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随堂小练笔(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随堂小练笔(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1 09: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堂小练笔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19世纪末,某一同盟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该同盟是( )
A.三国协约
B.英法同盟
C.三国同盟
D.德意同盟
2.漫画可以用夸张的形象表达历史内涵。下面漫画表达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
D.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3.以下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
塞尔维亚作为一个政治因素,必须从巴尔干抹掉。
----奧匈帝国皇帝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德国皇帝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 ,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B.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C.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D.促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重新分制世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下列示意图中属于三国同盟的是( )
6.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燦。”这时的欧洲“火药桶”具体指( )
A.巴尔干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
C.小亚细亚半岛
D.亚平宁半岛
7.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B.三国同盟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三国协约的形成
8.“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 )
A.亚历山大东征
B.美国独立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南京大屠杀
9.近代英国一位政治家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自身利益而见风使舵、背叛“盟友”
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投入近200万兵力,共损失近百万人,属于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历史上称之为“绞肉机”。把凡尔登战役称为“绞肉机”主要是用以形容( )
A.武器的先进性
B.进攻的快速性
C.范围的广泛性
D.战争的残酷性
11.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应由欧洲列强分摊责任,德国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迅速发展
B.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扩军备战
C.交战国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
D.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12.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数据最能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经济损失
1000万人 2000万人 3400多亿美元
A.性质
B.影响
C.过程
D.原因
二、非选择题
13.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之前的1870年至1913年间,恰恰是一波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期。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其对外商业扩张的同时,也使一大批“新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在那一时代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削弱。……在全球秩序逐渐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乏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
----摘編自《“一战”发生机理时刻警醒当今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1916 年,德军猛攻某地,意困把它变成“碾碎法军的磨盘”。德军不断向法军发起猛烈进攻,一排排重型炮弹呼啸着落在法军阵地上,硝烟滚滚,气浪冲天。法军面临困境,毫不退缩,頑强抵抗,逐渐扭转了局面。这场战役双方损失近百万人。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根据材料二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 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一“科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让我们回顾一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或者得到快速发展的武器。
①马克沁机枪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但真正让马克沁机枪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1916年生产了“马克”I型坦克,有60辆“马克”I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飞机先是用于侦察,继而用于空中格斗,后来又用于轰炸敌方的地面阵地。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潜艇就被用于战斗。
⑤历史上大规模使用毒气武器,是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揭秘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武器》
(3)材料三中的新武器得益于哪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其中的坦克、飞机、潜艇使用的动力装置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战争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堂小练笔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19世纪末,某一同盟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该同盟是( C )
A.三国协约
B.英法同盟
C.三国同盟
D.德意同盟
解析:根据材料中“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该同盟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形成的三国同盟。
2.漫画可以用夸张的形象表达历史内涵。下面漫画表达的是( C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
D.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该幅漫画描述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所以答案是C项。
3.以下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C )
塞尔维亚作为一个政治因素,必须从巴尔干抹掉。
----奧匈帝国皇帝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德国皇帝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时间“1914 年”,即可排除A、B两项。题干中关键材料“必须从巴尔干抹掉”“千载难逄的机会”,说明材料中的“事件”是引发
战争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杀,引燃了战火。故选C项。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 ,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B )
A.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B.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C.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D.促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解析:由材料“英国失去 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重新分制世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下列示意图中属于三国同盟的是( C )
解析:三国同盟是 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协约是20世纪初由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来的。C项属于三国同盟。
6.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燦。”这时的欧洲“火药桶”具体指( A )
A.巴尔干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
C.小亚细亚半岛
D.亚平宁半岛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使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巴尔干半岛是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桶”。
7.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 C )
A.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B.三国同盟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三国协约的形成
解析:1914 年,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8.“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 C )
A.亚历山大东征
B.美国独立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南京大屠杀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4 年,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发动对塞尔维亚的侵略战争,从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C项。
9.近代英国一位政治家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自身利益而见风使舵、背叛“盟友”
的国家是( D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解析:A.B 两项中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都属于三国协约;C项中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都属于三国同盟;D项中的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于三国同盟,战争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投入近200万兵力,共损失近百万人,属于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历史上称之为“绞肉机”。把凡尔登战役称为“绞肉机”主要是用以形容( D )
A.武器的先进性
B.进攻的快速性
C.范围的广泛性
D.战争的残酷性
解析:根据“绞肉机”这一字眼,可判断材料主要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性。
11.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应由欧洲列强分摊责任,德国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B )
A.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迅速发展
B.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扩军备战
C.交战国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
D.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断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局势愈发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故B项为正确答案。
12.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数据最能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B )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经济损失
1000万人 2000万人 3400多亿美元
A.性质
B.影响
C.过程
D.原因
解析:表中的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多,经济损失大,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可知最能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3.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之前的1870年至1913年间,恰恰是一波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期。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其对外商业扩张的同时,也使一大批“新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在那一时代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削弱。……在全球秩序逐渐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乏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
----摘編自《“一战”发生机理时刻警醒当今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英国全球领导地位削弱;世界基本秩序逐渐混乱。
材料二 1916 年,德军猛攻某地,意困把它变成“碾碎法军的磨盘”。德军不断向法军发起猛烈进攻,一排排重型炮弹呼啸着落在法军阵地上,硝烟滚滚,气浪冲天。法军面临困境,毫不退缩,頑强抵抗,逐渐扭转了局面。这场战役双方损失近百万人。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根据材料二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一场巨大灾难,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材料三 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一“科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让我们回顾一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或者得到快速发展的武器。
①马克沁机枪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但真正让马克沁机枪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1916年生产了“马克”I型坦克,有60辆“马克”I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飞机先是用于侦察,继而用于空中格斗,后来又用于轰炸敌方的地面阵地。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潜艇就被用于战斗。
⑤历史上大规模使用毒气武器,是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揭秘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武器》
(3)材料三中的新武器得益于哪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其中的坦克、飞机、潜艇使用的动力装置是什么?
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战争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示例:我们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中学生应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价值观念,运用科学技术为社会作贡献。(价值观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