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
2021.
3
21.
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
班
姓名:
【教师寄语】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预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会解释重点词语会翻译重点句子。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预习重点】
重点:朗读,背诵,默写五首古诗。
难点: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
【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2.相关背景介绍
1.
作者简介
(1)
《登幽州台歌》作者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
《望岳》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
《登飞来峰》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封荆国公,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宋神宗熙宁二年(1070年)任宰相,实行变法,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保守派反对,新法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
《游山西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5).《已亥杂诗》作者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2.相关背景介绍
(1)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2)
《望岳》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北游齐赵时,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3)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4)
《游山西村》此诗写于孝宗干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5)
《已亥杂诗》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二、基础积累:
1.
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将你认为重点的字音标注在课本上,重要的字义在注释上进行标划;第二遍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用铅笔标划出诗句的停顿。
2.
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悠悠
(
)
怆然(
)涕(
)下
岱宗(
)
决眦(
)
凌绝顶
(
)自缘(
)鸡豚(
)箫鼓(
)拄杖
(
)
叩门
(
)
衣冠(
)吟鞭(
)天涯(
)未了(
)
3.
读两遍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悠悠
(
)怆然(
)涕(
)
岱宗:(
)
青(
)未了
(
)造化(
)钟(
)
阴(
)
阳(
)割(
)眦(
)
会当(
)凌(
)寻
(
)
缘
(
)腊酒(
)浊
(
)
豚
(
)
春社(
)闲乘月(
)
无时(
)吟鞭(
)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两遍,注意想象诗中情景。方法:抄写诗句。
(1)《登幽州台歌》
(2)《望岳》
(3)《登飞来峰》
(4)《游山西村》
(5)
《已亥杂诗》
2.在横线上写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1)《登幽州台歌》
(2)《望岳》
(3)《登飞来峰》
(4)《游山西村》
(5)
《已亥杂诗》
四、诗句赏析及主题。
(1)《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
",都是指像燕昭王
(?http:?/??/?baike.?/?view?/?148454.htm?)和郭隗
(?http:?/??/?baike.?/?view?/?317117.htm?)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像燕昭王
(?http:?/??/?baike.?/?view?/?148454.htm?)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
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2)《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
的情形,非常传神!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
所见。上句写泰山的
,用的是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
,这是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
,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3)《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都是
,前句
,后向
,虚实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图。
首句千寻运用
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立足点之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立志改革的抱负与对前途充满信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写农家的好客习俗,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
气氛,表现了村民的
性格。“
”
二字,道出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
”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上句通过一个“
”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这两句通过描绘山间水畔的优美景色,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既充满了诗意,又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尾联不仅表明诗人与当地村民相处得非常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当地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言已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慨。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好客习俗和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暗含世间事物
消长变化的道理。
(5)
《已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此诗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拓展积累】
含有哲理的古诗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
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人要想心灵澄明,必须源源不断补充新知。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天行有常,人生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
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道理。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1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
要趁年轻早点奋斗。
答案
教师寄语】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预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会解释重点词语会翻译重点句子。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预习重点】
重点:朗读,背诵,默写五首古诗。
难点: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
【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2.相关背景介绍
1.
作者简介
(1)
《登幽州台歌》作者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
《望岳》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
《登飞来峰》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封荆国公,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宋神宗熙宁二年(1070年)任宰相,实行变法,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保守派反对,新法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
《游山西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5).《已亥杂诗》作者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2.相关背景介绍
(1)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2)
《望岳》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北游齐赵时,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3)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4)
《游山西村》此诗写于孝宗干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5)
《已亥杂诗》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二、基础积累:
1.
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将你认为重点的字音标注在课本上,重要的字义在注释上进行标划;第二遍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用铅笔标划出诗句的停顿。
2.
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悠悠
(
yōu
)
怆然(
chuànɡ
)涕(
tì
)下
岱宗(
dài
)
决眦(
zì
)
凌绝顶
(
línɡ
)自缘(
yuán
)鸡豚(
tún
)箫鼓(
xiāo
)拄杖
(
zhǔ
)
叩门
(
kòu
)
衣冠(
ɡuān
)吟鞭(
yín
)天涯(
yá
)未了(
liǎo
)
3.
读两遍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悠悠
(
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涕(
眼泪
)
岱宗:(指泰山,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青(
指山色。
)未了
(
不尽
)造化(
指天地、大自然。
)钟(
聚集
)
阴(
古人指山北水南为阴
)
阳(
山南水北为阳
)割(
分
)眦(
眼眶
)
会当(
终当,终要
)凌(
登上
)寻
(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
缘
(
因为
)腊酒(
腊月所酿的酒。
)浊
(
浑浊
)
豚
(
小猪,这里指猪肉。
)
春社(
指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
)闲乘月(
趁着月明来闲游
)
无时(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吟鞭(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两遍,注意想象诗中情景。方法:抄写诗句。
(1)《登幽州台歌》
(2)《望岳》
(3)《登飞来峰》
(4)《游山西村》
(5)
《已亥杂诗》
2.在横线上写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1)《登幽州台歌》
往前见不到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向后也看不到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天地广阔,时间久远,独自悲伤,凄凉的眼泪横流。
(2)《望岳》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望着)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目送飞鸟归林,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把泰山周围的矮小山一览无余。
(3)《登飞来峰》
飞来峰峰顶有座千寻高的塔,听说在塔上听到鸡叫,可以望见旭日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处。
(4)《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有丰足的菜肴款待客人。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怀疑无路可走时,突然眼前出现了柳绿花红环绕的又一个村庄。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着简朴,古人的风尚依旧保存。
从今以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可能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门。
(5)
《已亥杂诗》
满怀无限离愁面对着夕阳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浪迹天涯。
飘落的花瓣不是无情之物,它化作春泥会更好地培育新花。
四、诗句赏析及主题。
(1)《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
(?http:?/??/?baike.?/?view?/?148454.htm?)和郭隗
(?http:?/??/?baike.?/?view?/?317117.htm?)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像燕昭王
(?http:?/??/?baike.?/?view?/?148454.htm?)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2)《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3)《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都是写景,前句实写,后向虚写,虚实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图。
首句千寻运用夸张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立足点之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立志改革的抱负与对前途充满信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写农家的好客习俗,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了村民的淳朴性格。“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这两句通过描绘山间水畔的优美景色,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既充满了诗意,又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尾联不仅表明诗人与当地村民相处得非常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当地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言已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慨。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好客习俗和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暗含世间事物
消长变化的道理。
(5)
《已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拓展积累】
含有哲理的古诗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
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人要想心灵澄明,必须源源不断补充新知。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天行有常,人生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
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道理。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1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
要趁年轻早点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