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与课题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课时 2-1
主备人 审核人 初三语文组
使用人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
学 习 过 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教师二次备课栏
【自学准备】: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2、背景简介: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庖( )官 分食讫( ) 佯( )惊问 谮( )害 麾( )军 绰( )刀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 )。原来杨修为人( ),数犯曹操之忌。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1)、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2)、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3)、人皆不晓其义。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哪七件事?2、七件事情的行文能否变动,为什么?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章节与课题 第18课 杨修之死——罗贯中 课时 2-2
主备人 孙莉莉 审核人 初三语文组
使用人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
学 习 过 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教师二次备课栏
【自学准备】:复述选文中的7个故事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3)阅读前3自然段“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他“有感于怀”的“感”是什么? (4)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某种情绪或心境的流露。请说一说是什么情绪或心境? (5)杨修根据什么得出曹操“必班师”的结论? (6)“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夏侯惇为什么会“大惊”? (7)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造言”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8)对曹操杀杨修,你怎样评价? (9)读前6自然段:这六段的总叙(中心句)是什么? (10)在所有“恃才放旷”、“犯曹操之忌”的事中,哪一件最令曹操忌恨? (11)阅读后3自然段:曹操既杀杨修……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里却下令进兵,是为什么? (12)下面写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而回,还险些送了性命,这是不是与“杨修之死”无关? (13)“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先“厚葬”近侍,又“厚葬”杨修,两次“厚葬”,刻画曹操什么性格? 二、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 评价: 曹操: 评价: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