_______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植树种草
小流域
【自我检测】1.在我国,水土流失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以_________
地区最为严重。
2.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B.黄土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C.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解析】选A。引起水土流失的因素,动力是流水,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于夏
季且多暴雨。
黄土高原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不包括
( )
A.使黄土高原上的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
B.使黄河下游河段更易发生洪涝灾害
C.使黄河中下游河段不能建设任何水利工程
D.使黄土高原自然灾害有加剧趋势
【解析】选C。水土流失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并不是不能建设水利工程。
4.填表: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类型
具体措施
生物措施
_________
工程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建_________
植树种草
兴建小型水库、打坝淤地
水平梯田
【地理百科】
红漠化
发生在江南丘陵及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分布区的水土流失(江南地区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现象。因此现象后土壤变成红色土地,一片殷红,称为红色荒漠化。
知识点1 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分析某区域水土流失的成因,一般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来分析。自然方面,要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人为方面,要从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等方面分析。下面以黄土高原为例,深入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1)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
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降水集中,
多暴雨
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地貌形态
不稳定
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易引起侵蚀和崩塌
植被
覆盖差
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
(2)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草类的保护
毁坏树木和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乱和建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用来作为建筑材料
滥用土地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易错警示】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该地的植被破坏,而是人口的过度增长超过了该地的环境承载能力。
【典例通关】
【典例1】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读图甲和图乙,完成(1)、(2)题。
(1)关于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
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C.位于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区
D.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
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
D.黄土高原上黄土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素养解读】本题主要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表现
区域认知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其过渡性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综合思维
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解析】(1)选D,(2)选D。第(1)题,根据图示,黄土高原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不是阶梯交界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生态脆弱,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该区域位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自然环境条件脆弱,不够稳定是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的原因。第(2)题,黄土高原相比南方,降水量较小,降水强度也小些;南方降水多,降水强度更大。南方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丘陵开发程度大,植被破坏程度高,植被破坏是人为原因。黄土高原中的黄土具有垂直节理性,抗侵蚀能力低。
知识点2 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措 施
适用地段
功 能
工
程
措
施
固沟
工程
建淤地坝
沟谷
地段
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修小水库
营造防护林
(生物工程)
护坡
工程
封坡育林育草
缓坡地段
拦蓄坡面径流,发展林果生产
修筑水平梯田
保塬
工程
平整土地
部分塬面
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营造护林网(生物工程)
措 施
适用地段
功 能
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
耕作区
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发展生产
选育良种、地膜覆盖、喷灌滴灌、科学施肥等
生
物
措
施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不适宜耕种的地区
恢复地表植被
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
有条件的地区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刷
【典例通关】
【典例2】谷坊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坝高一般1~3米。专家提出增加沙棘植物“柔性坝”,组成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沙棘植物“柔性坝”是按一定株距和行距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植的若干行沙棘体。下图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召沟的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谷坊的修建可使
( )
①河流含沙量减少
②沟道下蚀作用增强
③下游山洪危害减轻
④沟道出口地区土壤肥力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柔性坝”建成后,谷坊坝内
( )
A.泥沙颗粒变细
B.泥沙沉积增多
C.水体含沙量增大
D.耕地增速加快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水土流失的具体治理措施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在沟谷地区采取打坝淤地的措施。
(2)建坝的目的是拦蓄泥沙。
【解析】(1)选B,(2)选A。第(1)题,据材料可知,谷坊指山区沟道内拦截泥沙的小坝,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因此,谷坊的修建,拦截泥沙,使河流含沙量减少,①对;谷坊也能够降低河流的流速,减弱下蚀作用,②错;谷坊降低河流的流速,能够减轻下游的洪涝危害,③对;谷坊拦截泥沙,沟道出口地区泥沙量减少,带来的淤泥减少,使得土壤肥力降低,④错。第(2)题,植物“柔性坝”能够拦河落淤,使泥沙颗粒变细,降低河水含沙量,减少河道内的泥沙沉积;“柔性坝”的修建与耕地增速无明显关系。
【补偿训练】
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蓄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因俯视形状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区域环境治理。鱼鳞坑可以拦蓄地面径流,所以植树的地点应该位于鱼鳞坑附近,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图中②位于鱼鳞坑附近,适合种植树木。
课题: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中国荒漠化土地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延伸长达
5
500
千米,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自治区)。
案例研析·素养提升
【析图技巧】
析图步骤
析
图
重
点
析位置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区域,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大部、黄土高原北部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地区
析要素
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稀疏;人类活动剧烈
析联系
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方法总结】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模型
(1)危害: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例如,土地荒漠化使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自然灾害加剧。
(2)成因:自然原因多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一般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①自然因素。
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b.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植被稀疏。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
危 害
过度樵采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次生盐渍化
(3)治理措施: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
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③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④控制人口增长。
【针对训练】
(2020·珠海高二检测)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铁路沿线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对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如下图)防风固沙效益研究。据此完成(1)、(2)题。
(1)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
A.近地面输沙量
B.高空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2)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 )
A.削弱风力
B.稳固沙土
C.适应恶劣环境
D.减少水分蒸发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石方格沙障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风速下降时,挟带沙土的能力就会降低,所以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近地面的输沙量,但不会降低风沙活动的高度,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第(2)题,林木覆盖更有利于稳固沙土,削减风力;由于石方格沙障是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并不需要生长在沙漠中,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比林木更有优势;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并不能减少水分蒸发。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燕沟流域位于陕西北部,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其治理,流域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下图是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坡耕地面积增加
B.天然林地面积增加
C.人工草地面积减少
D.荒坡面积减少
2.燕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
( )
A.提高人工植被的经济效益
B.将天然林改造成果园
C.大力开发、改造荒坡
D.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解析】1选D,2选D。第1题,结合图例及数值,关于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叙述,坡耕地面积减少。天然林地面积变化不明显,持平。人工草地面积增加。荒坡面积减少。第2题,图中,燕沟流域坡耕地面积减少,人工乔灌木、人工草地、经济林等面积增加。该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高人工植被的经济效益易加快植被破坏。将天然林改造成果园,会破坏原生态系统。保护荒漠,应减少开发、改造荒坡。
(2020·平顶山高二检测)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3~5题。
3.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
4.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5.如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选B,4选D,5选A。第3题,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的因素有地形因
素、降水因素等,降水量的大小以及季节分布状况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因而需
要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第4题,需要获得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
出的泥沙总量,每次暴雨测定土壤流失量的累加不能代表全年流域内产出的泥
沙总量,流域内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最终全部流经流域的出口,在流域出口处设
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较为合理。第5题,水土流失一般的分布规律为:坡
度小的地方,受雨面积大,径流量大,但流速小,侵蚀程度较小;随坡度增大,侵蚀
加强,水土流失严重;当坡度大于40°~50°,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
量小,侵蚀程度较小。所以图中坡度小于20°时,单位面积产沙量应该较小,当坡度大于20°时,单位面积产沙量迅速增大,当坡度未达到40°之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6.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原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多年来定西人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该地区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2)请将下列农业立体开发的项目,与图中适当数码对应(用字母代表):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A.修筑梯田
B.植树造林
C.退耕还草
D.发展大棚农业
(3)简析定西农业立体开发模式所带来的显著效益。
(4)如今当地农民的生活用能相当一部分来自人工沼气,发展人工沼气有何好处?(至少答四条)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与该地区的土壤特性、降水特点、地形及植被有关。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的立体开发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由图中可以看出:①地为耕地,并且在山坡上,应该修筑梯田;②地为草地,应该退耕还草;③地是较为平坦的地区,可以发展大棚农业;④地坡度大、海拔高,应该植树造林。第(3)题,农业立体开发模式所带来的显著效益应该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发展沼气不但可以为农民提供燃料,减少植被的破坏,而且还可以增加有机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1)该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地表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低。
(2)A C D B
(3)①山顶与山坡的林草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②农、林、牧、果、蔬业得到协调发展,农业产值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达到致富的目标。
(4)①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②扩大了有机肥来源,实现有机肥料还田;③有利于解决燃料、饲料、肥料的矛盾,促进畜牧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⑤减少森林砍伐和牛羊对草地的破坏,有利于保护林草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课时素养评价
四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基础达标】(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2020·黄山高二检测)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只有300~400
mm,
而蒸发量却高达1
500~2
000
mm,那里的人、畜用水几乎全靠地下水窖蓄积
有限的雨水,下图示意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集雨水窖”。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集雨水窖”建设中设置沉淀池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
A.地表崎岖不平
B.水污染严重
C.地表水含沙量大
D.地表水容易渗漏
2.该地用“地下水窖”蓄水的好处是
( )
A.增加土壤水分
B.减轻水土流失
C.减少水分蒸发
D.减轻洪涝灾害
【解析】1选C,2选C。第1题,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较多,集流场收集的雨水往往含沙量较大,通过沉淀池可使水窖中储存的水更为干净。第2题,材料显示,
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只有300~400
mm,而蒸发量却高达1
500~2
000
mm,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若是在地面蓄水,可能因蒸发而损耗大量水资源;而用“地下水窖”蓄水,既可以减少蒸发量,又可保持水的干净度。
(2020·六安高二检测)采用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模型试验,可以检验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合理性。读图,回答3~5题。
3.为解决当地的生态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
A.①种草护坡
B.②打坝建库
C.③平整土地
D.④修筑梯田
4.“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地表水下渗
D.蒸发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采用轮荒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
B.治理重点是保持水土,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C.植树造林是重要的工程措施
D.生物措施的功能在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解析】3选D,4选B,5选B。第3题,①是塬,平整土地,也可以种树作为防护林;②为陡坡,只能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③为沟谷,打坝建库;④为缓坡,修筑梯田。第4题,“平整土地”可以增加地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蒸发。第5题,采用轮荒耕作,会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是主要的生态问题,治理重点是保持水土,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植树造林是重要的生物措施;生物措施的功能在于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等功能。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读图完成6、7题。
6.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
D.居民生活
7.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
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
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
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6选A,7选C。第6题,读图可知,引起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樵采、放牧、垦殖属于农业生产。第7题,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避免土地荒漠化;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可以避免下游水资源缺乏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天山人工草场和塔里木盆地复垦成本太高不可取。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的空白圈中,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B.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C.农林牧业综合治理
D.水土流失加剧
E.水土流失减轻
F.毁林开荒
G.粮食单产提高
【解析】水土流失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下游入海口泥沙的淤积形成了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增多。不利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回答即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引起的。
答案:(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处形成三角洲。
(2)黄土高原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易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河流径流的能力(或综合效益)降低。
(3)见下图
【能力提升】(3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某课题组为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选取当地某径流小区开展实验研究,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设置3个实验组:(1)实验组Ⅰ: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约95%;(2)实验组Ⅱ: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3)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该实验以每次降雨过程为单位,监测某年5月和8月多场降雨过程的相关数据。下表为各径流小区5月和8月降雨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据此完成1~3题。
降雨月份
/月
降雨
场次
降雨量
/mm
降雨强度
/(mm/h)
土壤流失量/g
甲
乙
丙
5
1
26.70
1.46
7.818
0.168
25.217
2
32.00
2.20
22.928
9.750
324.042
3
24.32
3.05
32.233
11.2375
386.549
8
4
11.75
2.66
5.975
2.451
221.785
5
14.40
3.24
19.135
3.170
226.180
6
53.33
3.88
222.121
130.335
4
867.960
1.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2.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
( )
A.实验组Ⅰ、对照组、实验组Ⅱ
B.对照组、实验组Ⅰ、实验组Ⅱ
C.实验组Ⅱ、实验组Ⅰ、对照组
D.实验组Ⅱ、对照组、实验组Ⅰ
3.据实验数据推断,下列水循环环节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较显著的是
( )
①降雨
②蒸发
③下渗
④地下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1选A,2选C,3选D。第1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5月受锋面雨带影
响,8月台风活动较多;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气
旋,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受反气旋影响的多是晴朗天气;8月锋面雨带
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第2题,根据材料,实验组Ⅰ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
根系,植被盖度约95%,植被盖度最大,根系深长,水土流失最少,对应乙;实验组
Ⅱ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植被盖度较小,水土流失较多,对应甲;
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最多,对应丙。表中
的甲、乙、丙依次代表实验组Ⅱ、实验组Ⅰ、对照组。第3题,据实验数据推
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降雨,降雨量大,对地表侵蚀强,①对;蒸发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②错;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侵蚀越弱,水土流失越少,③对;地下径流对水土流失影响小,④错。
(2020·齐齐哈尔高二检测)20世纪60年代起,三代造林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塞罕坝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春季荒山南坡植树成活率低于北坡。据此完成4、5题。
4.塞罕坝春季荒山南坡植树成活率低于北坡,是因为南坡
( )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5.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减缓变暖趋势
【解析】4选A,5选B。第4题,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树木难以成活。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光照、昼夜温差不是影响造林的主要因素。南坡是冬季风的背风坡,风力较小,
受低温冻害影响小。第5题,塞罕坝林场距北京较远,不能使京津地区增加生物多样性。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减轻风沙危害。涵养水源,是水源涵养林主要作用,美化环境是城市绿地主要功能。减缓变暖趋势是全球性作用,不是对京津地区主要作用。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据此完成6~8题。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伊朗
土库曼
斯坦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6.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7.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
( )
A.夏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秋季、夏季
D.冬季、秋季
8.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
A.气温高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
D.植被茂盛
【解析】6选D,7选A,8选B。第6题,盐渍化的发生与蒸发密切相关,高寒地区气温低,蒸发微弱,不易出现土壤盐渍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降水丰富,不易出现土壤盐渍化;耕地分布在各气候区,并不是所有耕地地区都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累。第7题,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中国华北平原春季干旱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所以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夏季、春季。第8题,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库曼斯坦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气温高、植被茂盛不是盐渍化的主要因素。印度地下水丰富。
(2020·北海高二检测)图a和图b是我国某地区近二十年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读图回答9、10题。
9.该地可能位于我国的
(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10.从图a可知,该地早期土地利用导致的生态问题是
(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次生盐碱化
D.湿地锐减
【解析】9选C,10选B。第9题,根据图中该地有常绿植被分布,可能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没有常绿植被分布,主要是落叶植被。第10题,从图a可知,该地早期土地利用中山区种植业所占比重大,导致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南方地区降水多,是湿润地区,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少。不能体现湿地锐减问题。
(2020·泉州高二检测)
温度、湿度和风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重要气象要素。舒适度指数越小表示人体越舒适,下图示意7月杭州市不同区域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日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7月,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人体舒适度指数较城市硬化区域低,主要是因为城市森林能
( )
A.吸烟除尘
B.释放氧气
C.增湿降温
D.降低风速
12.相对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人体舒适度较好的时间段及原因是
( )
A.白昼 温度低
B.白昼 湿度高
C.黑夜 温度低
D.黑夜 湿度高
【解析】11选C,12选A。第11题,材料信息表明,温度、湿度和风是影响人体舒
适度的重要气象要素。因此7月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人体舒适度指数较城市硬化
区域低,主要是因为城市森林能增湿降温;森林也能吸烟除尘、释放氧气,污染
程度和氧气含量不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重要因素。7月杭州气候炎热,风力较
大,会使得人体舒适度上升,人体舒适度指数降低,因此森林降低风速不是半山
国家森林公园人体舒适度指数较城市硬化区域低的原因。第12题,读图可知,
相对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半山国家森林公园7:00~19:00人体舒适度指数较
低,19:00~0:00人体舒适度指数较高,0:00~7:00人体舒适度指数相似。由此
判断人体舒适度较好的时间段是白昼;7月杭州气候炎热,因此温度低有利于升高人体舒适度,森林对太阳辐射具有遮挡作用,林下气温较低,因此人体舒适度较好;炎热天气,湿度大,更加闷热,会降低人体舒适度。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
、____
。?
a.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共同原因,b不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第(2)题,我国西部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侵蚀。第(3)题,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第(4)题,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分别表现为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1)c d
(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青藏铁路北麓河路段的风沙灾害已成为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防治沿线风沙灾害,铁路管护部门在其两侧布设了风沙防护设施,主要有砾石方格、导沙墙、阻沙水泥栅栏等。下图为北麓河路段的风沙防护体系结构组成。
(1)简述图示地区风沙灾害严重的原因。
(2)描述图中北麓河南侧路段风沙防护体系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3)分别说明阻沙水泥栅栏与砾石方格阻沙的基本原理。
【解析】第(1)题,从地理位置可知此地处于大陆内部,降水少,再结合图可以看出沙源广;从风频图可知风向稳定,多大风,风力强劲;同时本区生态环境恶劣,植被覆盖率低。第(2)题,读图可知,青藏铁路设置了多种防护措施;西侧(上风)方向设施多于东侧。原因主要从防风沙的方面分析,因为危害铁路沿线的风沙主要来自附近的沙地和滩地,沙粒粗细不同,各防护措施相互补充共同防护;西侧是上风地带,是危害铁路设施风沙的主要来源地,在西侧设置多种防护设施能有效减少危害程度。第(3)题,主要从降低风速方面减少对沙的搬运能力,阻挡沙子移动。阻沙水泥栅栏和砾石方格都是降低风速,阻隔了风力对颗粒较小沙粒的搬运作用。(共83张PPT)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
业
化
城
市
化
概 念
通常指___________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__________的过程
本 质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_____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农业人口向___________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机器大工业
比例增长
工业
非农业人口
工
业
化
城
市
化
工业化衡
量指标,城
市化内涵
_________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
_____________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
_________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农村人口向_____集中;
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
_________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关 系
二者互动并进,体现在:
工业化
城市化
农业产值
城市
农业就业人数
城市文明
城镇人口
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1)位置:位于___________下游,黄海之滨。
(2)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_____。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长江、淮河
发达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1.存在问题:
(1)对_____________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_________。
(3)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_________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_____________
有待进一步改善。
城市化的内涵
环境问题
统筹发展
城镇体系结构
2.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
(1)发展前景:预计到2030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将进入量质并重、稳步提高的
阶段,基本实现_______。
(2)主要措施。
①_____________,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②___________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③以工业发展促进_______建设。
④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现代化
调整行政区划
“组团式”
小城镇
【自我检测】
1.判断对错
(1)江苏省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
(2)江苏省工业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推动了城市化。(
)
(3)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体制和政策保证了进城农民的利益(
)
2.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突破60%,城市化发展必然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 )
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②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③扩大三大产业差异
④拉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
√
【解析】选A。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突破60%,城市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城乡互动、工农互促,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①②正确。城市化发展可以通过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产业发展,可以缩小三大产业差异,③错误;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突破60%,城市化发展会使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极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会得到提高,④错误。
3.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包括
( )
A.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B.工作重心放在城镇规模的扩大上
C.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D.过多强调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
【解析】选A。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城市化内涵认识不够全面,一些地区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把工作重心放在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其他建设项目的推进上。其次是产生环境问题,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环境污染严重。此外,江苏省的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江苏城市化基本与工业化相适应。
4.简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提示: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二者互动并进。
【地理百科】
生态城市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这有利于解决因不合理城市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健康城市。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知识点1 工业化和城市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特点的异同分析
各国自然、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等客观条件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也有所不同。具体列表分析如下:
对 比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不
同
点
工业化
特点
工业化和
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基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起步晚、水平偏低
城市化
特点
城市化起步早,时间长,城市化过程付出代价较小,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盲目流动
工业化与
城市化
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工业化水平远滞后于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病”
相同点
①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但城市化已超过工业化
②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易错警示】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但不是唯一推动力。
这是因为工业化可以带动非农产业发展,吸引人口就业,从而推动城市化发展;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也会吸纳人口就业,推动城市化发展。
(2)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差距在缩小,而不是扩大。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拓展深化】
不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差异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后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多以及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等,但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并非没有差异,不同的地域表现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模式:
模 式
主要
推动力
过 程
珠江三角
洲模式
工业化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
工业化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东北模式
工业化
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
工业化
靠近大城市→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云南德
宏模式
边贸发展
边境贸易发展→城市化
【典例通关】
【典例1】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它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
10
月23日正式通车,极大地加强了三地的联系。2019年
4月
2日,跨越珠江干流,连接广州南沙区与东莞市的虎门二桥(南沙大桥)正式通车,这是大湾区规划后首个建成通车的交通项目。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示意图。据材料完成(1)、(2)题。
(1)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
①海陆交通便利
②气候适宜
③东南沿海位置优越
④改革开放前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有效措施是( )
A.鼓励人口大量迁入
B.限制城市数量和规模
C.强化政府行政管控
D.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湾区发展条件和湾区的有力发展措施两个方面:
(1)湾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
(2)促进湾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强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
【解析】(1)选C,(2)选D。第(1)题,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海陆交通便利,改革开放前沿,①④正确。气候和位置不是社会经济条件。第(2)题,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效措施是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人口大量迁入,会加重城市化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限制城市数量和规模,不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强化政府行政管控,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
【补偿训练】
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1)、(2)题。
(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2)关于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区属于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解析】(1)选D,(2)选A。第(1)题,通过图中信息可知,两地城市化均是由区域工业化带动的。第(2)题,通过图中信息可知,甲城市通过外资企业建立促进城市化发展,乙城市通过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
知识点2 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1.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处在快速发展中,政府通过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大力推动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措 施
意 义
调整行政区划
为城市发展拓展空间,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形成良性网络
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减小政府建设城镇的负担
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
让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得到好处,从而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政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生活链接】
握手楼
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城市郊区的农民在自家的宅基地上自建了许多“握手楼”,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什么问题?
提示:住房拥挤。
【典例通关】
【典例2】(2019·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
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材料二 图甲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图乙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
(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______。
?
(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________。
?
(3)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协同应对的生态和环境问题:________。
?
(4)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________。
?
【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表现
区域认知
呼包鄂榆城市群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区域内的资源状况
综合思维
呼包鄂榆城市群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规划
人地协调观
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析】第(1)题,从图乙可以看出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多,并且很多中等城市已
经发展成为大城市,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之间的交通通达度明显提高,如
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道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由材料可知,常住人口1
138.4
万人,城市化率达69.3%,城市人口比重较高,这些都是城市化的标志。第(2)题,
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
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都是能源,因此该城市群可重点
发展优势产业,如能源行业、也可以发展化工,尤其是重化工业,有色金属冶炼,
食品和纺织等轻工业,该区草原广布,饲料充足,适合牛羊放牧养殖,可以发展农
畜产品加工业,如炼乳等。第(3)题,既要面对生态破坏,又要防止环境污染问题。
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黄河流域特殊的黄土层,以及夏季多暴雨的特点引发的水土流失,该区域发展重化工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第(4)题,城市群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具有示范作用。不同的区域,根据区域特色发展不同的优势产业,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和优化。从对外开放的作用来说,对于促进内陆地区的开发和开放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靠近邻国,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答案:(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间联系加强
(2)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
(3)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4)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课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群的形成与其得天独厚的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发达的工农业基础密切相关。
案例研析·素养提升
【析图技巧】
析图步骤
析
图
重
点
析位置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析要素
地形: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坦荡宽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土壤:土壤肥沃,典型的水稻土
析联系
农业:长江三角洲光、热、水资源丰沛,且季节配合好,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水资源丰富,著名的舟山渔场、吕四渔场、长江口渔场均在其附近海域
工业: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形成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方法总结】
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1)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一般可以从资源和能源条件、国家政策、交通条件、地理位置条件、劳动力和技术等条件进行分析。
(2)明确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
(3)结合实际,从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工业、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美化环境等,促进区域工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针对训练】
下图示意我国沪宁杭城市群。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群竞争优势大的原因在于
( )
A.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早
B.劳动力成本低
C.水资源丰富
D.教育发达,人才优势突出
(2)该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
A.产业饱和,亟待转移升级
B.传统产业为主,创新能力差
C.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
D.发展资金不足
【解析】(1)选D,(2)选A。第(1)题,沪宁杭城市群竞争优势大,主要是教育发达,人才优势突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早;该地劳动力成本高;南部沿海水资源更丰富。第(2)题,该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饱和,亟待转移升级;该地知识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城市等级结构合理;区域经济水平高,发展资金充足。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020·四川联考)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地位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下表为四川省2000年、2018年三大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指标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年份
GDP/亿元
第一产业
比重/%
第二产业
比重/%
第三产业
比重/%
城市化率
/%
2000
3
928.2
25.4
37
37.6
18.6
2018
40
678
10.9
37.7
51.4
52.3
1.依据材料,四川省( )
A.第一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第二产业产值基本不变
C.第三产业产值呈上升趋势
D.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2.2000年到2018年,四川省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
A.第一产业效率下降,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
B.第二产业产值稳定,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C.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D.第三产业长足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解析】1选C,2选D。第1题,读表可知,四川省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产值增加;该省第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相应的产值也呈上升趋势;四川省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说明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2题,根据表中信息显示四川省在2000年到2018年间,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生产效率应上升;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加,说明第二、三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下图是浙江省三次产业比重和城市化率曲线图。完成3、4题
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城市化率
B.乙表示第二产业
C.丙表示第一产业
D.丁表示第三产业
4.2010—2018年度,浙江省
( )
A.逆城市化现象突出
B.农业总产值持续下降
C.始终处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向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过渡
【解析】3选A,4选D。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丁的占比最低,且比重呈下降趋势,则推断为第一产业;乙呈上升趋势,丙呈下降趋势,乙逐渐超过丙曲线所占比重,则推断丙为第二产业,乙为第三产业;甲数值占到6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结合浙江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特点,则判断甲可能为城市化率。第4题,根据图示,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大约是60%~70%,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逆城市化现象不突出;农业比重下降,但农业总产值应该是上升的;根据浙江省的三大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则推断处于高效益综合发展过渡阶段。
(2020·成都高二检测)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经济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
( )
A.乡镇企业
B.个体企业
C.国有企业
D.外资企业
6.近年来,北部湾经济区吸引了大量来自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转移,其优势区位因素有
( )
①廉价的劳动力和地租
②能源资源丰富
③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④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5选D,6选A。第5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依托靠近港澳的地理位置优势,引进外资,发展外资企业,以此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地租;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北部湾经济区石油等能源资源丰富;还有港口,水陆交通便利;而现代服务业还不够发达,不是其优势。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推进江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认为,多年来规模与速度导向下的城镇化之路也使得江苏省面临城镇化质量不高、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问题。
材料二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下表为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
(1)材料一中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投资地区
招商门槛
土地价格
平均工资
环保门槛
苏南某市
5000万元
100万元左右
3000元左右
要求高
苏北某市
1000万元
20万元左右
1000元左右
要求较低
(2)苏南地区设置门槛较高的目的何在?苏南地区迁走的产业具有哪些特点?
(3)江苏省内部出现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双选)
( )
A.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B.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C.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D.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解析】第(1)题,问题实际上是由于环境治理没有跟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或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全面而出现的城市问题。第(2)题,从表中数据可知,苏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保等门槛较高,有利于提高迁入企业的技术水平,减轻环境污染。第(3)题,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重污染企业的转入,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但环境质量会下降。
答案:(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过多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城市化率,忽视了环境问题,在环境治理上投入较少等。
(2)目的:要求迁入的企业环境污染小,限制或禁止污染严重的产业迁入;要求迁入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限制技术落后且难以升级的企业迁入等。
特点:劳动力和土地需求量大,投入较多。
(3)AC
课时素养评价
八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基础达标】(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读长江中游城市群位置图,完成1、2题。
1.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有
(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第三产业基础好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产业技术领先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长远发展,应该
( )
①发挥资源优势,加速发展资源型产业
②依托区位优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③各城市统一工业结构,增强地域竞争力
④依托产业基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选A,2选D。第1题,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和江西三个省的部分地区,湖南、江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①正确;第二产业基础好,第三产业基础差,②错误;长江中游城市群沿长江分布,京九线、京广线等重要铁路经过此处,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具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③正确;产业技术比东部落后,④错误。第2题,资源型产业要面临资源枯竭问题,不适合长远发展,①错误;该城市群交通条件好,所以可以依托区位优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②正确;各城市统一工业结构,会导致同业竞争,不利于增强地域竞争力,③错误;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基础好,所以可以依托产业基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④正确。
新型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特色小镇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动力。小镇的面积一般控制在10平方千米以内,人口规模控制在3~5万人,其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特色支柱性产业。读2017年浙江和西北各省区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示意图,完成3、4题。
3.西北地区
( )
A.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
B.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C.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占主导
D.对外开放程度高
4.与浙江相比,西北地区特色小镇数量少,其原因是
( )
A.经济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B.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C.第一产业比重高,特色产业少
D.劳动力素质低,人才匮乏
【解析】3选B,4选A。第3题,结合图示可知我国部分省份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大小,却无法查看我国西北地区的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的比重,但是我国西北矿产资源丰富,应以资源开发利用等传统工业为主,而不是以轻工业为主;图示陕西、宁夏、青海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我国西北地处内陆,而沿海的浙江省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说明沿海省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第4题,结合材料可知特色小镇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一般具有一个特色支柱性产业,因此西北地区特色小镇数量少的原因,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不是依赖自然条件和人才。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但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医药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较多,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特色小镇是指有效集合了新型城市化发展区、特色产业和旅游景区的地域类型,建设特色小镇可以疏解过度发展的大城市的某些功能。浙江省是我国首个建设特色小镇的省份,现有海宁皮革时尚小镇、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2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城市功能疏解,正确的举措是
( )
A.加快城市新区建设,迁出全部工业
B.严格审批程序,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C.优化产业结构,适度产业转移
D.建设特色小镇,规划其为住宅区
6.浙江省的特色小镇
( )
A.由乡镇发展而成,是农村的一部分
B.独立于城市和乡镇,有特色产业的小城镇
C.由小城市发展而成,是城市的一部分
D.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以旅游业为主的小城镇
【解析】5选C,6选B。第5题,为加快城市新区建设,迁出全部工业,绝对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严格审批程序,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不属于城市功能疏解;优化产业结构,适度产业转移,是城市功能疏解的正确举措;建设特色小镇,规划其为住宅区,也是没有进行城市功能疏解。第6题,浙江省特色小镇独立于城市和乡镇,不是农村的一部分。是独立于城市和乡镇,有特色产业的小城镇,也不是城市的一部分。不是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以特色产业为主的小城镇,而不是单指旅游业。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都是我国国家级战略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北部湾城市群背靠祖国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是我国沿海沿边开放的交汇地区,在我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大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随着海南自贸区的建立,北部湾迎来大的发展机遇。
(1)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带来的机遇。
(2)推测粤港澳城市和北部湾城市发展中共同面临的环境压力。
(3)简述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合作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的重要空间载体,而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距离相对较近,通过粤
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会加大北部湾城市群对外开放程度,促进对外贸易;北部湾
城市群地区依托我国广西,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如喀斯
特地貌与少数民族风情),有利于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
区的建设,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联系与协作加强。第(2)题,
注意关键词“环境压力”。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均位于沿海地区,随
着城市群的建设,滨海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群的建
设,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大,加剧了沿海生态环境的污
染。第(3)题,城市群之间的合作措施可从交通、产业分工以及建立协调机制等方面回答。两城市群在空间位置上距离相对较近,为促使两城市群合作发展,应完善两地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联系,构建高效快捷的水陆交通运输体系;其次,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两城市群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将粤港澳大湾区部分产业向北部湾地区转移;最后,应完善和建立两地区交流协作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两区域人员、资金的流动。
答案:(1)对外开放程度会加大,对外贸易提升;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城市间联系与协作加强。
(2)城市污染排放量大,沿海环境污染严重;滨海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加强两地间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快捷水陆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两地协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部分产业向北部湾地区转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构建两地区交流平台,促进两地资金、人员交流。
【方法技巧】
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能力提升】 (15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下图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
( )
A.环境恶化
B.交通拥堵
C.资源枯竭
D.产业转型
2.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
( )
A.优化产业结构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
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农村集中
【解析】1选C,2选A。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木材的产量一开始比较平稳后来
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0年以后大幅度下降,钢材是呈先大幅上升后下降的趋
势。由材料可知,木材和钢铁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要瘦身强体意味着规模缩
减或者是产量缩减,因此可能是由于某些森林资源和铁矿石面临着资源枯竭,
可开采量减少的问题,也可能是钢铁产能过剩或者市场达到过饱和的状态,产
业发展出现了萎缩,因此需要相应地减少产量。产量的下降和交通拥堵无关,
环境恶化通常是指出现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支柱产业发生收
缩根本原因一定是资源本身或者是受经济社会、市场的影响,而非环境问题。
产业转型可以促进城市发展。第2题,该市的支柱产业发生了收缩应该采取的
措施是振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优化产业结构,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应当和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相协调,而不应该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材料信息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不应建设新城区;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城镇人口总量下降,有可能出现了城市中心萎缩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城市中心的建设,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振兴中心城市。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农村集中不利于城市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图1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 图2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三可知,1980年,我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邻近香港是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第(2)题,与深圳特区相比,位于“长三角”地区上海市的浦东新区滨江临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经济腹地大。第(3)题,读图可知,雄安新区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雄安新区基础设施条件好;快速交通的发展好;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善了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第(4)题,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的因地制宜重要思想。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 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4)因地制宜(共90张PPT)
第四节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
一、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主要的工业部门: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主要的工业部门有_____、_____、
电力、机械和化工等。
煤炭
钢铁
2.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区
位
分
析
资源
①_____储量大,开采条件好;
②离法国东北部的_____较近;
③河流众多,_____丰富
交通
①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_________,水陆交通便利;
②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网;
③天然河流和_________联成水运网
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经济发达,_________
煤田
铁矿
水源
十字路口
人工运河
市场广阔
二、鲁尔区的衰退
1.产业结构_____,以重工业为主。
单一
3.钢铁危机:钢材市场出现世界性的_________的状况。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_____和_________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1)改造传统工业。
(2)发展_________。
(3)重视发展_________。
供过于求
组织方式
生产
新兴产业
第三产业
2.依托_________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3.建立发达的_________。
4.大力开展_________。
科研机构
交通网络
环境保护
【自我检测】
1.判断正误。
(1)鲁尔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结构太复杂和煤炭的能源地位提高。(
)
(2)与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水资源。(
)
(3)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有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煤炭和钢铁企
业数量减少,规模缩小。(
)
×
√
×
2.下列关于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错误的是
( )
A.对企业进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B.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C.增加煤炭、钢铁工业部门的数量
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提示】选C。鲁尔区在综合整治中,对煤炭、钢铁工业部门进行整合,压缩数量,调整布局等。
3.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下列因素与其兴起无关的是( )
A.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
B.便利的水陆交通
C.广阔的市场
D.充沛的水源
【提示】选A。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大量输入铁矿发展了钢铁、机械等工业部门。
【地理百科】
陆上三峡
甘肃玉门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石油基地,但近年来资源趋于枯竭。目前甘肃省正在河西走廊建设千万个千瓦级发电基地,打造“陆上三峡”,玉门是其主战场。“陆上三峡”是酒泉打造风电“巨无霸”的一个新的目标与口号。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知识点1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2.鲁尔区的产业发展:
鲁尔区是采矿型的工业区,其工业部门与资源基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易错警示】
鲁尔区的资源优势不包括铁矿,其铁矿主要依靠进口,优势资源是煤炭资源。
【方法总结】
“五看”分析工业区发展条件
(1)看资源及其组合状况:资源的种类影响工业区的类型;资源的组合状况影响工业区的综合性;资源的数量、地位影响工业区的发展前景。
(2)看交通状况:便利的交通利于工业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工业区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有利于效益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
(3)看科技水平:决定了工业区的生产效率和结构调整的能力与方向。
(4)看市场条件:广阔发达的市场有利于工业区的生产规模和效益的提高。
(5)看政策及其他条件是否优越,是否有利于工业区长期、稳定的发展。
【典例通关】
【典例1】(2018·海南高考)
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 )
A.市场
B.原料
C.交通
D.劳动力
(2)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
(3)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表现
区域认知
清楚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产区;结合其区位,明确其发展煤制油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综合思维
结合我国煤炭主要分布产区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分析发展煤制油的可行性措施
人地协调观
结合煤炭产区资源优势,发展煤制油产业,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结合煤炭产区地表水匮乏的自然特征,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解决方式,符合人地协调观
【解析】(1)选B,(2)选A,(3)选C。第(1)题,材料显示出我国目前布局的煤制油
企业主要位于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这些省区是我国
煤炭储量和产量较大的区域,因此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原料。第(2)题,
一般而言地表水匮乏地区气候干旱,因此水资源成为人类活动的限制性因素。虽
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水资源短缺,与耗水量大的矛盾
依然存在,循环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适用于长期用水。开发地下水
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太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
第
(3)题,材料提到,我国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
等问题,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利于促
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由于煤制油并没有增加我国能源总量,因而不能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也不会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我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也不会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知识点2 鲁尔区的衰退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衰退的原因:
(1)产业结构单一。
表现
后果
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
市场适应能力差;某一工业部门衰退将引起全区生产衰退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2.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问 题
措 施
目 的
单一的
产业结构
鼓励和引进新兴产业
促使经济结构多元化,实施产业转型
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新技术革
命的冲击
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
为发展和引进新兴产业奠定基础
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问题
措 施
目 的
用地紧张
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合并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腾出空间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卓有成效
适应新兴工业的环保要求
【生活链接】
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累计查明煤炭资源量达2
674亿吨,约占全国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的25%;据测算,山西全省含煤面积5.7万平方千米,占其土地面积的36.3%。
你了解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吗?
提示:煤炭外运运力不足;水资源短缺;不合理开发导致污染加剧,资源浪费。
【方法归纳】
传统工业区的问题与措施
【典例通关】
【典例2】(2020·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3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比重和第二产业的轻重工业比重两个角度分析;
(2)从地理位置、交通、政策、水源、产业基础等方面分析黄石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结合黄石资源枯竭探讨黄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解析】第(1)题,注意关键词“当前”,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
统计数据可知,首先,当前黄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重
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
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其次,当前黄石市第一、第三产业占比低,且第三
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第(2)题,首先,黄石市距中心城市武汉较近,可
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其次,黄石市靠近长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再次,
作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其劳动力丰富;最后,根据材料信息可
知,2008年黄石市被定为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工业的转型发展有一
定的政策支持,并且,黄石市被称为“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其产业基
础条件较好。第(3)题,根据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
其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占比很小,可提高轻工业比重,同时,可加强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改造;其工业生产总值虽有增加,但近年来工业产值增速并不快,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第(4)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吸引劳动力向城镇迁移,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污染一般较为严重,可加快生态恢复,治理环境污染等。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课题: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山西能源基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交通比较便利,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案例研析·素养提升
【析图技巧】
析图步骤
析
图
重
点
析位置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
′
~40°43′、东经110°14′~114°33′。东邻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析要素
地形: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海拔在1
000米至2
000米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降水较多
析图步骤
析
图
重
点
析联系
水源: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水资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煤炭资源:素有我国“煤海”之称,利于能源基地的建设
交通:交通干线较多且有专门的运煤干线,但交通仍不能满足需求,制约着该省经济的发展
【方法总结】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评价角度
内容
资源条件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
开采条件
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
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运输
条件
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针对训练】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山西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完成(1)、(2)题。
(1)和鲁尔区相比,山西主要欠缺的区位因素是( )
A.铁矿石
B.区内广阔的市场
C.煤炭资源
D.铁路交通
(2)为尽快使山西省由资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应加快其经济战略的调整。鲁尔区的整治措施对其有借鉴意义的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增加经济收益
B.完善铁路运输网,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D.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析】(1)选B,(2)选D。第(1)题,山西和鲁尔区两地煤炭等资源都很丰富,铁路交通发达,但是对比鲁尔区,山西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需要的煤炭数量也有限,所以对比来说,区内没有广阔的市场,需要煤炭外运。第(2)题,为了尽快使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应加快其经济结构战略的调整,所以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题干要求。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形成于19世纪中叶,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经济开始衰落。20世纪70年代以后,鲁尔区开始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据此完成1、2题。
1.该工业区得以发展的资源基础是
( )
A.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资源丰富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铁矿石资源丰富
2.我国下列工业基地,最需要借鉴鲁尔区可持续发展探索所取得经验的是
( )
A.京津唐工业基地
B.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C.沪宁杭工业基地
D.辽中南工业基地
【解析】1选A,2选D。第1题,德国鲁尔区是德国的煤炭产区,在煤炭开采基础上发展了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重工业;鲁尔区石油资源、劳动力资源不丰富,铁矿石从附近法国洛林铁矿进口。第2题,我国的工业基地中,辽中南工业基地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是以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鲁尔区最为相似;京津唐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沪宁杭工业基地都不是我国重工业基地。
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花名命名的地级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资源开发特区,被誉为“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读图回答3、4题。
3.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相比,攀枝花发展重工业最不利的区位因素是( )
A.原料
B.水源
C.技术
D.劳动力价格与数量
4.为避免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攀枝花需进行产业调整,其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对工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B.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第一产业比重
D.关停高耗能的重化工企业,大力发展轻工业
【解析】3选C,4选A。第3题,读图可知攀枝花及其附近有煤炭、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分布,发展重工业的原料充足;有河流流经,水源条件好;攀枝花位于西部地区,城市及周边地区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攀枝花科技人才少、技术力量较薄弱;而德国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技术力量强、劳动力丰富,因此与鲁尔工业区相比,攀枝花工业发展的最不利因素为技术。第4题,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有利于增加产品附加值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有便捷的现代化交通和雄厚的技术基础,攀枝花地区科技力量较薄弱,尚不适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城市经济应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一味发展轻工业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轻重工业应合理发展。
因为矿产资源富集,陕西省榆林市有着“中国的科威特”之美誉。截至目前,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两区六园”格局基本形成,榆林市已建成超亿吨煤炭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正在逐步形成国内最大的火电基地。目前,榆林市正着力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打造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读图,完成5、6题。
5.榆林市着力打造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
①资源丰富
②水源充足
③基础设施较完善
④科技发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榆林市在打造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过程中应( )
A.加大资源开采规模,提高总产量
B.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
C.扩大能源进口渠道,防止资源枯竭
D.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中小化工企业
【解析】5选C,6选B。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榆林市煤炭、天然气、岩盐等资源丰富,铁路、输气管道等基础设施较完善,选项①③符合题意;榆林市处于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地带,降水较少,水源不充足;榆林市处于我国西部地区,不具有科技发达的特征,因此选项②④不符合题意。第6题,榆林市打造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应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资源开采规模不符合资源节约原则;扩大能源进口渠道与榆林市打造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联系不大;中小化工企业往往环保投入压力大,发展中小化工企业,可能增加环境压力。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为“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该生产结构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C.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D.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解析】7选C,8选C。第7题,煤炭有一部分直接转化为电能,减少了煤炭的输出,因此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从图中无法看出煤炭生产的产量有所提高,基本保持不变;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煤炭为核心,以第二产业为主,因此产业结构也未发生变化;由材料可知煤炭通过深加工的发展,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①④说法正确,②③说法错误。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硫有一部分做了回收,因此不可能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煤炭的利用过程中排放物都有二氧化碳,因此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煤炭为核心的工业,大多数都为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重工业需水量大,有可能会导致该地出现水资源短缺、用水紧张的状况。
9.读世界某著名工业区图和该工业区工业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阴影区是世界著名的____工业区。?
(2)本区内河航运发达,D、E为莱茵河的两大支流,其中D为____河,E为____河。除内河航运外,本地区其他主要运输方式还有哪些??
(3)目前,在以下四种货物中,经莱茵河运入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
( )
A.煤炭
B.铁矿石
C.钢材
D.机械
(4)写出图乙中字母代表的正确内容。
F________,G________,?
H________,I________。?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工业区发展的优势资源条件和主导工业部门分别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鲁尔工业区图和工业发展示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鲁尔区的概况及形成的区位条件。第(1)题,由图中矿产分布及莱茵河即可判断为鲁尔区。第(2)题,鲁尔区的内河航运、公路、铁路和管道组成综合完整的运输系统。第(3)题,本区发展钢铁工业需要通过莱茵河大量运进铁矿石。第(4)题,鲁尔区发展的优越条件主要有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和广阔的市场。
答案:(1)鲁尔
(2)利珀 鲁尔 公路、铁路、管道等。
(3)B
(4)F:丰富的煤炭资源 G:便捷的水陆交通(F、G可互换) H:钢铁工业 I:机械工业(H、I可互换) 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沛的水源;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
10.(2020·南通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赞比亚产铜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四,素有“铜矿之国”的美誉。谦比希铜矿位于高原地区,地面起伏平缓,地表植被发育。谦比希铜矿矿床发现于1899年,储量巨大,品位较高。1964年投产开采,早期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1969年开始转入地下开采。2018年8月22日,中国有色矿业宣布,附属中色非洲矿业的谦比希东南矿体探建结合项目正式打通流程并开始试生产。下图示意赞比亚地理概况。
(1)简述谦比希铜矿开采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分析谦比希铜矿开发、利用对卡富埃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3)简述谦比希铜矿冶炼工厂发展的不利社会经济条件。
(4)简述谦比希铜矿开发、利用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解析】第(1)题,矿产资源开发的自然条件主要从矿产资源储量大小、开采成本、开采难度等方面来分析评价。结合材料可知,谦比希铜矿储量较大,品位高,埋藏浅(可以露天开采),周围有河流流经,水资源优势明显。第(2)题,矿产资源开采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河流流速、流量、含沙量、水污染和地下水等影响。第(3)题,矿产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交通、技术、工业基础等方面来分析评价。第(4)题,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从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来叙述,要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答案:(1)地形较为平坦,便于施工;埋藏浅,便于开采;储量大,品位高;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2)河流流量变化加剧;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污染物排入卡富埃河,导致水质恶化。
(3)距港口较远,外运不便;工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低;周边战争多发。
(4)有利: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不利: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课时素养评价
七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基础达标】(15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焦作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除原煤外,铝土、耐火黏土等矿产丰富。另外,其交通便利,山川秀美,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等旅游胜地,农业基础良好,粮食产量高。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与焦作市目前的工业地域类型最接近的是
( )
A.意大利的新工业区
B.德国的鲁尔区
C.美国的“硅谷”
D.北京中关村
2.下列关于焦作市的发展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
A.发展炼铝工业
B.由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变
C.形成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D.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河南焦作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煤炭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世界工业区中德国鲁尔区的兴起是因为丰富的煤炭资源。第2题,传统工业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①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③加强交通建设;④加大科研投入。焦作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资源缺乏,不适合以石化工业为主导。
读我国某省区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省区成为我国能源基地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
( )
①交通运输便利
②农业基础好
③能源资源丰富
④劳动力素质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该省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应采取的措施有
( )
①提高能源外运能力
②尽量减少能源加工转化
③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④加强能源综合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3选B,4选C。第3题,该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等资源丰富、交通比较便捷,是其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第4题,该省区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通过增大能源外运量,精加工、深加工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措施来实现。
(2020·安庆高二检测)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德国东北部的卢萨蒂亚地区,19-20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近年来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棕地整治——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开发新型居住区,发展工业旅游。据此完成5~7题。
5.卢萨蒂亚棕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
A.人口锐减
B.资源耗竭
C.产业升级
D.生态恶化
6.德国整治卢萨蒂亚棕地的首要任务是
( )
A.改善生态环境
B.优化交通布局
C.发展旅游产业
D.促进商业发展
7.下列城市中,最适合推广卢萨蒂亚棕地整治模式的是
( )
A.甘肃玉门
B.福建厦门
C.辽宁鞍山
D.湖北武汉
【解析】5选B,6选A,7选C。第5题,结合材料“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卢萨蒂亚地区19—20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因此该地是由于矿产资源枯竭最终导致该地区工业设施废弃或半废弃。第6题,结合材料“近年来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棕地整治——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德国整治卢萨蒂亚棕地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生态环境。第7题,甘肃玉门多石油资源,辽宁鞍山多铁矿资源,结合材料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整治的措施有回填矿坑等,主要是铁矿资源耗竭最终导致该地区工业设施废弃或半废弃,故辽宁鞍山矿业城市最适合推广卢萨蒂亚棕地整治模式;厦门和武汉没有矿区关闭形成的棕地。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读德国鲁尔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下列四个城市与图中钢铁工业生产相比,区位因素最为相似的是
( )
A.鞍山
B.攀枝花
C.伯明翰
D.宝山
(2)鲁尔区衰落最为明显的部门是________部门和________部门。?
(3)鲁尔区综合整治工作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改造____工业、____工业,发展____工业和____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中______(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或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应借鉴此经验。?
(4)鲁尔区的重新崛起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借鉴意义有
( )
①调整传统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扩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规模
③加大科技投入,研制新工艺、新产品
④加大资金投入,发展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是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本区内铁矿资源贫乏,所需铁矿石几乎全从邻国进口。鞍山、攀枝花的钢铁工业是在铁矿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宝山钢铁工业是依托于上海便捷的交通发展起来的。第(2)题,20世纪50年代后,鲁尔区经济开始衰落,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衰落最为明显。第(3)题,鲁尔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改造传统工业部门,鼓励和引进新兴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只有辽中南工业基地是重工业基地,和鲁尔区比较接近。第(4)题,我国国企大都是传统工业,企业规模庞大,技术落后,结构单一,与德国鲁尔区相似,改革措施主要是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等。
答案:(1)C
(2)煤炭工业 钢铁工业
(3)煤炭 钢铁 新兴 第三 辽中南
(4)C
【能力提升】 (15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发展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降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的主要原因是
( )
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劳动力短缺
③矿产资源枯竭
④经济效益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该区域按“十三五”规划发展,可以
( )
①缓解就业压力
②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
③优化产业结构
④加快高耗能产业转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选D,2选B。第1题,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该区域降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属于重工业,环境污染严重,①对。我国劳动力充足,②错。目前这些行业矿产资源没有枯竭,③错。属于传统工业,经济效益低,④对。第2题,该区域按“十三五”规划发展,重点发展电子、装备、文化产业,需要劳动力素质提高,数量减少,可能增加就业压力,①错。要求劳动力素质高,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②对。减少重工业比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③对。是减少高耗能产业,降低产能,不是转出,④错。
下图为德国煤炭巨头鲁尔集团将某煤矿地下采空区改造成抽水蓄能设施的示意图。该煤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用作储能设施的废弃煤矿。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抽水蓄能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矿产开采效率
B.恢复地表生态环境
C.促进矿产开发利用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我国西北矿区如果借鉴该模式,则需要调整的是
( )
A.封闭露天水库
B.降低发电功率
C.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D.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
【解析】3选D,4选A。第3题,由于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供电不稳定,该抽水蓄能站可以把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能力强时的电力转化为水的势能,即利用电力把地下蓄水池的水抽到地表露天水库;当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能力弱时,把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输出供给生产和生活用电,这样就提高了风力和太阳能的能源利用效率。图示地区为地下采空区,没有矿产可开采利用。抽水蓄能站主要建在地下,对地表生态环境恢复影响不大。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表径流补给较少,如果借鉴该模式,为了减少水源的损失,应封闭露天水库。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和风能丰富,且时间变化大,不应降低发电功率、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废除了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就无需借鉴该模式。
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据此完成5、6题。
5.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6.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
( )
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
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C.大力扶植机械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D.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
【解析】5选C,6选D。第5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滞后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故资源型城市的最佳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应处于资源开采进入衰退阶段、城市经济增长还维持着高位时期,故图中④~⑤阶段符合题意。第6题,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应该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呼伦贝尔市地处呼伦贝尔高原,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地势缓慢过渡,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昼夜温差大、日照丰富,多大风天气。这里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探明及预测储量1
572亿吨,多属于适宜发电的褐煤,共有煤田60多处,储量超过100亿吨的就有6处,这些煤田大部分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且结构稳定,开采条件优越,适合于综合技术应用和集约化生产。呼伦贝尔南部的伊敏煤田是我国四大露天煤田之一。下图为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交通及城镇分布图。
(1)指出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分析呼伦贝尔依托能源优势可发展建设的主要能源基地。
(3)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问题①:说明呼伦贝尔在煤炭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②:说明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当地社会经济生产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应先从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综合
分析,结合材料即可找出有利条件。第(2)题,由材料可知,呼伦贝尔地区煤
炭、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而且以适宜发电的褐煤为主,因
此可建设煤炭供应基地和火电基地;当地多大风天气,风能资源丰富,可建设风
电基地;当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较高,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
富,可建设光电或太阳能发电基地。第(3)题,问题①: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
为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呼伦贝尔在煤炭
开发过程会剥离表土层、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
采煤会破坏地下水资源;在采煤的过程中易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地面塌陷;
采煤过程中的粉尘会污染大气;堆放煤炭,占用大量土地,造成环境污染。问题②:煤炭资源开发首先表现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第二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三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第四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完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答案:(1)埋藏浅,煤层厚,储量丰富,结构稳定,开发条件优越;距离东北及华北地区较近,市场广阔;靠近铁路、公路线,交通运输便利。
(2)煤炭资源丰富,可建设煤炭供应基地;煤炭以适宜发电的褐煤为主,可建设火电基地;靠近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可建设风电基地;地势较高,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建设光电或太阳能发电基地。
(3)问题①:毁坏地表林草植被,造成林草面积减少;剥离表土层,导致土地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产生煤矿采空区,造成地面塌陷;堆放煤炭,占用大量土地,造成环境污染等。
问题②: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地区工业化进程;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等。(共122张PPT)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
一、东北地区概况
1.位置与范围:中国东北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三省及内___________东
部。
2.地表特征:__________、沃野千里。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
安岭和长白山脉;中部为东北平原。
3.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______分布广泛,为
发展区域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黑龙江、吉林、辽宁
山环水绕
黑土
蒙古自治区
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农业生产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雄厚的_________工业为东北地区建成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发展:资源优势不断转化成_________,现已建成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粮、
豆、甜菜生产基地。
3.农业布局的变化:
(1)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_____。
(2)_____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
(3)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农业机械
生产优势
缩小
玉米
三、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_____,耕地破坏严重。
2.___________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_____环境。
4.水土流失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_________不尽合理。
林地和草地
湿地
内部结构
粗放
四、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稳步发展__________,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调整农作物比重,
合理利用土地;按照_____需求,发展经济作物。
(2)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_______以及_________加工业,
提高农业效益。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___________产业。
粮食生产
畜牧业
农副产品
第二、第三
市场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2)抓好_____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3)健全和完善农业的_______服务体系。
养畜
社会化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
(2)加快_________改造,增施农家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
(3)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___________。
4.加快_________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2)搞好_____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_________矛盾。
中低产田
农业产业链
农业技术
森林
农牧争地
【自我检测】
1.判断正误。
(1)东北地区指东北平原。
(
)
(2)三江平原湿地破坏严重。
(
)
(3)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
)
×
√
√
2.将农业区和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连线。
3.关于东北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 )
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
答案:D
4.东北地区改善土壤肥力的办法有哪些?
提示: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农家肥等。
【地理百科】
舍饲畜牧业
舍饲畜牧业是指牧区因地制宜改变过去放牧式的养畜方式,有重点地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牧户,引导他们建设家庭牧场,走集约化、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养畜之路的养殖模式。
知识点1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地理
要素
地
理
特
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
纬度高,热量不足,一年一熟;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地理
要素
地
理
特
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形
西部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适合发展畜牧业,是畜牧业基地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适合发展种植业,是商品粮基地
东、北、西三面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
适合发展林业,是林业生产基地
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
利于农业生产
水源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灌溉便利
(2)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的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下图所示: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分为三大区域。
【拓展深化】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的主导性因素,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区域
特色农业
自
然
条
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
角洲
出口创
汇农业
水热充足,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棉花生
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种植历史悠久;需求量大
海南岛
热带经济
作物生产
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需求量大
【方法归纳】
图示法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典例通关】
【典例1】读下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表现
区域认知
由经纬度判断该区域的位置,结合图中的气温、降水数值进行比较;河流的补给形式及径流量的变化由当地的气候特点所决定
综合思维
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分析发展农业的条件
【解析】(1)选C,(2)选B。第(1)题,从经纬度位置可看出,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其中甲为大兴安岭、乙为松嫩平原、丙为长白山区,东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特征。东北河流春季积雪融水使河流水位升高,夏季7—8月份由于降水多而使河流处于高水位,即河流一般有两次汛期,其中夏汛水量较大,即河流径流量主要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该地区一些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流存在凌汛现象。从等温线判断甲地气温最低,从年等降水量线看丙地降水最多、甲地最少。第(2)题,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大,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地区,土壤肥沃,粮食生产商品率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有所下降。该区纬度位置较高,热量相对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补偿训练】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解析】(1)选D,(2)选C。第(1)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因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第(2)题,两地都地广人稀,为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两国玉米带由于冬季较冷,复种指数低,故两地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知识点2
东北农业开发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实现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业部门或农村经济结构
调
整
方
向
种
植
业
粮食作物
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调整好各种作物之间的比重,合理利用土地
经济作物
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
农业部门
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农村经济结构
因地制宜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更大的就业市场
3.黑土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4.林业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
5.湿地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易错警示】
东北地区虽然多平原,但水土流失也很严重
未开垦的黑土地生长着茂盛的草甸植物,很少有土壤侵蚀,但开垦为农田后,由于黑土质地黏重,底土透水性差,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地表径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生活链接】
2018年1月25日,黑龙江省第十三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实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三北防护林、三江平原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造林730.8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2.3亿立方米,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1)联系所学知识,东北地区存在哪些生态问题?
提示: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怎样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示: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典例通关】
【典例2】(2020·雅安高二检测)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土地利用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
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
D.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甲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
( )
A.发展绿色食品基地
B.大面积改良沼泽地以增产粮食
C.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D.大力发展林区特色产品加工业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两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在平原、高原和山区分别面临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2)东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结合该地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分析。
【解析】(1)选C,(2)选A。第(1)题,甲地位于东北地区的平原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会导致水土流失;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受自然和人为原因影响,会导致土地荒漠化;丙地位于东北林区,不合理的采伐,会导致森林资源减少。第(2)题,甲地大面积改良沼泽地以增产粮食,会导致黑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该地地形平坦开阔,水热条件较好,适宜发展商品谷物农业,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和林区特色产品加工业不可取;应该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补偿训练】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受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降到现在的1.6元/kg,降幅近30%。
产地
含油量
运输费用
/元
生产成本
/(元/kg)
生产方式
国产大豆
17%
0.18
1.60
粗放式
进口大豆
19%
0.16
1.28
集约式
材料二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
材料三 东北平原某地生态农业示意图。
(1)由于价格下跌,产品滞销,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受打击,纷纷减产或转产,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使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重振雄风。
(2)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东北大豆产区近年来得到了发展和推广,试分析图示生态农业模式的好处。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豆的大量进口导致我国自产大豆的积压。我国的大豆生产成本远高于进口大豆,含油量却低于进口大豆,说明了我国大豆的生产较为落后且质量不高。第(2)题,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归纳生态农业模式的好处。
答案:(1)①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②实行产业化集约经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③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④加快水利建设和提高机械化水平。
(2)①缓和饲料、肥料和燃料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②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③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副业,提高农民收入。
课题: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农业就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经过长期发展,现代农业成为美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美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拥有量居世界前列,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美国农业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的经营模式,现代化、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生产率在世界居于前列。
案例研析·素养提升
【析图技巧】
析图步骤
析图重点
析位置
主要农业区的分布是小麦区和玉米带位于中央大平原;乳畜带位于五大湖沿岸;畜牧和灌溉农业区位于西部内陆地区;南部沿海为亚热带作物带
析要素
地形:东部为低山,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山地
气候:东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中部、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为高原山地气候,西部沿海为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水源: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流经中部平原
人口、城市:东北部地区较为密集
析联系
中央大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工业、交通发达,利于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东北部气候温凉,乳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利于发展乳畜业;西部内陆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草场广阔,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和灌溉农业。南部热量丰富,适宜发展亚热带作物带
【方法总结】
区域农业发展的思路分析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已经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而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作物种植。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2.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形成分析: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能充分利用优势的农业自然条件,并借助社会经济条件使农业生产取得最大效益。具体如下所示:
3.农业生产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问 题
措 施
水资源缺乏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
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土壤肥力下降
休耕与轮作、免耕
【针对训练】
下面两图分别为美国本土和巴西部分农作物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巴西主要农业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
(2)简述美国大豆产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3)分析巴西近几年大豆生产迅速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4)分别简述美国五大湖地区乳畜业和巴西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巴西农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影响农业生产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为交通、劳动力、工业基础、开发历史等。第(2)题,美国大豆产区主要集中在密西西比河平原,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门化,并且该地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具有高度机械化、商品化的特点。第(3)题,巴西大豆产区主要位于巴西高原,地势起伏小且土地辽阔;有大量土地后备资源;附近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巴西机械、汽车等产业发展迅速,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工业保障。第(4)题,美国乳畜业和巴西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等方面分析。
答案:(1)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东部(或东南部)。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
(2)美国大豆产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区域化、专业化、高度机械化、商品率高的特点。
(3)巴西所处纬度位置优越,热量充足,地势起伏小,土地辽阔,可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机械工业发展迅速,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保障。
(4)美国五大湖地区乳畜业:靠近大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靠近玉米带,饲料来源丰富),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利于牧草生长。巴西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气候温和,草类生长旺盛;距离海港较近,交通便利。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地形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阴山、秦岭等
B.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C.耕地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D.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东北地区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
A.小麦
B.大豆
C.玉米
D.水稻
【解析】1选B,2选B。第1题,秦岭并不在东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东北地区的耕地资源比较充足,后备土地资源是比较充足的;东北地区没有黄土高原的分布。第2题,小麦、水稻以及玉米属于粮食作物;大豆属于经济作物,且大豆适宜在东北地区生长。
读“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区域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依次是
( )
A.林业
畜牧业
旱作农业
水田农业
B.畜牧业
林业
旱作农业
林果和特产业
C.旱作农业
林业
水田农业
畜牧业
D.水田农业
林业
畜牧业
旱作农业
4.关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
A.地形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B.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
C.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不利于农业生产
D.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解析】3选B,4选D。第3题,根据图中的降水量、中温带、与海洋的距离等信息,可知该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局部图,从左至右依次是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松嫩平原、长白山,根据地形和降水量的特征,即可判断各地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为畜牧业、林业、旱作农业、林果和特产业。第4题,热量条件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增加;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利于农业生产;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
℃,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饲养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有“丝绸之府”之称的浙江从2008年到2016年,桑蚕养殖量、蚕茧产量连续9年滑坡,桑蚕养殖业陷入困境。有人建议将本地桑蚕养殖转移到广西一带。下图示意浙江省桑蚕养殖区分布。读图,完成5~7题。
5.与浙江相比,广西发展桑蚕养殖业的优势是( )
A.技术娴熟
B.劳动力廉价
C.缫丝市场广阔
D.机械化水平高
6.近年来,浙江当地的蚕农更愿意发展苗木、花卉种植等高效农业,其根本原因是( )
A.经济效益
B.交通
C.政策
D.气候
7.浙江桑蚕业为走出困境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大规模发展桑园
②开发蚕品种、更新改良技术
③大量引进国外桑蚕品种
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蚕丝产品附加值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5选B,6选A,7选C。第5题,广西位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浙江落
后,因此广西发展桑蚕养殖业不具有技术优势;与浙江相比,广西发展养蚕业的
优势是劳动力廉价;广西位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浙江落后,因此缫丝市
场较浙江狭小,机械化水平较浙江低。第6题,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
和规模;由于养蚕业劳动力投入大,随着经济发展,浙江省的劳动力价格升高,经济效益降低,而苗木、花卉种植市场广阔,且经济效益高,受经济效益的影响蚕农更愿意发展苗木、花卉种植;浙江发展苗木、花卉种植等高效农业,其根本原因是经济效益的考虑。第7题,大规模发展桑园会占用大量耕地,不符合浙江现在发展高效农业的方向,①错误;开发蚕品种、更新改良技术,提高桑蚕业技术水平,②正确;大量引进国外桑蚕品种,并不能保证完全适合浙江当地自然条件,③错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蚕丝产品附加值,是完全可行的,④正确。
“秋天,是水稻丰收的季节,秋分后的黑土地上,垛满了需要晾晒两周的稻谷。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水稻中决定营养成分的干物质积累丰富。脱壳后,米粒饱满坚硬,色泽清白透亮,这是中国最好的稻米,需要经过138天漫长的生长期。”这是著名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关于黑龙江五常大米的描述。据此完成8、9题。
8.黑龙江五常大米成为全国最好的稻米的优势条件是( )
①光、热、水充足
②生长周期长,有机质丰富
③冬季寒潮杀死害虫,使用农药少
④土壤肥沃,使用的化肥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促使黑龙江五常由“种稻禁区”转变为全国最好的稻米产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B.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C.大棚种植技术的发展
D.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解析】8选C,9选A。第8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①错;当地一年一熟,生长周期较长,土壤有机质丰富,②对;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可以杀死害虫,农药用量小,③对;黑土土壤肥沃,使用化肥少,④对。第9题,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会提高水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品质;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增加效率,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可以保证灌溉水源的供应,但都不是转变为全国最好的稻米产区的主要原因;黑龙江五常大米不依赖大棚种植技术。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菠萝具有喜温暖、好雨雾、怕积涝的特性,以年均温24~27℃、年降水量1
000~1
500毫米的生长条件最为适宜。下图为中国菠萝主要种植省区示意图。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徐闻县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其菠萝产量占全国菠萝总产量的40%以上。下表为徐闻县“菠萝经济”相关产业发展措施一览表。
相关产业
发展措施
农业
鲜果销售:打造“愚公楼菠萝”品牌
养殖业:菠萝叶渣喂养猪、肉牛、奶牛
加工业
果实加工:菠萝罐头、果汁、酒、果脯、菠萝酶等
菠萝叶:提取菠萝纤维,制作高档服装
下脚料:生产肥料、饲料、沼气等
旅游等服务业
“菠萝的海”等田园观光,“菠萝饭”等特色餐饮
(1)说出我国菠萝主要种植省区种植菠萝的有利气候、地形条件。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徐闻县“菠萝经济”的发展措施进行评价。
【解析】第(1)题,我国菠萝主要种植省区有滇(云)、桂、粤、闽、琼,其有利条件可从地形、热量、降水等方面分析。第(2)题,“菠萝经济”充分、综合利用菠萝产品,产品深加工,有利于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1)纬度低,热量充足;位于季风区,距海近,降水丰沛,满足菠萝生长的需要;地表崎岖,排水良好。
(2)打造品牌,提升菠萝产品知名度,扩展市场;对菠萝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发展多种经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增加就业;下脚料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
课时素养评价
六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达标】(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2020·长沙高二检测)
南方的大米,分早稻和晚稻,一般早稻的生长期为90~120天,晚稻为150~170天。近年来,东北水稻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单位面积产量增长较快。东北大米主要种植在极其肥沃的黑土地上,生长周期一般5个月左右,相较南方大米,东北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清白透明,口感绵软,以五常大米最为著名,下图为五常市位置图。读图完成1、2题。
1.东北大米一般比南方大米品质更佳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③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少
④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先进技术
⑤品牌推广好,认知度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五常大米供不应求,为增大市场供应,下列措施最佳的是
( )
A.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单产量
B.购置南方大米,进行精加工
C.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量
D.开垦荒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解析】1选A,2选C。第1题,东北地区气温低,水稻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使得大米品质较好,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施用的农药少也能提高大米的品质。东北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可以提高大米的品质。所以①②③正确。东北水稻种植的历史并不悠久,“品牌推广好,认知度高”并不能提高大米的品质,所以④⑤不正确。第2题,大量施用化肥,虽然能提高单产量,但对环境会有污染,并且会降低大米品质。南方大米品质不如五常大米,市场需要的是高品质大米;东北的荒地主要类型是沼泽等湿地,开垦荒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会导致湿地破坏,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量,是五常大米增大市场供应的最佳措施。
德国摩泽尔地区的葡萄园分布区纬度较高(多在47°N~52°N),是全球最北的葡萄酒原料产区,该地区也是德国最好的白葡萄酒原料产区之一。摩泽尔地区的葡萄园山坡极陡,有些坡度甚至达到70°,最好的葡萄都种植在朝南且极其陡峭的河边坡地上,且土壤中富含热容量高的深色板岩和玄武岩风化物。据此完成3~5题。
3.在摩泽尔地区,坡度达70°左右的山坡上产出的葡萄品质优良,其主要原因是在葡萄生长期
( )
A.降水丰富
B.土壤通气蓄水
C.光照充足
D.坡面积雪较少
4.摩泽尔地区利于葡萄成熟的主要原因是
( )
A.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累积
B.位于河谷地区,灌溉水源充足
C.岩石风化物富含有机质,土壤肥沃
D.岩石风化物白天吸热,夜间返热给葡萄
5.该地葡萄种植最易带来的生态问题是
( )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旱涝灾害
【解析】3选C,4选D,5选B。第3题,由材料可知,摩泽尔地区葡萄园所在山坡多
朝南,坡度达70°的地区,葡萄生长期葡萄树植株对太阳光线遮挡少,光照充足,
利于提高葡萄品质。生长期降水丰富,葡萄易出现落果、烂果现象,葡萄质量
差。当地葡萄园的地形坡度极大,土壤通气性能好,但蓄水性能差。在葡萄生
长期,摩泽尔地区一般不会出现降雪天气。第4题,热量充足是利于葡萄成熟的
主要条件,因为土壤中富含热容量高的岩石风化物,白天吸收太阳辐射多,夜间
返热给葡萄,利于葡萄成熟。摩泽尔地区位于西风带内,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明
显,昼夜温差小。灌溉水源充足不是利于葡萄成熟的主要原因。岩石风化物只
能提供矿物质养分,不能提供有机质养分。第5题,据材料可知,摩泽尔地区地形坡度大,地表水流速度快,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该地葡萄种植最易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东北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的玉米集中产区,也是我国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随着玉米、水稻播种面积的扩大,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不断减小。该地区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据此完成6、7题。
6.调减玉米播种面积的重点区域是
( )
A.辽宁辽河流域
B.吉林松花江流域
C.黑龙江北部地区
D.河套平原地区
7.东北地区调减玉米播种面积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态环境恶化
B.劳动力不足
C.国际优质玉米的竞争
D.国内市场饱和
【解析】6选C,7选D。第6题,从自然条件看,高纬度地区热量不足,不适合玉米生长,如黑龙江北部地区。玉米优势产区,如河套平原地区、辽宁辽河流域和吉林松花江流域,应发挥优势,提高玉米品质,扩大市场等。第7题,调减玉米播种面积,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生态问题、国际优质产品的竞争等,但根本原因是国内玉米市场饱和,需求下降。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下面两图分别为美国本土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
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______。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美国玉米带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项目
美国玉米带
中国东北玉米带
纬度
37°N~45°N
42°N~46°N
地形
平原
平原
土壤有机质
3%~6%
2%
降水量/mm
500~700
450~650
无霜期/天
160~200
130~145
玉米单产(千克/公顷)
7
500
6
75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东北玉米带,究其原因是:
从自然条件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通过比较两图,从图中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第(2)、(3)题,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可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方面以及市场、劳动力、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分析。
答案:
(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东北部及中部除有小麦和玉米生产外还有大面积的乳畜业分布,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土壤肥沃,均为黑土分布区,水源充足
(3)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东北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地区;美国玉米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地区;无霜期长;降水略多 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
【能力提升】(3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木薯为世界三大薯类之一,原产巴西,目前尼日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都有引种。下图示意亚洲木薯产业链。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最适宜引进木薯种植的地区是
( )
A.辽宁
B.广东
C.新疆
D.江苏
2.印度尼西亚木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
A.扩大木薯种植面积
B.降低售价,拓展市场
C.积极挖掘加工潜力
D.扩大木薯销售渠道
【解析】1选B,2选C。第1题,由材料可知,木薯分布区多为热带降水较多的地区,广东水热条件好,最适宜引种;江苏和辽宁纬度较高,新疆干旱且纬度较高,三地均不适宜种植。第2题,印度尼西亚目前主要出口木薯原料,附加值低,应延长产业链,发展木薯加工业,增加附加值,实现产品多元化;积极扩大木薯的种植面积有可能加剧环境问题;降低售价会降低经济效益,扩大木薯销售渠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读我国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图甲)和成熟期(图乙)分布图,完成3、4题。
3.三江平原春小麦的生长期大约为
( )
A.90天
B.115天
C.130天
D.140天
4.关于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和成熟期早晚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山地降水多,播种期早
B.西部高原气温较高,成熟期早
C.南部热量充足,播种期和成熟期早
D.中部平原土壤肥沃,播种期和成熟期早
【解析】3选B,4选C。第3题,根据同一位置小麦的播种期与成熟期可以推测其生长期大约为115天。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地区播种期与成熟期都较早,与这里纬度低、热量充足有关。
(2020·宜春高二检测)
科皮村地处湘西州永顺县芙蓉镇西南部,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的贫困村,总面积12.24平方千米,居民1
288人。过去主要种植水稻,近年来科皮村创建了猕猴桃种植协会、湘西黑猪养殖协会、水产养殖协会、中药材种植协会、生态禽类养殖协会、油茶种植协会、和谐科皮文艺协会等专业合作社。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突破8
000元。据此完成5、6题。
5.科皮村创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类型多,主要是基于当地
( )
A.地势起伏较大
B.土地连片集中
C.村民生活需求
D.气候类型多样
6.科皮村种植水稻村民不能致富,主要是因为
( )
A.劳动力缺乏
B.产品较单一
C.生产规模小
D.产品单产低
【解析】5选A,6选C。第5题,据材料可知,科皮村地处武陵山区,地势起伏较大,自然条件差异大,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因此创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类型多;科皮村地处武陵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土地并不连片集中,而是较为分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并不是为了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科皮村地处湘西州永顺县芙蓉镇西南部武陵山区,地带性气候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第6题,据材料可知,科皮村地处武陵山区,总面积12.24平方千米,山地为主,水稻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因此种植水稻村民不能致富;当地耕地面积不大,但居民有1
288人,劳动力并不缺乏;如果产品产量大,附加值高,产品单一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产品单一不是不能致富的主要原因;当地人多地少,种植水稻,精耕细作,水稻的单产并不低,不是不能致富的原因。
读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有关数据比较表,完成7、8题。
装运成本
(元/吨)
产量(千
克/亩)
出油率
生产成本
(元/吨)
国产
大豆
75
110
16%~17%
1
592
进口
大豆
25
178
19%~22%
美国1
395
巴西984.4
7.我国大豆的生产成本和装运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有
( )
①我国的大豆种植业多为小农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②我国各大平原区都不适宜种植大豆
③我国大豆产、供、销社会化程度低
④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分布在我国交通线网稀疏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8.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合理的建议有
( )
①为谋求利益最大化,我国可以不种植大豆,而全部利用质优价廉的进口大豆
②延长大豆产业链条,增加大豆产品的附加值
③完善大豆科研、生产及推广体系,扩大高出油率大豆的种植面积
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7选A,8选B。第7题,东北地区热量条件不足,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较国外低,同时经营规模小,装运不便,装运机械化程度低,导致装运成本较高。第8题,我国可以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延长产业链等方式促进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不足以发挥该地区的生产潜力。
“一村一品”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
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
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
加值高的主导农产品和产业。当前“一村一品”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
途径。下图为我国前六批“一村一品”村镇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9~11题。
9.我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分布特点是
( )
A.东部多西部少
B.南方多北方少
C.中间多四周少
D.分布比较均匀
10.为了促进“一村一品”建设,各地应首先做到
( )
A.减少农村人口外流,稳定劳动力的数量
B.扬长避短,合理布局特色高附加值产业
C.重视经济效益,推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D.拓宽产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就业率
11.西藏“一村一品”数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
①农业生产用地少
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③交通运输成本高
④本地市场狭小
⑤矿产资源贫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9选A,10选B,11选B。第9题,总体来看,我国“一村一品”分布最多的
是华东地区,整体表现出东多西少的特点。第10题,为了促进“一村一品”建
设,各地应首先做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合理布局具有区
域特色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减少农村人口的外流,首先依靠农村产业的发
展;“一村一品”不能够限于第二、第三产业,也应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在合
理布局特色高附加值产业,其产业发展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稳定和提高
农民的就业率。第11题,“一村一品”其产品是区域特色农产品,依靠便利的
物流交通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西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本地市场狭小,
距离东部市场远,交通物流成本高,是制约西藏“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因素,②③④正确。西藏地广人稀,农业生产用地充足,“一村一品”不是依靠矿产资源,①⑤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12.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一 五常大米口感好,品质高。据史记载,五常市种植大米大约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五常大米一直是朝廷的“贡米”,在清廷就盛传慈禧“非五常大米不吃”的说法。
材料二 图1为五常大米加工企业分布图,图2为五常大米不同档次产业链收益(单位:元)分配图。
(1)分析五常大米品质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2)五常大米种植过程中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3)在五常大米不同档次中,销售收益最高的是________。根据五常大米产业链收益规律为当地农民提高收益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大米品质高应从大米营养物质含量以及绿色少污染等方面
考虑。读图可知,五常地处我国东北,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昼
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害虫不易越冬,病虫
害少,农药使用量小;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化肥使用量小,因此五
常大米绿色环保,污染小。第(2)题,东北地区发展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第(3)题,读图可知,在五常大米不同档次中销售收
益最高的是有机礼品米。由饼状图可知,产业链收益变化规律是:大米的档次
越高,(各环节)收益都增高;普通有机大米、有机礼品米由农户到加工、销售,
收益逐渐提高;非有机大米,各环节收益相近。
大米产业链收益包括水稻
种植、水稻加工与大米销售等环节。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稻米品质;
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单产;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有机大米种植;在加工过程中应注意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销售过程中应发展农村电商,建立互联网销售平台,减少销售中间环节,扩大销售范围。
答案:(1)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土壤肥沃
(2)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
(3)有机礼品米 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有机米种植面积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稻米品质和单产 培育优良品种 减少中间环节,互联网直接销售(任选两方面作答)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海南省经常遭受台风袭击,海水倒灌导致部分良田变成了盐碱地。海南积极开展“海水倒灌农田改良”项目,最初选择种植新西兰菠菜等耐盐的短日照蔬菜,但出苗后不久就开花,经济效益很低。后来改种冰菜,经济效益可观。冰菜属于多肉植物,原产于非洲,喜光耐旱耐盐碱,畏寒忌水涝,是一种口感好且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高端蔬菜。由于冰菜富含盐分,不易遭受虫害,成熟后每隔3~4天菜叶就可采摘一次。
(l)分析海南种植新西兰菠菜经济效益差但冰菜种植效益高的原因。
(2)在冰菜经营的同时有人提议成立“冰菜产业化协会”,试分析其积极意义。
(3)评价我国西北地区盐碱地推广冰菜种植,改良盐碱地的可行性。
【解析】第(1)题,由材料“但出苗后不久就开花”可知,植物生长过快,蔬菜
容易过老,品质较差。由材料可知,新西兰菠菜为短日照蔬菜,海南纬度较低,
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水热充足),不利于短日照植物的生长。由材料“是一种
口感好且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高端蔬菜”可知,冰菜口感较好,营养价值高,具
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由材料“由于冰菜富含盐分,不易遭受虫害”可知,冰菜
病虫害少,使用农药较少,属于绿色蔬菜。由材料“成熟后每隔3~4天菜叶就
可采摘一次”可知,
产量大,经济效益高。第(2)题,成立协会的积极意义可从
提高农作物品质、品牌、经济效益等方面来分析。成立协会可以统一行业标
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加强优势资源开发,打造品牌效应;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管理,协调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第(3)题,可行性评价可从发展冰菜种植的区位条件和对当地影响两方面来回答。由材料可知,冰菜种植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并重;投入较小,经济效益较高;又可改良盐碱地,增加盐碱地的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是发展冰菜种植的有利条件。但新疆地广人稀,且经济相对落后,当地市场较小;西北地区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冰菜运输成本较高;水资源紧张,大力推广冰菜种植可能过度消耗水资源。
答案:(1)新西兰菠菜经济效益差:海南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水热充足),不利于短日照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过快,蔬菜容易过老,品质较差。
冰菜经济效益高:冰菜病虫害少,使用农药较少(管理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属于绿色蔬菜;冰菜属于高端蔬菜(口感较好,营养价值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成立协会可以统一行业标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加强优势资源开发(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品牌效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管理,协调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3)有利:冰菜种植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并重;投入较小,经济效益较高;又可改良盐碱地,增加盐碱地的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
不利:当地市场较小;西北地区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冰菜运输成本较高;水资源紧张,大力推广冰菜种植可能过度消耗水资源。(共80张PPT)
第二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
一、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括
1.流域概况:是___________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全长1
600千米,流域面积
10.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254亿立方米。
2.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特 征
气候
温暖湿润,降水_____
地形
地形起伏,河床比降___
自然资源
水能丰富,_____、磷、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
密西西比河
丰富
大
煤炭
二、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过程
三、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
1.从_____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1)实行_____开发,修建大坝,减少了洪水灾害。
(2)兼顾_____,建成了巨大的航运网,促进了经济发展,减轻了就业压力。
防洪
梯级
航运
2.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
种植业
_____以栽培果树、种植蔬菜为主;平原集中种植玉米、棉
花、大豆等作物;_______附近发展温室蔬菜生产
林 业
是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利用效益高
畜牧业
有很大发展,产值已超过种植业
渔 业
兴建大量水库,促进渔业发展
坡地
发电厂
3.利用廉价水电,发展___________。
4.把_________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四、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的启示
1.中国河流开发状况:江河众多,但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2.启示:水利工程的修建要从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去考虑,实现流域多目
标开发和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
高耗能工业
保护环境
整个流域综合开发
【自我检测】
1.判断正误。
(1)水资源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
(
)
(2)田纳西河河水流量季节变化小。
(
)
(3)田纳西河优先发展的工业是棉纺织。
(
)
2.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危害多年的干旱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B.人均收入已超过美国平均水平
C.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D.航运、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工农业发展缓慢
√
×
×
提示:选C。田纳西河流域的洪水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该流域的人均收入已达到美国平均水平,但没有超过美国平均水平;该流域工农业发展迅速。
3.连线:
将区域位置与种植业发展方向连线。
4.简述田纳西河流域水能丰富的原因。
提示:
①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
②流域内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
【地理百科】
河流的梯级开发
河流的梯级开发就是对于一些落差较大的河流采取修建多个拦河大坝和水库,使水流趋于平缓,样子很像楼梯的水利工程。
(1)利:
①拦河大坝可以拦水;②水库可以养殖;③发展旅游业;④防洪和灌溉;⑤加深航道,利于航运。
(2)弊:
①不利于鱼儿洄游产卵,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②回水淹没农田,有时需要移民;③施工会破坏环境和水体;④水流减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水的自净能力下降。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知识点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进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分析时,应紧紧围绕流域的整体性表现去分析,如图所示;
2.案例——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易错警示】
(1)水量大不一定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河流的水量和河流的落差。一般来讲,水量越大,落差越大,水能资源越丰富;反之,水能资源贫乏。
(2)水文特征不同于水系特征。水系特征主要侧重对河流外貌特征的描述,如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状况、弯曲状况等;水文特征主要是对河流水的特征描述,如径流量、含沙量、冰期、汛期、水能等。
【方法归纳】
影响河流航运价值因素的分析思路
(1)地形——平坦,流速缓,易于航运。
(2)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流量稳定,有利于航运;冬季气温高于0
℃,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
(3)土质——土质紧密,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航道深。
(4)经济因素——流经区域经济发达,航运效益好。
【典例通关】
【典例1】
(2020·周口高二检测)发源于落基山脉的科罗拉多河是美国西南部的重要河流。过去20年中,美国已拆除了800多座水坝,但迄今为止,美国有影响的大坝没有一座被人为拆除。全美近10年来兴建的超过15米高的大坝达50多座,远多于同期所拆的高过15米的废大坝。结合材料和图,完成(1)~(3)题。
(1)每年的4、5月份是科罗拉多河的洪水期,此时径流量与冬季枯水期相差近30倍。据此可判断科罗拉多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
A.雨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2)美国拆除的水坝绝大多数为小坝,其拆除的原因可能是( )
A.年久失修,经济效益低
B.使河流恢复自然状态
C.减少库区,增加湿地
D.新能源充足,无需再开发水电
(3)水坝拆除后,水库下游河段( )
A.枯水期航运条件改善
B.汛期洪峰流量减少
C.泥沙淤积加重
D.年径流量减少
【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表现
区域认知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该地区冬季有积雪
综合思维
水库对上游河段及下游河段的影响
【解析】(1)选D,(2)选A,(3)选C。第(1)题,每年的4、5月份是科罗拉多河的
洪水期,4、5月份是北半球的春季,气温回升,冬季积雪融化,此时径流量与冬
季枯水期相差近30倍,可判断科罗拉多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
科罗拉多河两侧有高山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
夏季(7、8月份);地下水补给稳定,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第(2)题,美国拆除
的水坝绝大多数为小坝,其拆除的原因可能是年久失修,经济效益低;经济效益
是主要因素,使河流恢复自然状态、增加湿地面积不是主要原因;全美近10年
来兴建的超过15米高的大坝达50多座,远多于同期所拆的高过15米的废大坝,
美国需要开发水电。第(3)题,水坝拆除后,水库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弱,水库下游河段枯水期航运条件变差;水库调蓄能力减弱,汛期洪峰流量增大;库区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在库区,水坝拆除后,水库下游泥沙淤积加重;对于年径流量变化无法判断。
知识点2 流域的综合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2.田纳西河开发和治理的借鉴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田纳西河的成功治理与开发,对我国河流的综合开发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
(1)以河流综合开发为流域治理核心。
(2)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加强管理——保证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3)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
(4)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作物,由单一经营到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
(5)加大开发力度和开放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
(6)重视环境保护。
【易错警示】
(1)流域的开发并非只是对河流的开发。流域的开发包括河流的利用和治理、流域内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等。
(2)流域的开发不一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流域不合理的开发会造成流域内植被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但合理的开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典例通关】
【典例2】伊洛瓦底江发源于中缅交界的高山地区,缅甸境内的第一大河,河流全长2714千米,流域面积43万平方千米,流域内森林资源丰富,三角洲人口密集,多洪涝灾害。目前伊洛瓦底江流域虽建设一系列水利工程,但开发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缅甸政府欲加大对伊洛瓦底江流域的水电开发。读伊洛瓦底江水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关于伊洛瓦底江流域的自然背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河流上游山高谷深
B.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多,河流流量大
C.河流总体由北向南流
D.流域内生物资源丰富
(2)对伊洛瓦底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正确的是( )
A.上游重点发展航运
B.中游开发有色金属,发展成全国工业走廊
C.下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
D.河口三角洲打造高质量“缅甸谷仓”
(3)缅甸政府加大对伊洛瓦底江流域的水电开发,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包括( )
A.提供电力,缓解国家电力紧张状况
B.形成新的景点,发展旅游
C.拦截泥沙,降低下游河流含沙量
D.改善上游的航运条件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图文材料明确伊洛瓦底江的自然背景。
(2)清楚河流上、中、下游的合理开发方向。
(3)清楚河流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
【解析】(1)选B,(2)选D,(3)选C。第(1)题,从图中看伊洛瓦底江流域位于东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河流流量大。第(2)题,伊洛瓦底江流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急,水能丰富,不适合发展航运;有色金属资源开发要看当地是否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从图中无法获取相关信息;下游地形平坦,落差小,不适合发展水能;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适合打造高质量“缅甸谷仓”。第(3)题,拦截泥沙,降低下游河流含沙量,属于生态效益;提供电力、发展旅游和航运都能带来经济效益。
【补偿训练】
根据以下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清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1),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2),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1)分析图1,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依据资料和图2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给图文信息资料分析判断特定河流在不同时期流域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治理的相应措施与效益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的图文信息资料的有效提取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答案:(1)扩大种植面积、采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O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2)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案例研析·素养提升
课题:长江上游开发及治理
长江上游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能,开发利用的价值很高;地形复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长江上游地区的开发与综合治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析图步骤
析
图
重
点
析位置
长江上游自源头到湖北宜昌
析要素
地貌:既有山地、丘陵,又有高原、盆地;
气候: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水文:径流量丰富,汛期较长,无结冰期,水流速度快;
流域:干流横贯我国中西部,北岸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广
析联系
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水能资源的开发是发展的重点;
由于地形复杂,坡度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
【析图技巧】
【方法总结】
1.分析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思路:
(1)分析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文)、自然资源等。
(2)分析人文地理条件:包括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
(3)分析流域地理环境诸要素中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及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
2.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针对训练】
(2020·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1955—2018年长江口年输沙量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时间段,输沙量波动最大的是
( )
A.1960—1965年
B.1970—1975年
C.1985—1990年
D.2000—2005年
(2)长江口输沙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有
( )
①潮汐、海浪侵蚀加剧
②沿岸洋流侵蚀减轻
③中上游植被恢复
④中上游水利工程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选A,(2)选D。第(1)题,1960—1965年输沙量波动幅度约3亿吨,
1970—1975年输沙量波动幅度约2亿吨,1985—1990年输沙量波动幅度约1.5亿吨,2000—2005年输沙量波动幅度约2.2亿吨,因此波动最大的是1960—1965年。第(2)题,长江口输沙量主要来自长江从陆地带来的泥沙,长江口输沙量呈下降趋势说明从陆地来的泥沙量减少。中上游植被恢复,水土保持作用增强,河流泥沙含量减少;中上游水利工程建设拦水拦沙,使下游河流泥沙含量减少;潮汐、海浪侵蚀加剧对年输沙量影响不大;沿岸洋流侵蚀减轻对年输沙量影响不大。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美国本土部分山脉、水系图(字母代表山脉,数字代表河流),完成1、2题。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图中四个数字所代表的河流中,表示田纳西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田纳西河及其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直接注入密西西比河,是密西西比河最大的支流
B.上游地区为山地丘陵,中、下游地区为平原
C.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因此降水丰富
D.田纳西河流量季节变化大,主汛期出现在冬季和早春
【解析】1选C,2选D。第1题,图中的A山脉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发源于该山脉西坡的③河流为田纳西河。第2题,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田纳西河流域的上游地区为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该地区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该地区降水集中在冬季和早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2020·郑州高二检测)下图中a、b是美国田纳西河上某水文站先后两次测得的降水后河流流量曲线。据图完成3、4题。
3.田纳西河流域内发生的地理事件最可能的是
( )
A.下游洪涝灾害增加
B.上游修建水库
C.水文站上游流域内城市化速度加快
D.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
4.田纳西河流域重化工工业走廊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
A.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
B.旅游业带来经济收入
C.大规模的水电开发,核电的引进
D.防治污染,提高田纳西河的水质
【解析】3选B,4选C。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显示,第二年该水文站流量变化减小,峰值减小并滞后,枯水期流量增加,最可能是上游修建水库;修建水库可以减轻下游洪涝灾害;水文站上游流域内城市化速度加快和流域内植被破坏都会使得河流流量变化增大。第4题,田纳西河流域重化工工业走廊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能源供应充足,大规模的水电开发,核电的引进。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材料二 下图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图。
(1)美国田纳西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试分析其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请简述美国全面实施“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以后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3)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在我国的河流治理中,最值得借鉴的方面有哪些?
【解析】第(1)题,水能资源的分布主要从河流流量和河流落差两方面分析,河流的流量结合当地的降水进行分析,河流的落差结合当地的地形地势来分析。第(2)题,河流的开发即河流的综合效益,主要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等方面分析。第(3)题,该类试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成功经验主要为加强立法和管理。
答案:(1)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流域内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故水能资源丰富。
(2)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土地利用;提高水质;发展旅游。
(3)加强立法,为流域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法律保证;加强管理,实行自然资源统一开发管理,有利于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答案合理即可)
课时素养评价
五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基础达标】(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020·泸州高二检测)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能资源丰富,被誉为我国水电建设中的“富矿”。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
①海拔高
②河流流量较大
③水位季节变化大
④河流落差大
⑤水库移民较少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④⑤
2.河流上游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区的有利影响有
( )
①减轻旱涝灾害威胁
②增加年径流量
③改善枯水期水质
④提高地下水水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1选A,2选B。第1题,黄河上游水量较大,且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且集中,适宜进行梯级开发。第2题,河流上游修建水库,进行梯级开发,水库可以起削峰补枯的作用,有利于减轻旱涝灾害威胁;水库在枯水期放水,有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
读世界某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图,完成3、4题。
3.该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
( )
A.发展高耗能产业
B.扩大小麦种植
C.水资源综合开发
D.大力发展航运
4.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
A.废弃物增加
B.阻碍鱼类洄游
C.下游泥沙增多
D.加剧生物入侵
【解析】3选C,4选B。第3题,结合图示分析可知,该河流以梯级开发为中心,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因此该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水资源综合开发;发展高耗能产业、扩大小麦种植、大力发展航运属于流域开发中的具体措施,都是在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的前提下进行的。第4题,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修建的水电站,会阻碍鱼类的洄游;对废弃物进行统一的处理,故废弃物会减少;上游水电站的修建,会拦截部分泥沙,下游泥沙会减少;流域综合开发与生物入侵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下图为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与白尼罗河流域相比,青尼罗河流域开发水能的优势是
( )
A.峡谷多,落差大,水能丰富
B.汛期长,发电时间长
C.落差小,利于河流梯级开发
D.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
6.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对其下游地区影响可信的是
( )
A.挟带泥沙增加,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B.入海水量减少,三角洲面积变大
C.海浪侵蚀加重,海岸线向陆地退缩
D.沿岸土壤肥力增加,土地盐碱化减轻
【解析】5选A,6选C。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青尼罗河中上游比白尼罗河流经地区坡度更陡,落差更大,流速快,水能丰富,利于梯级开发;且青尼罗河中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发电量季节变化大;白尼罗河上游流经地区落差较小,部分河段地势平缓,沿途多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河流流量较为稳定,河流发电量季节变化小。第6题,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河水,水库库区水位上升,泥沙沉积;导致河流下游挟带泥沙减少,海岸线受侵蚀向陆地后退;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的面积变小;河流下游沿岸泥沙减少,土壤肥力降低,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加重。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读田纳西河上M城和N城之间地形剖面图及N城市的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N城气候类型是____气候,气候特点是____。?
(2)从图中看出,N城市降水最多的季节为____,而__季降水相对较少。这种降水分配特点对农业发展和河流航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主要解决措施是______。?
(3)图中M与N城之间河流落差约为180米,这种地形特点对于航运影响较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这决定了该河段流域的开发方向是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判断N城最低温度在
0
℃以上,降水丰富,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N城降水分布有季节差异,冬末春初稍多,夏秋季相对较少,这种特点给农作物的生长、河流的航运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靠修建水库稳定水位、调节径流季节分配可以解决。第(3)题,由剖面图可以看出M城与N城的相对高度为180米左右。这说明该河段落差大,水流急,对航运十分不利。但是这种自然背景却适合发展水电,进行梯级开发,从而确定了流域的开发方向。
答案:(1)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温暖湿润
(2)冬末春初 夏秋 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水产生矛盾,成为种植业的限制因素,影响河流水量的稳定性,给航运带来困难 修建水库
(3)河段落差大、水流急,航运不安全 发展水电、梯级开发
【能力提升】(15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020·重庆高二检测)引水式水电站是在河流坡降较陡、落差较集中的河段,用拦河闸(或低坝)在上游拦水,
并修建引水道(明渠或隧洞)引水,与下游天然水面形成符合要求的落差,推动水轮机发电的水电站,下图是引水式水电站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传统的筑坝式水电站相比,引水式水电站的主要优点是
( )
A.水能利用率更高
B.防洪效益更加突出
C.库区淹没损失少
D.河道通航能力更强
2.在西藏等地,引水式水电站的引水道宜选在泉水溢出带下游,主要原因是
( )
①增加发电水量
②提升冬季水温
③加大引水流速
④改善引水水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选C,2选A。第1题,引水式水电站是在河流上游采取无坝或低坝取水的方式,通过明渠(或隧洞)引水至适宜位置利用天然落差发电的水电站,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水能资源利用率不高;因采取无坝或低坝取水的方式,拦蓄洪水的能力较弱,防洪作用不大;引水式水电站是在河流上游采取无坝或低坝取水方式,故库区淹没损失较小;通过引水道引水,对原河道影响不大,没有增强河道通航能力。第2题,引水渠位于泉水溢出带下游可以增加引水的水量,增加发电的水量,还由于冬季西藏地区气温低,引水道位于泉水溢出带下游地区,海拔较低,可以提升冬季的水温,①②正确;引水道位于泉水溢出带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水流的落差较小,会降低引水流速,不仅对于改善引水水质作用不明显,反而会降低水质,③④错误。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位于天目山系南侧山麓的太湖平原上,其外围庞大复杂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下图为良渚古城水利工程复原图。据此完成3~5题。
3.由图可知,该水利系统核心工程为高、低两级水坝,其主要功能为
( )
A.缩小高低坝水库间落差,提升水运能力
B.扩大蓄水面积,保证渔业的稳定发展
C.梯级分担暴雨引发山洪的压力,提高工程整体防洪能力
D.减少坡地的水土流失,保证梯田农业的发展
4.研究人员在土坝断面处,发现先民利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然后码成坝体,其主要原因为
( )
A.增加抗拉强度,加快堆筑速度
B.方便冬季拆除,保证古城用水
C.减轻雨水侵蚀,避免库区淤积
D.加速坝体植被恢复,提高库区水质
5.研究人员对梧桐弄坝进行勘察,发现水坝海拔低且坝下有明显的河道迹象,这说明
( )
A.该地降水强度大,该水坝时有垮塌
B.该水坝兼具蓄水、泄洪双重功能
C.人为开挖运河,加强对外联系
D.地面沉降幅度大,曾发生海水内侵
【解析】3选C,4选A,5选B。第3题,良渚位于我国浙江地区,夏季降水量大,易
发生山洪,故该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为防洪。采用高低两级梯级坝,可以分
散山洪对单一坝体的冲击压力,提高防洪能力。丰水期时,高坝水库处于满库
状态,高、低坝水库水位差大,枯水期时,高坝水库处于空库状态,两者之间水
运条件差。当地的农业主要为水稻种植业,渔业资源缺乏。该地植被覆盖率高,
该地水坝无拦沙作用。第4题,利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通过材料
之间的相互作用咬合构成一体,是为了加强水坝的承压能力,增加抗拉强度,同
时相对于单一的垒泥,也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水坝为固定式,不拆除。利用
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做成土坝,并不能减轻雨水侵蚀,避免库区淤
积。利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做成土坝,可以加速坝体植被恢复,但是对库区水质影响不大。第5题,该地采用多级水坝拦水,防洪能力强,且有完整的水坝遗迹留存至今,说明水坝坚固,未发生垮塌。水坝较低且坝下有河道痕迹,说明当水库水位到一定高度时,可以漫过坝体流到水坝下,避免水位过高,淹没古城,因此该水坝兼具蓄水、泄洪双重功能。该河道为泄洪水道,无通航功能。该地位于太湖平原,距海较远,未发生海水内侵。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6.(2020·雅安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哥伦比亚河是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发源于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脉,注入太平洋,全长2
044千米,流域面积415
211平方千米,河口平均流量7
400立方米/秒。该河流域冬季降水多,但河流径流量春季最大,沿干、支流建有很多大小水坝,为世界上河流水利资源获得充分开发利用的河流梯级开发工程。下图示意哥伦比亚河流域及水坝分布。
(1)分析该河流径流量春季最大的原因。
(2)说明该河流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
(3)简述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
【解析】第(1)题,依据图文信息,该流域冬季降水多,由于纬度较高,海拔高,受山地地形影响,气温低,冬季降雪量大,在山地形成大量的季节性积雪;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导致河流径流量大。第(2)题,依据图文信息,哥伦比亚河是北美洲西部大河,发源于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脉,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径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峡谷众多,适合梯级开发。第(3)题,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可以对径流的季节变化进行调节,因此使中下游农业生产旱涝灾害减少;增加枯水期的水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为中下游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为中下游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电能。
答案:(1)该流域冬季降水多,由于受山地地形影响,气温低,山地形成季节性积雪;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导致河流径流量大。
(2)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径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峡谷众多(绵长),适合梯级开发。
(3)减轻旱涝灾害;改善枯水期水质,
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