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0 13: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王安石变法
1、知道北宋的建立;
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4、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5、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学习目标
我会做
阅读课文第一、二
段回答:
1、什么是陈桥兵变?
2、宋朝是如何建立的?
3、宋朝统一全国的方针?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
1、陈桥兵变(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2、建立宋朝:
960年,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统一国家
(1)统一的方针:
(2)统一的意义


我会做
阅读第29第一段、第30页一至三段回答:
1、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加强中央集权对宋朝有什么意义?

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军事上: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政治上:

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
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
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
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
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①①

a.
b.
c.
(3)经济上: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①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答: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我会做
阅读课文30页最后一
段回答:
1、宋朝最重要的政策是什么?
2、重文轻武的涵义是什么是?
3、实行这一政策对宋朝军事建设有什么影响?
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
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
续釆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
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
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
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二、
1、涵义:
2、影响:
材料研读(31)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
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我会做
阅读课文31页正文第一
、二段回答:
1、宋朝是如何发展文教事业的?
2、科举事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宋朝社会有什么意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
(1)表现:
(2)意义: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意义
三、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政治风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动通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体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三、王安石变法
领域






经济
募投法。
征收投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限制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
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賦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
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野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物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课后活动
1、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措施: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钱”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并截留税赋的权力。措施: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因根收由中家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措施: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民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调练和供给之权。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