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讲课23张+说课29张+教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讲课23张+说课29张+教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1 19:28:26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第三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讲课课件
教学目录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课型、课时、教具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的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亚、北非的地域文化,认识不同地理环境使人类的历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的文化的形成过程。
难点:理解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的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所作出的贡献。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讲述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学生描述古代西亚、北非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通过材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阿拉伯的史料进行分析,探究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素养。
通过问题探究法,让学生产生对西亚、北非文化的多元思考,进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有一定的理解。
四、课型、课时、教具
课型:讲授新课
课时:40分钟
教具:教材、课件、板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楔形文字“文化”一词,让学生观察辨认并简要概括自己对“文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展示“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意思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指得是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活动。以后逐渐引申到精神生活,用于人类自身的心灵、智慧、情操、德行和风尚的培养教育,引申到泛指一切知识乃至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由此导入新课,并进入“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教学。
?
设计意图:开宗明义,使教学从一开始便围绕“文化”这一主线展开,并涉及课标“课程内容”提及的“楔形文字”,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引入对“文化”的定义,自然而然将“文化”与“课题”
紧密相连,并以此为支点轻松撬动全课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恰当认识西亚、非洲文化交流与传播之间关系的前提下,
将全课内容整合为“文化形成过程”和“西亚、非洲文化的多样性”两大部分实施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两河流域下的古代西亚
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个个笔画,每个笔画看起来都像楔子,因此,由这些笔画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流行数千年,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使用这种文字记录他们的历史,书写各种文书。
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古代西亚文化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发展而来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苏美尔人及两河流域南部冲积平原居民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
其后进入“古代西亚文化的形成”的教学。请学生对照教材《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图》,找三大文明的发源地。学生应能找出中国、印度、西亚、北非等文明。
问题1:根据《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图》,结合教材的文字叙述归纳,古代西亚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回答:时间早、分布广,沿江河分布等。
设计意图:衔接初中历史教材,激活学生既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思考点”提出问题,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快速处理该教学内容,体现高中阶段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空观念与归纳能力,明白人类文明是文化的基础。
自主学习
1、古代西亚的居民创造了大量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代西亚的建筑和艺术成就辉煌。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守护王宫大门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2、从苏美尔文明起,西亚地区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编撰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详尽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劳役,以及租赁、借贷、债务、奴隶地位等方面。法典的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北非的尼罗河下的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埃及文明一直延续到公元7世纪。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在此期间,象形文字经历了多种变化,总的趋势是简化。
问题2:根据《古埃及历史地图》,并结合教材的文字叙述归纳,古埃及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1、出现成熟的象形文字,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2、文学体裁得多样性和艺术创作的固定模式
3、繁文缛节的丧葬习俗是传统古埃及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又一表现
自主学习
1、古代埃及人创作出丰富的文学作品,如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2、古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埃及人认为,人在现世只是短暂的过客,来世更长更重要,来世日子的好坏,取决于现世的行为。他们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土,给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为求得来世的好生活,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有些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3、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古代埃及人有众多创造。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凯撒制定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多有建树。波斯帝国宫廷中,就有许多埃及医生。
史料阅读
古埃及人重视家庭。一位父亲教训儿子要孝敬母亲:绝不可忘记你母亲的大恩…十月怀胎,备极辛苦,哺养怀抱,不辞劳瘁。为你揩屎揩尿,从无一丝厌烦。为你上学,为你备膳,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另一位父亲告儿子要善待妻子:
专注你的事业,美化你的房屋,爱护你的妻子。别使她饿着,别使她冻着…和睦相处,让她高兴,她会使你受益,假定你们相处不善,那你的家庭便会破败。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东方的遗产》
合作探究
通过阅读史料,分组探讨古代埃及的家庭文化特点,并指出和中国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
波斯帝国之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7世纪,阿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西班牙到印度北部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为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问题2:结合教材地图内容回答,为什么说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师生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得出问题:首先古阿拉伯处在文明的交汇处,其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共通性。
教师讲解:
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
阿拉伯人在文学、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散文故事集《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包含着来自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等地的民间故事,通过王后讲故事的形式串联在一起。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阿
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都来自这部故事集。《天方夜谭》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天方夜谭》中的一些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
史料阅读
一首阿拉伯诗歌中,作者凭吊青年时代的爱情生活:
二位稍停步,共吊情人处。
里瓦沙丘上,当年度朝暮。
人去故土在,历历旧景物。
黄沙卷狂风,庭迹一如故。
——纳忠、朱凯、史希同《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
思考: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在科学上,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是医学的标准教科书。在15世纪最后30年内,
该书就重印了15次。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合作探究
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一、两河流域下的古代西亚
(1)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2)文学作品: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3)建筑和艺术
(4)《汉谟拉比法典》
二、北非的尼罗河下的古代埃及
(1)象形文字——那尔迈调色板
(2)文学作品:神话、诗歌、散文
(3)宗教下的建筑和艺术
(4)科学技术:太阳历、数学、医学
三、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
(1)阿拉伯文化的特殊性:广泛、包容
(2)文学:诗歌、散文
(3)科学:科学书籍实例
(4)阿拉伯数字
请各位老师、专家批评指正!(共29张PPT)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第三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说课课件
说课目录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5.重点难点
6.教学方法
7.教学过程
8.教学反思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第三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两河流域下的古代西亚、北非的尼罗河下的古代埃及、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讲述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概况,认识古代西亚、北非地区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对学生的情况做如下的分析:
一、知识掌握上,初中已经学过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文明,至今已有两年多,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二、心理上,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历史模块不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
三、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
四、知识规模与初中相比有所扩大,初中仅仅要求学习最基本的史学元素,而高中阶段扩大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如本节涉及到的古代西亚、古代埃及、阿拉伯文化等,较为生涩难懂,知识程度加深,层次有所提升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的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亚、北非的地域文化,认识不同地理环境使人类的历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五、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的文化的形成过程。
难点:理解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的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所作出的贡献。
六、教学方法
通过讲述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学生描述古代西亚、北非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通过材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阿拉伯的史料进行分析,探究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素养。
通过问题探究法,让学生产生对西亚、北非文化的多元思考,进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有一定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楔形文字“文化”一词,让学生观察辨认并简要概括自己对“文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展示“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意思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指得是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活动。以后逐渐引申到精神生活,用于人类自身的心灵、智慧、情操、德行和风尚的培养教育,引申到泛指一切知识乃至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由此导入新课,并进入“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教学。
?
设计意图:开宗明义,使教学从一开始便围绕“文化”这一主线展开,并涉及课标“课程内容”提及的“楔形文字”,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引入对“文化”的定义,自然而然将“文化”与“课题”
紧密相连,并以此为支点轻松撬动全课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恰当认识西亚、非洲文化交流与传播之间关系的前提下,
将全课内容整合为“文化形成过程”和“西亚、非洲文化的多样性”两大部分实施教学。
二、讲授新课
古代西亚文化
1、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古代西亚文化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发展而来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苏美尔人及两河流域南部冲积平原居民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
其后进入“古代西亚文化的形成”的教学。请学生对照教材《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图》,找三大文明的发源地。学生应能找出中国、印度、西亚、北非等文明。
问题1:根据《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图》,结合教材的文字叙述归纳,古代西亚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回答:时间早、分布广,沿江河分布等。
设计意图:衔接初中历史教材,激活学生既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思考点”提出问题,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快速处理该教学内容,体现高中阶段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空观念与归纳能力,明白人类文明是文化的基础。
问题1:根据《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图》,结合教材的文字叙述归纳,古代西亚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回答:时间早、分布广,沿江河分布等。
设计意图:衔接初中历史教材,激活学生既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思考点”提出问题,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快速处理该教学内容,体现高中阶段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空观念与归纳能力,明白人类文明是文化的基础。
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古代西亚文化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发展而来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苏美尔人及两河流域南部冲积平原居民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
其后进入“古代西亚文化的形成”的教学。请学生对照教材《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图》,找三大文明的发源地。学生应能找出中国、印度、西亚、北非等文明。
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个个笔画,每个笔画看起来都像楔子,因此,由这些笔画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流行数千年,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使用这种文字记录他们的历史,书写各种文书。
问题
2:这些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的文化,有没有共同的特征呢?
设计意图:设问意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教材写的事物指向生产方式。让他们知道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发挥着主体积极的能动作用。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认识古代西亚的居民创造了大量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代西亚的建筑和艺术成就辉煌。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守护王宫大门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问题
3:不同的文化在本质上又蕴含了许多相同的元素。正是基于此,古代西亚从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
化中逐渐汇聚发展而来。这说明古代西亚文化从起源上就体现了怎样的特征?
设计意图:古代西亚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前面层层铺垫,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综合
得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北非的尼罗河下的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埃及文明一直延续到公元7世纪。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在此期间,象形文字经历了多种变化,总的趋势是简化。
教师讲述:尼罗河养育着埃及人。埃及人与尼罗河的关系是一生共生、一毁俱毁的关系。每年7月中旬,当天狼星与旭日一同出现在东方地平线时,尼罗河水位便会迅速上升,滔天洪水裹着淤泥淹没两岸平原,怒吼着揭开古埃及一年中“泛滥季”的序幕。
材料一:太阳与尼罗河的确是埃及人生存的希望,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太阳温暖大地,使万物得以生长,但夏季的酷热也会给人类带来毁灭;尼罗河为埃及人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源,但它不寻常的水位也会给埃及人带来灾难。当尼罗河处于意外高水位时,它会冲毁横向的堤坝,将居住区夷为平地,它会破坏粮仓,危及下一个种植时节所需要的种子,它会毁灭牲畜。当处于意外低水位时,由于河水不能漫过堤坝实施灌溉而使丰收无望,甚至造成严重的饥馑,进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靳玲:《古埃及伦理中的和谐观念》,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教师设问:希罗多德曾经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什么?(参考答案:使古埃及农业发达,有时也影响古埃及人的农业生产,给人们造成灾难,威胁社会稳定)
设计意图:和谐文化是古埃及文明能够延续3000多年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本教学设计以尼罗河的治理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古埃及人的和谐文化,并认识到古埃及人的和谐文化对埃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古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埃及人认为,人在现世只是短暂的过客,来世更长更重要,来世日子的好坏,取决于现世的行为。他们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土,给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为求得来世的好生活,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有些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问题4:根据《古埃及历史地图》,并结合教材的文字叙述归纳,古埃及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1、出现成熟的象形文字,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2、文学体裁得多样性和艺术创作的固定模式
3、繁文缛节的丧葬习俗是传统古埃及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又一表现
史料阅读
古埃及人重视家庭。一位父亲教训儿子要孝敬母亲:绝不可忘记你母亲的大恩…十月怀胎,备极辛苦,哺养怀抱,不辞劳瘁。为你揩屎揩尿,从无一丝厌烦。为你上学,为你备膳,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另一位父亲告儿子要善待妻子:
专注你的事业,美化你的房屋,爱护你的妻子。别使她饿着,别使她冻着…和睦相处,让她高兴,她会使你受益,假定你们相处不善,那你的家庭便会破败。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东方的遗产》
合作探究
通过阅读史料,分组探讨古代埃及的家庭文化特点,并指出和中国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过渡:在古埃及的另一边,是西亚文明后的阿拉伯文明,让我们看看古代阿拉伯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吧
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
根据课文内容学习,了解和认识波斯帝国之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7世纪,阿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西班牙到印度北部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为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问题5:结合教材地图内容回答,为什么说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师生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得出问题:首先古阿拉伯处在文明的交汇处,其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共通性。
教师讲解:
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
阿拉伯人在文学、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散文故事集《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包含着来自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等地的民间故事,通过王后讲故事的形式串联在一起。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都来自这部故事集。《天方夜谭》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天方夜谭》中的一些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
史料阅读
“罕默德有了自己的军队和宗教后,开始对外战争,在战争中屡战屡胜,将自己的团体不断扩大,并将伊斯兰文化广为传播,引领伊斯兰文化走向更广阔的领域。随着阿拉伯人民对宗教信仰的新追求,加上独具特色的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化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
——孔令华《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思考: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合作探究
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阿拉伯吸收文明古国的先进文化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从文化构成上看,阿拉伯文化主要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先进的伊斯兰文化,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和印度的外来文化构成,阿拉伯本土文化,同这些外来文化融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所以阿拉伯文化具有民族性,包容性,继承性和开创性等特点
说板书设计
本课通过纲要式板书对三个子目(两河流域下的古代西亚、北非的尼罗河下的古代埃及、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讲述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概况,认识古代西亚、北非地区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纲要式板书更有利于学生对古代西亚、北非文化的理解。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一、两河流域下的古代西亚
(1)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2)文学作品: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3)建筑和艺术
(4)《汉谟拉比法典》
二、北非的尼罗河下的古代埃及
(1)象形文字——那尔迈调色板
(2)文学作品:神话、诗歌、散文
(3)宗教下的建筑和艺术
(4)科学技术:太阳历、数学、医学
三、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
(1)阿拉伯文化的特殊性:广泛、包容
(2)文学:诗歌、散文
(3)科学:科学书籍实例
(4)阿拉伯数字
?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师讲解,合作探究,教材解读,拓展分析展示例题,解决了学生的单线思维,使他们在大观念下了解世界主要地区的文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突破;
另外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历史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所以老师通过讲解故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以实践学习的方法辅之以问题探究,采用学生阅读教师提问讨论回答自从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真练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选择,的教学理念探索,情境构建,达到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
请各位老师、专家批评指正!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第三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的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亚、北非的地域文化,认识不同地理环境使人类的历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的文化的形成过程。
难点:理解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的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方法
讲述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课型、课时、教具
讲授新课
40分钟
教材、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楔形文字“文化”一词,让学生观察辨认并简要概括自己对“文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展示“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意思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指得是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活动。以后逐渐引申到精神生活,用于人类自身的心灵、智慧、情操、德行和风尚的培养教育,引申到泛指一切知识乃至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由此导入新课,并进入“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教学。
设计意图:开宗明义,使教学从一开始便围绕“文化”这一主线展开,并涉及课标“课程内容”提及的“楔形文字”,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引入对“文化”的定义,自然而然将“文化”与“课题”
紧密相连,并以此为支点轻松撬动全课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恰当认识西亚、非洲文化交流与传播之间关系的前提下,
将全课内容整合为“文化形成过程”和“西亚、非洲文化的多样性”两大部分实施教学。
讲授新课
古代西亚文化
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个个笔画,每个笔画看起来都像楔子,因此,由这些笔画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流行数千年,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使用这种文字记录他们的历史,书写各种文书。
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古代西亚文化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发展而来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苏美尔人及两河流域南部冲积平原居民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
其后进入“古代西亚文化的形成”的教学。请学生对照教材《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图》,找三大文明的发源地。学生应能找出中国、印度、西亚、北非等文明。
问题1:根据《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图》,结合教材的文字叙述归纳,古代西亚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回答:时间早、分布广,沿江河分布等。
设计意图:衔接初中历史教材,激活学生既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思考点”提出问题,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快速处理该教学内容,体现高中阶段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空观念与归纳能力,明白人类文明是文化的基础。
自主学习
古代西亚的居民创造了大量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代西亚的建筑和艺术成就辉煌。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守护王宫大门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2、从苏美尔文明起,西亚地区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编撰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详尽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劳役,以及租赁、借贷、债务、奴隶地位等方面。法典的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古埃及文化
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埃及文明一直延续到公元7世纪。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在此期间,象形文字经历了多种变化,总的趋势是简化。
问题2:根据《古埃及历史地图》,并结合教材的文字叙述归纳,古埃及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1、出现成熟的象形文字,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2、文学体裁得多样性和艺术创作的固定模式
3、繁文缛节的丧葬习俗是传统古埃及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又一表现
自主学习
1、古代埃及人创作出丰富的文学作品,如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2、古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埃及人认为,人在现世只是短暂的过客,来世更长更重要,来世日子的好坏,取决于现世的行为。他们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土,给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为求得来世的好生活,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有些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3、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古代埃及人有众多创造。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凯撒制定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多有建树。波斯帝国宫廷中,就有许多埃及医生。
史料阅读
古埃及人重视家庭。一位父亲教训儿子要孝敬母亲:绝不可忘记你母亲的大恩…十月怀胎,备极辛苦,哺养怀抱,不辞劳瘁。为你揩屎揩尿,从无一丝厌烦。为你上学,为你备膳,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另一位父亲告儿子要善待妻子:
专注你的事业,美化你的房屋,爱护你的妻子。别使她饿着,别使她冻着…和睦相处,让她高兴,她会使你受益,假定你们相处不善,那你的家庭便会破败。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东方的遗产》
合作探究
通过阅读史料,分组探讨古代埃及的家庭文化特点,并指出和中国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过渡:在古埃及的另一边,是西亚文明后的阿拉伯文明,让我们看看古代阿拉伯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吧
阿拉伯文化
波斯帝国之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7世纪,阿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西班牙到印度北部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为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问题2:结合教材地图内容回答,为什么说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师生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得出问题:首先古阿拉伯处在文明的交汇处,其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共通性。
教师讲解:
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
阿拉伯人在文学、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散文故事集《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包含着来自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等地的民间故事,通过王后讲故事的形式串联在一起。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都来自这部故事集。《天方夜谭》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天方夜谭》中的一些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
史料阅读
一首阿拉伯诗歌中,作者凭吊青年时代的爱情生活:
二位稍停步,共吊情人处。
里瓦沙丘上,当年度朝暮。
人去故土在,历历旧景物。
黄沙卷狂风,庭迹一如故。
——纳忠、朱凯、史希同《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
在科学上,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是医学的标准教科书。在15世纪最后30年内,
该书就重印了15次。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思考: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合作探究
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巩固新课
古代西亚文化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古代埃及文化
阿拉伯文化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