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先秦时期的官学及私学,汉代以后的太学、国子监、书院,在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和儒家经典的传承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建立的学校教育体制和留学教育,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刷书的出现助推了文化的大众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扩大文化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保存人类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的图书馆、博物馆发展出的服务公众的职能。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图片,视频,了解官学,私学,书院等古代文化儒家经典的传承载体,印刷书的出现推动文化大众化。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近现代中国文化传承载体。知道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多“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从古至今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其发展可以知道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多“元”,宗旨一“体”即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多“元”一“体”的文化传播与继承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脉动。
重点难点
重点:学校教育制度、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文化传承对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讲述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课型、课时、教具
讲授新课
40分钟
教材、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最近几年火爆荧屏的几部历史纪录片的照片)如果《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把历史岁月化作徐徐展开的恢弘长卷,那么《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微视频只不过是风霜历史的惊鸿一瞥。虽风格不同,但其主旨相近——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彰显博物馆服务公众的职能。这些栏目不仅展现了博物馆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宗旨,也展示了其文化传承形式上的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更让传统文化“火”了起来,或许是因为它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心中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其实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手段不只有博物馆,还有很多种形式,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呢?进入本课学习。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纪录片导课,很容易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融入课堂,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不仅具有保藏文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秉持着服务大众的一种职能。
讲授新课
1、大众传媒—书籍
古语中有“烽火狼烟”“驿寄梅花”“鸿雁传书”,由此可知,文化传承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传媒大致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而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造纸术与印刷术堪称人类书籍发展历史上的两座里程碑。纸的发明使用,使文字记录更加方便,而印刷技艺的普及和推广,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从容。所以纸的的出现是文字载体中的一项重要革命。纸未出现的时候,古代文明区的文字载体材料形式各异,这些材料是否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呢?
(出示表格)?????材料一???部分书写材料优缺点比较表
金、石、甲骨
缣帛、羊皮
简牍
优点
缺点
由材料可以看出,纸由于易于书写、容字多、寿命长、方便携带和存放、原料易得等优点而成为了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东汉改进造纸术之后,“中国文化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中世纪印刷一部《圣经》,至少需要三百多张羊皮。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那么除了少数富有的人外,没有人可以买得起书,文化信息的传播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0]”但中国并未对纸进行垄断专用,而是与全人类共享,它在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北宋平民毕昇改进的活字印刷术虽然在中国并未取代雕版印刷而占据主流地位,但是它却很快影响了欧洲和近代印刷技术的革新,如古登堡印刷术,大大促进了西欧近代文化的发展。因为它使人类掌握了文字的大批量复制技术,从而使知识、思想、宗教有了传播的载体。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纸术、印刷术在推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合作讨论)
材料二
西汉在京师长安设最高学府太学,还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广招学生,同时私人教学之风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至少以十万百万计,所用教材多为纸本经卷。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造就一只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以各种色纸写成的官方文书、法律、布告、证件、户籍等,比用其他书写材料更方便使用,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政权建设。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已大行于世,社会上形成抄书之风,书法艺术有很大发展。造纸术在传播到欧洲以后,为欧洲发展科学、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世俗学校纷纷出现,逐渐演变成教授学生多学科知识的大学,从教会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的一些学者在黑暗中点起了指示前进方向的明灯。
材料三
印刷术的一个最直接后果是某一版本可以在很短时间印刷无限数量完全相同的书来,书的价格要便宜的多。同时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周期短的期刊很快出现了,报纸行业也快速发展。有了印刷书后,学术的基础得以扩大,大大加强了学术界的彼此交往,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印刷术的发明还带动了翻译时代的到来。
(教师过渡总结)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深深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2、活态传承—学校教育
(教师讲授)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和最佳途径。民族文化能够通过教育渠道,不断使后代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审美情趣、精神意志、表现方式及历史根源。中国自古就非常善于运用学校教育这种活态传承的途径来进行道德标准、精神意志的传承。如先秦时期的“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汉以后的太学、国子监、书院。以唐代国子监为例分析古代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的功能。
(出示材料)分析唐代国子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合作讨论)
材料四唐代国子监课程体系表(部分)儒学系统: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太医署?;通识课程:《孝经》《论语》(有时加《老子》《尔雅》等);专业课程:《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律令、格式、法例书学
《石经》《说文》《字林》《字书》?;基础课程:《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等;实习课程:1.暇习隶书,日纸一幅;2.时务策;3.吉凶二礼;4.公私有事则相仪。??????????????????????????????????????????????——《新唐书》
材料五??唐国子监吸引了大批来自吐蕃、南诏、渤海、高丽、百济、新罗、高昌、日本、尼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林邑(今越南中南部)、真腊(今柬埔寨)、诃陵(今印尼爪哇)、骠国(今缅甸卑谬)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国甚至遥远的中东国家的留学生。留唐学生最多的是日本、新罗等国。唐代,日本随正式遣唐使来过十三批留学生,每批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二三十人,均进入国子学学习,有的留学数年,甚至留学二三十年。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新罗派到唐的留学生多达216人。——张传燧??钟伟春《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提炼材料主旨,锻炼学生概括和提炼信息的基本能力,通过合作讨论分析造纸术、印刷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国子监在古代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从而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教师总结讲述)古代的学校教育机构大多都是“为国养士”的机构。即便是近代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也摆脱不了传统太学、国子学的传统,后来随着帝制覆灭,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学生中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自己就是国家所养的“士”。传统学校教育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也被后来的北京大学所传承,为其在日后中国的政治、文化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过渡)从对大众传媒、活态传承内容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文化传承从最初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有动态的、还有静态等形式,而文化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宽。而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服务公众上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3、公益传承—图书馆、博物馆
(出示图片)
?????
?(教师讲述)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博物馆是收集、保存、研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二者最初主要用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后来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如果说印刷书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学校教育更有利于文化的继承,那么图书馆、博物馆担负的文化传承重担必须重视形式上的创新,比如现今的博物馆不仅重视实体博物馆的建设,还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去关注历史、关注本民族的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不仅要“活起来”,更要“火起来”,不仅风靡国内,还要走出国门。
(活动探究)你认为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文化的传承?
(设计意图)在了解了文化传承的集中载体之后,进行该问题的思考,既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文化传承的多种展现方式,彰显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宗旨。
(出示课件)“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巩固新课
????(
文化传承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这是一个民族的辛酸与辉煌,远非史书铅印的文字所能表述。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去传承祖国的文明,传承祖国的精神,传承祖国的梦想和希望。
????????????
六
、板书设计(共22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说课课件
说课目录
1、课程要求
5、重点难点
2、教材分析
6、教学方法
3、学情分析
7、教学过程
4、教学目标
8、教学反思
一、课程要求
通过了解“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
等多种渠道进行文化的积淀、传播、继承及创新——文化传承。看出,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多“元”,宗旨一“体”即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多“元”一“体”的文化传播与继承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脉动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六单元第十四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大众传媒——书籍、活态传承——学校教育、公益传承——图书馆、博物馆)讲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对学生的情况做如下的分析:
一、知识掌握上,初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至今已有两年多,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二、心理上,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历史模块不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
三、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
四、知识规模与初中相比有所扩大,初中仅仅要求学习最基本的史学元素,而高中阶段扩大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大众传媒——书籍、活态传承——学校教育、公益传承——图书馆、博物馆,认识文化传承对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ppt不同时期的传媒图片,让学生弄清大众,活态,公益三种传承方式,认识文化传承对扩大文化影响力的不同媒介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种不同时期的传媒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他们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其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
五、重点难点
重点:学校教育制度、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文化传承对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方法
通过讲述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学生描述传媒的发展过程和他们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通过材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传媒进行分析,分析他们的发展历程,探究他们对文化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素养。
通过问题探究法,让学生产生对这些文化载体的多元思考,进而对它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最近几年火爆荧屏的几部历史纪录片的照片)如果《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把历史岁月化作徐徐展开的恢弘长卷,那么《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微视频只不过是风霜历史的惊鸿一瞥。虽风格不同,但其主旨相近——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彰显博物馆服务公众的职能。这些栏目不仅展现了博物馆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宗旨,也展示了其文化传承形式上的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更让传统文化“火”了起来,或许是因为它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心中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其实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手段不只有博物馆,还有很多种形式,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呢?进入本课学习。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纪录片导课,很容易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融入课堂,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不仅具有保藏文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秉持着服务大众的一种职能。
(教师设问)这些载体中哪一个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他们分别充当了文化传承怎样的载体呢?
(学生回答)…
?
金、石、甲骨
缣帛、羊皮
简牍
优点
?
?
?
缺点
?
?
?
(一)大众传媒—书籍(教师出示课件并讲述)
古语中有“烽火狼烟”“驿寄梅花”“鸿雁传书”,由此可知,文化传承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传媒大致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而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造纸术与印刷术堪称人类书籍发展历史上的两座里程碑。纸的发明使用,使文字记录更加方便,而印刷技艺的普及和推广,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从容。所以纸的的出现是文字载体中的一项重要革命。纸未出现的时候,古代文明区的文字载体材料形式各异,这些材料是否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呢?
(出示表格)?????
由材料可以看出,纸由于易于书写、容字多、寿命长、方便携带和存放、原料易得等优点而成为了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东汉改进造纸术之后,“中国文化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中世纪印刷一部《圣经》,至少需要三百多张羊皮。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那么除了少数富有的人外,没有人可以买得起书,文化信息的传播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0]”但中国并未对纸进行垄断专用,而是与全人类共享,它在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北宋平民毕昇改进的活字印刷术虽然在中国并未取代雕版印刷而占据主流地位,但是它却很快影响了欧洲和近代印刷技术的革新,如古登堡印刷术,大大促进了西欧近代文化的发展。因为它使人类掌握了文字的大批量复制技术,从而使知识、思想、宗教有了传播的载体。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纸术、印刷术在推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合作讨论)
材料二
西汉在京师长安设最高学府太学,还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广招学生,同时私人教学之风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至少以十万百万计,所用教材多为纸本经卷。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造就一只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以各种色纸写成的官方文书、法律、布告、证件、户籍等,比用其他书写材料更方便使用,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政权建设。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已大行于世,社会上形成抄书之风,书法艺术有很大发展。造纸术在传播到欧洲以后,为欧洲发展科学、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世俗学校纷纷出现,逐渐演变成教授学生多学科知识的大学,从教会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的一些学者在黑暗中点起了指示前进方向的明灯。
材料三
印刷术的一个最直接后果是某一版本可以在很短时间印刷无限数量完全相同的书来,书的价格要便宜的多。同时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周期短的期刊很快出现了,报纸行业也快速发展。有了印刷书后,学术的基础得以扩大,大大加强了学术界的彼此交往,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印刷术的发明还带动了翻译时代的到来。
(教师过渡总结)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深深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活态传承—学校教育
(教师讲授)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和最佳途径。民族文化能够通过教育渠道,不断使后代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审美情趣、精神意志、表现方式及历史根源。中国自古就非常善于运用学校教育这种活态传承的途径来进行道德标准、精神意志的传承。如先秦时期的“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汉以后的太学、国子监、书院。以唐代国子监为例分析古代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的功能。
(出示材料)分析唐代国子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合作讨论)
材料四唐代国子监课程体系表(部分)儒学系统: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太医署
;通识课程:《孝经》《论语》(有时加《老子》《尔雅》等);专业课程:《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律令、格式、法例书学
《石经》《说文》《字林》《字书》
;基础课程:《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等;实习课程:1.暇习隶书,日纸一幅;2.时务策;3.吉凶二礼;4.公私有事则相仪。
——《新唐书》
材料五
唐国子监吸引了大批来自吐蕃、南诏、渤海、高丽、百济、新罗、高昌、日本、尼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林邑(今越南中南部)、真腊(今柬埔寨)、诃陵(今印尼爪哇)、骠国(今缅甸卑谬)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国甚至遥远的中东国家的留学生。留唐学生最多的是日本、新罗等国。唐代,日本随正式遣唐使来过十三批留学生,每批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二三十人,均进入国子学学习,有的留学数年,甚至留学二三十年。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新罗派到唐的留学生多达216人。——张传燧
钟伟春《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提炼材料主旨,锻炼学生概括和提炼信息的基本能力,通过合作讨论分析造纸术、印刷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国子监在古代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从而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教师总结讲述)古代的学校教育机构大多都是“为国养士”的机构。即便是近代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也摆脱不了传统太学、国子学的传统,后来随着帝制覆灭,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学生中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自己就是国家所养的“士”。传统学校教育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也被后来的北京大学所传承,为其在日后中国的政治、文化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过渡)从对大众传媒、活态传承内容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文化传承从最初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有动态的、还有静态等形式,而文化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宽。而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服务公众上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三)公益传承—图书馆、博物馆
(出示图片)
(教师讲述)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博物馆是收集、保存、研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二者最初主要用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后来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如果说印刷书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学校教育更有利于文化的继承,那么图书馆、博物馆担负的文化传承重担必须重视形式上的创新,比如现今的博物馆不仅重视实体博物馆的建设,还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去关注历史、关注本民族的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不仅要“活起来”,更要“火起来”,不仅风靡国内,还要走出国门。
(活动探究)你认为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文化的传承?
(设计意图)在了解了文化传承的集中载体之后,进行该问题的思考,既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文化传承的多种展现方式,彰显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宗旨。
??
???
出示课件)“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
(结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这是一个民族的辛酸与辉煌,远非史书铅印的文字所能表述。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去传承祖国的文明,传承祖国的精神,传承祖国的梦想和希望。
说课板书设计
本课通过纲要式板书对三个子目(大众传媒——书籍、活态传承——学校教育、公益传承——图书馆、博物馆)讲述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以及他们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纲要式板书更有利于学生对三种传媒媒介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师讲解,合作探究,教材解读,拓展分析展示例题,解决了学生的单线思维,使他们在大观念下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的文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突破;
另外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历史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所以老师通过讲解故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以实践学习的方法辅之以问题探究,采用学生阅读教师提问讨论回答自从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真练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选择,的教学理念探索,情境构建,达到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
敬请各位老师、专家批评指正!(共16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讲课课件
文化脉动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传承
学习目标:
掌握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其发展
分析学校教育、印刷书等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理解文化传承对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导学问题
(1)文化传承的载体主要有哪些?
(2)文化传承的这些载体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3)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传承文化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书籍
部分书写材料优缺点比较表
金、石、甲骨
缣帛、羊皮
简牍
优点
缺点
合作交流
材料二
西汉在京师长安设最高学府太学,还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广招学生,同时私人教学之风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至少以十万百万计,所用教材多为纸本经卷。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造就一只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以各种色纸写成的官方文书、法律、布告、证件、户籍等,比用其他书写材料更方便使用,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政权建设。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已大行于世,社会上形成抄书之风,书法艺术有很大发展。造纸术在传播到欧洲以后,为欧洲发展科学、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世俗学校纷纷出现,逐渐演变成教授学生多学科知识的大学,从教会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的一些学者在黑暗中点起了指示前进方向的明灯。
材料三
印刷术的一个最直接后果是某一版本可以在很短时间印刷无限数量完全相同的书来,书的价格要便宜的多。同时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周期短的期刊很快出现了,报纸行业也快速发展。有了印刷书后,学术的基础得以扩大,大大加强了学术界的彼此交往,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印刷术的发明还带动了翻译时代的到来。
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指出造纸术、印刷术在推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二)活态传承—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和最佳途径。民族文化能够通过教育渠道,不断使后代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审美情趣、精神意志、表现方式及历史根源。中国自古就非常善于运用学校教育这种活态传承的途径来进行道德标准、精神意志的传承。
拓展交流
材料四唐代国子监课程体系表(部分)儒学系统: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太医署
;通识课程:《孝经》《论语》(有时加《老子》《尔雅》等);专业课程:《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律令、格式、法例书学
《石经》《说文》《字林》《字书》
;基础课程:《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等;实习课程:1.暇习隶书,日纸一幅;2.时务策;3.吉凶二礼;4.公私有事则相仪。
——《新唐书》
材料五
唐国子监吸引了大批来自吐蕃、南诏、渤海、高丽、百济、新罗、高昌、日本、尼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林邑(今越南中南部)、真腊(今柬埔寨)、诃陵(今印尼爪哇)、骠国(今缅甸卑谬)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国甚至遥远的中东国家的留学生。留唐学生最多的是日本、新罗等国。唐代,日本随正式遣唐使来过十三批留学生,每批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二三十人,均进入国子学学习,有的留学数年,甚至留学二三十年。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新罗派到唐的留学生多达216人。——张传燧
钟伟春《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结合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国子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贡献?
从对大众传媒、活态传承内容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文化传承从最初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有动态的、还有静态等形式,而文化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宽。而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服务公众上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三)公益传承—图书馆、博物馆
“近代图书馆之父”缪荃孙与京师图书馆
故宫博物院
活动探究
你认为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文化的传承?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办
国办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这是一个民族的辛酸与辉煌,远非史书铅印的文字所能表述。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去传承祖国的文明,传承祖国的精神,传承祖国的梦想和希望。
结语
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制度: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
印刷书:文化大众化、提升文化修养、促进文化交流
图书馆、博物馆——保存古迹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