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09 19:5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芦花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学习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题目解读: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小说充溢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已经六十多岁,本应安享天伦之乐的老人,多次穿过封锁线,护送干部,为淀里的同志送去柴米油盐、军用粮草,而且从不带一只枪,却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干瘦如鱼鹰,但精神矍铄,他赤手空拳,却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消灭了十几个鬼子,在这种浓厚的传奇色彩中,老人丰富而鲜明的个性得以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走近作者: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疟( )子 寒噤( ) 仄歪( ) 阴惨( ) 泅( )着 飒飒( ) 悠闲( )
2 《芦花荡》的作者是 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风云初记》 《荷花淀》)。
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合作探究
5、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6、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7、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8、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9、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精讲精练
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
10、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1、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12、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3、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14、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5、第二天二菱看到了老英雄的行为后,会怎样重新认识老头子?
能力提升:
15、 提供原句和仿句的开头或结尾,要求仿写出与原句大致相同的句子。
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____________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也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 ____。
17、 下面语句有语病,找出并修改。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斗中,无数英雄无畏的医务工作者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泪的代价。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 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
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A. 夸张 夸张 引用 比喻 B. 比喻 拟人 反问 比喻
C. 比喻 拟人 反问 没有用修辞手法 D. 比喻 夸张 设问 比喻
2、“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此段表现了老头子什么心理状态?
合作探究:
3、《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4、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5、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6、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
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7、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
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精读精练: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8、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9、“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 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10、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11、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12“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13、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能力提升:
14、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 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