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共2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共2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0 17:42:57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三要素:



②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有的见解和主张。
③论点的特征:一般是非常明确的判断句(包括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或肯定的陈述句,标志是有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

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式有




⑥论证的方式有

两种。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斥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知识回顾
论点
论据
论证
论据
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立论
驳论
立论
驳论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怡情
练达
枝节
统筹
傅彩
狡黠
学究
诘难
咀嚼
涉猎
聪颖
滞碍
提炼
蒸馏
阐证
要诀
文采藻饰
高谈阔论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诸如此类
孜孜不倦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劝诫
开卷有益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cūn
马南邨
liè
kuò
jiáo
zhū
juàn
jiáo
yǐng
liàn

jué

1、名家名作及背景资料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马克思曾誉之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出身官僚家庭,曾当过律师和议员。晚间被国会弹劾去职,此后专心从事学术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有《新工具论》《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设计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对自己的晚辈进行教诲,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书时有好处的。
新知讲解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谈读书》围绕
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
、读书
的和
、读书的
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不求甚解》通过对“
”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
”的含义,树立正确的
,选择正确的

(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②从论证方式来看,《谈读书》是
文,《不求甚解》是
文。③勾画文中表述观点或能引发你思考的语句,以旁批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悟。
1、阅读《短文两篇》思考完成:
读书
目的
态度
方法
价值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读书态度
读书方法
立论
驳论
(二)合作共研
思考交流:
1、在《谈读书》中,作者认为读书的好处有哪些?
2、在《谈读书》中,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3、梳理《谈读书》作者的行文思路(分三层或四层)。
4、《谈读书》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有什么作用?(“中考链接”)
怡情、傅彩、长才
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全凭观察得之”。
特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例句: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把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把读书学习比作“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可以“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可以“补天然之不足”,这样使语言表达具体形象,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中考链接
(一)比喻论证
特点: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论证论点。
作用:将……和……加以比较(填论据),突出了(强调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
(二)对比论证
例句: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对比论证,突出读书的正确目的:用书,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中得到的。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1、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比喻论证,把请人代读取的摘要比作蒸馏水,味同嚼蜡,论证不是所有的书都可请人代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代读”使读者获得的读书价值与乐趣降低。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读书可以弥补才智上的缺陷,就像身体百病可以通过相宜的运动除去一样,更易与读者理解这个观点。
拓展延伸
将下面这段话仿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排比句,例证丰富,气势充足,节奏强,富有说服力)的句式进行改写,不用否定句,用肯定句怎么说?
如果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改写:
读数学可使智力集中,读哲学使人善辩,读律师之案卷使人善求同或阐证。
(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使自己的观点更全面,思路更开阔。)
课后达标
1、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
2、背诵《谈读书》
课堂练习:根据意思写词语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形容人十分骄傲自满。

】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

】只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高谈阔论
狂妄自大
开卷有益
不求甚解
板书设计
读书的目的:
塑造人物性格
读书的方法
有怀疑精神:推敲细想
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孜孜不倦
请人代读:只取摘要
读书的作用
弥补精神缺陷
谈读书
怡情、傅彩、长才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
第二课时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等职。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邀,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想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作家及背景介绍
1、默读课文,思考:
《不求甚解》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持什么态度?他举了什么例子?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例。
自学自研
批驳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作者持赞同提倡的态度,他举了诸葛亮读书“独观
其大略”的例子。
合作共研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例。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列举……的例子(概括事例),论证了……的观点(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
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加趣味性,吸引
读者阅读兴趣)。
引用……的话(论据),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
写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不求甚解》行文思路
批驳的观点(树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追根溯源,
提出观点:
(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
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围绕陶渊明的读书方式展开议论。

作者对“不求甚解”含义的认识。
表示虚心
说明读书的方法
⑤反面的例子
⑥正面的例子
举例论证
(读书要虚心)
(读书要有方法)
⑦⑧
对读书“观其大略”的补充说明。
⑤⑥

得出结论: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交流:给课文合理划分段落,归纳大意,并梳理论述思路。
探究: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第二部分(②-⑧):
通过举例子、讲
道理,全面阐释
“不求甚解”的真
正含义,并提倡
虚心的、“不求甚
解”的读书态度。
板书设计
读书要虚心,读书要有方法
1、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异同。
内容:《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潮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异: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在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同: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思考探究
2、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核心观点是“人之オ智但有滞得,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思考探究
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拓展延伸
《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ニ,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
比如我们读《水浒传》会遇到生僻字,不要急于去翻字典;看不懂、记不住的“阵法”也不必去深究,以免影响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
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精神实
质,重视整体理解的把握,不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现在多用于贬义,指对待学习和工作马虎、不认真,不做深入理解。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意,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课后达标
完成课后第五题(P76),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点、难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积累文中经典语句,学习归纳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
《谈读书》
目标导学
谈话导入(议论文知识回顾):
①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②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有的见解和主张。
③论点的特征:一般是非常明确的判断句(包括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或肯定的陈述句,标志是有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
④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⑤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式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⑥论证的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斥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新知探究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自研
阅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怡情
练达
枝节
统筹
傅彩
狡黠
学究
诘难
咀嚼
涉猎
聪颖
滞碍
提炼
蒸馏
阐证
文采藻饰
高谈阔论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诸如此类
孜孜不倦
狂妄自大
要诀
咬文嚼字
劝诫
开卷有益
名家名作及背景资料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马克思曾誉之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出身官僚家庭,曾当过律师和议员。晚间被国会弹劾去职,此后专心从事学术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有《新工具论》《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设计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对自己的晚辈进行教诲,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书时有好处的。
阅读《短文两篇》思考完成: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②从论证方式来看,《谈读书》是立论文,《不求甚解》是驳论文。
③勾画文中表述观点或能引发你思考的语句,以旁批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悟。
交流学习效果。
【再读课文
深入探究】
(二)合作共研
思考交流:
在《谈读书》中,作者认为读书的好处有哪些?
怡情、傅彩、长才
在《谈读书》中,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全凭观察得之”。
梳理《谈读书》的行文思路:根据下面的提示将文章大致分为分四层或三层(见板书)。
读书的目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与经验的关系——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读书的方法——应推敲细思;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读书的作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4、《谈读书》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有什么作用?(见“中考链接”)
中考链接
(一)比喻论证
特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例句: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把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把读书学习比作“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可以“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可以“补天然之不足”,这样使语言表达具体形象,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
特点: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论证论点。
作用:将……和……加以比较(填论据),突出了(强调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
例句: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对比论证,突出读书的正确目的:用书,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中得到的。
(三)学习反馈(适当举例)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比喻论证,把请人代读取的摘要比作蒸馏水,味同嚼蜡,论证不是所有的书都可请人代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代读”使读者获得的读书价值与乐趣降低。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读书可以弥补才智上的缺陷,就像身体百病可以通过相宜的运动除去一样,更易与读者理解这个观点。
四、拓展练习
将下面这段话仿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排比句,例证丰富,气势充足,节奏强,富有说服力)的句式进行改写,不用否定句,用肯定句怎么说?
如果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改写:读数学可使智力集中,读哲学使人善辩,读律师之案卷使人善求同或阐证。
(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使自己的观点更全面,思路更开阔。)
五、课后达标
1、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建构言语经验。)
2、背诵《谈读书》
教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有怀疑精神:推敲细想

读书的方法
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孜孜不倦

请人代读:只取摘要

塑造人物性格
读书的作用
弥补精神缺陷
第二课时
《不求甚解》
导入
根据意思写词语。
新授
自学自研
1、作家及背景介绍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等职。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邀,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想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合作共研
默读课文,思考:
1、《不求甚解》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持什么态度?他举了什么例子?
作者持赞同提倡的态度,他举了诸葛亮读书“独观
其大略”的例子。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例。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答题格式)
列举……的例子(概括事例),论证了……的观点(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加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引用……的话(论据),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4、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根据课文行文思路给课文合理划分段落,归纳大意,并梳理论述思路(见上图)
思考探究
1、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异同。(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两篇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分析其写作方式上的异同。)
内容:《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潮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异: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在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同;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把握观点和论述方式。)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②人之オ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核心观点是“人之オ智但有滞得,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拓展延伸
《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调动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
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ニ?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比如我们读《水浒传》会遇到生僻字,不要急于去翻字典;看不懂、记不住的“阵法”也不必去深究,以免影响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
四、课后达标
完成课后第五题: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摘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水天同译《论学问》
书有供人尝之者,有供人吞食者,亦有不多之书为供人咀嚼与消化者;易言之,书有仅须部分读之者,有仅须涉猎然无须细玩之者,少数书亦有须全读者,而其读则必勤必细,必全神贯注。书甚至可由人代读,读后令作撮要,然此必限于书中之非重要内容,且亦必非重要之书;诚以过滤之书亦犹过滤之水,甚乏味也。
——高健译《说学》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圆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测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书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曹明伦译《谈读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译本的比较,体会《谈读书》王佐良译本独特的风格考来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的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教后反思
板书设计
直接反驳与正面论证
读书要虚心
不求甚解
树靶子
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
读书要有方法
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