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小说阅读阅读之人物形象赏析题
【备考指南】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命题形式看,文学类文本阅读设置三个题目。近几年考查的侧重点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分析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等。
【典例演练】
(2020年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5.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
4.C
5.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6.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解析】
4.C项,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既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也说明了小松鼠对橡子的喜爱;老董也如小松鼠一样视橡子为宝物,他寻橡子是为了修复古书,但没有借此烘托“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故选C。
5.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他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说明橡树林是老董职业的起点,面对这个职业起点,老董心里充满了对旧时光的感慨之情。
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指给“我”爷爷作画的地方,并且他还清晰记得爷爷当时说的话语,这些都表明老董对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过去老师傅们把老董带到橡树林,他和“爷爷”也曾经来过橡树林,在这里老董学到了技艺,也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距离那时已有三十年,文中说,“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这一句话表明老董内心有一种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6.①坚持行业规矩。为了修复古籍,他敢于反对省外的专家,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但他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老董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通过“父亲”与老董的对话,我们知道老董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夏主任结下梁子,现在为了修复古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老董也认为值得,这些都表明老董是一个恪守职业操守的人。
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他夜里待在图书馆里,傍晚时也跑染厂,把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还去了偏远的橡树林,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能力突破】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厘清概念,内扣外联
(一)掌握概括分析之法
1.紧扣“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人物性格特点的外化。由于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分析人物时,首先应着眼整体,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要兼顾。其次,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语言描写,人物为什么这样说,人物是如何想的,又是什么性格促使他这样想的。考生一定要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话语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归纳人物的形象。
2.联系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特定场所,它对分析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有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有的环境暗示人物命运,因此,环境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3.联系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史。通过联系故事情节,可以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避免仅看只言片语而忽视主要性格的问题。
4.联系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作者塑造人物是为了褒贬社会现象,褒贬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就需要着重刻画人物的什么形象。人物的性格都是复杂的,甚至呈现对立统一的格局,例如善良与软弱、勤劳与愚昧、忠诚与偏执等。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时,一定要扣住文章的主题,进行合理的取舍,从而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二)找准概括分析的具体角度
1.如果从整体上概括分析,有以下角度:
(1)看身份职业:农民、小市民、军人等。
(2)看生活习惯:吸烟、跑步、熬夜等。
(3)看外貌特点:高大、瘦弱、魁梧等。
(4)看性格特点:自私、善良、勇敢等。
(5)看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等。
(6)看环境描写:地灵人杰等。
(7)看定性评价:作者或他人的评论性语言等。
2.如果从局部上概括分析,重点在以下角度:
(1)看性格特点:自私、善良、勇敢等。局部文字有时也能体现人物丰富的性格。
(2)看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等。特别注意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尤其要结合上下文情节合理推测人物情感发生的原因。
答题关键词:人物形象=性格+身份定位+多方面特征职业、地位、兴趣、经历、技艺、教养、思想、关系等
特别提醒:
1.审题要注意性格与形象两个概念的异同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两种。其一,请简要概括××的形象特点;其二,小说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其中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不是一个概念。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及价值观等较稳定的内在特征,例如开朗、刚强、懦弱、粗暴、多愁善感、寡言少语、心直口快等。而形象特点,除了包括性格特点,还包括肖像、身份、地位、职业、才艺等外在特点。答题时,考生一定要看清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然后确定答题范围。
2.分清人物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尤其要抓住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考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往往只是根据只言片语,抓细枝末节的特征,恰恰忽视了人物的主要特征。那么,哪些特征才是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呢?简单地说有三个指向:一是小说的主题;二是小说的标题;三是小说的主要情节,尤其是结局情节。如何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呢?考生需要整体把握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阿古顿巴
阿 来
阿古顿巴成为一个穷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
他以自己的智慧使国王受到了惩罚。他还以自己的智慧杀死了一个不遵戒律、大逆不道的喇嘛。这些都是百姓想做而不敢做的。所以,阿古顿巴智慧和正义的声名传布到遥远的地方。人们甚至还知道他以一口锅换得一个贪婪而又吝啬的商人的全部钱财加上宝马的全部细节,甚至比阿古顿巴自己事后能够回忆起来的还要清楚。人们都说那个受骗的商人在拉萨又追上了阿古顿巴。这时,阿古顿巴在寺庙前的广场上手扶高高的旗杆。旗杆直指蓝空,蓝空深处的白云飘动。阿古顿巴要商人顺着旗杆向天上望,飘动的白云下旗杆仿佛正慢慢倾倒。阿古顿巴说他愿意归还商人的全部财物,但寺庙里的喇嘛要他扶着旗杆,不让它倒地。商人说:只要能找回财物,他愿意替阿古顿巴扶着这根旗杆。
阿古顿巴离开了,把那商人的全部钱财散给贫苦百姓,又踏上了漫游的道路。他流浪到一个叫做“机”的地区时,他的故事已先期抵达。
人们告诉他:“那个好诈但又愚蠢的商人已经死在那根旗杆下了。”他说:“我就是阿古顿巴。”人们看着这个状貌滑稽、形容枯槁的人说:“你不是。”他们还说阿古顿巴应有国王样的雍容,神仙一样的风姿,而不该是一副乞丐般的样子。他们还说他们正在等待阿古顿巴。这些人是一群在部落战争中失败而被放逐的流民,离开了赖以活命的草原和牛群难以为生。这些人住在一个被瘟疫毀灭的村落里,面对大片肥沃的正被林莽吞噬的荒地在太阳下捕捉身上的虱子。他们说部落里已经有人梦见了阿古顿巴要来拯救他们。
阿古顿巴摇头叹息,他喜欢上了其中的一个美貌而又忧郁的女子。
“我就是你们盼望的阿古顿巴。”始终沉默不语的女子说:“你不是的。”她是部落首领的女儿。她的父亲不复有以往的雄健与威风,只是静待死亡来临。
“我确实是阿古顿巴。”他固执地说。
“不。”那女子缓缓摇头,“阿古顿巴是领主的儿子。”她用忧郁的眼光远望企盼救星出现的那个方向。她的语调凄楚动人,说相信一旦阿古顿巴来到这里就会爱上自己,就会拯救自己的部落。叫人吃上许久都未沾口的酥油,吃上煮熟的畜肉。
“我会叫你得到的。”阿古顿巴让她沉于美丽的幻想中,自己向荒野出发去寻找酥油和煮肉的铜锅。他在路旁长满野白杨和暗绿色青绿树丛的大路上行走了两天。中午,他的面前出现了岔路。阿古顿巴在路口犹豫起来。他知道一条通向自由、无拘束无责任的自由,而另一条将带来责任和没有希望的爱情。
适宜播种的季节很快来临了。他仍然和那个看不到前途的部落生活在一起。部落首领的女儿对他说:“你,怎么不说你是阿古顿巴了。阿古顿巴出身名门。”说着,她仰起漂亮的脸,眼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语气也变得像梦呓一般了,“……他肯定是英俊聪敏的王子模样。”真正的阿古顿巴形销骨立,垂手站在她面前,脸上的表情幸福无比。
这天,阿古顿巴看见土中的草根上冒出了肥胖的嫩芽。他突然想出了拯救这个部落的办法。他立即回去找到首领的女儿,说:“我刚挖到一个宝贝,可它又从土里遁走了。”“把宝贝找回来,献给我。”“一个人找不回来。”“全部落的人都跟你去找。”阿古顿巴首先指挥这些人往荒地挖掘。这些以往曾有过近千年耕作历史的荒地十分容易开掘。那些黑色的疏松的泥巴散发出醉人的气息。他们当然没有翻掘到并不存在的宝贝。阿古顿巴看新垦的土地已经足够宽广了,就说:“兴许宝贝钻进更深的地方去了。”人们又往深里挖掘。正当人们诅咒、埋怨自己竟听了一个疯子的指使时,他们挖出了清洁温润的泉水。
“既然宝贝已经远走高飞,那个阿古顿巴还不到来。就让我们在地里种上青稞,浇灌井水吧。”秋天到来的时候,人们彻底摆脱了饥饿。
不过三年,这个濒于灭绝的游牧部落重新变成强大的农耕部落。部落首领成为领主,他美貌骄傲的女儿在新建的庄园中过上了尊贵荣耀的生活。一天,他听见一派笙歌之声,看见院子里拴满了配着各式贵重鞍具的马匹。人家告诉他是领主女儿的婚礼。
“哪个女儿?”他问,口气恍恍惚惚。
“领主只有一个女儿。”“她是嫁给阿古顿巴吗?”“不。”“她不等阿古顿巴了吗?”“不等了。她说阿古顿巴是不存在的。”
这天,人不分贵贱都受到很好的招待。阿古顿巴喝足了酒,昏沉中推开矮小土屋沉重的木门时,一方月光跟了进来。
黎明时分,阿古顿巴又踏上了浪游的征途。翻过一座长满白桦的山冈,那个因他的智慧而建立起来的庄园就从眼里消失了。清凉的露水使他的脚步敏捷起来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机”是一个村落荒芜、物资贫乏的地方,人们希望阿古顿巴来拯救他们,他们最终通过自己的劳作赢得了自尊。
B.小说写寺庙广场上的旗杆慢慢地倾倒隐喻信仰的倒塌,表现了阿古顿巴想举起人们的信仰的大旗。
C.人们想象中的阿古顿巴的英俊聪敏的王子模样以及传颂他的故事,烘托了阿古顿巴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
D.作者将人们知道传说中阿古顿巴的全部细节与他们看到真实的阿古顿巴却否认的态度前后映衬,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
答案 D
解析 “前后映衬”错,应是“形成对比”。
2.作者是如何描写阿古顿巴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侧面描写:通过人们对他的故事的传颂,表现了阿古顿巴敢为天下先,挑战权力和权威,追求自由与正义。通过人们对他的指责,表现了阿古顿巴的智慧。②对比:通过人们传说中和现实中阿古顿巴状貌滑稽、形容枯槁、形销骨立的对比,表现了阿古顿巴为承担起贫苦百姓命运的责任,自己却承受贫困的无私无畏。女子沉溺于美丽的幻想与阿古顿巴向荒野出发去寻找酥油和煮肉的铜锅形成对比,表现了他的勇于行动。③细节描写:阿古顿巴多次重申自己的身份不果后,“垂手站在她面前,脸上的表情幸福无比”,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向往和纯粹。
3.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选用“黎明”“长满白桦的山冈”“清凉的露水”等意象,渲染了环境淡淡的凄凉,使小说回味无穷。②责任完成、爱情破灭后的阿古顿巴又开始了他自由正义的征程,可见他的勇敢无畏。③“清凉的露水使他的脚步敏捷起来了”象征他内心的坦荡轻松。④照应了开头,阿古顿巴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穷人,使小说结构严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赵德才
马贵明
我小时候的爱好和别的小孩有一点不一样,喜欢看木匠做活儿。那种刨子摩擦在木板上的声音特别悦耳,长长的薄如纸片的木刨花像彩带一样舞动。
暑假里的早晨,我还在朦朦胧胧的睡梦中,刺——,刺——,推刨子的声音把我唤醒。我快速地穿上衣服,从锅里抓一捧刚刚烀好的苞米,循声而去。我在邻居的大门外看见一个木匠正在案子一边用力地推动着刨子,前腿弓后腿蹬,每一次双手推动着刨子向前的时候,从刨床飘出来的长长的刨花,在空中慢慢舞动着飘落了。
看了一会儿,我有些忐忑地走进了邻居的院子。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有些木匠或者是手艺人不喜欢被别人打搅。这个木匠瞅了我一眼,继续干活儿。他用刨子刨了几下木方,用手拿起来,闭上一只眼睛看木方刨得直不直。他看木方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睛特别小。整个上午,我都在静静地看他干活儿,直到母亲喊我回去吃饭。
第二天,木匠刚刚走进邻居的院子,我就跟了进去。木匠看见我,笑了笑说:你喜欢?我点点头。
他说:你来两下。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了案子边,拿起了刨子,在一个木方上推了几下。刨出的刨花虽然没有木匠刨出的长,但自己还是满意的。木匠又笑了笑说:还行,就是力气小了点儿。那一天,木匠和我说了很多话,告诉我还是好好学习吧,木匠是个很累人的活儿。
邻居喊他吃饭,我知道他叫赵德才。
以后的十多天里,我天天去看赵德才干活儿,有时候,比他去的还早。赵德才教我拉锯,说拉锯不能太快,快了不出活儿,还累人。还说……
那天早晨,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活儿,但没有看见他的身影,他干活儿用的案子也不见了。邻居正在安好的窗户上刷油漆。我知道,赵德才的活儿干完了,人走了,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暑假就要过去了。我听母亲和父亲说我的一块五毛钱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后来,他们共同想到了刚放暑假的时候,我打的一百块土坯。当时土坯是三分钱一块,一百块能卖三块钱,做我的学费绰绰有余。可是,还有两天就开学了,父亲并没有把土坯卖出去。从他们的对话里,我感觉到他们的焦急。于是,我决定找赵德才帮忙。
记得赵德才说过,他住在西关五队渡槽附近。渡槽是当地有名的水利工程,我曾经和同学在渡槽洗过澡。还算顺利,我只问了五六个人就找到了赵德才家。赵德才正在院子里干活儿,看见我,愣了一下说:你怎么来了?
我说:我有一百块土坯帮我卖了吧?
他放下刨子,说:走,看看去。
我随他走到生产队的队点,他叫我在门口等着。不一会儿,他笑呵呵地说:妥了,你拉来吧,三分钱一块。
我很高兴地说:好。
我刚走出去几步,赵德才喊我说:你有车吗?
我说:没有。
赵德才说:我家有,你拉去吧。
他说的车,是一种木棚胶轮的人力车,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也算是一个大件,一般也不会轻易借给别人的。回到家,父亲上班去了。母亲说:不能骗你吧?
我说:不能。
于是,我们把土坯装上了车。土坯很大,有红砖的两倍。车子只装了六十块。我试了试,分量很重。
母亲要和我一起去,我拒绝了,是八岁的弟弟和我去的。路途有多远,我当时不知道,现在知道应该是接近五公里,并且路况不是很好。拉到第二趟的时候,我的背心完全湿透了,任凭弟弟如何使劲,也是走了两个多小时,当赵德才把钱递给我的时候,告诉我,有一块土坯碎了,扣了三分钱。我使劲地点头,说:没事儿。谢谢你!谢谢你!
以后,我没有再见过赵德才。但我常常能够想起他对一个孩子的帮助。我工作以后,曾经去过渡槽赵德才住的地方想看看他,可是,那个地方动迁了。每逢遇到在渡槽附近住过的人,我都会问起赵德才。
很多年以后,在一个饭局上,我看见了赵德才,我有些欣喜若狂地说起当年的事情。他说不是他:他会一点木匠活儿,但从来没有给谁做过窗户,也没有帮助过谁卖过土坯。我的记忆力是不会错的,赵德才的形象已经完全刻在我的脑海里了。但赵德才说没有,我也就没法坚持。
后来还有一次,我又遇到一个叫赵德才的,越看越像当年的赵德才。我又聊起帮我卖土坯的事情。
赵德才说,我是木匠不假,我也帮助过我的亲戚做过窗户,但卖土坯的事情没印象。我说一定是你。我们聊得很热烈。我去卫生间回来的时候,我听赵德才说:老马一定记错了。其实,我没帮助我的亲戚做过窗户,更没有帮助谁卖过土坯。
我开始怀疑我的记忆了,但还是决定继续寻找赵德才。
(选自《小说林》2018年第6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我”小时候特殊的爱好,并对木匠推刨子进行颇具诗意的描写,为下文叙述“我”与木匠赵德才的交往做了铺垫。
B.“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活儿,却发现他走了,于是“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心情的变化折射出“我”对他的亲近与依恋。
C.很多年以后,“我”遇到了两个“赵德才”,并觉得他们就是当年的赵德才,结果却遭到他们的否认。这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和艺术张力。
D.小说在娓娓的叙述中融入深挚的情感,在简单的故事中寄寓丰厚的哲理,语言含蓄典雅,情节曲折有致,读后令人动容,引人深思。
答案 D
解析 “语言含蓄典雅”不正确。小说的语言特色应为平易、自然。
5.小说中的赵德才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开朗随和。不像有些木匠或者是手艺人不喜欢被别人打搅,他让“我”推刨子,教“我”拉锯,告诫“我”好好学习。②善良热心。毫不犹豫地帮助“我”这个并不很熟悉的孩子卖掉土坯做学费。③慷慨大方。主动借给“我”一般不会轻易借给别人的大件——木棚胶轮的人力车。
6.对于“我”执着地寻找赵德才一事,你怎样看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这是“我”对少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体现了“我”的怀旧情绪。②这是“我”对数十年前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念,体现了“我”的感恩品质。③这是对曾经的人与人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淳朴、和谐人际关系以及赵德才式美好品质的呼唤,体现了“我”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反思。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