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讲课22张+说课12张+教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讲课22张+说课12张+教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1 19:28:49

文档简介

教案《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记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明朝的中外交流史实,还有利玛窦,徐光启等推动中国文化交流发展的人。基本了解中国文化传播的顺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理清中华文化传播的脉络,扩充知识,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西学东渐
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本教案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大致为
:“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史料分析——互动探究——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课型、课时和教具
课型:讲授型
课时:40分钟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东汉明帝晚上做梦,梦到一个放着金光的人,头上、背后都有光,在他的金銮殿前飞啊飞。当时做到这个梦的时候就得到佛的加持,但他不知道这是佛,他觉得好舒服,所以心里念念不忘,上早朝的时候就把这个梦讲给群臣,太史官知识渊博说到,历史有记载,西方有大圣人,号之曰“佛”,身出金光,项背有光明,且记载说他的圣教,在一千年内会传到中国来,您梦到的可能就是这位西方圣人,“佛”!
皇帝听后,就派了十八位大臣出访西域,去天竺国迎请佛法。这是很庞大的一个外交队伍哦,这么一批文官武将,浩浩荡荡,走过戈壁滩、丝绸之路,直达现在的阿富汗境内,过去这里属北印度地区,在中国古称“西域”,印度古称“天竺国”。
他们到达北天竺国时,遇到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阿罗汉圣者,就迎请他们来中国。他们带着经书、法宝,带着佛舍利,一行人再度浩浩荡荡地回来。
当时驮经的是清一色的白马,所以称“白马驮经”。在中国建的第一座寺庙也叫作“白马寺”。
好啦,故事听完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底怎么样了呢?中国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好,让我们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新课讲授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老师:为同学们放映PPT,并进行讲解:佛教传入后,在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这与当时的风气是分不开的,因为嵇康等名士向往自由不羁的生活,与佛教中的心外无物很是相像。在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中国化,同学们,那你们知道什么是禅宗吗?
学生:窃窃私语,表示不知道答案
老师:(解释禅宗的意思):禅宗就是指顿悟成佛,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同学们大体了解一下就行。
两宋时期,佛教由盛转衰,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外国传来的佛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那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佛教的影响又有哪些呢?
学生:(七嘴八舌)对绘画有影响;石窟;文学作品。
老师总结如下:
2.
影响:(1)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
(3)中国的建塔造像艺术就是佛教艺术的体现。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结晶。
老师:(过渡语)同学们,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它能把印度传来的佛教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足以证明它的博大精深。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2.
明朝末年,利玛窦等带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译著相继介绍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采用太阳历,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
老师(过渡语):可惜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有限,当时的西方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中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3.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冲击。
(1)洋务运动时期
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如严复、詹天佑等)。
(2)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书翻译机构。
(3)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御侮强国。
(4)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展开。
(5)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来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力求解决中国问题。
2、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老师:前4世纪至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PPT展示各国文字)
a、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朝鲜、日本等国的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b、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
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效仿唐朝。
c、朝鲜的政治体制基本模仿中国。
d、646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中央集权制,都以唐制为蓝本。
e、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跟中国基本相同。
f.
15世纪,华侨下南洋,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g.
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亚非各国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
四大发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1)造纸术推动了欧洲书写材料的变革,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2.
16一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3.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总结与探究
老师:PPT展示材料带领同学一起探究
探究一:
文明的成长往往呈现地域性与世界性的特点,这也意味着每种文明,都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汲取新的因素,以适应新的形势。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是如何创新发展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示佛教的传播和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总结:教师通过提问来带领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老师: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什么时候完成中国化?什么时候衰落?
学生:两汉之际传入,隋唐完成中国化,宋朝时期衰落。
老师:明末,来华传播天文、历算和地理知识的传教士是谁?
学生:利玛窦
老师: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意在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的是什么?
学生:京师同文馆
老师: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书翻译机构是?
学生: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老师:汉字什么时候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半岛和东南亚的?
学生: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前三世纪。
老师:造纸术什么时候传入欧洲?
学生:公元八世纪
老师:火药什么时候传入欧洲?
学生:公元13世纪
老师:好的,同学们回忆的都不错,本节课讲的内容比较多,同学们下去好好消化一下。不仅要记住这些固定的知识,还要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今天就上到这,同学们下课。
六、板书设计
(正板书)
(副板书)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的传入:两汉
完成中国化:隋唐
衰落:宋朝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徐光启和利玛窦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严复、魏源、林则徐
对亚洲的影响:
1朝鲜半岛
2日本
3东南亚
对欧洲的影响:
中国热(共12张PPT)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说课
一、说课标要求
二、说教材分析
三、说学情分析
四、说教学目标
五、说重难点
六、说教学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目录
一、说课标要求
通过佛教的传播和魏晋时期的一系列举措,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学习两次西学东渐,了解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二、说教材分析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课是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三《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通过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突出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本课有两个子目:“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两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历史因果关系,即先讲中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然后再说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一个子目讲的是重点。
三、说学情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比较喜欢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好历史。
最后,老师应该运用直观
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了解文化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利玛窦、徐光启、魏源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佛教相关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通过老师总结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讲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说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在传播中交流
对重点的突破,我采用讲解法紧紧围绕中华文化的传播——交流这条线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框架图的方式向学生清晰简洁地展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的内容,为明朝和清朝的两次西学东渐的分析做好准备
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对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以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讨,以尽量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的分析能力。
六、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们喜欢听历史故事,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教师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说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师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等,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学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我讲讲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这一部分以佛教的传播过程为例,详细给学生介绍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隋唐时期鼎盛、再到宋朝时期衰落的过程,以此来说明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二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和对欧洲的影响,我给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即可。
(三)总结探究
总结探究,我主要是分为两个步骤。
1、展示史料,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2、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恳请批评指正!(共22张PPT)
第二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白马驮经图
东汉明帝晚上做梦,梦到一个放着金光的人,头上、背后都有光,在他的金銮殿前飞啊飞。当时做到这个梦的时候就得到佛的加持,但他不知道这是佛,他觉得好舒服,所以心里念念不忘,上早朝的时候就把这个梦讲给群臣,太史官知识渊博说到,历史有记载,西方有大圣人,号之曰“佛”,身出金光,项背有光明,且记载说他的圣教,在一千年内会传到中国来,您梦到的可能就是这位西方圣人,“佛”!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应当不晚于汉朝。在那个时候,佛教在国内还只是零星分布,少数国外僧人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在中国传播佛教经文,佛教仅仅在洛阳、彭城等少数城市初具规模。三国时期,佛教在东南部的吴国发展状况较好,已经引起了孙吴统治集团的注意。到了西晋,佛教开始被上层士大夫接纳,形成了士大夫佛教。到了东晋16国时期,南北方各大政权的王室和贵族基本接受了佛教。也是在这一时期,高僧“慧远”完善了一套简单易行,适合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修行方法。比如“念诵阿弥陀佛”这样的办法,使得信众能方便的修行佛学,让普通百姓也接纳了佛教。这个时候,佛教算是彻底融入了中国社会。
魏晋名士
佛教的发展历程
两汉之际(传入)
三国时期(发展)
东晋16国(融入中国社会)
隋唐(彻底中国化)
两宋时期(佛教由盛转衰,融入中国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
敦煌壁画
金刚经
菩提偈

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布达拉宫
崇圣寺三塔
洛阳白马寺
(3)中国的建塔造像艺术就是佛教艺术的体现。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结晶。
龙门石窟
乐山大佛
云岗石窟
敦煌飞天舞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
(1)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译著相继介绍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采用太阳历,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
利玛窦与徐光启
南怀仁与汤若望
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1)洋务运动时期
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如严复、詹天佑等)。
(2)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书翻译机构。
(3)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御侮强国。
(4)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展开。
(5)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来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力求解决中国问题。
京师同文馆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洋务运动时期(器物)
戊戌变法时期(制度)
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
对亚洲的影响
a、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朝鲜、日本等国的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b、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
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效仿唐朝。
c、朝鲜的政治体制基本模仿中国。
d、646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中央集权制,都以唐制为蓝本。
e、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跟中国基本相同。
f.
15世纪,华侨下南洋,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g.
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亚非各国的影响。
对欧洲的影响:
四大发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2.
16一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3.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探究一:
文明的成长往往呈现地域性与世界性的特点,这也意味着每种文明,都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汲取新的因素,以适应新的形势。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是如何创新发展的?
佛教的传播和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