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达标测试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一乘轿子(
chéng
shèng)
马笼头(long
l?ng)
作坊(zuō
zuò)
鲜为人知(
xiān
xi?n)
张牙舞爪(
zhu?
zh?o)
咖啡(kā
jiā)
二、看拼音,写字词。
1.“jiè(
)问ji?(
)家hé(
)处有”凝聚着诗人杜mù(
)的无限zhì
huì(
),表面在问,实际上为下面的回答作了铺垫。
2.这本手cè()记(
)了很多宝贵的经yàn(
),
b?o
cún(
)时间达几千年,后来不知为什么竟然传到了ōu
zhōu(
)。
3.河北
sh?ng(
)
zhào
xiàn(
)的那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
shè
jì(
)妙,在lì
sh?(
)上是一个伟大的
chuàng
j?(
)。
三、词语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在句中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1)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
(形状和姿态各不相同)的人。
(2)徐悲鸿是一位
(名声传遍了国内外)的画家,尤其擅长画骏马。
(3)这块栏板上的两条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
(回过头看向远方)。
2.选词填空。
普及
普遍
(1)用帛造纸,价钱太贵,只有少数能用,不能(
)。
(2)男同学(
)喜欢篮球这项运动。
因为……所以……
既……又……
虽然……但是……
(3)(
)《清明上河图》上画的人都挺小,(
)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4)赵州桥的设计(
)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
)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3.根据提示写出四字词语。
(1)形容知识渊博的词语:学富五车、
、
(2)含有“龙”的词语:龙飞凤舞、
、
(3)“又×又×”式的词语:又蹦又跳、又快又准、
、
四、、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白纸
B.积累工具
C建造石桥
D.制造文字
2.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写传统节日的一项是(
)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下列介绍蔡伦造纸的过程,正确的一项是(
)
4.剪碎或切断一浸一捣一捞一晒
B.剪碎或切断一捣一浸一捞一晒
C剪碎或切断一浸一捞一捣一晒
D.剪碎或切断一捣一捞一浸一晒
4.对下面语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A知识就是力量,“读万卷书”让自己更专业。
B.“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
C.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
D我们一直都在读书。
五、按要求写句子。
1.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2.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千四百多年了。(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境。(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安徒生童话》使我们看到了
,看到了
。
4.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写天空中白云的样子)
六、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本单元我们感受到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元日》中,王安石用“千门万户瞳瞳日,
”写出了万象更新的情景,也让我们知道了该节日的一个习俗——
;《纸的发明》中按照
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表达了作者
之情;《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画”指的是《
》。,
2.“文房四宝”指的是
,“雅人四好”指的是
,
“花中君子”指的是
,
“中医四诊”指的是
。
七、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题目中的“山东”指的是(
)。
A.山东省
B.山的东面
C.华山以东
D.泰山以东
2.“遍插茱萸少一人”中“遍”的意思是(
)。
A.全部
B.量词,次,回
C.又
D.普遍
3.读诗题,明内容。诗题中的“
”告诉了我们诗人写诗的时间。这首诗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的习俗有
、
等。
4.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完成练习。
(1)诗句中的“
”字与“
”字分量很重,写出节日里游子的孤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每逢佳节倍思亲”告诉我们触发诗人思乡念亲之情的是“
”。我还能写出两句关于思乡的诗
,
。
5.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芙萸少一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客居他乡,无比孤独的心情。
B.这两句诗通过写兄弟插上茱萸,在登高望远,反衬出自己的寂寞与孤独。
C.诗人插上茱萸登高时,发现兄弟不在,所以增加了几分孤独、忧愁。
D.这两句诗运用想象的手法,写重阳节家乡兄弟们登高时的情景,表现出因不能与亲人团聚而深感寂寞,倍加思乡的情感。
八、阅读理解。
(一)赵州桥(节选)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涧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减轻——(
)
容易——(
)
节省——(
)
2.选文围绕“
”这句话,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来介绍赵州桥。
3.选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用具体的(事例
数字)来说明赵州桥的雄伟。
4.选文中的“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用“
”画出来。这种设计有哪些优点?
用“
”画出来。
(二)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吧!
太阳还没爬上山头,山寨里家家户户的门都不约而同地打开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板。
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着对方的犄角。经过几番惊险的搏击,得胜的公牛身披红布,在主人的牵引下,绕场一周,骄傲地接受着人们的欢呼和赞叹。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点着早已准备好的火把,跑出屋门,绕屋三圈,然后奔向田野,奔向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了起来。
看,熊熊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山寨的人们都集中到一起来了。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火光照红了每个彝家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个彝家人的心。听,那悦耳的歌声,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唱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1.对短文第1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
B这句话表达了彝家人过节时的欢快心情和邀请客人参加自己民族盛大节日的自豪
C.这句话表达了彝家人害怕节日不热闹的着急心情
2.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
”画出来。围绕这句话,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短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火把节表达了彝族人民怎样的感情?
九、习作。
题目:快乐的节日
提示及要求: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节日,重点围绕着“快乐”来写一写。2.可以写节日期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也可以通过场面描写体现快乐的氛围。3.要流露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不少于300字。
答案
一、shèng
lóng
zuō
xi?n
zh?o
kā
二、1.借
酒
何
牧
智慧
2.册
录
验
保存
欧洲
3.省
赵县
设计
历史
创举
三、1.(1)形态各异(2)名扬中外(3)回首遥望
2.(1)普及(2)普遍(3)虽然……但是……(4)既……又……
3.示例:(1)学贯中西
学识渊博(2)画龙点睛
叶公好龙(3)又高又大
又酸又甜
四、1.C
2.C
3.A
4.B
五、1.虽然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是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2.去掉“将近”
3.示例:善良的拇指姑娘
历经磨难的丑小鸭
4.示例:天空中的白云形态各异:有的像大山,有的像羊群,有的像骏马,有的像狮子,有的像棉花糖。
六、1.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
时间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清明上河图
2.笔墨纸砚
琴棋书画
梅兰竹菊
望闻问切
七、1.C
2.A
3.九月九日
重阳节
示例:登高
插茱萸
1.(1)独
异
(2)佳节
示例: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5.C
八、(一)1.加重
困难
浪费
2.赵州桥非常雄伟
长度
宽度
建筑材料
形状
特点
3.数字
4.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二)1.C
2.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斗牛场进行斗牛比赛,得胜的公牛接受人们的欢呼和赞叹。
3.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我是从“太阳还没爬上山头、日上三竿、夜幕降临了”等词语看出来的。
4.火把节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