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既是对秦汉的继承,也是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表现。
1.繁荣表现
⑴工具革新,经济繁荣①交通运输: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②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工具革新: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
③手工业发展:丝织工艺水平高,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④商业都市: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⑤盛世: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⑵科技发展,文化繁荣①科技领先: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火药;
②唐诗繁荣: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③书法绘画:隋唐书画辉煌,名家有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画圣”)等。
2.开放表现
⑴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创立、完善,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⑵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设机构、和亲、册封等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和发展。
⑶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⑷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日本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唐都长安,世界性大都会。
【知识网络】
【典例剖析1】(2018安徽中考)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变式训练1】
1.(2020·山东初三期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①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③提倡节俭?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是“贞观之治”盛世出现的原因之一。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都属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2.(2020·江苏初三期中)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A.奖励军功,按功劳大小封爵位
B.善于听取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C.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D.创立科举制度,改革选官标准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从谏如流”和“兼听纳下”的描述,可知唐太宗善于纳谏,是位开明的君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他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征就廷谏了200多次,经常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因此题干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善于听取建议,鼓励臣下直言。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3.(2019·涉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初一期末)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治国措施体现了这一执政理念的是
A.轻摇薄赋,发展生产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D.完善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明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要轻摇薄赋,发展生产,关爱百姓,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典例剖析2】(2015年安徽中考)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的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答案】D
【解析】唐朝时,把印度称为天竺。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玄奘西游天竺取经,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佛教,因为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故选D。
【变式训练2】
1.(2019·广东初一期末)成书于唐朝前期的《大唐西域记》,主要记载了
A.日本派遣使节到访中国的活动
B.新罗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
C.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的事迹
D.玄奘西游取经游历中的所见所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主要记载了玄奘西游取经游历中的所见所闻,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019·湖南初一期末)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
①魏征直言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玄奘西游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755年,安禄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时期,所以可排除含④的BCD
三个选项。由此分析①②③项均有可能出现在《唐太宗秘史》中,A项符合题意,故选A。
3.(2019·广东初一期末)小明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⑤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日本和玄奘西游天竺是典型的对外友好往来的事例,唐朝时期能够与外国友好往来的原因是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①②③符合题意;④⑤不符合题意;故选A。
【典例剖析3】(2019·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的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的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巩固统一,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故选D。
【变式训练3】
1.(2019·山东东平东原实验学校初二月考)“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答案】A
【解析】材料大意为:往北可以通道河北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他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旨在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A符合题意;促进了民族融合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合题意;巩固了封建统治属于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C不符合题意;结束了分裂局面不是材料主旨,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019·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初一期末)如图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对它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该工程是隋文帝下令开凿的
②开凿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③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
④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从图片可以看,这一水利工程是隋朝的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开始,隋炀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综上可知,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择C。
3.(2019·江苏初三月考)伟大的建筑和工程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也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或褒或抑的文字。下列对四幅图片的描述错误的是
A.“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成都平原能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功不可没。
B.“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大运河的修建是导致隋亡的主要原因。
C.“不到长城非好汉”说明凝聚劳动人民智慧的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D.“五百年来紫禁城,皇权交替是明清。”紫禁城是明清修建的宏大的皇家建筑群。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隋末暴政激起农民起义,很快瓦解了隋朝的统治,这是它灭亡的根本原因;开凿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隋灭亡的具体原因之一。故B符合题意。A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020·广东初三专题练习)《唐摭[zhí]言》中记载,(唐太宗)见新进士鱼贯而出,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喻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策”是指科举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对科举制加以完善,所以此句是对唐太宗时科举制的评价,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2020·广西初三专题练习)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的人工水道(下图)。这一伟大工程(
)
A.中心是①——长安
B.最南端到达②——今天的扬州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故AB表述错误,不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故D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3.(2019·北京初一期末)“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为相,D不属于“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重视纳谏,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4.(2020·山东初二期末)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故A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写的是武则天,故B不合题意;“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描写的是唐玄宗,故C不合题意;“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描写的是赵匡胤,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5.(2020·广东初三专题练习)中国古代制瓷水平高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现象出现在
A.商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北方邢窑盛产白瓷,南方越窑产青瓷,所以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现象出现在唐朝,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6.(2019·北京初一期末)“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赞普是吐蕃王号,赞普是吐蕃的最高统治者。所以答案选择D。
7.(2020·广东初三专题练习)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注重与外国发展友好关系,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说明了唐朝重视中外文化交流,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8.(2020·山东初三专题练习)下图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它见证了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下列与之相关的人物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超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后受到朝野的热烈欢迎,并主持设计了唐招提寺。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2016·陕西初一期末)如下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唐朝建立,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713年到741年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逐渐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时间是755-763年,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它标志着唐朝从此日趋衰落。907年,唐朝灭亡。文景之治是隋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所以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0.(2020·山东初三期末)“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方镇”是指藩镇,可知反映的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A符合题意;宦官专权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合题意;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无法生存,发动了黄巢起义。C不合题意。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
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既是对秦汉的继承,也是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表现。
1.繁荣表现
⑴工具革新,经济繁荣①交通运输: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②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工具革新: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
③手工业发展:丝织工艺水平高,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④商业都市: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⑤盛世: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⑵科技发展,文化繁荣①科技领先: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火药;
②唐诗繁荣: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③书法绘画:隋唐书画辉煌,名家有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画圣”)等。
2.开放表现
⑴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创立、完善,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⑵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设机构、和亲、册封等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和发展。
⑶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⑷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日本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唐都长安,世界性大都会。
【知识网络】
【典例剖析1】(2018安徽中考)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变式训练1】
1.(2020·山东初三期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①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③提倡节俭?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020·江苏初三期中)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A.奖励军功,按功劳大小封爵位
B.善于听取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C.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D.创立科举制度,改革选官标准
3.(2019·涉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初一期末)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治国措施体现了这一执政理念的是
A.轻摇薄赋,发展生产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D.完善三省六部制
【典例剖析2】(2015年安徽中考)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的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变式训练2】
1.(2019·广东初一期末)成书于唐朝前期的《大唐西域记》,主要记载了
A.日本派遣使节到访中国的活动
B.新罗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
C.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的事迹
D.玄奘西游取经游历中的所见所闻
2.(2019·湖南初一期末)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
①魏征直言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玄奘西游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9·广东初一期末)小明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⑤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典例剖析3】(2019·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的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变式训练3】
1.(2019·山东东平东原实验学校初二月考)“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2.(2019·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初一期末)如图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对它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该工程是隋文帝下令开凿的
②开凿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③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
④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3.(2019·江苏初三月考)伟大的建筑和工程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也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或褒或抑的文字。下列对四幅图片的描述错误的是
A.“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成都平原能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功不可没。
B.“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大运河的修建是导致隋亡的主要原因。
C.“不到长城非好汉”说明凝聚劳动人民智慧的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D.“五百年来紫禁城,皇权交替是明清。”紫禁城是明清修建的宏大的皇家建筑群。
1.(2020·广东初三专题练习)《唐摭[zhí]言》中记载,(唐太宗)见新进士鱼贯而出,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喻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2020·广西初三专题练习)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的人工水道(下图)。这一伟大工程(
)
A.中心是①——长安
B.最南端到达②——今天的扬州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3.(2019·北京初一期末)“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4.(2020·山东初二期末)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
5.(2020·广东初三专题练习)中国古代制瓷水平高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现象出现在
A.商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6.(2019·北京初一期末)“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
7.(2020·广东初三专题练习)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8.(2020·山东初三专题练习)下图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它见证了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下列与之相关的人物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超
9.(2016·陕西初一期末)如下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10.(2020·山东初三期末)“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