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音视频素材(共15+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音视频素材(共15+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0 08:54:08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准字和节奏。
2、和同桌讨论“忆
异乡
异客
佳节
倍”的意思。
3、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字学习

wèi:(为了)
wéi:(行为)

chǔ:(处理)
chù:(处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忆:想念。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
孤身一人
他乡、外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作为他乡的客人
想一想:两个“异”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一想:你从“倍”中体会到什么?
他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在重阳节加倍地思念亲人。
每当
遇到
加倍,格外。
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
诗人孤身在外,在重阳节这天,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却“独在异乡”,更添了愁绪,于是就倍感孤独,遥想家乡亲人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他怎么知道兄弟们插着茱萸登上了高处呢?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辟邪。
这是诗人的想象,他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更增添了内心的愁绪。
想一想:王维想象亲人们登高望远的时候,自
己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的内心孤单寂寞,想象着亲人们在团聚的时候,因为缺少了他而遗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更加强烈。
诗意: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
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
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了我一个而产生遗
憾之情。
作者介绍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诗人王维离开家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准备科举考试,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虽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王维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关背景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往往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以求祈福避灾。
板书设计
独在异乡——举目无亲
重阳佳节——加倍思亲
遥知兄弟——怀念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拓展延伸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句
春节: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唐)孟浩然
清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hónɡ)
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唐)文秀
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苏东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15张PPT)


唐·杜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自学提示
读: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看:借助插图,看看古诗写的什么节日,有哪些习俗。
想: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我会认





hún
jiǔ






用水和粮食酿造的酒精饮品。
+
我会写








不要写成“攵”


不要写成“欠”。
我会读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古诗《清明》:
2、用“
”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3、用“
”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心情的词。
4、结合注释,和同桌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理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纷纷:形容多,细雨不停地下。此句点明清明节的天气特点。
欲断魂:欲,将要。魂,心情。断魂是说行人神情哀伤。此句点明路上行人伤心欲绝的心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请问。
遥指:遥,遥远。在诗句中指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牧童答话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诗意: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赶路的行人心里更加增加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领悟诗情
唐朝名将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战功赫赫,被皇上封为“汾阳王”。汾阳成为全国著名贡酒的所在地,声名鹊起。
杜牧对郭子仪充满了敬仰之情。一天,他东渡黄河,来到汾阳。在他途经名酒产地杏花村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清明》。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你还知道哪些清明节的节日习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17张PPT)
走进第三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
《古诗三首》写了哪三个传统节日?
读: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看:借助插图,看看古诗写的什么节日,有哪些习俗。
想: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王安石
自读提示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读准节奏
理解诗意
“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以下六种,你认为在这首诗里是哪种解释?
(1)开始的,第一。
(2)为首。
(3)主要、根本。
(4)元素。
(5)构成一个整体的。
(6)货币单位。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一岁除:除,去。一年已尽。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屠苏:指屠苏酒,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过春节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怎样?
古人饮屠苏酒是先幼后长,寄托着长辈对孩子们的希
望,希望孩子们新的一年再长一岁,充满着朝气和活力。
回忆一下,在春节这一天,你的长辈是怎么祝福你的?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指朝阳。
指春联。
春节这天,你和家人一起贴对联的时候,说了些什么,心情怎样?
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点燃爆竹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元日》一诗体现了春节怎样的节日习俗?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诗作于王安石主持变法之时,王安石联想到变法刚开始时万象更新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王安石
领悟诗情
你还知道哪些春节的节日习俗?
除夕守岁
贴“福”字
初一拜年
长辈给压岁钱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你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吗??
综合性学习
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