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10 11:1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在教材中上承第二,第六,第八单元的知识,下启溶解度,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等知识,更为高中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怎样给溶液命名。
3、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溶液的形成。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对溶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二、说学生:
1、溶液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糖水、汽水、生理盐水、等,在化学课上已经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溶液奠定了经验基础。
2、九年级学生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爱动手实验。通过本课程前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如对比法、归纳法等)已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实验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为主的“设疑--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的模式
,并综合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法来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而学生则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注重从听、思、说、做、观、议等六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听---听得明白
思---敢思会思
说---表达完整
做---操作规范
观---观察仔细
议---学会交流
五、教学过程: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设计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上我把本节课分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探究、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后拓展。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利用“清水”变牛奶的趣味实验引入,并适时提出“它真是什么清水吗?它到底是什么物质?”。学生根据掌握的常识能回答出是澄清石灰水。(利用趣味实验来引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然后教师解说:“澄清石灰水其实就是氢氧化钙溶于水形成的一种溶液”。顺势提问:到底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再引出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溶液的形成》。此环节约3分钟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溶液的形成及特征
我引导学生分小组完成一组实验:在装有蔗糖、食盐、硫酸铜晶体、植物油、粉笔灰的5支试管中,各加入
7-8mL水,充分振荡,观察并记录现象。设计此探究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感受溶解的现象,溶液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溶液的概念。
学生完成实验后,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然后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分析:实验所得的5种液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前3种和后2种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找出:5种液体均为混合物,前3种都澄清透明,均一,稳定,后两种都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会分层。我接着告诉学生:其实前3种就是溶液。然后层层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征试着给溶液下出定义:一种物质溶到另一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为了完善定义,我再让同学们将自己所配得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混合,得出多种物质溶到另一物质中也可以得到溶液。在我的引导下,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自主地构建了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三大特征。让学生自主的构建知识比我简单地传递更掌握和理解。
设疑“溶液为什么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呢?”我利用蔗糖、氯化钠溶解的微观模拟视频,让学生了解溶质溶解实质上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水中,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分子、离子很小,且总在不停地运动,所以在溶液既均一又稳定。学生了解了溶质溶解的实质,有利于区分溶液和乳浊液,也为后面学习酸碱盐的溶液之间的反应打好基础。
接下来趁热打铁,利用2道经典题,巩固好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特点。
然后再利用学生自己配置的3种溶液,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以及溶液与溶质、溶剂的关系。推出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加溶剂质量,为后面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做好铺垫。
在突破了溶液概念的构建及溶液与溶质、溶剂的关系这一重点后,再引出问题:现有的3种溶液都是水做溶剂,只有水才能做溶剂吗?接下来,我要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将碘、高锰酸钾分别与水、无水酒精、汽油混合,探究酒精和汽油是否可做溶剂?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汇报,对比归纳得出:常用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同一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一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之前的实验中所用的溶质都是固体。液体可以做溶质吗?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我给学生演示了酒精与互溶、汽油与植物油互溶的实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液体也能做溶剂。举碳酸饮料、稀盐酸的事例,说明气体也可以做溶质。那如何来确定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呢?于是归纳出不同体系物质配成的溶液溶质、溶剂的确定方法。
配好了溶液,如何来给它命名的呢?
教师采用讲解法,告诉学生命名规则,再层层引导学生学会给溶液命名的方法,会根据溶液名称判断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展示生活中的常见溶液,了解溶液的广泛用途,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引导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溶液。
第三个环节
归纳小结
我问大家:本节课你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困惑是什么......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予以适当的评价。
第四个环节
巩固练习
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力图
“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吃了”。
第五个环节
拓展延伸
设疑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布置家庭小实验:
根据生活经验,你有哪些办法可以提高物质的溶解速度?
用食盐或白糖做溶质,水做溶剂,玻璃杯做容器,设计家庭实验,说明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并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将板书设计设计如下:
溶液的形成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
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4、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在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解惑者,而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不是一味地倾听与接受,而是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上多媒体这一现代的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化学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溶液的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用的溶剂:水、汽油、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