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专题强化训练(一)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20·苏州高二检测)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甲、丙区域的植被类型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甲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域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甲区域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D.丙区域海拔高,
气温低
2.甲、乙、丙三个区域,发展农业的共同区位条件是( )
A.地形平坦广阔,地狭人稠
B.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C.农作物都有花生、水稻、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解析】1选B,2选B。第1题,植被类型的差异取决于气候差异,甲区域位于三江平原,因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主要植被是温带针阔混交林;丙区域位于山东半岛,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主要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甲、丙两区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都是森林植被,丙区域山东半岛热量较充足。第2题,比较甲、乙、丙三个区域,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甲区域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乙区域面积小,丙区域地形起伏较大。甲区域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甜菜,乙、丙区域是冬小麦。土壤肥沃,黑土广布只在甲区域分布。
“推冰”奇观是博斯腾湖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观,每到冰雪消融,湖面上的冰面破裂,隆起的大量冰块受到风的影响涌向岸边形成场面壮观的景观,其中以湖泊的西岸和南岸地区最为壮观。据此回答3~5题。
3.博斯腾湖发生“推冰”奇观的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当湖泊的西岸和南岸地区出现壮观的“推冰”奇观时,湖区的风向主要是
(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5.博斯腾湖成为内陆淡水湖的原因
( )
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B.纬度高,蒸发量小
C.冰雪融水补给量大
D.多地形雨,降水量大
【解析】3选A,4选B,5选C。第3题,材料“每到冰雪消融,湖面上的冰面破裂”时发生“推冰”现象,由此可判断“推冰”发生的季节为春季。第4题,材料显示“推冰”主要发生在湖泊的西岸和南岸,说明风吹向西岸和南岸,所以影响“推冰”奇观的风向是东北风。第5题,博斯腾湖属于内流区域,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小,晴天多,蒸发量大,湖泊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量大,使得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博斯腾湖能成为淡水湖。博斯腾湖位于天山山脉中段南缘,不易形成地形雨。
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成为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通道。读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回答6~8题。
6.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
①运距短
②相对安全
③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7.关于中缅油气管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缓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
②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
③带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
④使我国石油运输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对昆明下列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的是
( )
A.粉尘污染
B.地面下沉
C.酸雨
D.煤烟污染
【解析】6选A,7选C,8选B。第6题,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距离近,而且相对安全得多。第7题,中缅油气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是目前中国管道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后可以有效地减少目前我国进口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有利于提高能源安全供给,并使能源进口方式多元化;中缅油气管道除了输送来自中东、非洲的石油外,还可以把缅甸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改善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带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第8题,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进而缓解粉尘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地面下沉是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
“红帮裁缝”发展于清末民初,是中国近现代服装业的开拓者,宁波是我国“红帮裁缝”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帮裁缝”的员工成为上海等多地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改革开放后,宁波服装业承接上海服装企业的加工业务,逐渐造就了雅戈尔、杉杉、罗蒙等著名服装品牌。据此完成9~11题。
9.改革开放后,宁波能够承接上海服装企业加工业务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优美
B.劳动力成本低
C.土地租金低
D.两地社会关系非常密切
10.大量服装企业集聚宁波,能够
( )
A.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B.减少能源消耗
C.促进信息和技术交流
D.降低劳动力成本
11.宁波服装企业能够造就国内著名服装品牌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产规模大
B.产品质量高
C.产品价格低
D.产品多元化
【解析】9选B,10选C,11选B。第9题,服装企业的加工环节是廉价劳动力指向型生产过程,上海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较宁波的高,服装企业加工业务设在宁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第10题,大量服装企业集聚宁波,同类企业相互学习,信息共享,能够促进信息和技术交流。服装企业的产品不笨重,生产耗能小,集聚不能减少劳动力投入。第11题,由材料可知,“宁波是我国‘红帮裁缝’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帮裁缝’的员工成为上海等多地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说明宁波服装企业的上游设计研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能够造就国内著名服装品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质量高,服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是产品质量。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12.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经济带内有三条东西通道: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地价飙升、劳动力成本上涨、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外市场低迷等问题的困扰。
材料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通道示意图。
(1)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两端气候差异及其对农业类型形成的影响。
(2)简述中亚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主要形成原因。
(3)“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线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对中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是我国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主要发展小麦种植;西端是西欧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乳畜业发达。第(2)题,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较少,自然地理环境干旱。第(3)题,资源跨地区调配对调出地来讲,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但资源开发和管线建设会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第(4)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可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发展构建和平的外部环境;扩大我国市场,缓解国内外市场低迷的问题;
“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可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产业转移,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答案:(1)东端为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适合种植业发展;西端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
(2)干旱。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3)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建设;增加就业;资源开发和管线建设会对脆弱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扩大市场,使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释放;获得国内缺乏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移,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发展构建和平的外部环境。(任答4点)
13.下图为西气东输三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25分)
(1)指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原因。
(2)试述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对中亚地区社会和经济的有利影响。
(3)福建省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
(4)宁夏回族自治区是福建省的结对帮扶对象。福建省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永宁县的闽宁镇,试说明对闽宁镇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到中国霍尔果斯的
这条天然气管道,穿越地区主要位于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属于温带大陆
性气候,降水少,蒸发多,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植被稀疏,生态环境非常
脆弱。铺设管道,植被破坏后不易恢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容易引发荒漠化、次
生盐碱化、水资源紧缺等生态环境问题。第(2)题,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对中亚地
区社会方面的有利影响主要是设施建设、就业、收入等方面:有利于基础设施
的建设,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人们收入。经济方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
济优势,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3)题,缓解能源短缺问题的措施从开源和
节流两方面分析。节流即发展科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耗能产业;开源即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沼气能等新能源,使能源
结构多样化;
进行其他能源跨区域调配等。第(4)题,本题考查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经济、社会、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相对落后,福建省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永宁县的闽宁镇,有利于加快当地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收入。不利影响是工业迁移可能会给当地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1)土地荒漠化(或土地沙漠化)。
铺设管道,挖掘地表,植被破坏后不易恢复;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植被稀疏。
(2)社会方面: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经济方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沼气能等新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进行其他能源跨区域调配等。
(4)有利: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收入。
不利: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共28张PPT)
阶段提升课
第一章
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主题归纳·能力提升
一、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图所示:
【对点训练】
1.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山脉是我国
( )
A.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B.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C.暖温带和寒温带的分界线
D.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风吹草低见牛羊”
B.②地“山高谷深,地形破碎”
C.③地宜大力垦荒发展种植业
D.④地农业发达,以畜牧业为主
【解析】(1)选B,(2)选A。第(1)题,甲山脉是大兴安岭,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但不是湿润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是暖温带和寒温带的分界线;山脉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分界线不吻合。第(2)题,图中①地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观;②地是小兴安岭,“山高谷深,地形破碎”是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③是三江平原,宜退耕还沼泽,保护湿地;④地是辽东丘陵,农业发达,以林果业为主。
2.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径流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2)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本题考查我国的自然区域差异。我国的地形种类齐全,西部多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多丘陵、平原;我国气温南高北低,冬季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夏季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由于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径流量由于受流域面积、气候、河流补给类型的影响,比较复杂。第(2)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也十分明显,东部季风区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水分为基础,青藏高寒区垂直分异明显。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
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及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等。
2.解决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主要分析影响线路选择的区位因素,如西气东输线路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地形、地质条件:为了降低工程施工难度和减少施工量,节约建设成本,天然气管道一般修建于地形平坦、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2)河流:跨越河流会增加施工的技术难度,增加建设成本,因而天然气管道的修建尽量不(或少)穿越河流。
(3)市场:为了增大天然气的消费市场,管道的修建尽量选择人口密度较大和城市较多的地区。
(4)补充气源:为保证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西气东输工程绕道经过了陕甘宁地区,将其作为补充气源。
4.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评价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的意义
对调出地区的意义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增加就业岗位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对点训练】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藏平均年水资源总量达4
39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倍,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西藏的天然饮用水近年来风生水起,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藏第一瓶矿泉水在拉萨问世,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西藏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等地为主的矿泉水生产格局,矿泉水生产厂家已发展到几十家,并培育了“5
100”“珠峰冰川”“圣地”“神水”“卓玛泉”等饮用水品牌。藏水北调属于“南水北调”的大西线工程。工程的调水量约400亿立方米,是中线工程调水量的4倍,采用明渠输水。如图为“藏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1)分析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的优势条件。
(2)评价“藏水北调”的条件。
(3)“藏水北调”对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有哪些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并联系影响工业的区位,从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市场、政策、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有利方面主要结合材料和图中信息,从调水量、移民安置等方面分析;不利方面则主要从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第(3)题,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地理环境”,可从气候、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
答案:(1)西藏饮用水天然无污染、品质优良;西藏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我国许多省份缺水,饮用水市场广阔;政府政策支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西藏交通条件改善等。
(2)有利条件:调水量大;移民少,安置费少,节省成本;可以利用地势使水自流;工程沿线可进行水电梯级开发,经济效益明显等。
不利条件:沿线经过高寒缺氧地区,给施工带来困难;沿线地区生态脆弱,工程建设易破坏生态环境;沿线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施工难度大等。
(3)有利于改造西北地区的沙漠,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使西北地区的气候变湿润;使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样题示范
情境:
材料一 下图为“陕西省1月和7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下图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思考:
(1)7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24
℃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3)试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
答案:(1)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
(2)陕南:山地、谷地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关中:平原(盆地)为主,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黄土高原为主,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3)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陕北:农林牧结合。
案例评析
情境分析:
以陕西省气温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为背景,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设问评析:
(1)能够对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
(2)能够根据提示,将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置于特定区域中加以认识;能够归纳区域特征。
(3)能够结合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业质量水平评析
(1)综合思维——水平2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和洋流等,在内陆,地形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结合关中地区和晋陕边界的地形条件可判断出高温中心和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2)区域认知——水平2
结合材料二中的地形剖面图可判断出三大地理单元的地形特征:陕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关中为温带季风气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降水较少,植被为温带草原。
(3)人地协调观——水平3
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条件来合理布局。陕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谷地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广大山区适合发展林业。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适合发展旱作种植业。陕北高原降水偏少,农业发展方向为农林牧业结合。(共116张PPT)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1)含义:指一定范围的_________,它具有一定的_________,是一个_______的
实体。
地理空间
地理位置
可度量
(2)特点。
2.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_____、经济和_____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
的。
3.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
(1)研究方法:_____法。
(2)研究内容。
①比较区域发展的_____条件、_________条件。
②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_____________的影响。
③探讨区域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_____________和空间结构提供依
据。
自然
社会
比较
自然
社会经济
区域社会发展
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
区域和区域
区域产业结构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图中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
(2)划分依据:基本因素是_____和_____,土壤和_____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东部季风区。
①位置:_________以东、___________以南、_________以东。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气候
植被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
②主要特征:
③区域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随_________变化的气温状况。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①位置和范围:包括_______高原、河西走廊和_____的大部分地区。
纬度位置
内蒙古
新疆
②主要特征。
③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_____状况。
(3)青藏高寒区。
①位置和范围:西南青藏高原。
②主要特征。
干湿
③区域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随海拔而变化的_________状况。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人类影响程度
广泛而深刻
较弱
最为微弱
农业活动
主要的农业区
以_____业为主
交通状况
交通_____
交通_____
经济和文化
开发历史久,
经济文化发达
经济_____,教
育和文化滞后
存在问题
水源不足、土
地_______和盐
渍化
气温低、空气稀
薄、风力大、水
分不足和地形崎岖
水热组合
畜牧
发达
不便
落后
荒漠化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气 候
地 形
水 文
北方
_________气候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冬季河湖结冰
界线:_______________
南方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以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
冬季河湖一般不结冰
温带季风
秦岭—淮河一线
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①北方:耕作制度有一年一熟、_________和一年两熟。耕地以_____为主,是小
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盛产温带水果。
②南方:耕作制度有一年两熟和_________,耕地以_____为主,是稻谷、茶叶、蚕
丝的主要产区,盛产_______和热带水果。
两年三熟
旱地
一年三熟
水田
亚热带
(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
(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
①总体上:东部季风区_________,道路密集且通达性好。
②南方:河流众多,_________成为普遍的联系方式。
交通便利
内河运输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①影响因素:地形、_____、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
②饮食:北方人以_____为主,南方人以_____为主。
③语言:北方人说话_____,南方人说话婉转;北方方言_____,南方方言_____。
④工业结构:北方经济以_______为主,南方_______发达。
气候
面食
米食
直率
较少
繁杂
重工业
轻工业
五、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1)自然条件的差异。
(2)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
(3)_________发展水平的不同。
社会经济
2.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_____经济地带最高,_____经济地带最低,东、中、西呈梯
度排列,差距在逐渐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区域位置差异:
(1)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地势_____,区内及区际联系
比较便捷。
(2)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_________。
东部
西部
平坦
交通不便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1)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东移趋势。
(2)改革开放首先从_________地区开始。
东部沿海
【自我检测】
1.在我国,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 )
A.气候、地貌
B.地貌、植被
C.植被、土壤
D.土壤、气候
【解析】选A。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
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
( )
A.吉林、山西、湖南、海南
B.山西、内蒙古、陕西、广东
C.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
D.浙江、山东、辽宁、广西
【解析】选D。东部经济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级行政单位。
3.填表:
三大自然区
内部差异主导因素
东部季风区
_________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_________
青藏高寒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状况
干湿状况
随海拔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4.新疆生产的棉花纤维长、瓜果特别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疆生产的棉花纤维长、瓜果特别甜的主要原因是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地理百科】与我国省份相关的春联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知识点1 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的特征
区域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的特征。在充分了解各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具体分析如下:
特 征
举 例
作 用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政治区界线(明确)、温带草原区界线(不明确)
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温带落叶阔叶林区里面的植被状况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特 征
举 例
作 用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矿区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中心商务区的商业和服务功能等
区域发展方向确定的依据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华北平原的影响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易错警示】界线有虚有实
区域的界线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并不是所有的区域界线都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域界线明确,气候区、植被区界线模糊。
【方法归纳】三步分析区域的特征
第一步,判别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
第二步,分析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第三步,综合分析评价区域特征,抓住区域的优势、特色及功能,明确发展的方向。
【典例通关】
【典例1】(2020·全国Ⅰ卷)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2)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结合材料信息,明确哪些改造直接与农业生产有关。
(2)明确材料信息中的整治措施分别针对区域发展什么问题。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设问问的是“生产条件”,
优化农业结构和健全公共服务,都不属于生产条件的改善,A、C可排除;原有黄土高原农田是沿着沟坡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而治沟造地后,沟道被治理成一块块平整的良田,规模成片且平整,更有利于改善耕作条件、利于田间管理耕作,B对。第(2)题,“治沟”治理的是沟谷。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
【补偿训练】
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按照同一类指标进行归类的是
( )
A.热带、温带、寒带
B.湿润地区、低纬度地区、江南丘陵
C.黄河流域、陕西省、干旱地区
D.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
【解析】选A。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或社会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A中的热带、温带和寒带划分的指标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其他三项的分类指标不统一。
知识点2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由于受纬度位置(热量)、海陆分布(降水)和海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产生了差异。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具体如下所示: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特征及成因。
①东部季风区。
②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③青藏高寒区。
2.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农业活动差异。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农业
类型
中国最主要的种植业区
草原和荒漠草原发展畜牧业,有水灌溉处形成灌溉农业
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优势和
问题
是中国人口集中和经济发达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显著
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农业和经济发展
(2)交通差异。
东部季风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线路四通八达;西部地区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线路稀疏,道路常受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破坏。
(3)经济文化差异。
东部季风区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水平低。
【典例通关】
【典例2】下表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部分特征。据此完成(1)~(3)题。
分区
①
②
③
地形
高原、高山
平原、丘陵、高原
高原、盆地、山地
气候
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植被
森林、草
甸、荒漠
森林、森林草原
草原、荒漠
农业
畜牧业为主,
河谷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为主,
灌溉农业
(1)限制①自然区河谷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
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2)与①自然区相比,②自然区
( )
A.交通闭塞
B.空气稀薄
C.多人工林
D.经济落后
(3)③自然区
( )
A.气候干旱
B.湖泊众多
C.多属外流区
D.流水侵蚀强烈
【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表现
区域认知
结合三区域的地形、气候、植被、农业等确定出其对应的三大自然区
综合思维
结合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1)选B,(2)选C,(3)选A。第(1)题,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①自然区是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成熟;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第(2)题,②自然区是东部季风区,与①自然区相比,②自然区交通通达度高,空气密度大,多人工林,经济发展水平高。第(3)题,③自然区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湖泊少,多属内流区,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强烈。
知识点3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地区
南方
北方
地形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以高原、平原为主
气候
类型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气温
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降水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
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下
植被与土壤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热带季雨林,以红壤为主要土壤
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以棕壤或黑土为主要土壤
2.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人类活动差异:
差 异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
业
生
产
耕地类型
旱地,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水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粮食作物
小麦、杂粮
水稻
经济作物
棉花、花生、甜菜
茶叶、油菜、甘蔗
水果
苹果、梨、桃、杏、山楂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
差 异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工业生产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为主
交通运输
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
水路、铁路、公路运输都很方便
民居类型
防寒、平顶、土坯房
通风、斜顶、砖瓦房
对外开放
晚,程度低
早,程度高
【生活链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由于南北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人们各自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也不尽相同。我们在看到南北方饮食时,就可以发现北方的饮食做工粗犷、简练、大气,而南方饮食做工小巧、精美、细致。南北方饮食的差异还体现在“南甜北咸”等。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四川人喜欢吃辣椒的原因。
提示: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气候显得寒冷,吃辣椒可以起到驱寒祛湿的效果。
(2)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山西人爱吃醋的原因。
提示: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温差较大,水土碱性大,而醋的酸性正好能中和碱性,吃醋可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
【方法归纳】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思路
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时可按下面思路进行:
【典例通关】
【典例3】新疆某中学学生暑假去旅游,这是该学生旅游日记中的一段话:“河道形成‘井’字形,有河有街必有桥,因桥成市,因桥成街,桥桥相望,桥桥相连……”读下图,完成(1)、(2)题。
(1)该学生去旅游的地区是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2)我国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肉类,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造成腌制品“南肉北素”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北气候差异
B.南北物产差异
C.饮食习惯不同
D.食用盐种类不同
【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表现
区域认知
我国南方地区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地势低平,降水丰富,河湖众多
综合思维
南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蔬菜生长,进一步影响腌制品的不同
【解析】(1)选C,(2)选A。第(1)题,材料描述的是一幅河流纵横交错,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说明该区域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所以该景观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第(2)题,我国南方的水热条件好,冬季气温较高,也能种植蔬菜;而北方冬季寒冷,所以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因而造成腌制品“南肉北素”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南北物产差异和饮食习惯不同也是由于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
知识点4 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经济
地带
主要的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是海运便利,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水平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多洪涝灾害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经济
地带
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农林牧产品的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及重工业发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商品粮、农林牧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西部
经济
地带
有漫长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
【典例通关】
【典例4】读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将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导向F代表的是
( )
A.原料依托型
B.劳动力依托型
C.市场依托型
D.动力依托型
(2)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
( )
①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的工业部门
③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④完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应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变化及导向变化保障条件两个方面分析:
(1)根据将来影响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因素判断战略导向变化。
(2)根据将来西部大开发导向确定战略导向变化的保障条件。
【解析】(1)选C,(2)选D。第(1)题,读图可知,西部最初是以资源为主导因素,未来以F为主导因素的相关因素有资源、信息、品牌、科教、人才等,所以F不是原料;人才是F的辅助因素,F不是劳动力依托型;动力依托型主要是有色金属冶炼等,与品牌、信息关系不大;只有市场依托型,需要及时把握信息,树立品牌,依靠科教、人才发展。第(2)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是由资源依托型转向市场依托型;图示信息显示二者之间的转变条件不是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①错;也不是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产值的工业部门,②错;图中可看到转变条件是生态保护,所以需要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③对;需要完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④对。
课题:认识区域——以海南岛为例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人们生活在区域当中,时刻在改造着区域。区域开发应首先了解区域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案例研析·素养提升
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图
【析图技巧】
析图步骤
析
图
重
点
析位置
位于热带,是我国陆上国土与海上国土的结合部,四面环海,海上交通便利
析要素
地形:以山地、丘陵和台地为主,海岸平原带面积狭窄。
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降水充沛。
水文:受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大,不利于航运;受气候影响,水量不稳定。
植被:以热带季雨林为主,植被茂盛
析联系
农业:热带气候,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以及向北方地区输送反季节瓜果蔬菜。
工业:矿产种类丰富,为工矿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旅游业:生物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方法总结】
分析区域特征的基本思路
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针对训练】
2018年4月13日,在海南省举办的建省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的倡议。读海南岛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海南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唯一热带高效农作物基地
B.地势特征为南高北低
C.大部分为亚热带景观,物种丰富
D.河流较为短小
(2)仅从气候方面考虑,海南岛盐场适宜分布在岛屿的
( )
A.东部沿海
B.西部沿海
C.南部沿海
D.北部沿海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省区均有大面积区域分布于热带,且均有热带作物的种植,因此海南岛不是我国唯一热带高效农作物基地。海南岛中部为山区四周沿海为狭窄的平原,故地势为中间高四周低。海南岛全区域位于热带,均属于热带景观。因海南岛面积小中部地势高,因此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且较为短小。第(2)题,盐场的布局主要考虑气候和地形因素,高温期长;降水日数少,光照充足;地形平坦的区域适合晒盐。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据图分析可知,西部地区分布有热带稀树草原,证明当地降水量比其他区域较少,主要是因为西部沿海地区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020·常德高二检测)我国“十三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2题。
1.以上划分是按
(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2.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解析】1选C,2选A。第1题,四类主体功能区是结合了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等因素划分,不是单一指标,是综合指标;是按人文要素划分的,不是自然指标划分的;没有考虑地理位置差异。第2题,区域是地理的空间单位,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并不完全一致;各区域间不一定有十分明确的界线;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因地制宜,不完全一样。
读沿106.5°E经线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完成3、4题。
3.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意义表现在
( )
A.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B.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C.是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D.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4.下列有关②地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①地气候类型相同
B.与①地相同,以水田为主
C.土壤主要为紫色土
D.盆地地形,比①地太阳辐射量多
【解析】3选B,4选C。第3题,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包括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判断②地是四川盆地,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①地温带季风气候类型不同;①地耕地以旱地为主,四川盆地耕地以水田为主;四川盆地土壤主要为紫色土;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缺乏。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6.比较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
【解析】5选D,6选B。第5题,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东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第6题,由图中比重易得出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如下图)。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一致
B.边界具有确定性
C.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
D.区域内部无差异
8.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影响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解析】7选C,8选B。第7题,图示土壤的分布与实际土壤分布并不完全一致,如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古西部、新疆北部以荒漠土为主;土壤分布的界线具有过渡性;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但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但仍有差异,如南方红土区,贵州地区因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薄,而广东地区红壤厚度大。第8题,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即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植被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由沿海向内陆地区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主要是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不断减少,使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荒漠变化。
(2020·昆明高二检测)爪哇岛又称雷岛,地处板块边界上,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岛上物种资源丰富,有独角犀牛、老虎、野牛等,约400种鸟类、100种蛇类、500多种蝴蝶及多种昆虫。据此完成9~11题。
9.爪哇岛土壤肥沃的原因不包括
( )
A.火山灰广布
B.河流较多,泥沙堆积量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开发历史悠久,人工施肥影响
10.推测岛上动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 )
A.位于板块交界处,自然灾害少
B.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好,植被茂密
C.人类活动影响,破坏动物栖息地
D.入海河流多,沿海养分丰富
11.爪哇岛被称为雷岛的原因不包括
( )
A.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B.岛屿四周环海,水汽丰富
C.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D.地形复杂,湍流运动多
【解析】9选C,10选B,11选C。第9题,爪哇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
边界上,地质活跃,多地震和火山,因此火山灰广布,再加上这里是热带雨林气候,
降水丰富,河流较多,因此泥沙堆积量大,再加上这里开发历史悠久,人工施肥影
响,所以土壤非常肥沃;雨林景观,淋洗作用强,因此会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因
此不是该地土壤肥沃的原因。第10题,爪哇岛地处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好,在潮
湿的山坡上盛产茂密的雨区森林,为多种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位于板
块交界处,自然灾害多;入海河流多,沿海养分丰富不是岛上动物种类丰富的原
因,而人类活动影响,破坏动物栖息地会导致生物资源的减少。第11题,爪哇岛
四周被海洋所环绕,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充足,再加上地形是以山地、丘陵为主,
中间间隔盆地,水汽不容易散失,同时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气体盛行上升运动,因此阴雨天气多,一年之中大约有二百二十天能听到雷声,打雷次数达一千四百多次,是世界上打雷最多的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不是造成该地多雷雨天气的原因。
12.读我国A、B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B为____。?
(2)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对比A、B两地农业生产的差异性。
(3)A区域开发早期,耕作业发展缓慢,其制约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类型
典型土壤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A地
B地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两地地理位置的介绍可知,A地区为我国长江三角洲,B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第(2)题,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水稻、油菜的生长,经过人们的长期耕作,形成了水稻土;松嫩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黑土分布广泛,适合玉米、小麦和大豆的生产。第(3)题,A区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水系稠密,土壤黏重,气候湿热,地形平坦。
答案:(1)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2)(自左到右,自上到下)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土 水稻 油菜 温带季风气候 黑土 玉米、小麦 大豆
(3)稠密的水系 黏重的土壤
课时素养评价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基础达标】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图。读图,回答1、2题。
1.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
①地形
②土壤
③植被 ④气候 ⑤水文
A.①②
B.③⑤
C.①④
D.②③
2.下列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东部季风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部分地区为草原,部分地区为森林
C.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人口少
D.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决定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地形和气候,植被和土壤是三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表现。第2题,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从东向西呈现草原到荒漠草原到荒漠的变化,没有森林植被。
(2018·河南学考)诗词、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如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②“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③“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④“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3、4题。
3.能反映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形成④中“山南”“山北”农业生产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土壤
B.气候
C.光照
D.地形
【解析】3选C,4选B。第3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是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为华北地区的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出了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反映出了秦岭南北两侧农业生产的差异。第4题,“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中的山指的是秦岭,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耕地类型为水田;秦岭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耕地类型为旱地。
读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A地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广人稀,可垦耕地多,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瓜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B.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C.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目前和将来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6.关于B地、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B地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是我国最发达的工业区,要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
B.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吸收中西部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C.发挥该地资源和人口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D.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生产基地
【解析】5选A,6选B。第5题,A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这里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油气资源丰富。虽然地广人稀,但由于沙漠广布,可垦耕地不多。第6题,B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资源短缺;我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要建成我国的能源生产基地。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下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
(1)写出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地理区域名称:A____;河流名称:甲____,乙____;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①____(山脉)—淮河一线。?
(2)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四大地理区域中水分和热量条件最好的是____(填名称)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______(填名称)地区,该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除太阳能外还有______。?
(3)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下列哪项地理要素重合____(选择填空)。?
A.1月0
℃等温线
B.600
mm年等降水量线
C.7月15
℃等温线
D.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4)从农业生产类型来看,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主要从事____业、林业和渔业生产,其中北方地区的耕地以____为主,南方地区的耕地以____为主;西北地区主要从事____业生产。?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A为青藏地区,甲是黄河,乙是长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第(2)题,四大地理区域中水热条件最好的是纬度低,降水丰富的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降水少,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除太阳能外还有风能、水能、地热能等。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和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分布一致。第(4)题,我国南北方地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区,主要从事种植业、林业和渔业。北方地区降水少,耕地以旱地为主;南方地区降水多,耕地以水田为主;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广布,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答案:(1)青藏地区 黄河 长江 秦岭
(2)南方 青藏 风能(或水能或地热能)
(3)
D
(4)种植 旱地 水田 牧
【能力提升】
(15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下表是太湖平原与东北平原农业相关要素比较,据表回答1、2题。
太湖平原
东北平原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0.07
0.31
谷物年产量/(千克/公顷)
12
414
4
916
1.太湖平原谷物年产量高于东北平原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较低,热量充足,熟制多
B.土壤更肥沃
C.机械化水平高
D.地势平坦开阔
2.太湖平原自古是我国粮仓,给北方地区输送大量粮食,但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却从东北大量调入粮食,下列关于“南粮北上”被“北粮南下”所取代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太湖平原土壤贫瘠,产量下降
B.东北平原人多地少,商品率高
C.太湖平原农业结构的调整
D.东北平原劳动力素质高,机械化程度高
【解析】1选A,2选C。第1题,太湖平原纬度较低,积温较高,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而东北平原多属于中温带,生长期较短,粮食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因此太湖平原谷物年产量高于东北平原。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对产量影响不大;太湖平原和东北平原都为平原,地势平坦,且东北平原为我国最大的平原。第2题,太湖平原种植粮食的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土壤肥沃;东北平原人口相对稀少,人均耕地面积大;由于太湖平原所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快,市场需求发生了改变,许多耕地不种植谷物,而改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产量下降;太湖平原经济发达,教育基础好,人口的整体素质应高于东北平原,此外机械化水平不影响产量。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
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图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区域命
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如果说“金
色中国”代表黄沙漫漫、戈壁广布的大西北,发挥你的想象。回答3、4题。
3.有关“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决定“绿色中国”优势条件的是其纬度位置
B.“金色中国”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地势高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长城
D.“银色中国”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
4.下列关于各区域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②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①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④区域能源矿产集中,农林资源丰富
D.③区域气候湿润,丘陵面积最大
【解析】3选A,4选B。第3题,结合材料和图示可以判断出“银色中国”为青藏高原地区、“金色中国”为西北地区、“黄色中国”为北方地区、“绿色中国”为南方地区。“绿色中国”的优势条件为纬度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丰富;“金色中国”为西北地区,其典型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为干旱;“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即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银色中国”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第4题,②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①区域气候干旱,但不是只能发展畜牧业,在绿洲地区可以发展棉花等种植业;④区域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集中,如有大庆油田、山西煤炭生产基地等,农林资源丰富;③区域为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为湿润地区,丘陵面积大。
(2020·遂宁高二检测)我国传统拱桥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图1为陡拱桥,桥洞高、桥面坡度大;图2为直拱桥,散肩大拱、桥面平坦。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传统陡拱桥与直拱桥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河谷宽度
B.河流水量
C.人口密度
D.交通方式
6.我国传统陡拱桥分布密集区最可能位于
(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解析】5选D,6选C。第5题,注意题中信息“我国传统”,意思是受自然条件限制明显、改造自然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传统交通运输方式为南船北马(南方河网密布,水运方便,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陆运方便),陡拱桥为了适应内河航运,桥洞高,利于船只通行,桥面上大多数为步行通道;而直拱桥主要是为了沟通河流两岸,便于车马在桥面通行。河谷宽度、河流水量、人口密度与拱桥形态关系较小。第6题,结合上题可知,陡拱桥以便于船只通行为主要目的,长江三角洲发展历史久远,历史时期经济发达,河网密布,内河航运繁忙,所以,陡拱桥分布较多。四地中,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河网较稀疏,珠三角地区历史上人口较稀少、交通需求较低。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我国甲乙两省区简图。
材料二 菜籽油是甲省区的主要食用油,该省区油菜籽千粒重4
g~6
g,每株产量10
g~20
g。甲省区油菜籽不仅单产高于乙省区,而且质量较优,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该省的菜油要比从外地进入的菜油高出20%的价格。
(1)比较图示两省区地形特征的差异。
(2)简述甲省区(相对于乙省区)发展油菜种植的优势条件。
(3)与乙省区相比,甲省区水路与陆路交通都十分落后,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甲省区为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根据河流的流向可知,甲省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乙省为我国的湖南省,地形以低山丘陵、平原为主,地势西部、南部高,东北低。第(2)题,甲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以晴天为主,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强,油菜单产较高;人口密度较小,人类经济活动范围较小,工农业污染较轻,油菜品质较优。第(3)题,甲省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西北部河流短小,而且由于该地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小,不适合航运;东南部河流流经峡谷地区,河流湍急,不利于水运发展;西藏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线路的建设难度大,而且由于该地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运输的需求量较小。
答案:(1)甲省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乙省区地势西部、南部高,东北低;地形以低山丘陵、平原为主。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油菜单产较高;工农业污染较轻,油菜品质较优。
(3)甲省区西北部河流短小、水量少,东南部河流湍急,不利于发展水运;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陆路交通建设的自然环境恶劣,困难大;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运输的需求量较小等。(共105张PPT)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1.关系:
2.在人地关系中,_________起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
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1)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①排放的_________占据了大量农田,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②_________遭到破坏。
③水、土地和大气不断被污染,使得_________日益严重。
④造成_________、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
(3)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同步。
①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_________。
②大力治理_________,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立法,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示范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工业废渣
自然景观
环境污染
地面塌陷
利用效率
矿山环境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案例:中国的_________、引滦入津,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等。
(2)意义。
①人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水资源分布的_______。
南水北调
不均衡
(3)注意问题:处理好水源调出区与水源调入区的关系,解决好水源输送的保护
以及水资源的_________等。
节约利用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利用方式
影 响
不合理利用
过度砍伐森林
物种减少
合理利用
改良技术
土地的生物产量增加
培育品种
_____、劳动效率提高
产量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产业结构:
(1)劳动力及形态变化。
项目
产业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劳动力变化
逐渐减少
_________
稳步增加
产业结构形态
由___级到___级
经济发展水平
低→
高
先增后降
低
高
(2)地区差异: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_____________
越高。
3.产业转移:
(1)原因:区域之间_____________存在差异。
(2)过程。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总体水平
(3)影响。
比较项目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环境改善,_____消耗减少
产生_________、资源大
量消耗
对人文地理环境影响
调整_________,使生产要
素集中到新的_________
加快_______、城市化发展,
促进_____和地区经济发展
资源
环境污染
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
工业化
就业
【自我检测】
1.连线:请将下列两组的因果关系连起来。
2.下列关于区域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生活关系不大
B.区域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区域地理环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总是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
D.区域地理环境在人地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解析】选B。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区域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有不自觉地破坏,区域地理环境不一定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
3.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气候类型是
(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解析】选D。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
4.试分析苏北地区吸引上海纺织工业转移的原因。
提示:苏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靠近棉花原料产区;政策优惠;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地理百科】
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其资源密度高,全球分布广泛,具有极高的资源价值,因而成为油气工业界长期的研究热点。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知识点1 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为调整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分析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选择:
(1)线路工程评价:线路工程内容包括线路分布、资源供应量及安全性、施工难度、资金、技术等。
方案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路线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沿线地区
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水源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方案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调入区
淮河下游地区;山东黄河下游地区;海河流域
京津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海河流域
西北干旱
地区
评
价
优
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
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梯级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水质差
需挖渠道的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2)线路效益评价。
资源跨区域调配也要充分考虑线路的效益。我国南水北调东线线路较长,水源地水质最差,但该线路沿线及输入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收效周期短,收效大,因此首选东线。
3.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又涉及输入地、输出地及沿线地区。
(1)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调入区)。
效益类型
表 现
社会效益
进一步改善受水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生态效益
缓解调入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对调出区和沿线地区)。
区域
影 响
长江
径流量
减少
尤其是枯水季节,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降低下游水质。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沿线
地区
水位
上升
对江淮沿线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易发生土壤盐碱化
【易错警示】南水北调并不是有利无害
南水北调可以缓解调入区的水源短缺问题,但会影响水源区下游水质,影响调水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生存并易造成土壤盐碱化问题。
【拓展深化】我国三大资源调配工程
(1)南水北调。
线路
A东线
B中线
C西线
起点
扬州
丹江口水库
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
终点
天津;烟台、威海
北京;天津
黄河上游
线路
特点
可利用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可自流
基本自流
需开凿过巴颜喀拉山等的输水隧洞
(2)西气东输。
(3)西电东送。
①地理背景: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量大。
②三条线路(如下图):
【生活链接】
“疆电外送”起点在新疆哈密南部能源基地,落点河南郑州,线路全长2
210千米。2017年,“疆电外送”电量实现大幅增长,全年累计实现“疆电外送”电量43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0%,有力地促进了新疆优势资源转化,对保障全国电力供应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1)新疆哈密南部能源基地具有哪些能源呢?
提示:煤炭和风能发电。
(2)“疆电外送”对华中地区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有助于解决华中区域煤电运输矛盾,缓解华中电力紧张局面。同时可有效缓解空气污染压力,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的环境保护效益。
【典例通关】
【典例1】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回答(1)、(2)题。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小
②需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2)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能缓解北方地区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分别从调水工程的工程建设和工程影响两个角度分析:
(1)对调水工程的评价从工程调水量、工程建设的难度和工程量等方面解答。
(2)调水工程的影响从工程对水源区、工程沿线和受水区不同区域的影响分析。
【解析】(1)选B,(2)选D。第(1)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可从调水量的季节不均、开挖调水河道和穿越黄河等角度分析。第(2)题,大量调水,汉江水量会减小,从而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盐碱化是由地下水位大幅度上升引起的;中线工程不能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状况,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2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可分析如下: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的总体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产业转移对移入地和移出地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方法总结】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生活链接】
广州南沙新区着力推进粤港澳产业深度合作、融合发展,积极承接港澳产业转移,拓展港澳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港澳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引领大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高地。
(1)南沙新区最应承接香港转移来的什么产业?
提示:金融服务业。
(2)为加强与港澳高技术服务业合作,推进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开发外包、技术集成、产业创新集群等科技开发模式,是南沙新区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该任务,南沙新区应重点做什么?
提示: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典例通关】
【典例2】(2020·广安高二检测)读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回答(1)、(2)题。
(1)“环京新城”吸引珠三角地区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
B.“环京新城”科技力量雄厚
C.两地原有工业企业类型相同
D.两地之间交通便利
(2)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将
( )
A.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B.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使环渤海地区由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D.利于两地改善交通条件、缓解就业压力
【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表现
区域认知
明确河北“环京新城”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综合思维
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区域产业发展变化及对区域产生的影响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内部交易成本等,珠三角地区由于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等因素,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因此企业向生产成本更低的“环京新城”转移;相对于珠三角地区,“环京新城”经济水平低,科技力量较差;两地原有工业企业类型不同;两地之间交通便利不是迁移的主要原因。第(2)题,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是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环渤海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从而带动城市化发展;对两地交通条件影响不大,可以缓解产业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课题:资源跨区域调配——北煤南运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煤炭储量和产量主要集中于北方,尤其是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而煤炭消费重心在东部和中南地区,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
案例研析·素养提升
【析图技巧】
析图步骤
析
图
重
点
析分布
读图可以看出,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特别是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
析需求
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差异,南方人口众多,发展较快,能源需求量大,煤炭的需求量大于生产量
析线路
北煤南运运量大、运距长,主要采用铁路、海运和内河运输。京沪、京九、京广等铁路、沿海、长江和京杭运河水路运输线都是北煤南运的主要线路
【方法总结】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思路
(1)资源调配根本原因: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如北煤南运就是因为我国北方煤炭资源供过于求、南方供不应求的供需矛盾。
(2)工程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案的优、缺点比较。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外运有两种方案,一是铁路运煤,二是建坑口电站,高压向外输电。二者各有其优缺点。
(3)影响: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如煤炭外运对调出区来说,一方面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源开发会导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对调入区来说,则会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也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针对训练】
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项目,被称为“北煤南运大通道”,起于内蒙古浩勒报吉,经乌审旗后进入靖边、延安北、韩城北,经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湖北襄阳、荆门、荆州,湖南岳阳后止于江西吉安,全长约1
860千米。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华中地区煤炭调入的最佳方案是
( )
A.从贵州调入
B.从东北地区调入
C.从新疆调入
D.从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调入
(2)“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的意义主要有
( )
①缓解铁路运力不足矛盾
②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③减小华中地区的能源缺口
④降低运输成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选D,(2)选D。第(1)题,贵州省地质结构复杂,不适宜大规模开采煤炭;新疆调出煤虽潜力巨大,但路途遥远,前期工程量大、成本高、见效慢;东北地区距离也较远。因而,可供选择的最佳方案是从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调入。第(2)题,建设“北煤南运大通道”可以缓解铁路运力不足矛盾,缩短运距,降低运输成本,使更多的煤炭运往华中地区,减小华中地区的能源缺口。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与南水北调中线配套的“引江济汉”工程每年向汉水输送31亿立方米的水。江汉油田地处江汉平原,本部设在湖北省潜江市广华镇。读图完成1、2题。
1.“引江济汉”水利工程有利于
( )
①缓解汉水流量减小而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②缩短天门至武汉段的水运里程,提高运输效率
③增大汉水下游流量,减少汉水下游“水华”现象的发生
④增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确保中线供水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
( )
A.取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B.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
C.无须依靠泵站提水,节省能源消耗
D.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方开采量
【解析】1选B,2选D。第1题,“引江济汉”水利工程有利于缓解汉水流量减小而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①对。该工程不能缩短天门至武汉段的水运里程,②错。该工程有利于增大汉水下游流量,减少汉水下游“水华”现象的发生,③对。该工程不能增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④错。第2题,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方开采量。该工程选线主要考虑取水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要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该工程还要考虑地势,顺地势引水,无须依靠泵站提水,可以节省能源消耗。
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推测,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
A.淘汰落后产业
B.降低经营成本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政府的优惠政策
4.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3选A,4选B。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拉力应为中、西部的优势条件;淘汰落后产业为东部地区的推力,不属于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而经营成本低、政策优惠、扩大经营规模等为中、西部地区的有利条件,应为拉力。第4题,结合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由于转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高污染的低端产业,对环境破坏较大;但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读某产业链示意图,完成5、6题。
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增值1元→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
5.该产业链的核心产业是
( )
A.钢铁
B.汽车制造
C.汽车销售
D.机械
6.该核心产业进军我国时,最先转移到我国的生产环节是
( )
A.研究
B.设计
C.零部件生产
D.组装
【解析】5选B,6选D。第5题,由图可知,汽车制造增值1元,可以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该产业链都是围绕汽车制造展开的,因此该产业链的核心产业是汽车制造。第6题,我国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市场,该核心产业进军我国时,最先转移到我国的生产环节是组装。研究、设计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也更高,不可能最先转移到我国;该核心产业零部件众多,为了追求最优区位,各个零部件生产分散到全球各地,零部件生产不会最先转移到我国。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草原皮都——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规模较大的皮革加工基地,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的机会,积极承接北京服装皮革部分的产业转移,在众多的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下图为乌兰察布市位置示意图。
(1)分析乌兰察布市承接北京服装皮革部分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2)预测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乌兰察布市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是草原牧区,皮革原料丰富;由材料“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规模较大的皮革加工基地”可知,该地皮革加工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皮革加工工业基础好;从图中看距离京津、蒙古、俄罗斯等市场近,交通便利;该地经济不如北京发达,劳动力廉价,土地租金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等。第(2)题,产业转移可促进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促进畜牧业和皮革加工工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等。
答案:(1)地处草原牧区,皮革原料丰富;皮革加工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具有规模较大的皮革加工工业;距离京津、蒙古、俄罗斯等市场近,交通便利;劳动力廉价;土地租金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
(2)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财税和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城市化进程。
课时素养评价
三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达标】(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2020·浙江选考)下图为我国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工程Ⅰ、Ⅱ分别是
( )
A.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B.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C.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
D.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2.工程Ⅰ、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 )
①减轻大气污染
②缓解能源短缺
③减轻水土流失
④缓解洪涝灾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选D,2选A。第1题,工程Ⅰ、Ⅱ的目的地是上海,南水北调的目的地是华北地区。据工程Ⅰ走向可知其是西气东输工程,工程Ⅱ是西电东送工程。第2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改善上海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减轻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的大气污染,①正确。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增加上海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短缺问题,②正确。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不能减轻水土流失,③错误。长江洪灾主要在中游河段,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缓解洪涝灾情作用不大,④错误。
下图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完成3、4题。
3.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的正确叙述是
( )
A.华北地区的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为主
B.东部沿海的能源消费以水电、核电为主
C.西南基地生产的能源主要是水能、天然气
D.蒙东基地生产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
4.目前,能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有效措施主要为
( )
①大力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加强区域能源调配
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用油气资源全面替代煤炭资源
④大力研发潮汐能,开发新能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3选C,4选A。第3题,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位居我国首位,同时四川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华北地区主要的消费能源是煤炭;东部沿海的消费能源以火电、水电为主;蒙东基地主要生产煤炭资源。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在西部,而消费区在东部,则加强区域能源调配是缓解矛盾的主要措施;另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也能减少需求,缓解供需矛盾。
(2020·开封高二检测)由于价格亲民、款式种类繁多,许多快时尚服装品牌备受国人的欢迎,如西班牙品牌Zara、日本品牌优衣库等。而近些年,很多细心的顾客发现,原本标牌上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字样已经逐步被“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所取代。据此完成5~7题。
5.Zara、优衣库等品牌最初选择“Made
in
China”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劳动力丰富廉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导致诸多快时尚服装品牌将生产加工企业由中国转移到越南的主导因素是
( )
A.交通
B.矿产
C.市场
D.劳动力
7.为应对该趋势,中国应
( )
A.扩大企业规模
B.减免企业税收
C.提高自动化水平
D.提高研发能力
【解析】5选B,6选D,7选C。第5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快,人口众多,快时尚服装销售市场广阔,③正确;服装加工制造业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中国有大量丰富廉价的劳动力,适宜服装加工制造业的发展,④正确。第6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使得服装加工利润下降,为保持较高利润,需要将加工企业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更低的越南等国。第7题,快时尚服装生产加工企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因此提高自动化水平有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2020·驻马店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目前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平衡、应急备用水源不足等一系列难题,制约大湾区战略发展。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地,是大湾区的经济重心,缺水严重。目前东江的开发程度已经逼近警戒线,而拥有流量排全国前列的西江开发利用较低。2019年5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调配工程——西水东调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如图),从西江干流鲤鱼洲向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水库输水。工程全长113千米,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地区时采用地下深埋盾构(地下暗挖隧洞的一种施工方法)方式,在地下40米至60米空间建造输水管道。
(1)分析调入区广州、东莞、深圳等地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2)分析该调水工程的可行性条件。
(3)简述该工程在核心城市群采用地下深埋盾构方式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4)指出该调水工程对调入地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调入区广州、东莞、深圳等地为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
季,冬季降水较少,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三地都位于沿海地区,距离海洋近,
河流径流入海时间短,储水较困难;珠三角为我国的轻工业基地,经济发达,用
水量大,并且目前东江的开发程度已经逼近警戒线,开发空间小。第(2)题,拥
有流量排全国前列的西江开发利用较低,珠江口西侧地区用水量较少,靠近西
江,水资源充足;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地,是大湾区的经济重心,调入区
经济总量更大,用水量大;珠三角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水平高,为工程建设
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缺水制约大湾区战略发展,有政府政策的支持。第(3)题,
核心城市群地区建筑物密度高,市政管网以及地铁多,采用深层输水方式,可以
避免对位于地下浅层空间的市政管网以及地铁建设的影响;同时核心城市群地区用地紧张,地价昂贵,从地下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征地和建筑物的拆迁量。第(4)题,调水工程增加来水量,缓解调入区的缺水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东江的开发程度已经逼近警戒线,开发的压力较大,调水工程可减轻东江流域开发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距离海洋近,河流径流入海时间短,储水较困难;经济发达,用水量大,并且东江开发程度已经逼近警戒线,开发空间小。
(言之合理,答对2点即可)
(2)珠江口西侧地区用水量较少,靠近西江,水资源充足;调入区经济总量更大,用水量大;珠三角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水平高;政府政策的支持。(言之合理,答对3点即可)
(3)核心城市群地区建筑物密度高,采用深层输水方式,可以避免对地下浅层空间的市政管网以及地铁建设的影响;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征地和建筑物的拆迁量。
(4)缓解调入区的缺水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减轻东江流域开发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
【能力提升】(15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继西气东输之后,“十二五”期间又实施了“疆电外送”工程。下图为“疆电外送”线路及沿线部分地区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疆电外送”对调入区的直接影响有
( )
A.调整产业结构
B.加剧环境污染
C.缓解能源紧张
D.促进资源开发
2.关于“疆电外送”沿线地区人文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甲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B.图乙建筑体现了当地降水丰富、地势平坦的特点
C.图丙地区牧业生产规模大,科技水平高
D.图丁地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水利工程量大
【解析】1选C,2选D。第1题,“疆电外送”是把新疆的电能输送到中部地区,对调入区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缓解了当地能源紧张状况;电力的输入不能直接调整产业结构;电能相对环保,会缓解输入地环境污染状况;对输入地的资源开发没有直接影响。第2题,图甲新疆晾房,该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干旱的气候特点,旨在让果品的水分自然蒸发形成干果;图乙陕西窑洞,该建筑体现了当地降水少、土层深厚及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图丙青海牧场,该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以高寒草原草甸为主,牧业生产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图丁四川水田,该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精耕细作,水利工程量大。
(2020·永州高二检测)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第一阶段,丙国国内对该产品需求小而全部出口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
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趋势
D.该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4.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甲国→乙国→丙国
B.该产业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C.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该产业的转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转移
【解析】3选D,4选C。第3题,第一阶段丙国主要以出口为主,但国内也有需求,并不是全部出口;进入第二阶段,丙国由出口为主变成以进口为主,说明原有的优势降低,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从而导致产业转移到乙国,但丙国的技术水平更高。每个国家都会经历优势丧失、产业转移的过程,甲国也不例外;该产品的三个阶段的转移,促使不同的地区进行产业升级,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第4题,结合三个阶段的产业转移,可以得出产业转移的路径是由丙国转移至乙国再转移至甲国;电子产品和矿产资源无关,主要反映了技术水平的转移。
近年来,随着大量著名的跨国IT公司的迁入,重庆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IT产业基地。为承接产业转移,重庆设立了多个特色工业园区。以“空港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毗邻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厂房月租金极低。园区毗邻保税港区,产品还可享受退税等政策。据此完成5、6题。
5.重庆吸引IT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 )
①土地廉价
②水源充足
③水运便利
④政策优惠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6.上述产业转移对重庆的影响有
( )
A.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B.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C.导致失业人口增加
D.加大矿产资源开发
【解析】5选B,6选A。第5题,IT公司为高新产业,空港工业园区毗邻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厂房月租金极低,土地廉价,①正确;园区毗邻保税港区,产品还可享受退税等政策,政策优惠,④正确。水源和水运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小。第6题,产业转入,能促进重庆的产业升级;有利于调整重庆的产业结构,避免单一化;增加就业;迁入重庆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促进矿产资源开发没有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江苏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图。
材料二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四川省新建了一大批服装工业园区和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已有大小服装企业4
0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巨大的优势吸引着江苏境内服装企业向四川转移。
(1)描述1978-2008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总趋势。
(2)近年来江苏境内服装企业开始向四川转移,试分析两地布局服装产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差异。
(3)试分析服装产业的转移对江苏和四川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即可。第(2)题,江苏经济发达,技术、交通和工业基础都较好;四川经济相对落后,具有土地、劳动力和政策的优势。第(3)题,产业转移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稳定居于首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2)江苏:交通便利、技术水平高、工业基础好。
四川:政策支持、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等。
(3)对江苏的影响
有利: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经济发展,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不利:增加本省的就业压力。(答案合理即可)
对四川的影响
有利:增加了就业机会,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可能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答案合理即可)
【方法技巧】如何确定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如下:(共75张PPT)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
一、区域地理环境
1.概念:是一定区域内_____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2.与人类的关系:
(1)人类依赖于一定的_________而生存。
(2)自然环境对人类自身发展进程有着深远影响。
自然
自然环境
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特点: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_______。
2.不同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性
阶 段
影 响
因 素
分 布
采集和狩猎阶段
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_______资源丰富的地区
农业社会阶段
地形、水源、气候、土壤
_______________的大河流域冲积
平原、三角洲、盆地
工业社会阶段
_________、金属
资源、交通状况
丰富的_________和交通发达的地区
后工业化阶段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如_________、
日本九州、德国南部
动植物
亚热带和暖温带
能源资源
自然资源
美国硅谷
三、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大洋是难以逾越的_____,是文化传播的界限;古代文明
多发源于_________,海洋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大洋成为交往频繁的_____;人口和城市向_________集中,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深居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
(3)海洋资源开发时期:_________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_____成为各国政
府关心的焦点之一。
障碍
大陆内部
通道
沿海地带
海洋资源
领海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工业化开始以前
工业化开始后
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小
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大
(1)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普遍比大陆___,文化、
技术多由大陆传入
(2)岛上的居民多迁移自大陆,
人口_____,增长缓慢
(1)一些国家充分利用___________
优势,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随着_________的变化和_______
的发展,海岛的经济发展潜力更为
突出,海岛成了旅游胜地
(3)小岛周围海域的_______具有巨
大价值
低
稀少
海运和港口
消费结构
旅游业
归属权
【自我检测】
1.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 )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B.印度河流域
C.尼罗河下游
D.刚果河流域
【解析】选D。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有尼罗河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
2.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的原因是
( )
A.人类对海盐的需求与依赖
B.海洋成为人类交往的通道
C.海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D.海洋有丰富的水资源
【解析】选B。工业化开始后,海洋逐渐成为运输通道,海洋运输量大,运费低,工业区和城市的分布趋向沿海地带。
3.填表:
阶段
人地关系
采集和狩猎阶段
人类极大地_____于地理环境
农业社会阶段
开始_____地理环境,栽培作物,驯化动物
工业社会阶段
充分_____自然资源或区位优势发展优势经济
后工业化阶段
人类对地理环境_________
依赖
利用
利用
注重保护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知识点1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2)农业社会阶段。
(3)工业社会阶段。
影响因素
结果
具
体
表
现
典型事例
能源资源、金属资源等,交通状况
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形成工业区
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工业基地
山东省东营,辽宁省鞍山、本溪;美国的匹兹堡等
在地理位置优越和海运发达区形成工业区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4)后工业化阶段。
【典例通关】
【典例1】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完成(1)、(2)题。
(1)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2)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
A.A-B-C
B.B-C-A
C.C-A-B
D.B-A-C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解读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状况,要区分产业比重和产值。
(2)从区域发展过程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解析】(1)选D,(2)选C。第(1)题,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大,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大;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产值是上升状态;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但不是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第(2)题,由图1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如图2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如图2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如图2中B点)。故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C-A-B。
知识点2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阶段性:
2.岛屿周围的海洋权益:
3.以海南岛为例说明海岛的合理开发:
受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由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海岸带、丘陵和台地环带及山地丘陵带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各环带资源特色不同,因此开发其资源需要充分研究、认识各环带资源和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带名称
地貌海拔
开发条件
产业活动
海岸带
平原低于100
m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
加强港口建设,建立工业加工区,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丘陵和
台地环带
台地、丘陵100~500
m
面积大、地形平坦、土壤较好
热带农业
山地
丘陵带
丘陵、山地500~
1
100
m
物种丰富、水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恢复和保护植被,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适当发展特色工业
【易错警示】领海与专属经济区的不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十二海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从领海基线量起二百海里的范围。
【典例通关】
【典例2】(2020·全国Ⅰ卷)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如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表现
综合思维
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降水、
下渗等环节对地下淡水区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人类只有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才能
减少对资源的破坏,使资源得到持续利用
【解析】(1)选B,(2)选D。第(1)题,人工岛地下淡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淡水区范围受大气降水影响大,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会导致地下淡水区相对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会导致地下淡水区范围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只有人工岛足够宽,岛屿面积大,汇集地表水的面积广,下渗多,才可以使得人工岛中心附近地下水受海洋咸水影响小。第(2)题,人工岛地下淡水埋藏并不深,开采难度小,周期短。人工岛范围小,地下淡水区范围比岛屿面积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开发后易导致海水倒灌,淡水区咸度升高,长期如此将不能使用,因此,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用水。题目已经说明是地下淡水区,说明该区域基本不受海洋咸水影响,因此水质差说法有误。
课题: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图的判读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的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环境问题严重。为此,需要通过转型、调整,以寻求新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获得再生。
案例研析·素养提升
【析图技巧】
析图步骤
析
图
重
点
析图例
分析不同图例在图中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合所处环境分析原因
析变化
城区:规模扩大;
交通:方式多样化,形成交通网;
生态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带;
工业结构、工业布局:工业结构多样化,有污染的工业向盛行风下风向或河流下游方向移动
析原因
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湿地破坏,环境污染加剧,区域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需要通过转型、调整,以寻求新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获得再生
【方法总结】
区域发展阶段的判断方法
(1)根据区域图判断:区域空间结构总是由简单到复杂,如上图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再到阶段三的过程,聚落类型、产业类型以及交通方式发生了变化。
(2)根据产业比重判断:第一产业占主导为农业社会阶段,第二产业占主导为工业社会阶段,第三产业占主导为后工业化阶段。
(3)根据地理区位判断:位于经济发达的地区,为后工业化阶段;位于经济落后的地区,为农业社会发展阶段。
【针对训练】
下图中A、B、C示意某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①②③示意该区域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据图,完成(1)、(2)题。
(1)
该区域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
A.A—①,B—②,C—③
B.A—③,B—①,C—②
C.A—②,B—③,C—①
D.A—③,B—②,C—①
(2)目前该区域工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料、燃料不足,加工能力过剩,下列措施最好的是
( )
A.加大交通建设,从区域外运进原料和燃料,保证加工业的需求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精品加工工业和高科技工业
C.将加工业全部向区域外转移
D.发展第三产业替代工业
【解析】(1)选B,(2)选B。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B城市数目最少,交通线路最少,时期最早;C城市数目最多,交通线路最多,时期最晚;①第一产业比例最高,时期最早;②第三产业比例最高,时期最晚;故对应正确的是A—③,B—①,C—②。第(2)题,原料、燃料不足,加工能力过剩,反映了当地资源已不能满足该地加工工业的需求;从外地运进原料和燃料势必会提高成本,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失去区域原有的优势;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加工工业和高科技工业,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将加工业全部向区域外转移和发展第三产业替代工业是不现实的。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据此完成1、2题。
1.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和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因为这里具有
( )
①平坦的地形
②肥沃的土壤
③便利的河水灌溉
④适宜的气温
⑤充足的日照
⑥较多的农业人口
⑦较大的城市市场需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⑦
2.下列发展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采集和狩猎阶段——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对人类生活影响不大
B.农业社会阶段——能源、矿产资源和交通状况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基础
C.工业社会阶段——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基础
D.后工业化阶段——原料、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解析】1选A,2选D。第1题,人类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大多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其形成主要与这些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关。第2题,采集和狩猎阶段,地理环境制约人类活动;农业社会阶段,自然地理要素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工业社会阶段,能源、矿产、交通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下图为1980年与2018年四省区粮食产量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各省区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正确的是
( )
A.黑龙江省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
B.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稠密,粮食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C.浙江省土地沙漠化加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4.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A.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C.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粮食生产和管理水平
D.依赖国际市场,拓宽渠道,增加粮食进口
【解析】3选D,4选C。第3题,黑龙江省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内蒙古自治区面积较大,大多为草原景观,人口稠密描述错误;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土地沙漠化加重描述错误;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一般比较严重,东南丘陵地区多水土流失;据图,广东省粮食产量降低,主要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增长,对农副产品(肉、蛋、奶、蔬菜等)需求量增大,因此许多农民不再种植粮食,而是选择产值更高的农作物种植,因此是种植结构的调整。第4题,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部采取轮作、休耕违背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科技能够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生产与管理水平;粮食安全就是要保证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读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a、b、c、d四个地带的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a地带布局饮料食品、生物医药等
B.
b地带布局钢铁工业、热带农业等
C.
c地带布局森林采伐、清洁造纸等
D.
d地带布局近海捕捞、油气化工等
6.关于该岛旅游资源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突出高山族风情,建设生态旅游区
B.
利用山区自然景观,建设夏季避暑胜地
C.
以国外市场为基础,建设度假休闲旅游区
D.
突出热带海滨特点,发展海洋生态旅游
【解析】5选A,6选D。第5题,海南岛的产业布局呈明显的环带状分布,a所在的海岸带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饮料食品、生物医药等工业大气污染小;b所在的丘陵台地发展农业;c所在的中南部山地重点保护原始森林和发展旅游业;d附近有莺歌海盐场,可发展盐化工工业。第6题,海南岛突出的优势是热带和海滨,发展旅游业要突出特色;海南岛旅游的市场主要在国内。
7.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现拟对该岛进行综合开发。该岛白天热,晚间凉爽,全年盛行强劲的东北风;没有煤、石油、天然气资源;森林丰富;多温泉;有流速很大的河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地降水较多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中所示,拟在该岛平原地区建一个小型农场。根据图中农场的布局,为满足农场的能源需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出发,在E处应充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该能源项目的开发利用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向________方向发展。?
(3)D处应大力营造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该岛除在E处开发新能源外,还可以开发哪些新能源?请列举三种: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现有条件,请你为综合开发该岛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题干和地图已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小岛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东北信风带,风能、水能、地热能丰富,目前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些都是我们答题有用的信息,稍加迁移、组织、加工即可。
答案:(1)B B地处东北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明显
(2)沼气 良性循环
(3)海防林 防止强风和海浪侵袭
(4)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5)①开发海岛旅游资源,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的特色,如发展海洋生态游;②着重开发海洋资源、耕海牧渔,着重发展资源加工,以及热带动植物资源等;③加强港口建设,通过海运发展外向型经济。
课时素养评价
二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达标】(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阿尔贝罗贝洛位于意大利东南部巴里省,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保存着
1
000多座16世纪以来逃到此地的难民修建的白色石顶屋,被称为特鲁里尖顶
民居(如下图所示)。该民居主要利用遍地可见的小块石灰石粗糙堆砌而成,其
墙壁用石灰涂成白色,屋顶则用灰色的扁平石块堆成圆锥形。据此完成1、2题。
1.特鲁里尖顶民居采用小块石灰石建屋的地理背景最可能是
( )
①防御野兽袭击
②石矿资源丰富
③保护自然环境
④缺少高大树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特鲁里尖顶民居的墙壁用石灰涂成白色,可以
( )
A.增加室内光线强度
B.控制白天室内温度
C.防止房屋潮湿腐烂
D.提高房屋坚固程度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据材料可知,阿尔贝罗贝洛曾经是个不毛之地,且当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故当地无高大树木,而当地遍地可见小块石灰石,因此当地采用小块石灰石建房屋,②④对;当地自然条件恶劣,攻击性较强的野兽较少,①错;难民建房屋一般不会考虑保护自然环境,③错。第2题,特鲁里尖顶民居的墙壁用石灰涂成白色,可以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从而达到控制白天室内温度的目的,但不能增加室内光线的强度,该民居采用小块石灰石粗糙堆砌,且用石灰将墙壁涂成白色,起不到防止房屋潮湿腐烂的作用,用石灰将墙壁涂成白色与提高房屋坚固程度关联性较小。
读广东省内部区域划分图和海南岛轮廓图,回答3、4题。
3.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与这种差异形成无关的是
( )
A.地形及海洋资源的利用条件有较大差异
B.国家给予这三个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差异
C.这三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基础有一定差异
D.三个地区所拥有的气候资源和城市数量有明显差异
4.关于我国海南岛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南岛淡水资源丰富,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很小
B.目前,海南岛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加工利用
C.保护好海南岛中部山地植被,对全岛水资源供应至关重要
D.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经济,海南省始终限制发展任何重工业
【解析】3选D,4选C。第3题,区域内差异扩大与各地所处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基础有关。第4题,A项海南岛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B项以偏概全;D项应该是可适当发展重工业。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解析】5选A,6选D。第5题,图中林地减少,会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路面硬化面积增加,下渗减少,这些会导致河流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②③据图可知,图示地区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等级提高,说明出现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④图示林地面积减少,城市用地面积扩大,使得林地的蒸发作用减弱,区域年降水总量减少。第6题,仅从图片无法判断是否有政策的影响;城郊农业靠近城市,便利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农产品进入市场,但从图中看不出交通的变化;城郊型农业具有机械化、集约化及高效化的特点,劳动力的影响并不大;从Ⅲ到Ⅳ时期,图中城市由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增大,促进了城郊农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古代城市的选址和营建非常注重与地形、水系之间的关系。山环水绕之地是古城建设的首选。天然的有利地形和后来开凿的龙首渠、明清渠、永安渠、黄渠和槽渠等五条人工渠满足了长安城的各项发展需求,也成就了其宏伟壮观的景象。左图示意长安城的位置,右图示意长安城周围的河流和水渠分布。
(1)分析地形对古都长安的有利影响。
(2)说明“五渠”对长安城的作用。
【解析】第(1)题,长安位于河谷中,地形平坦,建设成本低。河流两侧为冲积
平原,土壤肥沃,利于种植业发展。北部山脉阻挡寒冷的冬季风南下,冬季相对
温暖。该区域三面环山,有利于都城的军事防御。东部开口,夏季通风凉爽,利
于夏季风进入,带来的降水较多,水源较充足。第(2)题,
五条人工渠满足了长
安城的各项发展需求,也成就了其宏伟壮观的景象。“五渠”引水入城,提供
充足的生活用水。渠道与河道干支流相通,利于防洪排涝,减少洪涝灾害。以
水造景,美化环境。五渠纵横交织在城区,为长安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答案:(1)地形平坦,建设成本低;北部山脉阻挡寒冷的冬季风南下,冬季相对温暖;该区域三面环山,有利于都城的军事防御;东部开口,夏季通风凉爽。
(2)引水入城,提供充足的生活用水;防洪排涝,减少洪涝灾害;以水造景,美化环境;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能力提升】
(15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广东潮汕和福建闽南一带作为我国外销瓷器的生产基地,历史悠久。当地的“嵌瓷”以绘画为基础,将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装饰在祠堂、庙宇和民居的外顶上,繁复绚丽(如图所示),明清时期最为兴盛。“嵌瓷”在我国其他地区十分少见,在东南亚却分布广泛。据此完成1、2题。
1.潮汕和闽南地区建筑物外顶装饰多用“嵌瓷”而少用泥塑和木雕,主要是因为“嵌瓷”
( )
A.原材料易得
B.耐日晒雨淋
C.抗震性良好
D.耐高温严寒
2.“嵌瓷”在东南亚分布广泛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 )
A.气候与交通
B.市场与政策
C.人口与文化
D.原材料与技术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嵌瓷”是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剪裁后镶嵌在建筑物上。因此,相对于木雕、泥塑等“嵌瓷”更能耐腐蚀,日晒雨淋不易褪色;木雕、泥塑的原料更易获取,成本更低;与泥塑和木雕相比,“嵌瓷”不具备抗震性优势;潮汕和闽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因此没有严寒的天气。第2题,广东多侨民“下南洋”到东南亚,与东南亚交往密切,会把广东的文化遗产带到东南亚,且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广东相似,因此在东南亚“嵌瓷”建筑遗存较多。
(2020·周口高二检测)
特里斯坦岛(下图)位于板块交界处,被称为全世界最偏远且有人居住的岛,岛上只有265位居民,经济落后,尚有大片未开垦土地。据此完成3~5题。
3.当地食品需要依赖进口,主要原因是
( )
A.劳动力和种植技术欠缺
B.气候不适宜放牧,乳畜产品少
C.土地资源不足,生产规模小
D.自然灾害较多,农业受灾严重
4.该岛招聘启事,要求农夫懂得温室蔬菜培育,还要懂得照顾牛羊,这样的农夫最可能是面向哪个国家
( )
A.越南
B.英国
C.巴西
D.秘鲁
5.下列关于该岛的推断,最可信的是
( )
①随处可见黑色多孔的岩石
②进口水果、蔬菜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航空
③全年多刮西南风且风力强劲
④该岛气候较为湿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3选A,4选B,5选C。第3题,当地食品需要依赖进口,主要原因是位置偏远,经济落后,劳动力和种植技术欠缺。尚有大片未开垦土地,土地资源充足。与两侧大陆对照,气候适宜放牧,乳畜产品丰富。位于板块交界处,自然灾害较多,农业落后,受灾少。第4题,该岛招聘启事,要求农夫懂得温室蔬菜培育,温室培育说明该国纬度较高,热量不足。还要懂得照顾牛羊,说明从事过畜牧业生产。这样的农夫最可能是面向英国。越南、巴西、秘鲁都是纬度较低的国家,热量充足,温室蔬菜培育农业较少。第5题,根据图示位置,该岛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多火山喷发活动。岛上随处可见黑色多孔的岩石,是喷出岩,①对;空运价格太高,进口水果、蔬菜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不是航空,②错;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全年多刮西北风且风力强劲,③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岛气候较为湿润,④对。
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4.6%,实现了“五连降”,2018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4.5%,但这一比率仍高于主要发达国家8%~9%和新兴经济体11%~13%的水平。这既与我国产业结构、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有一定关系,也反映出我国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图a示意2008~2017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变化,图b示意2017年中国物流成本结构。据此完成6、7题。
6.导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较大的产业结构现状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较小
B.第二产业比重较小
C.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D.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
7.导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高的产业空间分布特点是
( )
A.服务业分布集中
B.制造业分布集中
C.农业生产分布集中
D.建筑业分布集中
【解析】6选D,7选B。第6题,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第一、二产业属于物质生产,导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较大。第7题,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制造业占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各种制造业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相对集中分布,其产品的消费又是分散的,这样势必导致物流量大、费用高。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岛,位于太平洋中北部,它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二级群岛,共有大小岛屿130多个,总面积16
759平方千米,其中只有8个比较大的岛能住人。
(1)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夏威夷群岛属于____洲,从人文地理区域划分的角度来看,夏威夷群岛属于____洲。?
(2)试分析总结夏威夷群岛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3)试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夏威夷群岛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解析】第(1)题,夏威夷群岛从自然地理区域划分属于大洋洲,从人文地理区域划分属北美洲。第(2)题,从交通、资源两方面分析夏威夷群岛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第(3)题,从岛屿本身及海洋领土、专属经济区的价值分析。
答案:(1)大洋 北美
(2)便利的海洋运输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
(3)一是夏威夷群岛本身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二是夏威夷群岛广阔的海域及其海底都成为美国的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为美国提供丰富的海洋资源。(共66张PPT)
单元素养评价(一)(第一章)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李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 )
A.通风透气
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
【解析】1选B,2选B。第1题,陕南地区位于汉江谷地,
当地石材、竹木资源丰富,吊脚楼依山而建,地形平坦地区多建三合院及四合院,②③选项正确;陕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陕南地区地质条件差异不大。第2题,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永远在其南方,南面窗户大是为了冬天接受更多的阳光。
读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状况图,完成3~5题。
3.下列选项与图示内容相符的是
( )
A.①水田 ②旱地 ③林地 ④荒地
B.①水田 ②旱地 ③草地 ④林地
C.①水田 ②旱地 ③林地 ④草地
D.①水田 ②林地 ③草地 ④荒地
4.图中我国水田、旱地的大致分界与下列哪个选项吻合
( )
A.秦岭─淮河一线
B.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C.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大致分界线
5.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推断不正确的是
( )
A.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B.土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C.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
D.水田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
【解析】3选C,4选A,5选D。第3题,根据图示土地资源分布状况,图①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图②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图③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和东北地区,应是以林地为主。图④分布在我国西北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地带,应是以草地为主。第4题,图中我国水田、旱地的大致分界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第5题,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是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土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水田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
读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造成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有规律演替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因素
B.海陆位置
C.太阳辐射
D.洋流性质
7.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包头最适宜发展的工业是
( )
A.水力发电
B.钢铁工业
C.造纸业
D.乳制品加工业
【解析】6选B,7选B。第6题,据图可知,内蒙古自治区的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导致自然景观自东向西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与随着距海远近不同而导致的水分差异有关。第7题,据图可知,包头市煤铁资源丰富,且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因此适合发展钢铁工业。
2018年《丝路山水地图》上春晚,它是一幅绘制于明代中后期的青绿山水长卷,作品描绘了从甘肃嘉峪关到中东麦加数千千米线路的主要城池和山川地貌,堪称“中世纪世界地图”。如图是《丝路山水地图》的一小部分。读图完成8、9题。
8.形成图中城池(吐鲁番城)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矿产
9.从嘉峪关到麦加
( )
A.城池多位于盆地内部
B.沿途多为低矮的山地
C.拥有共同的地域文化
D.植被多矮小根系发达
【解析】8选C,9选D。第8题,盆地内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不利于城市的形成;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紧缺,水源(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该地区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盆地内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第9题,从嘉峪关到麦加,途经我国新疆、中亚和西亚地区,沿途气候有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城市多分布于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沿途多高山、高原,如伊朗高原、天山等;我国、中亚、西亚地区文化差异较大;植被矮小根系发达,可有效地减少蒸发和吸取更多地下水,有利于植被适应沿途干旱的气候。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经济带
( )
①Ⅰ轴、Ⅱ轴分别沿河流、铁路线分布
②Ⅱ轴较Ⅰ轴经过的地区地势平坦、地价较低
③M区能源供需不平衡,需要从外区调入
④N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质量优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为扩大就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N区域可大力承接M区域
( )
A.原料指向型工业和技术指向型工业
B.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C.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原料指向型工业
12.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其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
A.长江航运中心
B.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C.传统工业基地
D.甘蔗、花卉生产基地
【解析】10选A,11选D,12选B。第10题,图中Ⅰ轴沿长江分布,Ⅱ轴沿沪杭、浙
赣、湘黔等铁路线分布,故①正确;Ⅰ轴主要经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比较平
坦,Ⅱ轴主要经过江南丘陵,地势有一定起伏,故②错误;M区为长江三角洲,该区
域能源供给较少但需求量大,需要从外区调入,故③正确;N区传统工业发达,环
境质量较差,故④错误。第11题,就技术和市场来说,M区更发达,N区比较落后,
所以N区域无法承接技术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N区经济发展水平较M区
低,在廉价劳动力方面有优势,且该区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可大力承接M区
域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原料指向型工业转移。第12题,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中
心城市是武汉、长沙、南昌,武汉是长江航运中心,长沙和南昌不是;三个城市
都是所在区域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是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和珠三角工业基地;甘蔗主要生长在我国24°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该区域不适宜种植甘蔗。
下图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示意图,该管道线经南疆后,与西气东输线路相接,其天然气主要输往江浙一带。读图完成13、14题。
13.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沿途的气候特点是
( )
A.炎热干燥
B.干旱少雨
C.严寒干燥
D.温和多雨
14.中亚天然气输往江浙,对江浙一带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能源紧张
②促进常规能源开发
③大幅缓解就业压力
④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3选B,14选B。第13题,据图可知,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所经过地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因此气候特点为干旱少雨。第14题,江浙地区作为能源输入地,随着天然气的输入,可缓解其能源短缺的现象,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
特高压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是在超高压输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图是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人均贫乏
B.我国西部和北部能源丰富
C.我国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
D.我国以煤炭、水能、核能为主要能源
16.有关特高压技术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以解决能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B.可以改善中西部地区环境
C.可以缓解工业发展受能源地域的限制
D.可以促进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解析】15选B,16选C。第15题,从图中能源分布在西部、北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西部和北部能源丰富。不能判断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人均贫乏。我国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图示电网输电不能体现。图中煤电数量多,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第16题,特高压技术发展可以使工业摆脱能源的地域限制,获得其他地区的能源供给。可以缓解,不能解决能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可以改善东部地区环境,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下图为我国制造业中部分行业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和研发投入强度示意图,在中美贸易摩擦下,部分行业可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据此完成17、18题。
17.图中最容易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行业是
( )
A.计算机 电气设备
B.交运设备 食品饮料
C.木材加工 纺织服装
D.食品饮料 纺织服装
18.在中美贸易摩擦下,我国大规模对外产业转移并未发生,主要是因为我
国
( )
①劳动力成本较低
②科技实力较高
③内需市场广阔
④产业配套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7选C,18选D。第17题,读图可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研发投入强度
最低,远低于我国中位数水平,说明这两类企业科技水平要求低;对美国出口需
求拉动的产出比例高于我国中位数水平,说明东南亚地区对美国这两类企业的
吸引力较我国大。结合东南亚国家特点:资源(木材等)丰富,劳动力丰富廉价,
政策优惠,土地租金低,市场广阔,科技水平低等可以推断,图中最容易转移到东
南亚国家的行业是资源密集型工业木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纺织服装;东南
亚科技人才缺乏,不适合发展计算机、电气设备、交运设备等技术要求高的工
业;食品饮料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最小,说明东南亚地区对美国这类
企业的吸引力小。第18题,美国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将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本国主要发展技术导向型企业和第三产业,实现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比东南亚国家,我国科技实力较高,产业配套完善,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国内市场广阔,所以大规模对外产业转移并未发生,②③④正确;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东南亚高,①错误。
“金匠中原计划”是富士康在中国大陆中原地区投资布局的发展计划,主要以河南郑州、洛阳和山西晋城三座城市为重点,形成中原金三角制造基地。据此完成19、20题。
19.“金匠中原计划”对郑州、洛阳和晋城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
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产业转移促进了区域产业、产品生产环节的分工和合作,下列各图中最能反映当前河南富士康所处地位组合的是
( )
A.Ⅰ、乙、②、c
B.Ⅱ、乙、④、b
C.Ⅲ、乙、①、a
D.Ⅲ、乙、③、a
【解析】19选A,20选D。第19题,郑州、洛阳和晋城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产业转移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是会导致迁入地环境质量下降;产业迁入会增加工业用地,土地利用多样化,会促使耕地面积缩小。第20题,读图,河南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在产品生产周期模型图中主要是生产传统产品,且大量出口;而在产品生产环节价值链中主要承担加工环节;在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中主要处于成熟期阶段(主要是电子装配工业);在全球产业竞争的金字塔模型中处于底层。据此判断Ⅲ、乙、③、a符合目前河南富士康所处的地位组合。
H公司作为中国出货量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厂商之一,总部位于深圳。近几年一直将其旗舰级智能手机的首发选择在海外市场。H牌手机属于该公司消费者业务,是三大核心业务之一。目前该公司消费者业务在中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及印度等地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2019年4月9日,H公司宣布撤出在美国的所有工厂。据此回答21~23题。
21.H公司在多国设立研发中心,其中在英国设立研发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
A.降低研发成本,获取最大效益
B.在当地塑造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
C.使产品本土化,开拓当地市场
D.利用当地现有技术,提高企业研发实力
22.近年来,H公司多个型号的手机选择在欧洲首发,然后在国内发行,原因最可能是
( )
①全球化战略,欧洲发布有助于品牌建设
②开拓国际市场
③研发中心在欧洲
④国内市场竞争太激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2019年4月9日H公司撤出美国市场的根本原因是
( )
A.美国市场趋于饱和
B.国内的研发水平快速提高
C.当地生产成本上升
D.政治因素
【解析】21选C,22选A,23选D。第21题,由题干“该公司消费者业务在中国、德
国、瑞典、俄罗斯及印度等地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可知,H公司在多国设立的
研发中心,主要业务和消费有关,通过消费渠道,获取消费者反馈信息,利于产品
下一阶段的改进,研发符合当地文化需求、消费习惯的产品,开拓当地市场。个
性化生产,不能降低研发成本;虽然也可以在当地塑造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但
其解释过于笼统,不够具体。第22题,H公司选择在国外首发主要考虑的是市场
因素,首发产品功能先进,市场定价较高,国外市场消费者购买力强,利于全球化
战略的实施,所以欧洲发布有助于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故①②正确;在欧洲
设立研发中心是为了占领市场,不是H公司手机选择在欧洲首发的原因,故③项
错误;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并无太大关系,故④错误。第23题,2019年4月9日H公司撤出美国市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限制该公司产品在美国的销售,人为打压市场,挑起贸易争端,所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因素。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为“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地区,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结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计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其主要优势在
于
( )
A.工程量小,建设周期短
B.工程路线短,水质好
C.可自流输入华北地区
D.工程地点经济基础好
25.“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黄河流域可能出现的是
( )
A.减少下游断流天数
B.减少黄河的含沙量
C.减少冬春季径流量
D.增加黄河的径流量
【解析】24选B,25选A。第24题,计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到黄河上游。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其主要优势在于工程路线短,水质好;穿越高山峡谷多,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工程地点经济基础差。第25题,“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黄河流域减少水库发电量,水库蓄水减少,可能出现的是减少下游断流天数;“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不能减少黄河的含沙量;水库起到调节作用,增加冬春季径流量;没有调入水流,不能增加黄河的径流量。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下图为蒙古包(蒙古族牧民传统民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等;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易于建造与搬迁。
材料二 蒙古族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下图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某条河流景观图。
(1)内蒙古自治区地形以____为主,地势平坦开阔,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陆地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____。图中河道蜿蜒的地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
(2)传统民居的样式常常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蒙古包身呈圆柱形,包顶呈拱形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蒙古包选址原则是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秋平”指的是秋季水热条件较好,山腰、山麓、河流两岸的平地上利于蒙古包搭建,且水草丰富;“冬阳”指的是选择阳坡,温暖避风。“春洼”:①春季降水较少、多风沙,地势低洼处,可避风沙;②洼地可能有地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地下水源,水草比较丰富。请从地理角度分析“夏岗”的原因。
【解析】第(1)题,内蒙古自治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以温带大陆性
气候为主,陆地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图中河道蜿蜒的地形
原因是地势平坦,流速缓慢,河流以侧蚀为主,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第(2)题,传
统民居的样式常常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蒙古包的包身呈圆柱形,
受风阻力小,不易被吹倒。
包顶呈拱形,有利于排水,不易被积雪压塌。第(3)
题,蒙古包选址原则是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秋平”指的是秋季水热条
件较好,山腰、山麓、河流两岸的平地上,利于蒙古包搭建,且水草丰富。“冬
阳”指的是选择阳坡,温暖避风。“春洼”:①春季降水较少、多风沙,地势低
洼处,可避风沙;②洼地可能有地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地下水源,水草比较丰富。
“夏岗”是因为夏季雨水较多,高岗地区不易积水,避免被水淹;夏季比较炎热,岗地地势较高,凉爽透风,蚊蝇较少。
答案:(1)高原
温带荒漠带
地势平坦(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包身呈圆柱形,受风阻力小,不易被吹倒 包顶呈拱形,有利于排水(雨雪)
(3)“夏岗”:①夏季雨水较多,高岗地区不易积水;②夏季比较炎热,岗地地势较高,凉爽透风,蚊蝇较少。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如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新能源开发工程、生态保护工程等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第一个国家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建成。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简图。
材料二 下表为1975-2014年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化表(单位:km2)。
年份
1975
1985
1995
2002
2007
2014
水域面积
3
950
3
840
3
840
4
050
4
189
4
492
(1)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调配的资源是____________。该资源输出地主要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
________________,该工程建设对调入区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2)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力发电场布局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1995年以来鄱阳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该变化对周边地区的生态意义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图中资源调配线路可知,该工程为西气东输,调配的资源是天然气,其输出地为我国新疆,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气东输可以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质量)。第(2)题,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资源的丰富程度,又要考虑技术、市场、成本、效益等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海上风力资源丰富;海上风力发电场不占用陆地土地资源,用地成本低;电力需求巨大,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产业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第(3)题,读表可知,鄱阳湖面积在1995年以来一直增大,这与周边地区的退田还湖有关。湖泊面积的增大,湖泊的生态调节功能增强,如提高蓄洪防洪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调节气候能力;增强水的自净化能力。
答案:(1)天然气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缓解能源紧张,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质量)
(2)风力资源丰富;不占用陆地土地资源,用地成本低;电力需求巨大,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产业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3)退田(耕)还湖 提高蓄洪防洪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调节气候能力;增强水的自净化能力
28.下图中A、B地区为高原。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
(3)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解析】第(1)题,由经纬度和区域的轮廓判断A为德干高原,B为云贵高原。由图中河流的流向,可推测A(德干)高原西高东低;
B(云贵)高原西北高东南低。A(德干)高原起伏和缓;
B(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第(2)题,德干高原、云贵高原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云贵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德干高原的影响大于云贵高原。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德干高原上铁、煤、锰资源丰富,煤与铁资源组合优势明显,有利于发展钢铁、机械工业;而云贵高原有色金属、磷、煤、水资源丰富,具有能源优势,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以能源、有色金属冶炼、化学等工业发展为主。
答案:(1)A(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崎岖。
(2)A、B高原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B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高原的影响大于B高原。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3)资源差异:A高原煤、铁、锰资源丰富,煤与铁资源组合具有优势;B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资源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
工业部门差异:A高原以钢铁、机械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29.(2020·苏州高二检测)读“我国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从转移部门和转移方向两方面说出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
(2)评价河北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条件。
(3)简述京津产业转移对河北省的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a、b、c、d、e五条线产业转移的方向是从北
京市转移到周边的河北省,f线是从天津市转移到河北省;图中转移的产业有钢
铁生产工业,机械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等。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河北工
业生产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对优势区位条件是河北省沿海并且有多条铁
路线,交通便利,便于运输;河北省经济较北京、天津落后,劳动力充足且廉价,
地价低;河北省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河北工业生产承接京津地区产业
转移的不利条件有经济相对落后,资金不足,技术较落后(人才短缺);还有华北
地区水资源短缺。第(3)题,产业转移对河北省的影响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有利影响主要是产业转移能够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促进河北省与北京、天津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增加河北省的就业机会。不利影响主要是加重环境污染。
答案:(1)转移部门主要为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等重工业;转移方向是从北京和天津转移到河北省。
(2)有利条件:地处沿海,临近港口,便于运输;矿产资源丰富;廉价地租和劳动力。(任意2点)
不利条件:资金不足,技术较落后(人才短缺),淡水资源不足。(任意2点)
(3)有利影响: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促进河北省与北京、天津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增加河北省的就业机会。不利影响:加重环境污染。(任意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