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张PPT)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理解关键词,准确、生动、清晰地说理
★精彩研习
抓住特征
我们写说明性文章,就要把事物或事理说得准确、清楚、明
白,这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请举例说明
范文示例:(1)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
工厂,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景泰蓝是多数人喜爱的手
工艺品,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说。(《景泰蓝的制作》开头段)
(2)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
带动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可是拿着蘸水的木炭、
磨刀石挨着转动的成品,跟它摩擦,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
起瓜楞的花瓶就不能套在转轮上打磨,因为表面有高有低,洼下
去的地方磨不着,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景泰蓝的制作》结
尾段)
赏析:段落扣住了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其实,这
篇文章不只是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不忘突出这一制作特点,其主体
部分在说明每道工序时,更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特点来写。
、讲究策略
1.运用关键词语。为了简洁而准确清晰地说明事理,必须用
词准确。而达到用词准确,就要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使用。请举
例说明
答:
范文示例: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
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
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
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
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选自《中国建筑的特征》
赏析:在上段文字中,使用了“至迟”“基本上”这样的关键词语,
“至迟”说明“公元前15世纪”不是个时间点,而是时间段,因为这
只是一种考古判断,把它说成点是不准确的;同样的原因,“这个
独特的体系”的形成也只能是“基本上”,没有这个词反而表达不
准确。
2.妙用说明方法。要准确、清晰地说理,还要采用一定的方
法。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
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选用最佳方法。
答
范文示例: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
深红色或紫色。长在树头,当然看不清
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
而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
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
就成为“飞焰欲横天”(明郭子章),“红
云几万重”宋邓肃)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荔枝的成熟
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的到八月,都以七月为
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明陈辉)正是指的七月。(选自《南州六
月荔枝丹》)
赏析:关于荔枝的色泽,作者运用“绛囊”“红星”“珊瑚珠”等比喻
荔枝的色泽,引用明郭子章《荔枝》诗“飞焰欲横天”和宋邓肃《看
荔枝》诗“红云几万重”形象而夸张地写也成林成片的荔枝色泽(共6张PPT)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第三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单元学习主题
单元学习目标
能准确筛选文本的有效信息,理解重
木单元所选的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论
要词句的含意
著,有科学家介绍科技新发现的,有建筑家探讨建
阅读鉴赏鉴赏作者对所介绍事物的科学说明和
分析
筑设计问题的,也有学者讨论文学现象的
能把握被介绍科技文化知识的主要特
征和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思考方法
学习这些作品,能够丰富我们的科学文化知
学习科研,表达交流H交流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开拓创新
识,引发我们对科学文化探究的兴趣,提升我们的
梳理科学论著的说明思路
创造精神,使我们在科学文化领域大有作为
梳理探兖)/探究文本所表现出的不同领域探求者的
创造精神和科学态度
★单元任务
理一理“发现”的过程和意义
1.把握文章脉络。可勾画出关键词句,准确筛选出有效信
息,梳理岀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说明内容的详略
2.概括出文本所介绍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意义和影响。
3.树立问题意识。推想作者在实践和探索中可能遭遇的困
难和疑惑,他们有过哪些梦想、哪些困难,是怎样激发他们的思考
和探求的
发现者如何介绍科学文化知识
1.找出作者为准确清楚地说明事物而采用的说明方法
2.找出文本中阐释原理的相关重要概念,并谈谈它们在说明
中所起的作用。
3.鉴赏说明性文章应持的科学态度,即简明准确、逻辑严密
语言严谨等
、选取自己或别人的一个小发明创造,写一篇文章介绍这
个成果
单元任务解读
★必备知识
1.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说明性文章常用的说明顺序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关键能力
1.听说能力:能听懂科学文化类文章所介绍的科普知识,并
能把这些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准确、严密地表达出来
2.阅读能力:在阅读中迅速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和内容,快速筛
选出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准确理解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
3.写作能力:能使用多种说明方法写出一篇脉络清晰、逻辑
严密、语言准确的说明性文章。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应用:分析和理解科学文化类文章的语言,准
确把握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分析文章中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列
数字和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能正确理解文章中段与段、句与句之间
内在的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探究不同领域探求者的创
造精神和科学态度
3.审美鉴赏创造:赏析文章中的重点句段,了解它们所使用
的技巧和表达效果;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其表达的准确
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一丝不苟、任
劳任怨、不畏艰难的态度、勇气和精神。(共51张PPT)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认知·探索
基础自主初探
感助读博览
魅力作家
集多种荣誉于一身的女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
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
成就: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
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9年9月17日,国家
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袁隆平等人“共和国勋章”。
超弦理论的奠基人——加来道雄
加来道雄,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超弦理论的奠基人。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
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
学教授
作品:《超越时空》构想未来》平行宇宙》。
背景回眸
屠呦呦获奖感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
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
抗疟研究任务。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
习研究员的屠呦呦成为中药抗疟硏究组组长。屠呦呦团队最终
于在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挽救了全
球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
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本文便是屠呦呦获奖时的演讲稿
语言建构
词语应用(选词填空或判断用词正误)
1.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办好让
人民满意的教育。(紧密/密切)
2.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受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
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弘扬)
3.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坚强保证。(引导/
指导)
4.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用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与
无穷的魅力。(历程/里程)
5.那位老农抓起一把金黄色的优质小米笑着对记者说,这些只不
过是沧海一粟,那边仓库里的这种小米多得很呢
(×。“沧海一粟”形容非常渺小。此处望文生义。)
6.走出急救室,主治医生一边抹额头上的汗,一边激动地说:“幸
亏送诊及时,再晚5分钟后果就不可捉摸。”
(×。句意是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而“不可捉摸”指
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故应用“不堪设想”。)
7.李欣学习有了进步,自鸣得意,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
(。“自鸣得意”指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用词正确。)
8.在改革的道路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决不能畏葸不
前,而应该知难而进
(√。“畏葸不前”意思是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用词正确。)(共38张PPT)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认知·探索
基础自主初探
助读博览
魅力作家
“盛唐气象”第一人——林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
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
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
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成就:他在唐诗、楚辞、文学史等
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
特点。在唐诗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提
出了“盛唐气象”的著名论点
作品: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
庚诗选》等,学术著作《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
李白》等
语言建构
词语应用(选词填空或判断用词正误)
1.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句被人广为传诵,历下亭也
因此名扬天下。(传诵/传颂)
2.从他们选择当兵的那一天起,就非常清楚地知道,军人是一个
冒险的职业。(选择/抉择)
3.随着FMG等其他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石生产商的新项目投
,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发运港有望增加铁矿石发运量,以及时
供应铁矿石。(增加/增进)
4.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则“审车新政”:“从2019年1月1
起,当月该年检车辆必须在当月年检或者提前两个月审验。”
(流传/留传)
5.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分子生物学正是要在分子结构的水
平上探索生命的奥秘。(奥妙/奥秘/奥义)
6.基建投资的增速变化,则明显呈现房地产投资增速逆向波动的
特征。(特征/特点)
7.老师傅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诉说他年轻时的趣闻轶
事,我已经听得熟能生巧了
(×。句子语境是:对于老师傅的话,因为听过多遍,因而“我
非常熟悉。据此应用“耳熟能详”。)
8.对于他帮助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的事迹,我真是一言难尽。
(×。“一言难尽”用在不好的事上,不合语境。)
9.公司法定代表人激动地向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道谢,72万元
虽然对公司影响微乎其微,但就像鱼刺一样卡在喉咙里难受
现在终于舒服了
认知·探索
要点探究归纳
审美鉴赏
鉴赏点一: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1.第4段通过研究古代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得出了怎样
的结论?
答
答案:自屈原开始把“木”字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
人们都将“木”用在秋天的景象中以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树
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得出“木”的第
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2.第5段与第4段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答(共31张PPT)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8中国建筑的特征
认知·探索
基础自主初探
助读博览
魅力作家
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清末思想家、
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和建筑
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和建筑教育事业
成就: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
基者,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
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
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有突出贡
献: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
批建筑人才
作品:《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
成文集》(4卷)等
背景回眸
由中国人来写的《中国建筑史》
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
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
史,唯独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于是他就立
下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回国后,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
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
中国建筑史
语言建构
词语应用(选词填空或判断用词正误)
1.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南越王墓里的印章与封泥、南越国
宫署遗址出土的砖瓦等,都引起了南越王博物馆馆长的极大兴
趣。(发掘/挖掘)
2.春风像清洁工人,用一把神奇的扫把扫除灰尘,把城市装饰得
漂漂亮亮、干干净净。(装饰/妆饰)
3.不少单位对市政府关于为山区孩子捐献电脑设备的号召,及时
做出了积极反应。(反映/反应)
4.要用心揣摩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
式进行授课,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喜闻乐见,指很受欢迎,合乎语境。)
认知·探索
要点探究归纳
审美鉴赏
鉴赏点一: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答
答案: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展
开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答案: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
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
有: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体现了
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
征之一”;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鉴赏点二: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