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致远中学2012学年高二期末生物(选修)模拟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致远中学2012学年高二期末生物(选修)模拟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1-10 09:0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致远中学2012学年高二周末生物检测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是,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2.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 )
A.调节准确、快速 B.通过反射弧调节
C.调节物都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4.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 ⑤血浆蛋白质 ⑥呼吸酶
A.①②③⑥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①
C.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属于内环境
6.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依次主要是(  )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7.下列结构中可以存在突触的是
①一个神经元内 ②脊髓 ③大脑皮层 ④树突→轴突 ⑤轴突→树突 ⑥轴突→细胞体 ⑦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内 ⑧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
A.②③⑤⑥⑦⑧ B. ①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⑥⑦⑧ D.④⑤⑥⑦
8.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和c处的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
B.从图可看出c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a处引起兴奋
C.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D.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9.科学家做过如下图示的试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下部琼脂块(即图中的①②③④⑤⑥部分)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③④⑤⑥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生长素含量之和多
D.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10.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右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11.右图为黄海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c点时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性
B.d点时该种群增长率最大
C.a点时组成该种群的个体全为幼年个体
D.b点时的种群大小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
12.如图所示酶、激素、蛋白质、抗体四者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2、3分别表示激素、酶、蛋白质
B.能产生4的细胞一定能产生3
C.能产生3的细胞一定能产生1D.物质1都是由专门器官产生的
13.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14.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15.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流感袭来,医生给年老体弱者一般采用方法②来使其获得免疫能力
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①进行免疫预防接种。
16.下图1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用图2表示
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
17.如图表示的是四个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A
18.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Ⅰ、Ⅱ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Ⅱ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
D.结构A代表下丘脑
19.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毒素是抗体       B. 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
C. 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 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20.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d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ab=bd),同时在b处给予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 )
A.不会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免疫细胞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 )
A. 记忆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效应T细胞 D. 浆细胞
22.某同学发现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 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摘的枝条中,芽多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23.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24.下列对生物防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天敌防治马尾松虫害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B.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所以棉铃虫不会产生抗性
C.用性引诱剂作为物理信息诱杀雄性个体,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
D.用DDT杀虫会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危害营养级更高的其他动物
25.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和能量经过往复循环的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
D.生产环节的增多、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最终也增加了废物和污染
第Ⅱ卷(非选择题 65分)
三、非选择题(包括7小题,共计65分)
26.(11分)下图甲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示意图,乙是内环境示意图,请回答:
(1)若甲图A、B、C分别代表与人体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系统,则A和C依次为
▲ 、 ▲ 系统;人体依赖B系统主要完成 ▲ 这项功能。
(2)甲图中②和④对应乙图中的相应物质,则a是乙图中的【▲ 】 ▲ ,b是乙图中的【▲】 ▲ (括号内天序号,横线上天名称)。在方框内用箭头表示a、b和④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 。
(3)当④中水分减少时,其浓度改变会刺激 ▲ 产生 ▲ ,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使尿量减少。
(4)一般健康人④中的葡萄糖浓度为 ▲ ,与调节血糖平衡有关的激素主要有 ▲ ; ①②③④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 ▲ (填序号)。
27.(8分) 如图一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图二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结构中涉及到________个神经元,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个突触。
(2)图二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_(填编号),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为负电位,主要是因为 。
(3)从图一可知,神经细胞因具较多的________,使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大,从而使其与信息传导功能相适应。
(4)研究表明,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结构⑤________(填结构名称)的数量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说明非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能明显影响结构⑤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
(5)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阻断了________(填图中的序号)的兴奋传导。
28.(9分)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a、b、d表示三种免疫细胞,据图并结合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三种细胞名称:
a: b: d:
(2)图中上面的免疫过程属于 免疫,b细胞增殖分化的条件有 和
,通过形成的浆细胞产生 进行免疫反应,在人体内浆细胞可来自 (填细胞名称)的增殖和分化。
(3)图中下面的免疫过程属于 免疫,发挥免疫作用的是 。
29.(7分)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根、茎和芽生长的影响曲线。
(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 ,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
(2)曲线AB段表示: 。
(3)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
(4)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效应是
(5)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体的根、茎和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
30.(12分)下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含有_____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 ,蛇是___________消费者,属___________营养级。鹰同时占有___________个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___________关系,而蜥蜴和蚱蜢是 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___________。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_______千克蜥蜴,所消耗的绿色植物至少______千克。
(6)上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缺少 和 。
31.(8分)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频繁发生。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0多个国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共同协商,签署新的协议。右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结合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分析A→B和B→C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
(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
_______________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______________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储存在1800 kg葡萄糖中,则图中最高营养级释放CO2的最大量为 _____________(假设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全部用于自身消耗)。
(4)“周一请吃素”,这是哥本哈根环保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广大环保人士的支持。试从碳循环和能流动角度分析该理念的合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松土是许多地方栽培植物中经常使用的一项措施。但是现在有些专家认为松土会加剧全球变暖,结合示意图分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____________________。
(6)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重申,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实现这一减排目标应该采取哪些减排措施(答出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0分)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甲、乙两小组同学完成了有关实验,定期采用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用血球计数器计数。血球计数器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它的形状如图A所示,它的规格有两种,一种叫希利格式(16×25型),另一种叫汤麦式(25×16型)如图B所示。
两组同学根据计算数据绘制出本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如图C所示。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计算公式中,b值的含义是 。
(2)两组同学在计数时,将原液稀释成样液,取出如图A所示的血球计数器,应先 ,然后吸取混合均匀的样液注入血球计数器的计数室内,装满整个计数室,若观察到有气泡,应 。
(3)你在做该实验时,若选择汤麦式血球计数板则应计数哪些中格中的酵母菌? 。
(4)图C中,甲组与乙组酵母菌中数量达到的最大值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殖方式以
为主,分析甲组曲线该数值比乙组大的原因可能是 、 、 。
(5)如果经过计数与计算,求得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已知稀释倍数为B,则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 个。
(6)为了检测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了CO2,常用的试剂是 。
答案:
26.(11分)
(1)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氧气的获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气体交换)
(2)①淋巴 ③组织液 图略(全对得分) (3)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4)0.8—1.2g /L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写出2种得分) ②
27.(1)3 2 (2)①由正电位→负电位 (3)树突 (4)突触 增加
(5)运动障碍 有 (6)②(同时或单独填①也可以)
28.(10分)(1) 吞噬细胞 B淋巴细胞 效应T细胞
(2)体液 少数抗原的刺激 淋巴因子的作用 抗体 B细胞核记忆细胞(缺一不可)
(3)细胞 效应T细胞
29.(1)10-9、抑制作用
(2)开始是,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达到最适浓度后,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3)促进作用、抑制作用
(4)不促进,也不抑制
(5)根、芽、茎
30.(1)3 (2)兔、蚯蚓、蚱蜢, 三级, 第四, 三
(3)竞争, 捕食 (4)先增加后减少 (5)5, 125 (6)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1.
(1)A→B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B→C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碳循环 (3)105.6 kg
(4)减少了食物链的营养级,降低了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5)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成二氧化碳
(6)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32.(10分)⑴酵母菌原液稀释倍数 ⑵盖上盖玻片 重新制片 ⑶四个角上及正中央
⑷出芽生殖 温度、PH适宜,环境阻力小等 ⑸4AB×106      (6)澄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