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随堂小练笔(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随堂小练笔(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1 08:4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随堂小练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2.在封建社会中,武则天是颇受争议的帝王之下列选项中,最可取的评价是( )
A.废子自立,是为历史之贼也
B.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应该肯定
D.心胸狭窄, ,打击敌对官吏,愧为人君
3.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主要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房谋杜断
D.开创科举
4.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开创的“贞观之治”更是古代少有的治世。唐太宗贞观年号开始于哪一年( )
A.618年
B.619年
C.626年
D.627年
5.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因此他( )
A.勤于政事
B.虚心纳谏
C.以史为鉴
D.善于决断
6.“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用人也需要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唐太宗重用的敢于决断的贤臣是( )

A.姚崇 B.宋璟 C.房玄龄 D.杜如晦
7.唐太宗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②重 视进士科考③妥 善处理民族关系④严格考核官吏政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武则天曾下令,所辖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可得到升迁。这体现了武则天怎样的思想( )
A.重用人才
B.重视农业
C.善于纳谏
D.提倡节俭
9.“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句话道出了人才对于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性。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的重视人才的措施是( )
A.打击贵族官僚
B.创立殿试制度
C.重视人口增长
D.倡导开土拓荒
10.“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 ,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经济发展
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
D.生活奢侈
1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在上有”的制度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 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贞观政要》
材料二太宗后尝谓侍臣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
----《贞观政要》
材料三(经过唐太宗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 ,指出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以此为鉴,唐太宗形成了哪些治国思想?
材料二中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一治国措施?试举例说明。
(3)材料二中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启示我们需要( )
A.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B.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
C.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
D.完全听从他人的意见
(4)材料三反映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三之间的关系。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随堂小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C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解析:魏征扮演的是“刺头大 臣”的角色,经常让皇帝下不来台。唐太宗没有把他当作麻烦制造者,反而视其为镜,积极调整失误政策(或防止施政偏颇),心胸气度杠杠的,由此判断C项正确。A.B.D三项虽然也是一代明君的常备修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可以排除。
答案C
2.在封建社会中,武则天是颇受争议的帝王之下列选项中,最可取的评价是(C )
A.废子自立,是为历史之贼也
B.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应该肯定
D.心胸狭窄, ,打击敌对官吏,愧为人君
解析:对历史人物特别是古代帝王的评价,主要看此人物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武则天虽然曾“废子自立”“打击敌对官吏”,但这与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相比,处于次要地位,排除A.D两项。B项是客观的叙述,不是评价,也可排除。综合比较,C项是最可取的。
答案C
3.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主要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B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房谋杜断
D.开创科举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明皇就是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开元盛世”。因此,B项符合题意。A.C两项都发生在唐太宗时期,D项发生在隋朝。
答案.B
4.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开创的“贞观之治”更是古代少有的治世。唐太宗贞观年号开始于哪一年(D )
A.618年
B.619年
C.626年
D.627年
解析: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由此判断应选D项。
5.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因此他( B )
A.勤于政事
B.虚心纳谏
C.以史为鉴
D.善于决断
解析:唐太宗这句话的意思是帝王需要忠臣、贤臣帮助自己,这样自己才能及时察觉得失,就像人需要镜子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一样。这说明唐太宗善于听取意见,虚心纳谏。
6.“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用人也需要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唐太宗重用的敢于决断的贤臣是(D )

姚崇 B.宋璟 C.房玄龄 D.杜如晦
解析:姚崇和宋璟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贤臣,可以排除A.B两项。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因此世人称之为“房谋杜断”,故选D项。
7.唐太宗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B )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②重 视进士科考③妥 善处理民族关系④严格考核官吏政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注意本题要求回答的是“革新措施”,就是和之前的不同之处。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并非革新,在汉代等朝代已经出现较多先例,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故选B项。
8.武则天曾下令,所辖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可得到升迁。这体现了武则天怎样的思想( B )
A.重用人才
B.重视农业
C.善于纳谏
D.提倡节俭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武则天非常重视田地的开垦和粮食的产量,奖励开垦田地多、粮食产量多的地区的官吏,这是她重视农业的表现。
9.“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句话道出了人才对于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性。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的重视人才的措施是( B )
A.打击贵族官僚
B.创立殿试制度
C.重视人口增长
D.倡导开土拓荒
解析:武则天重视人才的措施是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非重视人才的措施。
10.“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 ,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A )
A.经济发展
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
D.生活奢侈
解析: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四方丰稔”“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表现了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
1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在上有”的制度是指( C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解析:依据材料“在 上....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故材料中“在上有”的制度是指三省六部制。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 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贞观政要》
材料二太宗后尝谓侍臣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
----《贞观政要》
材料三(经过唐太宗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 ,指出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以此为鉴,唐太宗形成了哪些治国思想?
原因:统治者骄奢淫逸。暴虐无道。思想:爱惜民力,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材料二中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一治国措施?试举例说明。
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唐太宗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臣。
(3)材料二中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启示我们需要( C )
A.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B.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
C.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
D.完全听从他人的意见
(4)材料三反映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三之间的关系。
“贞观之治”。唐太宗重用人才、虚心纳谏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