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龙东地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高中教学联合体期末试卷(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龙东地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高中教学联合体期末试卷(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09 21:4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黑龙江龙东地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高中教学联合体期末试卷(语文)
命题学校: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整洁,不得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他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乾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太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
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集中毕生精力,以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著《明史》,把私著《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出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著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B.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史学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实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
2.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代的考证学极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乾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成的。
B.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它的各方面内容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C.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其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
D.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著《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3.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明清间一群史学家私著《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对文字狱无所畏惧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B.《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于记述当代史实。
C.一个编史者,既要有才智识见,又要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更需要有勇敢精神,才可能成为伟大的史学家。
D史学原以记述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但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而缺少学术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蒱,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兒,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注释:樗蒲:古代的一种游戏。) (《晋书 王羲之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草隶,善丹青 善:善于、擅长
B、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 俱:全、都
C.吉人之辞寡 寡:少
D、羲之密从后掣其笔 掣:抽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客问其故 此其志不在小
C.以其少言,故知之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6、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虽然在家终日闲居,但容貌举止仍不随便。
B.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蒲,曰:“南风不竞。”——他几岁的时候,常常去观察家里的门生玩樗蒲游戏,说道:“南面的形势不妙啊!”
C、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忽然发生火灾,徽之急忙跑出去,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上。
D.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桓温曾经让他书写扇面,却把笔画写错了。
7、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饮 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 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 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 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 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 何事绁尘羁。
注:绁:捆绑,束缚。
8、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 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5分)
静 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音乐.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晴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理想,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愤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着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己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间巷烟火的不易。弟方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眼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的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的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的指向天空。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的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他走后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6分)
(1) 拍拍:
(2) 喝令:
(3) 挺直:
13.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B.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C、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来到了山东莱芜,在晚会上,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老英雄们又一次听到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
D.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
B.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高考资源网
C.由于《古文观止》独具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D.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育儿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的经验,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18.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组是(3分)(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 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迎接朝阳和大海。
①几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②④ B.②③①⑤④ C.②④③⑤① D.③⑤①④②
19、针对“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一论题,写出两个关于这一论题的论据。(可以是具体事实,也可以是名人名言,每句字数不超过50字。)(6分)
①人为什么要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为什么要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与画线句共同构成一组排比句。(5分)
一首好诗,给你一朵浪花,让你去想象大海的浩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温馨的收藏是回忆,最难忘的收藏是真情。通往太阳的路无边无沿,走在路上,我们不断拾取那些属于岁月的恒久收藏。
请以“收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1、A(“无法做到信史实录”与“怪现象”的产生无直接联系。)
2、 B(A、“史学大衰”不是“考证学极盛”的根本原因。C、二者不构成比较。D、“私著《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这句话有误,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
3、D(结论太绝对)
4、B(俱:一起、一同)
5、B(其中的,他的;A、即使;C、所以;D、于是、就)
6、C(A、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怠;B、这局不行了;D、桓温曾经让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
7、(1)“此”、“所以”、“学者”各1分,句意2分。
(2)“不者”、“若属”、“为所”各1分,句意2分。
8、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帜”“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9、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10、略。
11、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作铺垫。
12、①拍拍: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
②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的疼爱的心理。
③挺直:既表现了父亲帮助弟弟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13、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时候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 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
④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 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14、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或“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 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15(示例)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
②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16、C
17、 D(A一面对两面不当 B加快与规模不搭配 C主语残缺)
18、A(注意语段开头“我爱小池,也爱溪流,……”以及“清”和“远”的先后顺序,依据前后照应一致的原则和比拟、比喻等修辞进行分析判断,可确定③⑤①为一个句群,②④为一个句群,即可得出答案)
19、(示例)①林肯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读书可以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②德国大文学家歌德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20、(示例)给你一片云彩,让你去想象天空的辽阔;给你一块岩石,让你去想象高山的雄伟。
21、作文:按2011年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不受拘束,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王献之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于是就拂衣而去了。 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暄几句。他们出去之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问其中的原因,谢安说:“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 有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 王献之善于写草书、隶书,也很会画画。七八岁的时候学习书法,王羲之秘密地从后面拔他的笔,不能得到,赞叹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 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围观他写字的人有几百个。 桓温曾经让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墨迹画了一头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