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的阅读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入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表达。
2.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但有些时候记叙的某些要素可以省去一些,因为这些要素不需作者交待读者就明白。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记叙分为概括叙述和详细叙述。
4.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5.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如《雨中登泰山》。运用此种方法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必须安排好顺序,不能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笔墨。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如《祝福》对祥林嫂一生的描写就是用倒叙手法开头的;倒叙的另一种情况是,提到前面叙述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是某个精彩的片断,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写到开头叙述的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就是采用这样的倒叙。
总之,无论是“因果倒置法”、“后事前提法”,还是“回忆法”,都是为了制造悬念,抓住读者;或是为了突出人物,表现主题;或是为了结构变化,形式翻新。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如《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了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断,用来反衬成年的闰土,以深化形象;《包身工》中也插入了“包身工”的来源和资本家雇佣包身工的原因以及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这样两段插叙。
在运用插叙时应注意:1、插叙是为鲜明地表达文章中心服务的,切不可为了追求形式的新奇而“节外生枝”;2、插叙不宜过于频繁;插叙的内容,一般来说是主要情节的陪衬、补充,不能喧宾夺主;3、插叙在文字上应该有明显的标志;4、莫把人物直接讲述往事误为插叙。
补叙,在主要或重点情节叙述后,对其有关情况进行补充性叙述的写法。此种写法不但使前述情节得到充实,而且可使记叙进程曲折有致。如《藤野先生》中即补叙了某个日本学生出布告在“漏”字旁边加圈这一细节。
6.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种亲切感和真实感。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有时单独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叙述,有时两种人称交叉使用。
7.记叙的中心和详略
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记叙的详略即详写略写,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8.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9.散文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杂文等。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这里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五四时期,曾有“美文”“小品文”和“随笔”之称;当代又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
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先说内容。作者不论是述说人生,还是描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既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美质的发现,也是作者感情激荡、神思飞扬的心灵体验过程。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
这种感悟的特点,首先是它体现着作者的个性。也就是说,作者披襟剖心,真诚道白,让读者从文中见出作者本人的经历、个性、趣味、爱好、志向、学识、修养……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暖冬日照下的地形地势、积雪的山、清明的水……作者是“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他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外来人”“客居者”新鲜、独特、丰富的感受(或许这种感受是济南本地人习以为常的,以至于感受力“钝化”了)。
其次,作者的感悟包含或暗示着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体验。因此,作者的感悟要保持个体的真实性,又不陷于个人心灵的“狭隘”圈子,而寻求与读者心灵的直接、广泛的沟通,以期获得读者的共鸣。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描写作者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段生活,表现一个普通的日本教师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经历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转折。读者既能读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异邦师长的深情,也能看到中国人作为弱国子民备受异族人的欺侮的悲惨现实。
再说形式。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社会风云的一角,写名士凡人的一些片段事迹,抒写一缕情思,传达某种趣味。有人说散文姓“散”,“散”就是散淡散漫、自由灵活。这种自由灵活,表现为在服从内容需要的前提下,写法不拘一格,任意起止,“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我们读过鲁迅、朱自清、冰心的散文,它们无一不是精思巧构、自然顺畅而又奇妙独异之作。因为作者对所写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得以实现。
如细致探究,具体情况又各显不同。就结构而言,千变万化,文无定法。有的比较讲究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如朱自清的《春》;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就笔法而言,细小处落笔,诗意盎然。散文作家的笔墨,总是在对人物事件的细微处、局部的精描细绘处见出精彩的。如朱自清的《背影》抓住父亲背影这一细节大做文章,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不厌其烦地写来。正因为有这样的精描细绘,后面的“我的眼泪又来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样的抒情语句才有出处,才落到实处。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怀,其中对“像一条瀑布”的“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藤萝景况描写细致生动,淋漓尽致,占据了大量篇幅,分外引人注目。这些描写是抒情的起点或依托,是情思遐想得以飞动飘扬的缘由,是作者由小见大、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深刻哲理的基础。有人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这诗意就从这种精描细绘中来。
就语言而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看看这样的句子: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虽然平白如话,但写得很动情,很有韵味,有一种自然流动.的节奏。有时作者也特意锤炼一些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分外引人关注,如冯骥才的《珍珠鸟》最后写道: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另外,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作者经常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现出文学语言的精彩,
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春》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其中有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有文采,有气势,有感情,像诗一样美。
这些内容上的意味、情致和形式上的变化、创新,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实践,通过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的体认,通过多多接触各种不同的散文作品,多多磨炼我们的感受力、想像力、理解力、悟性,才能体会得到,才能体会得深透。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这既道出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又道出了散文欣赏的特点。
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数散文作为“记叙文”教学。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选材自由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这种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阅读散文,要仔细体会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获得启迪和美感。
散文形式的特点,在叙述方式上,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个人抒情为主;在艺术表现上,往往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或侧而暗示;在结构和行文上,追求自然的节奏。阅读散文,要从语言文字中体味出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
10.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使儿童受到教育。童话的篇幅较长,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形象丰满。童话可分两种,一种与寓言相近,另一种与小说相近。童话语言应适合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
童话的寓意往往通过具体形象显示。作者塑造真、善、美的形象,并赞扬、歌颂他们;刻画假、恶、丑的形象,并批判、鞭挞他们。
童话及其特点
童话是口头文学和儿童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按人物形象划分,可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三种。本课属于常人体童话,是以描写通常人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夸张为主要手段,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奇特的幻想性和强烈的夸张性,幻想是想象的一种,其中幻想性是童话的根本特征。但是这种幻想从根本上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是将生活的本质方面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集中、概括、提炼、升华,给以折光的反映。这种幻想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情节虽然离奇可笑,但必须使人感到合乎情理。重要特征是夸张。这种夸张是将事物引向极端,给人强烈深刻的印象。
童话A.B.C
童话(A)
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是根据儿童的特点,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运用夸张手法编写的故事。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采取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我国有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严文井的《南南和胡子伯伯》……世界著名的有丹麦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德国格林兄弟《儿童家庭童话集》等名著。
童话(B)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它以儿童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往往把自然界“社会化”,把社会生活“童话化”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童话(C)
童话大致分四类:
1.拟人化的童话。将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童话中的人物。
2.人物童话。是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3.超人化的童话。即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属于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的形象,如神仙妖魔或者把某些抽象概念人格化。
4.知识童话。也就是科学童话。以严格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据,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科学发展的未来远景,用童话故事表现出来,以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
11.新闻
新闻是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国内外消息的一种叙事文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图片、现场采访等多种形式。狭义的新闻与“消息”同义。
12.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可以虚构,小说中的“我”并不一定是作者本人。
小说的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1)人物形象:①塑造人物的典型性;②塑造人物方法的多样性:a.概括介绍,形象描绘;b.
外貌、心理描写,行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c.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d。细节描写
(2)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3)环境描写:①社会环境:为了交代时代背景;②自然环境: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1.中考现代文阅读重点
中考的重点之一是记叙文、散文基础知识;其次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也十分重要。整体感知包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文章线索的把握,对文章思路的了解。再次是对于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和分析。对于基本课文要能够了解其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能够分析段落中层次的安排,要能够找出并分析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表达作用。最后是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能够通过分析其描写方法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理解其对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
2.现代文阅读训练要点及难点
紧扣“大纲”,中考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较熟练地利用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文,具体表现在:
(1)弄清记叙文的六个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搞清楚记叙文的六个要素。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阅读中,只有迅速地把握住这六个要素,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当然,在有的记叙文中,由于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所以也可以省略。
(2)了解记叙的线索。主要包括时空转移、人物或场景的变化、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等。
明暗双线
所谓明线暗线,是指作品中有一条呈现于情节发展表面的线索,又有一条伴随着明线但却是隐藏在情节发展内部的线索。如《药》以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小栓服药无效而死为明线;以夏瑜的故事为暗线。最后华大妈和夏四奶奶分别给儿子上坟,不期而遇,则使两条线交织在一起。
以感情为线索
《记念刘和珍君》就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以人为线索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里的“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就是这样一个“线索人物”。在这篇作品中,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从这个“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中反映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切都经过“小伙计”眼光的折射,通过他的叙述,完成了对孔乙己性格的塑造
以题眼为线索
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记录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历史镜头,就是用题眼“深情”作为线索;再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也是用反复出现在标题上的这句话来明确全文的线索
以物为线索
一种是以具体的与情节关系重大的物品为线索。
莫伯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的。小说以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说项链这一线索,精心构思,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另一种是以象征性的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袁鹰的《井岗翠竹》就是用竹子象征井岗山人和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全文就是通过井岗翠竹把全文的内容穿结起来的。巴金的《灯》也是如此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就是以“寻找和运送特效药”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3)明确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事件都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就叫顺叙。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另一种是提到前面叙述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的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继续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事情的叙述叫插叙。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另一种插叙是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了解记叙的顺序,对理解记叙文的内容,学习记叙文的写作,都是有好处的。
理解记叙的中心和详略的关系。记叙文的内容并不是散漫无序的。在一篇文章中,它们往往都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这个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对生活的看法。在记叙文中,中心意思的表达,不以论说的方式直接说明,而是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反过来说,构成记叙文内容的具体材料,也都是作者围绕中心意思筛选和组织的。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记叙的详略,在阅读中要注意分辨哪些材料是主要的,哪些材料是次要的。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详写和略写要配合得当,才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能分辨出文中使用的不同表达方式。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断贯串起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对人物、事情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人微的描绘与刻画。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到这些,对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都会有很大作用。
能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能概括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能够准确分析其结构,划分其层次,归纳其段意,总结其中心思想。
明确、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
能够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应用。
明确散文形散神聚,通常都有一条明显的线索贯穿全文的特点。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所以对记叙文的阅读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考点主要包括:
(一)整体感知文章或语段(以下统称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
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有表述、判断、选择等。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根据题材内容,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的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沦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文章,归纳主题,属于分析、概括、综合的表述能力的考查。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对比阅读、文章阅读,题型有表述、判断、选择等。
(三)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
1.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3.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4.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既要求宏观上整体把握文章,又要有具体而微的细致分析,常见的考查方式有:表述、填空、判断、选择等。
(四)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包括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各种修辞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等。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常见的考查有:辨析词语、选词填空;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和作用。题型一'般有选择、填空、简答等。
(五)此外记叙文中,记叙的线索、要素,记叙的详略,过渡、照应等也是考题中常常涉及到的。
这部分内容是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常见的考查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简答。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近几年来考试改革的深入,今后语文考试会出现主观性试题、开放型试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答题中有所创建。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股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阅读理解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阅读文章
这是阅读理解的主要步骤。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三)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
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 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例如:题上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上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
(四)按题目要求回头有重点再看原文
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渎,很快能找到答案。
(五)答题
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记叙文学法指导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重点谈一下记叙文、小说、散文的阅读。
一、关于记叙文: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要素
一般具备以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结构
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叙文的记叙方式
记叙方式主要有三种:顺序、倒序、插叙。
a.顺序,按事物发生、发展、结果的顺序来写。
b.倒序,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
c.插叙,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事情或片段,已使读者有更全面地了解,插叙以后再接着原线继续叙述。
(1)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指作者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b.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之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始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记叙文常见的线索有六种:物线(具体的实物)、事线、人线、地线(地点)、时线(时间 )及感情线等。文章的线索在记叙语言中往往是有标志的,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5、记叙的详略:阅读记叙文要注意详略。
6、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案写作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及借物抒情、写景抒情的记叙文等。
二、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
阅读分析记叙文是在了解记叙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会整体把握,全面分析
首先,要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其次,要正确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一要掌握记叙文段落结构组织构造的方法;二要把握记叙文中,对材料的详略处理;三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及它的过渡和照应。第三,要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段意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内容概括法、具体描述法及提取中心法等。第四,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五,要善于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记叙文的中心、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等。如 记叙文的中心就是对写人、叙事、写景状等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提炼文章的中思想可以从分析题目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开篇及分析文章结尾、分析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特别是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阅读分析是不可忽视。
2、要掌握理解重要词语特定(深层)含义的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联系上下文,领悟深层含义;b.联系文章的立意、来理解词语的含义;c.多方面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
3、会分析语段
4、首先,要划分与短的内部层次,划分段落内部的层次,要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内部的层次;二时是自然段内部的层次。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a.按时间、空间的结构来划分;b.按人物、情景的变化来划分;c.按空间顺序来划分;d.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其次,要回概括语段的内容。概括内容要抓住语段的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三、小说的阅读分析
小说是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阅读分析小说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特点,了解反映的社会生活。2、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人物性格通过故事情节发展而展示出来。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的考点:1、小说的三基本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如概括介绍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和对话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3、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4、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5、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包括明线、暗线。6、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7、小说的层次和结构、中心和语言。8、小说人物形象的评析等。
四、散文的阅读分析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与象征。想象和联想都是形象思维,两者的区别是:想象是无中生有,联想是由此及彼。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艺术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读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要注意把握其象征意义,找准本体和象征体的相似点。要注意的是,象征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不同于比喻,比喻属修辞格。阅读散文主要从以下入手:
1、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2、分析散文的意境及已经开拓的过程。
3、分析散文的哲理。分析散文的哲理首先要抓住文章的警语来分析;其次要从散文的形象入手,因为有些散文的哲理思想是渗透在对象的描述中的,所以我们要抓住文章中形象的特点。
4、分析散文的感情及语言特色。
※记叙文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议论文的阅读
引入:1、议论文的特点: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议论文的分类:
立论——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驳论——批驳错误观点,然后确立其正确观点。
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类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把握中心论点
1、从题目入手 ①题目即为观点。②有的题目是论题,从文中找出直接回答这个论题的语句,就能把握论点。
2、从文中运用的论据推断出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即抓住文中所运用的事实或道理论据用来证明什么,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也能把握论点。
3、捕捉文章的“中心句”。根据论点常见位置[一般在篇首或篇末,也有在篇中的]来寻找。 [篇首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审视开头是不是中心论点,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才可确认。[篇末举不同类型的例子或讲道理后,进而总结。] 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
4、借助理清论证思路来把握论点。要很好地研究文章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 先分析、后归纳的结构,论点常出现在篇末;总、分、总结构,论点一般是在开头。[先分析、后归纳] [总分总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审察论题。通过阅读明确文章的论题是什么,对文章的论题还是能把握的,然后在这一论题中作者的看法、主张是什么,这样一来作者的观点就会比较明确。论点:论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确的判断]
6、有的文章中心论点在中间提出。放在文中的这种文章,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读后感一类文章,好采取此种方法。
※不管放在何处,只要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如:《怀疑与学问》中: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要明确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分析避免论点以偏盖全,而提出的分论点的作用 答:使本文的论证更加绝对、周密,避免了绝对化和片面化。注:论点和分论点的区别→1、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时,忌以偏盖全。2、分析两者关系时,要抓住关键词补充说明,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①分析论证方法 ②不同论证方法产生的不同作用 ③如何辨析主要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论点。 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有力地驳倒错误言论或证明中心论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警句等证明论点 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论点。
作者更有力地提出或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用反向事例或事理对比说明论点。用正反两方面的道理或事实通过对比来论证。突出文章的论点
④比喻论证:——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用比喻的方式来证明论点。
它使语言形象生动,它通俗易懂地论证了……[论点]
①明确论据类型 ②不同论据的不同作用
1、道理论据:深刻而有力地证明了……
[如果是警句,则说它具有警策作用,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事实论据:确凿而准确地证明了……
2、文中提及多个事例,是否过多。例:《谈骨气》析:考虑这个问题,往往从人物的所处年代、国籍、身份来考虑的。①、朝代是否相同,从古至今。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③、提及几个人物分别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①②点体现了典型性,更具有说服力。③点体现了普遍性。]
如果几个事例分开分段来写,则要考虑看是否是因为“由身居高位的人讲到生活中的普通人”[或相反]
3、概括论据的答式→谁+做什么事+结果怎样 归纳时,要突出论证论点的一面
总之,要揭示论点与论据,也即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看论据是否能成为论点存在的充足理由。
※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论证结构
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论证结构: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
总分式——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
先总再分后总
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
分析段落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注意: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认知。
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
品位议论文语言
1、议论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2、全文论述严密准确,仍用了类似“可能”这样的词。
3、用了几组排比句,其作用是:突出强调了……[紧扣文中的意思,提炼出主要观点]
用了几组比喻句,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4、用排比段开头:使语言更优美
议论文开头的几种特点及其作用
1、举事例[寓言故事、对比论证……引入] 以此引出论点,更有吸引力
※注:它的表达方式为 记叙 。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特点]:概括性文字
2、以设问引入 :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再从分析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以设问开头,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3、引用诗歌、名人名言 : 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更加突出论证中心
作用:1、引入 2、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
共同目的:1、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从分析后得出中心论点。
另外,也有是 在开头举了反面例子后加以否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论点。
要注意段、句的开头的标志性词语。
分段时的技巧——寻找标志性词语如:由此、可见、当然
标志着出现对比论证的词语。如:相反
考虑文章话语、顺序可否调换
文章的内在逻辑顺序 2、前后呼应
十一、引号作用
1、特定称谓 2、引用 3、特指 4、表肯定 5、表否定 6、表强调 7、表讽刺
十二、铺垫、伏笔的作用:
使下文情节展开更顺畅,不突兀[常出现在记叙文、小说中,在议论文中少见]
十三、驳论文中,后面的话驳斥前面的话的作用:
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语言更警策有力。
十四、关于驳论文:
批驳对方的三个突破口:
①直接驳论点。例:《有钱就幸福吗?》《严师未必出高徒》
②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③通过驳倒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例《驳“金钱万能”》
驳论文的一般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先提出对方的错误观点“……” 举例论证分析和道理论证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树立了批驳的靶子 批驳错误观点
十五、注意文章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
议论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现手段,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特别是杂文一类。如某些例证要用到描写,讲清事实要用到叙述,讲明写作缘由和一些事物的特点等要用到说明,而爱憎喜恶等感情的抒发,则要用到抒情。注意阅读这些成分,可帮助你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问题的实质。
十六、指代性词语的具体意思在上下文里找。
如:这…… 这个意义……
议论文的阅读
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并有扩大的趋势。如:2000年河北省试题的议论文阅读《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中的第6题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第7题"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这两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体现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它们考查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和知识积累,可以说显示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试题的灵活性会越来越大,按旧的复习方法也许不可靠了。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沦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假如做议论文的阅读题,答出“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一类的说明方法来,就不够规范。那么,有关议论文有哪些知识点呢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沦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四、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⑦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五、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六、议论文的语言:有如下特点——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做议论文的阅读题,
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淡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沦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淡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 “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六、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议论文阅读点拨
一、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正确、鲜明)
1、三要素 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
论证 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2、三要素的关系:
论据 证明、 被证明 论点
论证
二、关于论点: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如:《怀疑与学问》中
分论点①: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
分论点②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找准论点:论点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陈述。有些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如《谈骨气》在一开头就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的文章中心论点在中间提出,如《想和做》。有的文章中心论点在篇末。也有文章对论点表述不集中,需要自己去概括。
三、论据:
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
论据的种类
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四、关于论证:
①举例论证:用有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引用论证:引用经典、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来证明。
论证方法 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对比,在对比中论证。
④比喻论证:用比喻来证明论点。
⑤道理论证:平白的讲解来证明论点。
五、关于论证结构:
论证结构一般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引论) (本论) (结论)
六、关于论证方式:
①立论:在论证中逐步树立自己的论点。
论证方式
②驳论:在论证中以反驳对方观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
七、关于驳论文:
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类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①直接驳论点。
批驳对方的 ②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
三个突破口
③通过驳倒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八、议论问语言: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例子:
要不耻下问
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人们知道这件事后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像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他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一样拜能者为师。孔子也曾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议论文解题思路与技巧:
做议论文的阅读题,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谈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再推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六、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说明文的阅读
考点精析:
说明文的阅读,从2000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一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
明顺序有: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如200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试题的说明语段是《西部地区》,其中的第5题是"你从第二段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在西部大开发中,你认为恩施州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有哪些 ”在答题的同时,一方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为本地建设出谋划策,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个开放性试题出得非常有新意。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诲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官: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这里入手。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耍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耍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厂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说明文学法指导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可把说明文分成三大类:
1、实用性说明文 。如说明书之类。
2、阐述性科技说明文。主要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
3、文艺性说明文,也称科技小品。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它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它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1、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先具有说明性的特点。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的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也可以用其它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议论、抒情等。
2、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然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直接的、集中的。
3、科学性。说明文是一项人们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如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4、通俗性。说明文是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的,要是大多数人易于接受,文章必须通俗。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常见的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说明文常见的形式有:1、总(概说) 分(具体)式2、总(概说) 分(具体) 总(概说)式3、分(具体) 总(概说)4、并列式 5、递进式。
说明文的考试点主要有: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的理解;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说明文阅读的难点在于:1、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2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的准确评价;3、下定义与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的区别;
4、事理说明文与说理散文的区别。
※说明文解题思路与技巧: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的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解答指导
开放型试题已进入中考阅读测试卷中,这是中考改革试题“稳中求变”的“变”的方面。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的多元化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不追求一种解题思路和唯一答案,注意肯定学生的创见,使答案的界定有一个合理的自由度,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技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掌握开放型试题解答方法。
祛除畏难,确立自信。
一见阅读理解就怕,一见陌生题就回避,要么就连自己也不知所云地胡写一通,这是课外阅读题解答的最大心理障碍。要解答好这类题,必须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学习观。其实有的阅读文章虽然陌生,只要祛除畏难,确立自信,认真揣摩,是不难解答的。如:
阅读《陋室铭》第一段,改写下边句子中画线部分,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和写陋室环境的一句同样的修辞格。
原句: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江河中的片片帆影,像一首诗,又像一幅画。
这题属“设例改写类”。首先明确要改的是句子中画线部分,并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和写陋室环境的一句同样的修辞格。认真搜索,不难找出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再进一步分析得出:此句用的是“对偶”修辞格。这样,题目是要求我们把画线句改成和上一句对偶的句子。画线句中的“江河”与“山间”相对,“帆影”和“炊烟”相对,“片片”和“袅袅”相对。“像诗像画”和“如丝如缕”相对,这样,就把画线句改成“江河帆影片片,像诗像画”以和“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构成“对偶”修辞格。
善用积累,巧取信息。
背诵名言名句和名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既是“大纲”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更是为现在的写作和将来的运用储备更多的语言精华。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语言材料积累”的考查。这类考查除体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上的默写外,还出现在如下的开放型试题上。
阅读《无翼鸟的联想》,默写古诗词中字面上含有“鸟”字的词句,并注明作者或标题(不限课文)
这题属“筛选提取类”。学生平时背诵积累了许多古诗词,现在要从记忆的仓库里取出的是“带鸟字的诗句”,这就有一个“回忆再现,巧取筛选”的过程。学过的诗句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等就有许多。
认真阅读,仔细揣摩。
认真阅读,深入分析,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与必备素质。大凡粗心的学生往往是与正确的答案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而怅叹不已。我们要防止出现那种不仔细阅读,而只从选文中支离破碎的寻找答案的做法。如:阅读《骆驼赋》,根据本文内容,请你为范介民写一份“个人简介”。
这题属于“提炼表述类”。文章没有系统介绍范介民,而把他的有关事迹穿插在整篇文章的记叙、描写之中。现在要为范介民写“个人简介”,首先要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思考“简介”的一般要点,诸如: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主要事迹等,然后在文中搜索检择,提炼取舍。
合理想象,自然联想。
小说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有一篇题为《窗》的小说,大致内容是:某医院狭窄的病房里,住着两位重病人,一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他每天为病友讲述“窗外的景色”,这全凭想象编出来的,他所以这样做是想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表现了临终前仍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不靠窗口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的一切。他突然想到: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一天晚上,靠窗口的病人停止了呼吸,医护人员按另一位病人的要求把他挪到窗口的那张病床上去,当医务人员刚一离开病房,这位病人就挣扎着支起身子,气喘吁吁的探头朝窗口望去。
小说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试题是这样设计的:“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根据人物和小说情节,发挥想象,用两三句话续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题属“续写补写类”。“窗”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由窗外引起的故事恰如洞悉人们内心世界的“窗口”。当这位急不可待想临窗观景的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一定思绪万千,他会想到些什么呢?
他会想到原来那位靠窗病人为他讲述“窗外美景”的用意,也会想到那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给别人带来快乐的靠窗病人关心同志,为他人着想,不让人寂寞的善良心意,当然也会为自己的自私心理感到惭愧。认真阅读了小说,仔细揣摩了文章作者的用意,这样的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5.思维发散,聚合筛选。
有一篇题为《夹竹桃》的文章。其中第四段是:
我幻想这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题目要求:文章第④自然段从“我幻想它是地图”到最后末尾的描述充分展现了作者丰富奇妙的联想和想象。试以“风雨中河边悬崖上的一棵树”作三种以上的联想和想象,再仿照这节文字的句式作描述。
这题属模拟仿写类。是一道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而又无法有一种统一答案的题。联想和想象时切不能忘记借鉴参照《夹竹桃》中这段文字。这里试作一仿写:
我幻想它是一位慈爱的老母亲,我见她顶着风迎着雨,伫立在悬崖上,仿佛在盼望着远航儿子的平安归来;我幻想它是一位无畏的勇士,我见他用手抹去满脸的雨水,面对着滔滔的河水,振臂喊道:“不管怎样,我也要过河去。”我幻想它是一位善良的长者,我见他在风狂雨骤之时,总是坚持守在悬崖上,为迷路的跋涉者指路导向。
要提高解答这类开放型试题的能力,应在发散思维的同时,进行聚合筛选,即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中考考题对归纳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⑴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概括能力的考查。⑵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这是阐释能力的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还要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写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