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随堂小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随堂小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1 08:5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随堂小练笔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项政治改革措施( )
A.在地方设置通判
B.制钱谷,收精兵
C.分割宰相职权
D.改革科举制度
2.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渴望收复幽云十六州
B.文武并重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3.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口号,改革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主要偏重于“理财”。下列措施与“理财”相关的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保甲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下图是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的著名景点一陈桥驿。曾在此发动兵变,被手下将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的是( )
A.赵匡胤
B.朱温
C.黄巢
D.李渊
5.宋太祖和宋太宗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地区和南方
6.北宋时期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宋太祖的哪项军事措施直接造成的( )
A.取消一些禁军高级官职
B.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C.直接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7.宋太祖说:“联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这体现出赵匡胤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收地方精兵归中央
C.设立转运使主军政
D.派遣文臣任地方官
8.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地方,上派文臣任州县长官
B.中央宰相不止一人
C.设立多重机构,相互制约
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
9. (安徽中考)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10.“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是
( )
A.科举考试
B.察举制
C.考量武功
D.世袭制
11.王安石上书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宋太祖)日 ......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内则设中书 、枢密院、御史台、三司、审官、审刑等在京诸司,外则设转运使、知州、知县等众官以相统御,上下有叙......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三 太祖、太宗平一海......尽收天下劲......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宋初这些做法的积极作用。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随堂小练笔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项政治改革措施( B )
A.在地方设置通判
B.制钱谷,收精兵
C.分割宰相职权
D.改革科举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分析能力。 漫画体现了北宋皇帝一方面集中兵权,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严重削弱了地方的权力,可概括为“制钱
谷,收精兵",B项说法正确。A.C、D三项也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与漫画内容无关,排除。
2.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D )
渴望收复幽云十六州
B.文武并重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解析:“状元登第”美 称“鲤鱼跳龙门”,“逐强蕃于穷漠”可谓“千里破敌军”,两者本都是光宗耀祖、值得盛赞的大事。可在北宋,时人都道“做人莫做军,做
铁莫做针”,千里破敌军远不如鲤鱼跳龙门,一句“其荣亦不可及也”体现了当时北宋政府重文轻武。所以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应选D项。A.C两项与材料主
旨并不相符,排除。
3.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口号,改革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主要偏重于“理财”。下列措施与“理财”相关的是( C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保甲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 安石变法的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而经济措施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跟“理财”有关,而保甲法属于军事措施,与“理财”无关,所以①②④正确。
4.下图是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的著名景点一陈桥驿。曾在此发动兵变,被手下将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的是( A )
A.赵匡胤
B.朱温
C.黄巢
D.李渊
解析: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他回师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5.宋太祖和宋太宗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D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地区和南方
解析:宋太 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6.北宋时期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宋太祖的哪项军事措施直接造成的( D )
A.取消一些禁军高级官职
B.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C.直接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解析:为防止武将专权,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也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采取的举措,但并不能直接造成材料中兵将分离的现象。
7.宋太祖说:“联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这体现出赵匡胤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采取的措施是( D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收地方精兵归中央
C.设立转运使主军政
D.派遣文臣任地方官
解析:材料中的宋太祖“选儒 臣”即选文官,“分治大藩”则指治理地方,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
8.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读不正确的是( D )
A.地方,上派文臣任州县长官
B.中央宰相不止一人
C.设立多重机构,相互制约
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
解析:联系 所学知识可知,地方上,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A项正确;在中央,宰相往往不止一人,而且机构重叠,相互制衡,B,C两项正确;北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并未“彻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9. (安徽中考)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C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米取“文人治国”的政治策略,目的是规避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C项正确。
10.“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是
( A )
A.科举考试
B.察举制
C.考量武功
D.世袭制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国家选取人才的方法,即除非进士及第的人,否则无法得到待遇优厚的官职。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了进士地位。所以答案为A项。
11.王安石上书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 A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官薄其息”并联系所学可知,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由政府拿出一定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之前以低息贷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宋太祖)日 ......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内则设中书 、枢密院、御史台、三司、审官、审刑等在京诸司,外则设转运使、知州、知县等众官以相统御,上下有叙......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三 太祖、太宗平一海......尽收天下劲......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在中央,宰相不止一个,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在地方,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加以制衡;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宋初这些做法的积极作用。
改变了唐末以来严重的武将夺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政权
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有利于文化的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