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三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1.运动和位置
2.各种各样的运动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6.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7.我们的“过山车”
8测试“过山车”
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3.?蚕长大了
4.?蚕变了新模样
5.茧中钻出了蚕蛾
3.?蚕的一生
7.动物的繁殖
8.动物的一生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1.仰望天空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3.影子的秘密
4.?月相变化的规律
5.?月球-地球的卫星
6.?地球的形状
7.地球一水的星球
8.?太阳、月球和地球
本册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
“物体的运动”单元是将机械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单元。对于运动,学生有许多正确的生活经验,但也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无法准确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习惯用感觉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等。由此,本单元希望学生经过对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学认识,由此 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此外,本单元还将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的项目式学习过程,从而将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体会科学实践的成功和乐趣。
“动物的一生”单元是研究动物生命周期的主题单元。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呈现出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研究蚕的生命周期现象;另一条则是由蚕拓展到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在此过程中认识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常见的动物类别。本单元的饲养、观察、记录、交流、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等能力。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是研究三个天体的本质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主题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个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地球上万物正常运作的基础,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探索热情,小学生也是如此。本单元将通过观察活动、模拟实验、制作海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三个天体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本单元也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本册的三个单元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它们都强调学生建构科学模型。例如,“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机械运动中质点的模型、“动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建构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日地月的天体模 型……这些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
《物体的运动》单元概述
我们处在一个永恒运动的世界中,任何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物体的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作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本单元研究的就是机械运动。
河水流淌,鸟儿飞翔,运动员奔跑,车辆行驶,卫星升空……,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笔直前进,有的物体绕弯前进;有的物体运动得比较快,有的物体运动得很慢,比如同样跑 100 米,用时少的同学跑得快,用时多的同学跑得慢……当然,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又如他们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臆测不同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其原因是没有掌握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科学方法等。我们希望学生经过本单元对物体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能够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学认识,并由此能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3~4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1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4.1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4.2.1 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4.2.2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4.2.3 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4.3.1 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4.3.2 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18.3.2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本单元有 8 课,这 8 课的编排逻辑如下。第 1~6 课,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这三方面展开;第 7 课,设计
第一单元知识汇总
1.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相对另一物体发生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如果相互之间的位置并不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即在相对静止状态之中。
2.静止与运动两者都是相对的概念,与选定的参照物有关。一栋楼房或一棵树对地球来说,它们是静止的;但对太阳来说,它们却都在运动着。当一列火车经过车站时,我们就说这列火车相对车站而运动。但是对在火车上的旅客,可以认为车站是在以与火车运行相反的方向相对火车而运动。
3.在描述物体是否运动时,观察者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根据所选定的参照物来确定物体是否运动。
4.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5.物体的运动方式按照运动的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照运动的类型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6.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作物体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作直线运动。
7.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和它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会做曲线运动
8.典型的曲线运动有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三种。
9.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运动的速度越快;相同距离下运动,用的时间越短,说明运动的速度越快。
10.车轮的运动是转动,敲鼓时鼓面的运动是振动,推动椅子的运动是平动。
11.向冰面上扔出一粒石子,石子的运动类型是平动,纸风车的运动类型是转动,在地面上拍着的皮球的运动类型是振动,荡着的秋千的运动类型是摆动。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两种方式。如汽车在行驶时,轮子在路面上的运动方式称为滚动,而当汽车紧急刹车时,轮子在路面上的最主要运动方式为滑动。
13.水轮的运动属于旋转运动,也属于曲线运动。
14.运动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15.运用测量的方法能准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6.以斜面装置拉动滑车至高处的施力,比直接吊起滑车至高处的施力要小,也就是说,斜面可以用较小的力将物体抬至高处。斜面愈长或斜面高点愈低即斜角愈小,则愈省力。
17.斜面的应用:(1)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应用斜面的原理,如楼梯、蜿蜒而上的山路等,可以让人们省力。(2)若将两个斜面结合在一起,则形成一种称为楔xiē (或称为劈)
的简易工具。楔在切割或分裂东西时非常有用。刀、斧及人类门牙均为楔的例
1.运动和位置
【教材简析】
《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 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
二、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
探索活动一:
(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
(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学生交流讨论
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
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
小结: 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 不改变——静止】
三、探索——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材料准备:方向盘、软尺若干个]
1.探究活动二: 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
(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
(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
(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尝试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2.探究活动三: 站中心同学静止不动时,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教师说明活动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3.探究活动四
方案一:[材料准备:校园平面图、可移动的透明方向盘、测量尺]
(提示:此活动对学生认识水平有一定的挑战,如果学生有困难,选择方案二)
提供每组校园设计图纸,借助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让学生将方向盘的中心点覆盖在自己选择的校园平面图“参照物”上(告知学生每小段表示几米),然后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方案二:[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出示校园设计图课件,多次更改“参考物”,让学生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板书:描述位置:方向、距离】
研讨
(提示:这两个问题与聚焦部分的问题相呼应,可以有机融合到探索活动中,问题1与探究活动1融合,问题2与探究活动2-4融合。也可以在探索活动后进行总结提升。)
提问“通过学习,你们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五、拓展
(提示:先让学生阅读任务要求和简单坐标图,询问不明白之处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出示坐标图,学生根据已知方向和距离标出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设计】
1.运动和位置
物体位置:改变——运动
不改变——静止
描述位置:方向、距离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安排本课内容,建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简单记录表。
【作业设计】
1.能作为判断老鹰是否运动的依据是( )。
223647014414554991063500
A.看一幅图 B.两幅图对比
2.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 )。
A.方向 B.距离 C.方向和距离
3.在教室里,小明在小红的东方向3米处,那小红在小明的( )。
A.东方向3米处 B.西方向3米处 C. 西方向6米处
4.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南方向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2000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114300066675
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材简介】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2课。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的范畴。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为第3课做好认知铺垫。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利用表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形式,但是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同。本课安排学生通过研究了解各种各样物体的运动形式,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物体的机械运动,通常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聚焦部分,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初步认识运动形式的不同。探索部分,通过研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路线。研讨部分,指导学生识别不同的物体的运动,分析多种运动方式的结合。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提供学生常见的物品(玩具),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描述,发现它们的运动形式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可以分成几个类别。
教材提示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这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其实,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就是将该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了。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概念并不具体化,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因此本课的重点并不是给运动形式起名字,而是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出运动形式的异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认真观察运动情况、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难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物体轨迹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为学生准备:各种物体(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铁皮青蛙、单摆等)、圆点、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物体运动的视频一个] (预设5分钟)
1.视频导入
(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看一段视频,在这个视频里面,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运动?
(2)学生观看视频交流。
二、探索
1.探索1—— 简单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
(1)(出示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它们可以怎样运动?我们一起试试,让它们运动起来。
(2)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让学生试着用手势比划一下上述物体的运用形式。)
(3)小结并揭题。这些物体的运动一样吗?这些不同的玩具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板书课题)
2.探索2——记录运动的形式(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小圆点5张、记录纸条每组5张、学生活动手册]
3810000913765(1)指导记录。(出示单摆)这个叫摆。教师拨动摆,小朋友仔细观察摆是怎样运动的?有办法把它们的运动记录下来吗?怎么记录呢?老师有一个小窍门教大家,我给摆贴上一个红点,然后用慢镜头来观察一下红点位置的变化过程,再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PPT)你们学会了吗?板书:
(2)提出记录任务。让我们来试着在它们身上贴上红点,选择其中两种物体,让它慢慢地运动起来,记录一下红点的位置变化。
(学生活动、记录,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将轨迹图贴上板书。
(4)分类。根据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试着给它们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
三、研讨 ——尺子的不同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PPT]
1.看(出示钢尺),请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玩?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小组讨论钢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
2.学生分组实验
3.出示图片讨论:生活中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4.小结:不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不同的。
四、拓展——讨论悠悠球和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悠悠球和旋转木马视频各一个、学生活动手册]
播放旋转木马视频,试着记录人的运动形式。
课外玩一玩悠悠球,试着分析它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2.各种各样的运动
263334586995822960100965
468630048323540671754737104375785-14033519196055080015862306794573342516084551614805984885733425791845
9569451993902062480247650
50038010922018313409207527940001435102611755167640267970133350
3106420194945760730231140
677545144145246824516319525781012636510668080645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作业设计】
1.在下图中用箭头和圆点记录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
92392580010
2.下列物体中和车上雨刮器运动形式相同的是( )。
A.秋千 B.弹簧玩偶 C.木陀螺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了观察和体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发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又是可以归纳成几个类别的。而本课聚焦到物体的运动路线(运动轨迹),研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聚焦板块通过立交桥上车来车往的画面,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运动物体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
探索板块中,活动1通过描述五张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感知它们的运动路线可分为直线和曲线。活动2利用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击球的趣味性活动,明确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活动3是对活动2的提升和综合,即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学生通过预测、交流、观察和画出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引发他们对物体运动路线的深层次思考。
研讨板块中,学生结合探索板块中对直线、曲线的初步感知,直线和曲线的模型认识以及画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的运动路线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活动,明确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拓展板块中,通过介绍和例举更多的生活事例,引导孩子认识到物体运动更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学情分析】
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判断这几种运动形式,但是会混淆对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式的描述,往往采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他们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不习惯将之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材料,制作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直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出示立交桥图片,提问:马路上有许多车子在行驶,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的运动路线是直直的,有的运动路线是弯弯的。
我们把直直的运动路线叫直线,弯弯的运动路线叫曲线。
2.揭示课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板书)
二、探索: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条直线轨道、一条曲线轨道、蓝色球、红色球、桶、学生活动手册]
(一)探索1
1.出示教材上的图片,提问:“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怎样描述?”
2.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预设:过山车是曲线运动,老鹰是曲线运动,台球是直线运动,垂直电梯是直线运动,自动扶梯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掉落的苹果是直线运动
(二)探索2
1.击球。
我们来玩击球,操作员将红蓝球和红球分别放在桌子上,距离约40厘米,用蓝球击红球。
学生相互合作进行活动。
2.讨论:说说击不中的原因。预设:因为球的运动路线不确定。
3.在轨道上击球。
要求:操作员将蓝球和红球分别放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的两端,用蓝色球击红色球。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蓝色球的运动路线。
4.小结:小球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探索3
1.我们将小球放在桌子上,用手推它,小球先在桌面滚动,再冲出桌面,直到停下,在整个过程中,它的运动路线是怎么样的?。
2.小组讨论,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自己的猜测。
3.展示想法。
4.讲解实验规则:
(1)操作员将小红球放在桌面上相应的位置,用手推向桌子边缘。(每次推的力度尽量保持一致)。
(2)组长带领其余组员蹲下来认真看,讨论好后再画出运动路线。
学生实验。画路线图。
5.展示运动路线图,思考它是属于什么运动?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
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6.慢动作微课展示小球的运动情况。
三、研讨(预设2分钟)
提问: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
四、拓展(预设5分钟)
判断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和合作能力。
2.在记录运动路线时用线加箭头的方式
【作业设计】
1.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分为_____运动和_____运动。
2.下面运动中,最有可能直线运动的是( )。
A. 运动员在60米赛跑
B.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C. 钟摆的摆动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四课的内容,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会出现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意识到运动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节课我们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况。由于本单元不涉及力对运动的影响,但本课又必须让物体运动起来才能研究滑动、滚动等运动情况,所以借助斜面来驱动物体运动是最好的选择。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生活在斜面上的物体运动,引出斜面概念,再引导学生进入“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知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探索板块,通过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而且和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也会产生新的探究欲望。
研讨板块,学生实验中看到的“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后,思考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总结发现物体的运动方式与物体形状、摆放方式的关系。
拓展板块,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现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进而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运动有了一些的认识,包括什么是运动、怎么观察运动、运动的方式等。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知道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能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探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会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有静止、滑动和滚动。
难点: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材料: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正方体、六面体、长方体)、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聚焦: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ppt]
1.出示图片滑滑梯
提问:同学们玩过滑滑梯吗?你是怎么玩的?
(预设:玩过,从高的地方滑下来)
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出示图片),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斜坡是一端高,一端低)
2.引出课题
过渡:其实,像滑滑梯,山坡这样的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在科学上被称为斜面。当你坐在斜面上你会滑下来,如果在这个斜面上放一个物体,它会怎么运动呢?
(预设:①静止不动②滑下来(滑动)③滚下来(滚动))
小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课题: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二、探索: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体、小球、立方体、六棱柱)、活动记录表]
1.搭建一个较低的斜面。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搭斜面?如果我用这本书,你能搭一个斜面吗?
今天,我们准备了塑料板和支架,谁愿意来搭搭看?
学生上台演示搭建方法
探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
出示材料:立方体,六棱柱和小球
温馨提示:
①将物体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不能推物体。
②实验在同一个斜面上完成,反复实验。
③人人动手,及时记录,轻声交流
3.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提问:你看到物体是怎么运动?
小结: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像六面体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滑动;像小球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为滚动。(板书)
4.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预设10分钟)
出示材料:长方体,十二面体,圆柱体
提问:它们在斜面上是怎么运动的?跟你想的一样吗?
(预设:逐一说滚动或滑动)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它既能滑动又能滚动? 物体的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预设:物体形状、放置方式)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同一个物体,滚动比滑动的速度更快)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立方体、六棱柱、长方体)、活动记录表]
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预设:正方体静止不动,六棱柱滑动,球形滚动,十二面体不动,圆柱形滚动......)
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预设:有关系......)
四、拓展:斜面变高(预设12分钟)
提问: 如果将斜面的一端变高,这些物体在斜面上又会怎样运动呢?
(预设:变快)
操作: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将斜面高度上调,按刚才的实验操作再去观察一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原来静止的物体变成滑动,滚动。2.原来滑动的物体变成滚动。
3.斜面越高、物体运动越快。)
总结:物体的运动速度还有很多规律和秘密,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我们将继续探索!
575945282575【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手册未安排本课内容
2.可自行设计记录单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打√表示)
物体
(形状)
预测
实验
62865365125滑动
滚动
静止(不动)
73025321945滑动
滚动
静止(不动)
【作业设计】
1.斜面的特点是( )。
A.一端高一端低 B.两端一样高 C.一定是木板搭的
2.小球在斜面上容易( )。
A.静止不动 B.滑动 C.滚动
3.斜面一端变高时,物体的运动速度会( )。
A.加快 B.减慢 C.不变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教材简析】
前一课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活动,学生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会静止、滑动或滚动,也会留意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本课和下一课就引导学生研究运动快慢的问题。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课指向的是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探索板块的设计思路为:首先,告知不同动物运动完相同距离所需的具体时间,比较快慢;接着,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最后,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经验---限定长度、同时运动---限定长度、秒表计时。
【学情分析】
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课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直线跑道(长于两米为宜)、小球(运动速度不同)、秒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出示汽车、自行车、行人在一座大桥上行进的图片
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运动有快有慢,怎么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预设1:相同距离内比较运动的快慢;预设2: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30分钟)
1.探索活动1:
(1)出示动物王国的100米跑步竞赛成绩的图片。
(2)学生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快慢排列名次。
(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动物的编号和奔跑100米所需的时间)。
(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
(5)小结:六种动物都奔跑100米(相同距离),所需时间短的运动的快;所需时间长的运动的慢。
2.探索活动2:
(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两条相同的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
(2)提问: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快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4)完善比较方法:以轨道的最高处为起点,以轨道的最低处为终点,拿着两个小球摆放在起点处同时轻轻松手,让它们自由滚落,观察哪个小球运动到终点。
(5)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小球运动的结果。
(6)小结:运动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短,运动的快;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的慢。
3.探索活动3:
(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一条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
(2)提问:在一条轨道上,怎么比较不同小球的运动快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个小球分别自由滚完这条轨道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三、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
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2.引导学生归纳: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四、拓展(预设6分钟)
1.测量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应该选择哪一个数据呢?
2.实验数据的选择有取众数(选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取中位数(选按大小排位居中的数)、取平均数(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个数)等三种方法。
3.在三年级阶段,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是取中位数,即先让学生将3个数据按大小排列,选择排位中间的数
【板书设计】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用时短 运动快
用时长 运动慢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用于探索活动1的记录,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将六种动物的编号和所需时间的数值填进表格。
2.用于探索活动3的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记录小球颜色、运动所用的时间及选择的数据,最后比较数据,填写结论。
【作业设计】
1.体育课上50米赛跑,运动最快的是( )
A.小明用了10秒 B.小丁用了8秒 C.小红用了9秒
2.运动相同的距离,运动所需的时间( ),运动得快;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得( )。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教材简析】
第5课和第6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
本课探索板块的设计思路与第5课相同,即:
聚焦板块,复习回顾“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再通过图片,聚焦问题:不同物体在相同运动时间内,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探索板块,通过探索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再通过探索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即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最后,探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样是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长,运动得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经验——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软尺测距离——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秒表计时、软尺测距离。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拓展板块,通过玩“追及跑”游戏,应用本课的研究结果。“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旨在让学生知道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
【学情分析】
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单元第5课和第6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学生在第5课中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对于本课重点活动的开展有一定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软尺、秒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复习回顾:根据上节课测量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我们有什么发现?
2.出示猎豹追击羚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预设:比较物体运动的距离)
3.揭示课题: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板书)
二、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28分钟)
1.探索活动1:
(1)出示“一小时内6种交通工具通过的距离”的图表。
(2)学生根据图表,将6种交通工具按照快慢排列名次。
(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6种交通工具的编号和一小时通过的距离的数值)。
(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按照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长,运动快的方法进行比较。)
(5)小结:6种交通工具都都运动1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运动距离短,运动的慢。
2.探索活动2:
(1)两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沿直线同时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同时停止。保证运动的时间相同。
(2)为减少移动距离,采用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
(3)用软尺分别量出运动的距离,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小组合作探究,比较运动快慢的结果。
(5)小结: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运动距离短,运动的慢。
3.探索活动3:
(1)出示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的图片。
(2)提问: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能比较运动的快慢吗?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1:能;保证两位同学运动的时间都是10秒。预设2:不能;因为时间会不一样。)
(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位同学相同时间内,沿着软尺直线行走的距离,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三、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
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2.引导学生归纳: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
四、拓展(预设5分钟)
1.“追及跑”游戏,说一说听口令,同时起跑和停止,游戏结果会出现几种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比较,判断运动快慢?
2.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比较行走、骑自行车、乘汽车、乘火车、乘飞机,哪种方式运动的快,再提升难度,比较蜗牛的爬行的快慢。
【板书设计】
1831975263525距离短 运动慢
距离长 运动快
距离短 运动慢
距离长 运动快
5.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763905391795相同时间
相同时间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用于探索活动1的记录,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将六种交通工具的编号和一小时通过的距离的数值填进表格。
2.用于探索活动2、3的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填入比快慢的两位同学的姓名、运动所用的时间和运动的距离,在最后一行填写比较后的结论。
【作业设计】
1.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运动得快,这是因为跑前面的运动员( )。
A.跑的距离短 B.跑的距离长 C.跑的时间短
2.运动相同的时间,运动的距离( ),运动的快;运动的距离( ),运动的( )。
7.我们的“过山车”
【教材简析】
“过山车”又称为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游乐工具,本课内容为:我们的“过山车”。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运动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学生通过先观察真正“过山车”的运动,聚焦分析“过山车”的运动方式,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设计制作自己的“过山车”。设计制作“过山车”过程和让自己的“过山车”初步完成测试,并对自己的“过山车”进行评价和优化改进,为下一节的真正测试作准备,这是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是典型的工程设计的课程,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工程设计要求,可以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初步设计,但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工程成本核算,让孩子们树立起工程设计的初步概念。
聚焦板块通过设计制作“过山车”,初步体验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乐趣,同时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的运用,设计符合要求的“过山车”模型,同时考虑“过山车”的制作成本,体验工程设计的乐趣。
探索板块,本活动主要分两个块内容,探索活动一:让学生观察“过山车”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组装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通过活动为设计自己小组的“过山车”作铺垫,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碰到困难,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指导,本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直观感受“过山车”制作的方法和熟悉材料的特性。
探索活动二: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过山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过山车”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同时要求自己的“过山车”有一定的坡度,即教材中要做到的设计要求。
小实践活动,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探索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的图纸设计和制作,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小实践通过设计、制作、评价三部分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制作时起到参考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三年级学生在实物拼搭前难以在大脑中形成完善的设计模型,要求学生完全根据设计图进行拼搭有一定难度。所以,拼搭前需要强调:尽量根据先前的设计进行拼搭,如果设计和拼搭有一定的出入,可以适当调整设计。同时建议学生从低到高拼搭,即从位于“过山车”最低处的终点开始,沿着设计的轨道路线,搭建到“过山车”的起点,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因为材料不足而导致不能完成“过山车”的情况,又能省时高效。
拓展板块,本节课设计和制作的“过山车”主要为下一课测试作准备,但为了下一节能顺利进行测试,教材要求根据设计和制作要求进行简单评价: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整座“过山车”要稳固,并对自己的“过山车”进行综合评价优化修正。
【学情分析】
对于“过山车”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项目,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也熟悉“过山车”的整体结构。刺激、有一定的坡度、有弯道等特点,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在设计时需要按教材的设计要求,这是学生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本课设计中,要求学生设计的“过山车”做到:轨道总长应在2米以上、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并有坡度变化、小球滚动中不能脱轨和稳固等特点,但在实际制作中由于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可能会出现设计与制作出现偏差情况,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加以注意,要及时调整设计与制作间偏差,相信通过孩子们的努力会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1. 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积木套件(或铁架台和 2 米长的保温塑料管、防撞条)、小球、设计图纸(带小方格)、直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ppt播放实际运行的“过山车”的图片]
1.播放“过山车”的实物图片。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过山车”有什么特点吗?(预设:“过山车”为什么会运行?“过山车”运行的动力呢?)
2.师生分析原因
“过山车”由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等组成,还有一个底座。(预设:让学生知道我们自己设计的“过山车”也要有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同时底座要稳固)
3.揭示课题:我们的“过山车”(板书)
二、探索:过山车的探索活动及图纸设计(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设计图纸一张、学生活动手册、简单的积木]
1.探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拼接。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小组内学生建造一条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教师要巡视指导,让学生熟悉材料,熟练掌握拼接技巧。
提问:“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哪几种?我们在制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2.小组设计自己的“过山车”。
(1)观察教材中小实践中的设计图,仔细观察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设计的:
提问:如果让我们自己去设计一辆“过山车”,你们准备怎么来设计?(预设: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注意:为小组内准备设计什么样的“过山车”,自己小组内的“过山车”有什么特点作铺垫?)
(2)小组内进行设计前的讨论并推荐一名工程设计师。
根据小组内的意见,由工程设计师来设计小组内的“过山车”,要考虑“过山车”的实用性和制作材料的成本。提问:设计时要注意选择什么材料后进行?(预设:根据材料进行设计)
3.出示活动手册,明确设计要求,画设计图。
三、小实践:设计和制作自己的“过山车”(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设计图一张、每小组所选择的材料、铁架台、软尺或细线等]
1.学生反馈交流:对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图纸进行了说明?
由工程设计师介绍设计情况,其他成员补充说明。
这一环节要求:小组间可以相互进行提问或设计情况解释,并针对其他组提出修正建议。
2.提问:制作“过山车”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有什么制作顺序呢?
(预设:让学生知道“过山车”的制作从低到高拼搭,即从位于“过山车”最低处的终点开始,沿着设计的轨道路线,搭建到“过山车”的起点,这样的搭建操作会更规范、更科学。)
3.学生搭建制作自己的“过山车”,小组内设计师指导制作,其他成员协同具体制作,对制作中出现问题进行及时告知设计师调整设计?
4.初步评价:制作完成“过山车”后,小组内先进行初步测试,检验“过山车”整体的稳固性,并尝试用小球进行检测。
(预设:要按照教材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要求进行,测量长度、检查轨道情况、坡度等。)
四、拓展:展示评价“过山车”及调整修正(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制作完成“过山车”、秒表、小球、细线、软尺]
1.由几个小组上来进行展示,先测量“过山车”的长度,并进行测试比赛。
2.其他小组同学提问。
3.对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正建议。
4.小结:通过初步测试结果和其他同学的建议,小组内设计工程师进行优化调整,为下一课准备真正测试做准备。
(预设:评比活动中要考虑各个小组制作“过山车”的实用性和成本核算。)
【板书设计】
7.我们的“过山车”
实验设计的要求
1.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
42106853810002.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设计图纸
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4.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制 作
5.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设计图是学生活动过程中画,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活动手册中的表格,需要学生通过初步评价之后,再根据评价情况后填写。
【作业设计】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 )。
A.先制作后设计 B.边制作边设计 C.先设计后制作
2. 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时,我们可以用( )来测量。
A.软尺 B.三角板 C.直尺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 )。
A. 直线 B. 曲线 C. 坡度
8.测试“过山车”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研究主题,在第1-6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在第7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并且完成了评价。《测试“过山车”》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8课。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过山车”,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同时,本课也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作品优化改进。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
上一节课,学生已将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制作完成。对于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的作品,学生们一定是信心满满。上课时,学生往往会比较兴奋,急切地盼望展示和实践时刻的到来,除了急着想测试自己小组的作品,学生们对其他小组的作品的结构也会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去比较各个过山车的不同之处。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和小球,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测量小球的运动快慢
难点:测量和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改进过山车。
【教学准备】
教师:定好各组的测验场地、多媒体课件、黑板大表格。
小组: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课前任务:测试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预设3~5分钟)
[材料准备:各组自制的过山车、小球]
明确任务要求:用一个小球从过山车的起点出发,观察小球能否顺利到达终点,同时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每组发一个小球>
提问:你们组的过山车能否让小球顺利到达终点?如果不能?该怎么改进?
谈话:请还存在问题的组再花几分钟时间调整一下,成功的小组再多尝试几次。
二、聚焦
谈话:经过测试和调整,大家的过山车都能顺利的通过小球,那么小球的在过山车上是怎样运动的呢?下面让我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分别从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和快慢三个方面来描述?
三、探索我们的过山车(预设20分钟)
任务一、描述小球的位置
[材料准备:方位盘、小软尺、细绳、小标签纸、小组记录表]
提问:小球的位置要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
(预设:方向、距离)
明确任务要求:将方位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并将过山车的起点与方位盘中心对齐,然后用标签纸在过山车上取几个位置。请每位小组成员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选的小球位置。
建议:1.描述小球的方向借助方位盘;2.测量小球的距离用细绳沿过山车轨道量取,并软尺测量。
<请1组同学向其他组同学描述小球在自己组过山车的位置,教师用希沃教学助手展示>
任务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
讨论: 怎样描述的运动路线?
(预设:先画运动路线,然后分段描述)
建议:1.在记录表上画出小球运动的路线;2.分段标注直线运动(A)和曲线运动(B)
画出运动路线
(直线运动用“A”表示,曲线运动用“B”表示)
汇报交流:将各组的画出的运动路线通过希沃教学助手收集起来,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并选取存在问题的几组进行分析和讨论。
任务三、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材料准备:软尺、细绳、小标签纸、秒表、小组记录表、全班汇总表]
讨论:怎样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预设:运动相同距离比运动时间的方法,或者采用运动相同时间比运动距离)
建议:1.用软尺轨道量出距离起点2米的位置,并用标签纸做好记号,作为终点;2.用秒表测出小球从起点到达终点的时间,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小球运动快慢小组记录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取值(中位数)
运动的时间
小球运动快慢全班汇总表
组号
时间
快慢排序
汇报交流:那一组的过山车小球运动的最快?为什么?
把最快小组的过山车展示出来,让其他组同学进行观察,并和自己组的过山车进行比较分析原因。
(预设原因:过山车的坡度大小、运动路线、轨道表面的光滑程度等等)
四、拓展延伸(预设15分钟)
(一)改进我们的过山车
讨论: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为什么?
(预设改进方法:①增加起点的高度或降低终点的高度
②用更加光滑的轨道
③运动路线曲线运动部分减少,直线运动部分增加
……)
(二)改进后二次测试
[材料准备:学生自带材料、木块等]
测试操作小提示:
1.改进时可用自己带来的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领取。
2.同样需要及时测量和记录下小球运动2米所需要的时间。
3.边改进边完善你们的设计图,并及时补充加快速度的方法。
4. 时间有限,改进加测试的时间一共10分钟。
(三)展示改进后的过山车
[材料准备:各组改进后的过山车和设计图,以照片的形式通过希沃教学助手上传电脑供小组展示时投放。]
交流:根据再次测试的运动时间对比介绍过山车改进前、后的设计及改进的效果。
(四)欣赏各种各样的过山车,寻找更多改进策略
展示各种各样的真实过山车
提问:在保证安全通过的前提下,怎样让我们的过山车运动速度更快,更加刺激?请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课后继续改进完善设计。
【板书设计】
测试“过山车”
位置:方向和距离 加快方法:1.增高起点或降低终点
路线:直线、曲线 2. 改进轨道表面
快慢:相同距离比时间 3. 调整运动路线……
【作业设计】
1.在描述小球在过山车上的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描述小球离起点的距离
B.只描述小球的方向
C.要描述小球的方向和离起点距离
2.下列加快小球在过山车轨道上运动速度的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增加过山车轨道起点的高度
B.用更加光滑的轨道做过山车
C.减少过山车轨道起点的高度
《动物的一生》单元概述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这样的生命过程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呈现出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然而,不同动物从生到死所经历的时间各不相同,有的动物寿命只有几天,有的则长达百年。不同动物出生、繁殖的方式以及生长发育的过程也不相同。有些动物是由卵孵化而来,叫作卵生动物;有些动物是母体直接生产出来的,叫作胎生动物。有些动物通过雌雄个体交配产生受精卵繁殖后代,叫作有性繁殖;有些动物不经过雌雄交配就可以繁殖后代,叫作无性繁殖。有些昆虫从幼年到成年身体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叫作完全变态发育;有些昆虫从幼虫到成虫只是身体大小发生了变化,身体形态变化不大,叫作不完全变态发育。研究动物的一生,有利于理解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现象,构建动物生命周期模型,理解繁殖的意义,感受动物生命过程的丰富多彩。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3~4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7.1.1 描述生物的特征。
7.1.2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7.2.1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7.2.2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 ( 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
等 ) 的共同特征。
7.2.3 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1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9.2.1 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11.1.1 举例说出植物和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1.2.2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12.2.1 列举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12.4.1 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
饲养小动物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实践活动,本单元在一年级“动物”单元观察蜗牛、鱼等常见动物的基础上,以养蚕及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活动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在亲历养蚕的过程中观察蚕的生命需求、不同时期蚕的形态结构及与其相适应的动物的一生生命活动现象,了解蚕的繁殖方式,建立生命周期的模型。单元内容由蚕的繁殖拓展到其他动物繁殖、由蚕的一生拓展到昆虫的一生及更多动物的一生,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认识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常见的动物类别。
本单元共 8 课,包括两条线索,第 1、3、4、5、6 课以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呈现了蚕的生命周期现象。第 2、7、8 课是对蚕卵、蚕的繁殖、蚕的一生认识的延伸,引导学生形成对更多动物卵、繁殖和动物一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逐步构建动物生命周期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类别的动物。
综上所述,本单元以蚕的一生研究为载体,由蚕的一生延伸到昆虫的一生,再到更多动物的一生。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构建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通过不同阶段蚕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联系。整个单元饲养、观察、记录、交流、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等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用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世界。
实施本单元教学要努力做到科学的立场与儿童的立场相统一。基于科学的立场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观察研究、收集和分析信息、交流探讨等探究能力;基于儿童的立场应采用设疑激趣、观察记录、交流讨论等教学策略,从而构建儿童对动物生命活动现象及生命周期的认识。基于科学的立场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和计算思维、建构解释和设计解决方案等探究能力;基于儿童的立场应采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各阶段的天数并相加,利用工程的思维为蚕宝宝建一个“家”。由于蚕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足够的时间,为了和学生养蚕的进度保持相对一致,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科书的编排,与另一个单元的内容交叉开展,保证学生是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第二单元知识汇总
1.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2.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养蚕小窍门:
①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②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③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④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4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蚕在幼虫阶段会蜕4次皮,还有2次在蛹期(茧内),一生共6次蜕皮。
5.蚕在阴暗、干燥、温暧的环境中生长得好。
6.蚕蜕皮四次后变成五龄蚕,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蚕是8字形吐丝的
7.蚕蛹被茧包,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茧的形状、大小、颜色也是各种各样的。
8.蚕茧是由一根蚕丝组成的,蚕丝可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9.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大部分,头部有发达的咀嚼式口器:胸部有三个体节,长有三对足,叫作胸足,用来把持桑叶:腹部长有五对腹足,用来爬行;蚕的身体两侧长有气门,气门是蚕用来呼吸的通道。
10.剪开蚕茧观察,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
11.蚕蛹平时不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
12.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
13.蛹变成蛾的过程叫羽化。
14.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形状像羽毛;胸部长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腹部是一节一节的。一只雌蛾能产400~500粒卵,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15.如何分辨雌雄蚕蛾:雌蛾,腹部肥大,爬行慢:雄蛾,腹部狭长,翅膀振动飞快。
16.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一蛹一一成虫四个不同的形态变化
17.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食物、病虫害、环境的污染等。
18.蚕的一生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时间约56天。
19.蚕蛾、蚂蚁、蜻蜒虽然外形差异很大,但它们都有头、胸、腹,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它们都是昆虫。
20自然界中有些动物是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卵生),如:蝴蝶、蜻蜓、鱼等:有些是母球直接生下来的(胎生),如:羊、牛、兔子等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教材简析】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观察蚕卵为例,让学生对生命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为下一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做铺垫。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整个养蚕活动的开始,为迎接蚕宝宝的到来做好长期观察活动的必要准备。
本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聚焦环节通过问题“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对蚕生长的前概念以及对动物出生、成长、繁殖、死亡过程等生命活动的认知。“蚕卵是怎么样的?”揭示本课主题是通过观察蚕卵了解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通过“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观察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引发学生思考观察记录蚕生命活动的方法与形式,并产生可通过观察动物的生命活动来认识动物一生的意识。
探索环节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活动,一是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认识蚕卵;二是为蚕宝宝建一个“家”,为蚕卵孵化出小蚕及小蚕的健康成长做好准备;三是制定观察计划,指导后续的观察记录活动有效进行。后两个活动是本单元后续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
研讨环节“蚕卵是怎么样的?”贯穿整个蚕卵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建构对蚕卵的认识。问题“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指向的是生命与环境的关系,是让学生思考蚕卵孵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后通过“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做?”问题的研讨,基于对前两个活动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蚕一生生长变化后续研究进行观察与记录。
拓展环节主要强调学生需每天坚持观察蚕卵的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观察记录表。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对蜗牛、金鱼等动物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平时也在饲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对动物的饲养和观察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但这种饲养和观察是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部分学生对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如何饲养蚕,他们也是不清楚的。同时,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制定观察计划的能力,尤其欠缺长期类似“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能力。所以,让学生长期进行观察记录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
知道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
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收集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对养蚕活动、观察蚕卵及蚕卵的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小蚕。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指导学生制定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和进行长期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或莴笋叶)、介绍养蚕方法的资料、观察计划表、PPT等。
学生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学过程】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PPT、蚕宝宝图片]
PPT出示蜗牛、鱼的图片,提问:它们从哪里来?
PPT出示蚕的图片,提问:它是谁?它从哪里来?
PPT出示问题:你养过蚕吗?你知道蚕的哪些方面?
揭示探究主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贴)
探究与研讨(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一: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形特征
提问:你观察过蚕卵吗?你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观察的?观察的时候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预设:用眼睛看 蚕卵太小,不太看得清)
PPT出示放大镜和尺子的图片,提问:如果给你这些工具,能帮助你解决困难吗?你准备用这些工具观察蚕卵的什么特征?(建议学生采用“我能用……观察蚕卵的……”的句式作答)
师生交流后,小组观察蚕卵并将蚕卵的特点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主要特征:颜色为紫黑色或灰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很小(大小长约1毫米,宽约1毫米,厚度约0.5毫米),用放大镜可观察到蚕卵中心是凹下去的。
活动二:为蚕宝宝制作一个“家”
1.PPT出示并提问:蚕卵是怎样变成蚕宝宝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小结: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2.PPT出示提问:为了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我们应该为它准备些什么,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蚕宝宝健康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
(1)PPT出示阅读资料(也可以打印出来下发学生直接阅读),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师生交流: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湿度、温度,还需要食物和安全、卫生的场所。(准备的蚕叶不需要水洗,及时清除蚕沙,发现病蚕或死蚕要及时清理。)
(建议:也可以网上百度“怎样饲养蚕宝宝”视频,直接在线播放)
活动三:制定蚕的一生观察计划
1.提问:养蚕是一件漫长的事,在此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制定计划”)
2.思考:(1)观察蚕的一生中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
(2)你会选择什么工具进行观察?
(3)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记录?
3.出示观察计划表(提前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完善记录表。
1079553340蚕的一生观察计划
饲养时间: 年 月—— 年 月
饲养地点:教室
食物:桑叶
观察记录方法:
观察记录内容:
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日期
体长(毫米)
它的样子
(画图记录)
生长需要
其他发现
蚕的一生观察计划
饲养时间: 年 月—— 年 月
饲养地点:教室
食物:桑叶
观察记录方法:
观察记录内容:
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日期
体长(毫米)
它的样子
(画图记录)
生长需要
其他发现
研讨观察与记录内容(预设10分钟)
三、拓展(预设5分钟)
1. PPT出示刚产下的蚕卵图片,提问:今天我们观察的蚕卵和刚产下的蚕卵颜色相同吗?蚕卵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2.布置作业:养蚕活动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从观察蚕卵开始,并及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板书设计】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2183765739140孵化
孵化
20313654565653993515968375735965944880蚕 卵 蚕
194945281940形状:椭圆形
颜色:紫黑色
大小:很小
其他发现:中间低凹
形状:椭圆形
颜色:紫黑色
大小:很小
其他发现:中间低凹
196088031115条件:适宜的湿度、温度
条件:适宜的湿度、温度
3509645118110生长环境:
安全、卫生并且食物、空气充足的环境
生长环境:
安全、卫生并且食物、空气充足的环境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蚕卵样子的观察”可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等观察工具进行全面的观察,同时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图画、文字等。观察蚕卵在不同的时间颜色不同,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尤其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长期观察记录蚕卵的孵化过程,尽可能的小心和仔细。
【作业设计】
选一选
1.蚕的新生命是从( A )开始的。
蚕卵 B.蚕宝宝 C.蚕蛾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 B )。
水 B.温度 C.食物
3.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以下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 A )。
A.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 B.用木棒拨动观察
C.直接用手拿着看
附:
资料阅读一
蚕从卵里孵化出来需要大约是15-30日。蚕卵一般都保存在冰箱中,取出后放在室温下,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室温25℃,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虫。幼虫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除了需要适宜的温度外,还可以在蚕卵上稍洒点水,让它湿湿的更好孵化。
资料阅读二
制作蚕房:
准备一个干净的盒子作为蚕房。
把蚕房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蚕盒上扎一些小孔。
在蚕房中洒一些水,保持蚕房内的湿度。
饲养小蚕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食物:蚕的饲料是桑叶,如果没有桑叶也可用莴笋叶代替,但切不可喂养一段时间的桑叶后改为莴苣叶。
投喂食物:小蚕孵出后2-3小时便需要进食,需要及时投喂食物。桑叶不能水洗后直接投喂,每天可在清晨、中午、傍晚和睡前进行投喂。
清除蚕沙:蚕沙中混有蚕粪和食物残渣,不及时清理会引发疾病。为了避免小蚕丢失,1龄蚕无需清除蚕沙。2~3龄每天除沙两次,4~5龄每日除沙1~2次。
管理病蚕:若在蚕盒中发现病蚕或死蚕,需要及时进行清理并除沙,更换饲料盒。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材简析】
本节课基于第一课学生对蚕卵的认识,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认识更多动物的卵。本课包括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以及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两个主体活动,了解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的能力,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
教材的“聚焦”环节以学生对蚕和蚕卵的认识为基础,直接告诉学生许多动物都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事实,由此引发学生对更多动物卵的关注,并将研究的话题聚焦到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观察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形态特征”,意在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动物的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分类的方法去认识纷繁复杂的卵的世界。教科书提供了六种常见动物和它们的卵,要求学生确定一个标准给卵分类,给出的范例是依据“卵是否有硬壳”。学生还可以依据卵的大小、颜色、卵是独立存在的还是聚集在一起的等不同的标准给卵分类。第二个活动是“观察鸡蛋的内容结构”。从画头脑中鸡蛋内部结构到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再到生熟鸡蛋的比较,一步步引领学生梳理和完善鸡蛋结构的已有认知,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词汇描述鸡蛋的结构,并能准确指认各部分结构。
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是在前面观察鸡蛋的探究活动基础上展开的。第一个问题“推测鸡蛋各部分有什么作用?”主要引领学生认识卵壳、卵白、卵黄和气室在卵孵化过程中的作用。第二个问题“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不一定要求学生一定会使用胚盘这个词汇,但需要学生能指出胚盘所在的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它的样子与同学交流。
拓展部分与本课教学内容联系不大,但“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是前一课“蚕卵变化”观察的延续,更是整个单元的重要学习任务。所以,教材这一阶段性的提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的意识和习惯。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蚕卵。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蚕卵一定还见过不少其他动物的卵。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鸡卵,也就是鸡蛋。此外鹌鹑的卵(鹌鹑蛋)、鸭卵(鸭蛋)等许多鸟类的卵大部分学生都不陌生,不少学生还见过蛇卵、乌龟卵、青蛙卵、鱼卵等,但是他们对卵的熟悉更多的是停留在“食物”上。对于动物的卵多种多样,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动物为什么要产卵,它对动物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等等问题学生们可能从没有思考过,更没有研究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知道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外部形态,有些有外壳,但内部结构相似。
3.知道鸡卵有卵壳、卵黄、卵白、气室等结构以及他们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比较不同动物卵的外部形态特征,给卵分类。
2.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1.基于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的好奇心,表现出对动物卵的探究兴趣。
2.课后继续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感受长期观察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了解和观察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卵,感受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命的神奇,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动物卵的特征,给卵分类以及观察、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难点:根据鸡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卵、鹌鹑蛋等常见动物卵, PPT等。
学生准备:生、熟鸡蛋各一枚、放大镜,培养皿等。
【教学过程】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蚕是通过什么繁殖后代的?(预设:蚕卵)
2.出示PPT,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通过卵来繁殖后代的呢?(预设:鸡、乌龟、鸽子……)
3.揭示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板贴)
探究:不同动物卵的结构和功能(预设32分钟)
[材料准备:熟鸡蛋、生鸡蛋、放大镜、培养皿等每组一份,蚕卵、鹌鹑蛋、动物卵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一:观察和交流不同动物卵的相同和不同(预设5分钟)
1.PPT出示生活中常见动物和它们的卵,提问: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建议引导学生用“**卵和**卵比较,相同的地方是……,不同的地方是……”句式作答)
2.师生交流小结:各种动物卵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二:根据特征给动物卵分类(预设7分钟)
1.PPT出示鱼卵等5张动物卵图片,提问:你能根据某一个特征,给下面的卵分类吗?
2.同桌讨论后集体进行交流梳理。(建议重点关注学生各种分类的依据,只要合理都可,若学生没有提到外壳,可引导:如果根据有没有外壳,可以怎么给卵分类呢?)
活动三: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预设12分钟)
出示鸡蛋,提问:它里面是什么样呢? (学生简单交流)
完成活动手册中“我印象中的鸡蛋”(内部)画图。
3.简单展示一二个学生画图作品,引入:鸡蛋内部到底是什么样?最好的办法是我们亲自观察一下。
4.PPT出示观察鸡蛋内部结构活动要求,小组开展观察,完成活动手册“我观察到的鸡蛋”画图。
5.交流梳理,适时出示PPT鸡蛋内部结构图进行小结。
6.学生完善自己活动手册鸡蛋内部,补充标注。
活动四:交流和推测鸡蛋各结构的功能(预设8分钟)
1.提问:鸡蛋的这些结构,分别有哪些作用和功能呢?
2.交流梳理,并适时出示PPT鸡蛋内部各部分作用图进行小结。
4.出示PPT,提问: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学生可再次用放大镜观察蛋黄上的“小眼睛”。)
5.小结:鸡蛋的卵黄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小白点,这就是胚盘。它是生命的开端,小鸡就是由胚盘中的受精卵发育来的。
拓展与指导(预设5分钟)
1.提问:今天我们重点观察了鸡蛋等其他卵,你们前几天的蚕卵发生变化了吗?(学生简单交流)
2.小结: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如果孵化出小蚕了,就选择1-2条蚕做好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比如可与一元硬币等物体比较,观察它每天长大了多少,有什么行为等,这些记录可及时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机动指导完成作业题。
【板书设计】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很多动物用卵繁殖 —— 一些有壳 一些没壳
154876515875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3810177800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用画图的形式描述自己印象中的鸡蛋和观察到的鸡蛋。二是学生课后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并准确记录观察时间和蚕的样子。
画鸡蛋的内部结构可以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科学记录,学生的图画要关注是否是真实看到的,是否抓住了主要特征。关于对蚕生长变化的记录,要坚持每天观察,观察记录的一定是同一条蚕的信息。蚕的样子,可画出或写出观察到的新变化。
【作业设计】
1.下面有卵壳的是( C )。
A.青蛙卵 B.蚂蚁卵 C.鸽子卵
2.选词填空。
748665207645卵壳 气室 卵白 卵黄 胚
卵壳 气室 卵白 卵黄 胚
鸡蛋的最外面的是( 卵壳 ),里面有一层薄薄的卵壳膜,相当于穿了保护外套。鸡蛋内部的( 卵白 )和( 卵黄 )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蛋黄上的小白点是( 胚 ),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小鸡。在发育过程中,( 气室 )能提供一定的空气。
3.蚕长大了
【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一节课的延续。从第一课开始学生就开展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的饲养,蚕幼虫的身体结构与蚕卵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本节课要对四龄的蚕进行观察,研究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行为特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为五龄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聚焦板块通过一张蚕的幼虫图片,将内容聚焦在现阶段幼虫的形态特点上来,学生不难发现蚕的身体结构已经与蚕卵时期大不相同了。通过回顾刚孵化时蚁蚕的形态,明确本课的研究内容,即蚕幼虫的外部形态以及幼虫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活动现象。
探索板块主要有两个学生活动。一是观察蚕房中的蚕,了解蚕的生命活动现象,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蚕的幼虫是在不断生长的,颜色由黑变灰再变白,身体变长变粗等,通过蚕房中桑叶、粪便、蚕丝等的发现了解到幼虫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并提示观察时不要用手触摸蚕。二是观察蚕的身体结构,利用放大镜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各个部位的具体特征,通过观察幼虫的行为了解各部位对应的功能特点。这两个活动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更希望能用文字和图画进行记录。
研讨活动板块,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蚕在生长过程中一系列身体及行为活动的变化,感受蚕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并了解在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拓展板块引领学生继续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并做好相应准备。如进入五龄期的蚕将要吐丝结茧,需对蚕的“家”进行改造等。
蚕一生的观察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活动,许多观察记录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本课教学通过引领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这一段时间发现的蚕的生长、发育以及饮食、运动等行为的新变化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后已经开始了蚕的饲养活动,有的学生可能在以前就已经有了蚕的饲养经验,对于蚕的形态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蚕的幼虫的身体逐渐由黑变白,变长变粗等),但没有系统地观察过蚕的身体结构,对各部位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功能还不熟悉,对观察到的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长期的饲养观察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坚持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蚕的幼虫身体逐渐长大,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 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 描述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孔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 会养蚕,能够经历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能用文字和画图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2. 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养蚕活动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 能够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 能够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能体会到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 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难点: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坚持长期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玻璃片、棉签、放大镜、PPT等。
学生准备: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小组蚕的幼虫的生长变化图片,小组记录]
1.PPT出示各小组蚕的生长变化图、观察日记、记录表等。提问:我们已经饲养了一段时间的蚕, 哪个小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作为“小蚕农”的经验?(预设:学生分享交流收获和遇到的问题,表扬观察记录细致的小组或同学)
2. PPT出示几张不同时期的蚕的幼虫的图片。提问: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