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第四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一、古典希腊罗马文化
The
Glory
is
Greece!
The
Grandness
is
Rome!
“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
——[美]埃德加●爱伦●坡
1、哲学方面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都有哪些?他们都有什么主张或成就呢?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是师徒关系,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主张有系统的问答,和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创立了逻辑学,并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
●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主张有系统的问答,和人应该“认识你自己”;据记载,苏格拉底曾经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说了这样一段话:“(雅典)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但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更应是有统治知识的人。”于是,在公元前399年,雅典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最后,以“蛊惑青年”“污蔑民主”的罪名,将苏格拉底处死。苏格拉底案正显示出投票、抽签这种直接民主具有盲目性,会造成国家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创立了逻辑学,并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跟着柏拉图学习哲学二十年,有着深厚的师生之情,但他和坚持唯心主义理论的柏拉图不同,他的理论里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因素,勇敢的追求真理,并不盲目崇拜学术权威。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哈佛大学的校训也由此产生:“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柏拉图
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柏拉图出生于雅典,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且体格健壮。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正直善辩的苏格拉底了,而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大的刺激。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习俗越来越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于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
2、文学方面
《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荷马堪称西方文学的始祖,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同时,荷马史诗也是研究古希腊风土人情的宝贵的资料。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是欧洲文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3、雕塑和建筑方面
古希腊、罗马建筑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公路四通八达等。
影响:古罗马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至今仍被人所采用,尤其是其拱券式及柱廊的建筑结构均得到了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扬。
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和题材都来自古希腊神话,由于“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人们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宙斯神像
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另外一件代表作品是《掷铁饼者》。《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刻家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这件作品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瞬间的画面,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也是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掷铁饼者
4、法学方面
古代罗马在文学、哲学上的成就很平庸,但在法学上却是出类拔萃的。《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不是一部法律,而是一套法律体系。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古罗马法律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习惯法,法律的解释权掌握在贵族法官手里,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的情况,这引起了平民的不满。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平民自发组织,向政府施压,要求政府编纂成文法。
罗马法从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是什么?
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这部法律文献因刻在十二块铜版上而得名
《十二铜表法》起到什么作用呢?
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虽然是为了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但也是平民的初步胜利。这部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二、中古西欧文化
1、丕平献土: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为酬谢教会助其掌权而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教会凭借罗马国教的余威影响西欧,并且趁机扩张。
“丕平献土”实际上就是世俗君主与教会势力的互相结合利用,此后,教皇既是宗教领袖,又获得了一定的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2、中古时期以基督教文明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圣经》
《神学大全》
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们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目的在于使教义系统化,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教会的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造成了西欧中古时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但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也渗透到西欧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西欧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留下了很多遗迹和踪影,比如:圣诞节、教堂、拉斐尔圣母像、米开朗琪罗雕塑、十字架国旗等。
3、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圣经》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宗教神话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一时期的绘画和雕塑多取材于宗教神话,展现了西欧文化的风采。除了宗教神话外,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在西欧中世纪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骑士文学指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盛行时代的文学作品,大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抒情诗和叙事诗是骑士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诗的爱情主题是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叙事诗主要颂扬国王的武功伟业和骑士英雄的传奇。歌颂骑士英雄罗兰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市民文学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复兴时期,作品主要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代表作有《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市民文学体裁多样,有寓言、诗歌和戏剧等。
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拜占庭帝国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又称“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会分成东、西两派,双方在教义教规等方面的分歧逐步加深。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2、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在法律方面,拜占庭人直接继承古罗马传统,其中查士丁尼一世的立法活动具有典型意义,他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第一部完整的法律汇编,该法典成为此后致百年拜占庭法律,如《法律汇编》、《六书》、《皇帝法典》等的蓝本,也为近代欧洲法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罗马民法大全》
拜占庭帝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典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及罗马式的“穹窿顶”而闻名。
圣索菲亚大教堂
(建造于532年-537年)
3、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的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世纪时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想一想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联系:从文化发展方面来看,中世纪西欧文化通过宗教形式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也为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后来的科学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罗马法的诞生和发展都为中世纪的法律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理论基础。
●区别:古希腊、罗马文化有自己的完整的神学体系,里面包含希腊神话、宗庙建筑、宗教信仰等;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以信仰基督教为主,是由教会统治人的信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古希腊、罗马和中古时期欧洲文化的差异也就是人文主义和宗教、封建主义上的差异,前者宣扬人性,后者宣传神性;前者赞扬自由主义,后者宣传禁欲,阶级主义。
谢谢!《欧洲文化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欧洲文化的形成来自于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认识在中古时期西欧地区形成的以基督教文明为特征的地域文化;通过对俄罗斯、拜占庭文化的学习,认识欧洲文化在对推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欧洲文化形成的源头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
(二)难点:理解中古时期欧洲基督教文明对欧洲文化形成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型、课时、教具
(一)课型:讲授新课
(二)课时:40分钟
(三)教具:教材、传统板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吗?
生: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
师:很好,这四大文明古国除了古埃及是在非洲,其他三个都是在亚洲,那欧洲文明呢?其实,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后,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那欧洲的古代文明起源于哪里,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欧洲文化的形成。
讲授新课
古典希腊、罗马文化
师:“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这是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名言(多媒体展示),这显然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取得成就的赞扬。古希腊和古罗马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呢?它们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古典希腊、罗马文化。
(1)哲学方面
师:希腊神话中孕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开启了人们对世界、对他人、对自身的思考,由此催生了“理性主义”,也由此产生了哲学。“哲学”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热爱智慧”的意思。古希腊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最初形态,它分为数学自然哲学和非数学自然哲学两部分。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都有哪些?他们都有什么主张或成就呢?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是师徒关系,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多媒体展示图片):
苏格拉底主张有系统的问答,和人应该“认识你自己”;据记载,苏格拉底曾经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说了这样一段话:“(雅典)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但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更应是有统治知识的人。”于是,在公元前399年,雅典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最后,以“蛊惑青年”“污蔑民主”的罪名,将苏格拉底处死。苏格拉底案正显示出投票、抽签这种直接民主具有盲目性,会造成国家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亚里士多德(多媒体展示图片):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创立了逻辑学,并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跟着柏拉图学习哲学二十年,有着深厚的师生之情,但他和坚持唯心主义理论的柏拉图不同,他的理论里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因素,勇敢的追求真理,并不盲目崇拜学术权威。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哈佛大学的校训也由此产生:“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柏拉图(多媒体展示图片):
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柏拉图出生于雅典,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且体格健壮。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正直善辩的苏格拉底了,而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大的刺激。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习俗越来越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于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
(2)文学方面
荷马史诗(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到底历史上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
将荷马其人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先搁置一边,单从《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来说,荷马堪称西方文学的始祖,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同时,荷马史诗也是研究古希腊风土人情的宝贵的资料。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多媒体展示图片)两部分,是欧洲文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3)雕塑和建筑方面
教师:有一句古谚说:如果一个人到了罗马而不去看看万神殿,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去的时候还是头蠢驴。这个句话反映了什么?
提示:反映的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多媒体展示古罗马建筑图片),
分析归纳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特点?
提示:古希腊建筑——多使用柱子;古罗马建筑——用柱子和拱形结构,庄严厚重。
教师:古希腊、罗马建筑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影响?
提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公路四通八达等。
影响:古罗马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至今仍被人所采用,尤其是其拱券式及柱廊的建筑结构均得到了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扬。
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和题材都来自古希腊神话,由于“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人们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多媒体展示图片),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另外一件代表作品是《掷铁饼者》(多媒体展示图片)。《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刻家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这件作品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瞬间的画面,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也是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师:你认为古希腊的文学和雕塑作品对人物的塑造有什么共性?
提示:都展现了人的力量、人的伟大,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
(4)法学方面
师:古代罗马在文学、哲学上的成就很平庸,但在法学上却是出类拔萃的。《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不是一部法律,而是一套法律体系。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古罗马法律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习惯法,法律的解释权掌握在贵族法官手里,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的情况,这引起了平民的不满。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平民自发组织,向政府施压,要求政府编纂成文法。
师:罗马法从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这部法律文献因刻在十二块铜版上而得名。
师:《十二铜表法》起到什么作用呢?
提示: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虽然是为了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但也是平民的初步胜利。这部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中古西欧文化
教师:
丕平献土: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为酬谢教会助其掌权而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教会凭借罗马国教的余威影响西欧,并且趁机扩张。“丕平献土”实际上就是世俗君主与教会势力的互相结合利用,此后,教皇既是宗教领袖,又获得了一定的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中古时期以基督教文明为特征的地域文化: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们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目的在于使教义系统化,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教士垄断了文化教育,教会推行“愚民政策”,教皇曾说“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强调知识服从信仰,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神学,扼杀、迫害反对的思想和人士。教会的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造成了西欧中古时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但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也渗透到西欧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西欧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留下了很多遗迹和踪影,比如:圣诞节、教堂、拉斐尔圣母像、米开朗琪罗雕塑、十字架国旗等。
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圣经》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宗教神话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一时期的绘画和雕塑多取材于宗教神话,展现了西欧文化的风采。除了宗教神话外,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在西欧中世纪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骑士文学指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盛行时代的文学作品,大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抒情诗和叙事诗是骑士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诗的爱情主题是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叙事诗主要颂扬国王的武功伟业和骑士英雄的传奇。
歌颂骑士英雄罗兰的《罗兰之歌》(多媒体展示)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市民文学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复兴时期,作品主要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代表作有《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多媒体展示)。市民文学体裁多样,有寓言、诗歌和戏剧等。
中世纪西欧文化通过宗教形式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虽然在教会控制下缺乏思想自由,也少有科学成就,但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拜占庭帝国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又称“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会分成东、西两派,双方在教义教规等方面的分歧逐步加深。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2)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东方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拜占庭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特征,它直接继承了古典时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在拜占庭帝国特殊的环境中,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东方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这种继承方式不仅为拜占庭文化打上了古典文化的烙印,而且为古典文化在拜占庭文化的特殊形式中得到保护。从拜占庭人继承古典文化的内容上看,拜占庭学者特别重视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和文学,重视罗马的法律和工程技术。
在法律方面,拜占庭人直接继承古罗马传统,其中查士丁尼一世的立法活动具有典型意义,他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第一部完整的法律汇编,该法典成为此后致百年拜占庭法律,如《法律汇编》、《六书》、《皇帝法典》等的蓝本,也为近代欧洲法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典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及罗马式的“穹窿顶”而闻名。
(3)俄罗斯文化
9世纪在东斯拉夫人生活的地域建立了以基辅罗斯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兴起。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通过兼并和扩张,建立起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的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世纪时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三)巩固小结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想一想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区别:古希腊、罗马文化有自己的完整的神学体系,里面包含希腊神话、宗庙建筑、宗教信仰等;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以信仰基督教为主,是由教会统治人的信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古希腊、罗马和中古时期欧洲文化的差异也就是人文主义和宗教、封建主义上的差异,前者宣扬人性,后者宣传神性;前者赞扬自由主义,后者宣传禁欲,阶级主义。
联系:从文化发展方面来看,中世纪西欧文化通过宗教形式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也为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后来的科学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罗马法的诞生和发展都为中世纪的法律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理论基础。
六、板书设计
第4课欧洲文化形成
一、古典希腊、罗马文化
1、哲学方面
2、文学方面
3、建筑和雕塑方面
4、法学方面
二、中古西欧文化
1、丕平献土
2、中古时期以基督教文明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3、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拜占庭帝国
2、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3、俄罗斯文化(共22张PPT)
第四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说课
一、课标要求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一、课程标准
课标内容
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欧洲文化的形成,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认识欧洲文化在对推动人类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欧洲文化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中世纪欧洲形成了以基督教文明为主的地域文化,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典时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俄罗斯文化则是对拜占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教材地位
《欧洲文化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第4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内容
本节课分为三个子目: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中古西欧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三个子目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
高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高二历史知识相较初一来说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学生特点
学生特点
学习热情较高,初步了掌握归纳历史事件要素的方法。养成了查找、收集资料及课前预习的习惯。
形象思维为主,理性的思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不足。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对欧洲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较零散、片面,不系统,只有表象的认识,缺乏实质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成就。知道在中世纪时期欧洲形成了以基督教文明为主的地域文化;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衰、俄罗斯文化继承了拜占庭文化。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让学生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认识欧洲文化在对推动人类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五、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欧洲文化形成的源头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
理解中古时期欧洲基督教文明对欧洲文化形成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通过讲授,向学生讲授欧洲文化的形成,对欧洲文化形成过程进行阐释,讲述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展示的材料、史料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实证素养。
在教师引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讲述法
材料分析法
讨论法
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哲学、文学、建筑雕塑、法学
拜占庭、俄罗斯文化:拜占庭帝国、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教学思路
七、教学过程
中古西欧文化:丕平献土、基督教文明、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吗?
生: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
师:很好,这四大文明古国除了古埃及是在非洲,其他三个都是在亚洲,那欧洲文明呢?其实,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后,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那欧洲的古代文明起源于哪里,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欧洲文化的形成。
设计意图:直问导入法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能迅速地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了一个直接思考问题的方向
环节二、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引用一句名言导入第一个字母的学习,既能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1、哲学方面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通过三张图片的展示,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贤),结合图片来讲解他们三人各自在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设计意图:运用插图这种直观的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文学方面
设计意图:讲解文学方面时插入《荷马史诗》这本著作的封面图。既能调动学生的视觉,激发兴趣,又能为学生扩充课外读物。
3、雕塑建筑方面
展示古希腊罗马在雕塑建筑方面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古希腊罗马在雕塑建筑方面的特点及其影响,最后老师再做一个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归纳能力、总结能力。
4、法学方面
设计意图:我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中古西欧文化
1、丕平献土
我将通过讲解丕平献土的故事来分析教会权力介入到世俗权力的过程,导致欧洲逐在中世纪时期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使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的形式讲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
基督教文明和中世纪欧洲的文学
设计意图:利用插入图片的方式讲解,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为学生扩充课外读物。
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拜占庭帝国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又称“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会分成东、西两派,双方在教义教规等方面的分歧逐步加深。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设计意图:运用讲解法,使学生把“听”与“思”相结合,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既能获得相关历史知识,又能掌握获得知识的思维方法。
2、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通过教材内容和图片的结合来讲解拜占庭帝国在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罗马民法大全》
圣索菲亚大教堂
(建造于532年-537年)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和图片的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使授课内容更贴近于教材实际。
3、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的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世纪时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设计意图:运用讲解法,使学生把“听”与“思”相结合,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既能获得相关历史知识,又能掌握获得知识的思维方法。
环节四、巩固小结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想一想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通过一个问题探究来作为本节课内容的小结,补充课本教材上没有的内容。
设计意图:运用探究法,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和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