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3套

文档属性

名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3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09 19: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执笔人 审核人 2012年3月 日课题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型欣赏课时1学习目标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3.能背诵这首古诗。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知识构建1.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2.这首诗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相关链接1.题解: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2.作者简介常建(708-765 ),唐代诗人,籍贯、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知识预习说出这首古诗的大意。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课堂探究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1.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高林”即“丛林”,一语双关,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2.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成语“竹(曲)径通幽”源于此诗,意思是说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3.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鸟儿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无比,令近潭观水者忘却心中的一切杂念。这就更加衬托出其景之幽静佳绝。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写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悦”、“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欢悦”、“使……空明”4.尾联“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声音)显静的手法,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这两句以动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与一般五律不同,这首诗起首两句即形成对仗,而其颔联的“通幽处”和“花木深”却苛求工对,即吴乔《围炉诗话》中所谓的“偷春格”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称的“蜂腰”,从而形成五言律诗的一种变格,实现一种别致的节奏美。成语“万籁俱寂”源于此诗,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巩固训练当堂练习背诵本诗,默写全诗。课后作业练笔:展开联想,生动改写。纠错释疑小结 课后反馈已经掌握 尚有疑问 格言警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桑秀仙
一、教学目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想:这两首诗安排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三、四首,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五言律诗,都写景,但两首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大差别,我想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与教材对话、与诗歌对话、与诗人对话。
第一板块:与教材对话,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注释,理解诗意,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
(一)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板书课题后,指名朗读题目。)
生: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停顿是否正确?
生:不正确,应该是: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从题目推断一下,这首写的是破山寺还是破山寺的后禅院?
生:写的是破山寺的后禅院。
师:好,那么你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生朗读。)
师:读得如何?
生:“曲”不读qǔ,应该读qū。
师:你用“”和“曲qū”分别组两个词。
生:歌曲qǔ,曲qǔ调;弯曲qū,曲qū折。
师:最后一联中“磬”怎么写的?还有“馨”“罄”“磐”
师:好!大家齐读一面。(学生读。)
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
师:有问题请提出来,——
生:“禅房花木深”
师:谁告诉他这句诗的意思?
生:禅房周围的花树非常茂盛。
生: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树之中。
生:“万籁此都寂”
师:“籁”是什么意思呢?
生:声音。
师:“万籁”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好,这句诗的意思是——
生:……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生:……
师:(小结)同学们对这首诗的意思理解得很到位了,大家试着背一背。(学生自由背诵。)下面我们学习第四诗
(二)学习《望岳》
(师指名朗读,生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确实不错。节奏处理得很好,前三联的气势也读出来了,只是第四联我觉得气势还不足。大家把第四联齐读一遍。(生齐读)很好!我们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
师:有什么困难吗?没有——,那好,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讲一讲。
生:……
师:“阴阳割昏晓”,他刚才解释为“山南山北”,孰南孰北?
(图示)
/ \\ 山南水北:阳(向阳)
/ \\ / /
/ / \\ / 山北水南:阴(背阴)
/ / \\
/ \\______ / /
北 \\ /_/ _ _ _/ 南
\\ _ _ _ /
\\ ___ /
师:在中国文化中,“阴”和“阳”还有哪些指意?
生:男人、女人。
师:是的,说什么阳刚之气,下一句是说——
生:阴柔之美。
生:八卦中的阴阳,阴间、阳间……
生:阴历、阳历……
师:篆刻中的阴刻、阳刻知道不?
生:不知道。
师:老师也不知道。谁知道后请你告诉我,好不好?——刚才他说鸟在脚下,是吧?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四联“会当”是“定要”的意思,说明他还没有登泰山,是说将来有一天“定要”登上泰山。
师:确实。大家再看看诗的题目是“望岳”而不是“登岳”,你看,前三联都是写“望”中所见,第四联写的是“望”中的“愿望”。
师:(小结)对这首诗的意思,同学们都清楚了吧——,好!大家试着背一背。(学生自由背诵。)
第二板块:与诗歌对话,这个板块以学生探究为主,体会两诗的思想感情。重点明确写景诗中景与情之间的联系。
师:今天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来学习,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写景。(板书:写景)
师:两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一写山中,一写山外。
生:……
师: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两首诗都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古寺、初日、高林、曲径……
师:还有呢?
生:禅房、花木、鸟、人……
师:还有呢
生:(笑。)?
师:钟磬音。
生:这也是景物?
师:这也是景物!前三联都写的是视觉形象,这一句写的是听觉形象。前三联为什么没有写到声音呀?
生:因为没有声音,很幽静。
师:第四联,写了声音,那就不“幽静”了吧?
生:……
师: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不是有一句诗说“鸟鸣山更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这一联还是写静,静得只有“钟磬音”了。
师:(小结)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的画面。谁来说说《望岳》?
生:就是写泰山。
师: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呢?
生:高大雄伟。
师:你把写泰山高大雄伟的句子念一面。
生:(念)“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
师:这两句诗虽然都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其实各有侧重,请大家具体分析一下。
生:“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师:分析得很好。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首诗都抒发了什么情呢?
生:宁静。(师板书“宁静”)
生:壮志凌云。(师板书“壮志凌云”)
生:豪迈气概。
师:《题破山寺后禅院》因环境的幽静产生心境的宁静;《望岳》见高大雄伟的泰山顿生凌云壮志。同学们我们可不可把这种感情进行一下重组?
生:不可以。……
师:(小结)情因景生,“触景生情”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板块:与诗人对话,这个板块以学生探究为主,触摸诗人情感。
师:景和情是通过哪句诗关联起来的?
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生:“荡胸生层云”
生:“荡胸”
师:“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人心”和“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朗读,交流。)
……
生:《题破山寺后禅院》歌颂隐逸生活。
生:两首诗都可以看出作者是热爱大自然的。
生:《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
师:(总结)今天我们的探究就到这里,这两首诗都是唐朝名诗,可以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写景的顺序,《题破山寺后禅院》用移步换景,《望岳》则是定点观察,等等。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