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
二
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学习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
系。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红细胞、
白细胞
口腔上皮细胞
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
洋葱表皮细胞
一、细胞的多样性
肌肉细胞
神经细胞
噬中性粒白细胞
卵细胞
精子
红细胞
细胞的多样性
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细胞为什么具有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形态结构?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有利于与氧气充分接触,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
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体形状,排列紧密,有利于起到保护作用。
问题
:1.这些细胞共同的基本结构有那些?
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二、细胞的统一性
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这些细胞共同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这反映了细胞的统一性
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具有这样的结构呢?
原核细胞
细菌细胞模式图
蓝藻细胞模式图
这类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我们称之为原核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纤毛
鞭毛
核糖体
DNA
(拟核)
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形成拟核。
(绝大多数)
细胞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细菌、蓝藻等
植物、动物、
真菌(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三、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两大类:
(1)你认为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还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哪些区别
?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大小
细胞核
细胞质
生物
类群
较大
(一般为20~30
μm)
无成形的细胞核,
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有拟核(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有成形的细胞核,
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
多种复杂的细胞器
较小
(一般为1~10
μm)
细菌、蓝藻、衣原体、放线菌、衣原体
动物、植物、真菌
水华:水体富营养化
发菜是一种野生藻类植物,通常生长于北方荒漠、半荒漠地区的草原、山坡或低洼地带。
(百万大军搂发菜
阿拉善在哭泣)
特别提醒:
原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仅有蓝藻、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约有2350种,由于中学阶段这方面了解很有限,往往与其他生物相混,所以要求把常见的原核生物记住,最容易混淆的是带“菌”和带“藻”的一类,总结如下:
在“藻”前带“绿”、“红”、“褐”字的为真核生物。
在“菌”前带“杆”、“球”、“弧”、“螺旋”字的均属原核生物。特例:乳酸菌、醋酸菌。
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四.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施莱登
施旺
阅读P10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讨论:
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哪些特点?
3.细胞学说主要是阐明了细胞工程的多样性还是生物界的统一性?
4.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和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的地位和意义如此重要,说说你的理解。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发现细胞和建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
维萨里
比夏
虎克
马尔比基
施莱登,施旺
耐格里,魏尔肖
所有细胞都正常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发现了器官
发现了组织
发现了细胞
提出理论: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
实验发现: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
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序:
肉眼观察
光学显微镜观察
电子显微镜观察
发现了器官和组织
发现了细胞
发现了细胞内部结构
解剖人尸体
观察死细胞
观察动植物活细胞
观察受精卵分裂
4、理论与科学实验结合的角度(课本)
3、科学实验的角度观察: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哪些特点?
(1)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细胞学说主要阐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一、原核细胞
1.原核细胞
——
细菌和蓝藻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主要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二、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建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目镜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镜臂
压片夹
镜柱
镜座
镜
筒
转换器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普通光学显微镜
取镜、安放
对光
压片
调焦
观察
使用低倍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调节视野的亮度?
3.污点的判断?
调节视野亮度主要使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则使用较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过弱则使用凹面镜和较大光圈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①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②
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③
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
④
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
(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
显微镜操作歌诀: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
高倍镜的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视野较小,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先低后高,先粗后细
高倍物镜与低倍物镜的比较
项目
物象
大小
看到细
胞数目
视野
亮度
物镜与玻片距离
视野
范围
高倍镜
低倍镜
大
少
暗
近
小
小
多
亮
远
大
强调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两眼要注视物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距离约为0.5
cm)停止下降。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而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2.目镜与物镜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1)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距离越近,如H1;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小,距装片距离越远,如H2。
(2)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大。
3.
显微镜成像特点
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像偏右上方,实际在载玻片上是偏左下方,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即物像位于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即“同向移动”原则。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
(2)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5.判断污物存在的位置
(1)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是:物镜、目镜或装片。
(2)判断方法:分别移动载玻片、物镜和转动目镜,观察污物是否移动,来判断污物所处的位置。
若视野中细胞成单行,则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可根据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成反比的规律计算。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应考虑面积的变化,可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6.
视野中细胞数目的相关计算
例:目镜5×,物镜4×,视野中央有一排细胞共15个。若把物镜换成10×,则细胞的数目
个。
目镜5×,物镜4×,视野中共有细胞共50个。若把物镜换成10×,则视野中有
个细胞。
6
8
一、观察细胞
1.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取镜
安放
对光
压片
观察
先低倍镜
移动装片
转动转换器
调节细准焦
螺旋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
调焦
课堂巩固
1、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
A.SARS病毒和蘑菇
B.大肠杆菌和草履虫
C.蓝藻和酵母菌
D.衣藻和变形虫
2、对原核生物的正确描述是
A.原核生物无核糖体
B.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无膜结构
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RNA
D.原核生物无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