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 5 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古代非洲文明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
掌握了冶铁技术。
1、非洲文明的开创者—班图人
一 古代非洲文明
(非洲文明的经济基础)
一、古代非洲文明
2.东非
(1)阿克苏姆王国
②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中国、罗马、波斯、阿克苏姆,是3世纪时世界四大强国。 —基督教作家马尼
③兴盛原因
a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b农业发达、国内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达
c位于红海沿岸,尼罗河上游(交通)
①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2.东非地区
桑给巴尔
蒙巴萨
2)东非沿海地区
摩加迪沙
10—15世纪:
(摩加迪沙)是一个大得没边的城镇。它的居民有很多骆驼和绵羊,他们每天要杀上百头骆驼。它的居民是有能力的商人。这座城市有无与伦比的手工制作的布匹,这些布匹以这个城市命名,被运到远至埃及和其他地区。
——《伊本白图泰游记》
印度波斯中国
非洲
瓷器、纺织品
黄金、象牙和奴隶
阿拉伯商人
一、古代非洲文明
3.南非——大津巴布韦国
4-5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
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
16世纪:逐渐衰落
“津巴布韦”一词筑”或“石头城”。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围墙围成的圆表区域,内有房屋和庭院。围墙高9米,厚约5米,顶部砌着大石块。沿山谷向下延伸,在约24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布着许多石头建筑,包括一座围墙围着的庙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筑物遗迹。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
一、古代非洲文明
4.西非地区
a.黄金丰富
b.控制商路和黄金交易。
c.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①8—15世纪,先后兴起
②经济状况:
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是可以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首都相媲美。——郑家馨《十三一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
一、古代非洲文明
加纳、马里、桑海
3.西非地区
2)马里
①政治:13世纪,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②经济:外贸兴盛;城市繁荣
③文化: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3)桑海
a.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b.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重要力量。
c.文化: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①兴衰:攻灭马里,确立在西非霸主,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衰落。
②统治:
一、古代非洲文明
材料:马里同北非各国进行频繁的贸易,从北方输入高级纺织品、服装和马匹;输出食盐、黄金和奴隶。马里把整个苏丹、摩洛哥和南部阿尔及利亚的黄金和盐的贸易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随着大规模贸易的发展,马里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城市,重要的如廷巴克图、瓦拉塔、迭内、加奥等。在廷巴克图,有外国商人专门的住地,其规模之大,整整占据了一个街区。……
曼萨·穆萨……他从国外请来许多穆斯林学者,修建王宫和清真寺,创办学校……廷巴克图的桑科尔清真寺是著名学术中心,桑科尔大学有数千名学生,其中有不少是欧洲白人留学生。埃及、摩洛哥的学者应邀前来讲学。图书馆藏有大量的图书、文献和资料。马里君主尊重学者,对法官、医生、诗人、教授和建筑师等,都给与很高待遇。……
国王不仅富有,并且享有极大权威。他拥有一支10万人的军队,包括1万名的骑兵,在尼日尔河上还有水军。马里君主致力于极权统治,他亲自向地方派遣行政长官,农村则由传统的部落首领负责。各地番薯都须对他效忠、纳贡。
——马克垚 朱寰主编《世界史· 古代史下卷》
经济: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城镇兴起;
文化:重视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政治:实行君主集权统治,军事力量强大,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
从“马里帝国”感受非洲文明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马里帝国的社会概况。
津家里贝尔大清真寺
2013年挖掘出的廷巴克图手稿
廷巴克图手稿中的天文学表格
2013年挖掘出的廷巴克图手稿
鼎盛时期的廷巴克图
廷巴克图文明印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区域
国家
时间
特征
东非
西非
南非
阿克苏姆
摩加迪沙等
加纳、
马里
桑海
津巴布韦
公元前后兴起
8世纪鼎盛
10—15世纪
8—16世纪
11世纪末建立
14—15世纪鼎盛
信仰伊斯兰教;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信仰伊斯兰教;城市和文化繁荣;中央集权;对外贸易发达;鼓励文化发展
巨石建筑群
一 古代非洲文明
信仰基督教;从事农牧业;国际贸易兴旺
桑给巴尔
影片《2012》讲述了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故事。
根据 文明的记载传说,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当这一天黑暗降临后,第二天的黎明永不到来。影片中更是援引了NASA的种种“科学说法”,证实末日说。一些观众相信影片中的故事,他们纷纷登录各大网站留言,谴责NASA隐瞒第十大行星Nibiru即将与地球相撞的真相。
玛雅
玛雅
阿兹特克
印加
二、古代美洲文明
古玛雅城市遗址
印加马丘比丘城遗
时间:?-15世纪中叶衰落。
区域范围: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
时间: 14-16世纪
区域范围:今墨西哥地区
时间: 13—16世纪.
区域范围:秘鲁的库斯科地区
玛雅文明被称为“美洲的希腊”,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玛雅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
玛雅从来不像中国、埃及等文明拥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全盛期的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4至10世纪期间,玛雅文明非常的繁荣,但随后便衰落下去,其原因尚不清楚。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玛雅文明
①经济:
种植玉米为主。
②政治:
a.众多城市国家(城邦)
b.统治阶级: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
1)兴衰
2)特点: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属于石器文明,曾非常繁荣。
③城市建筑:
精美,规模宏大
金字塔庙宇
④文化:
象形文字
历法纪年
20进位制
“0”的概念
15世纪中期衰落。
陶器
二、古代美洲文明
太阳金字塔
月亮金字塔
玛雅人的金字塔
二、古代美洲文明
②经济基础:农业;发明 “浮动园地”
①政治:
a.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1)发展过程
2)特点:
14世纪,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
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1519年为西班牙人毁灭。
2.阿兹特克文明
b.被征服者:原首领管理,需缴纳贡赋。
③建筑:
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岛上,
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二、古代美洲文明
“浮动园地”即在用芦苇编成的芦筏上堆积泥土,浮在水面,然后在这新造的土地上种植作物和果树,利用树根来巩固这些人造浮动园圃。每次播种之前,农民们都要挖些新的湖土,铺在“浮动园地”上,因此其表面随着一次次耕种而不断增高。“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口和财富不断剧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古代美洲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与西班牙的战争
◎绿松石双头蛇
太阳金字塔
二、古代美洲文明
3.印加文明
(1)发展历程:
12世纪,建立国家, 13世纪崛起,15世纪末 16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帝国)。
⑥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2)特点
①最高统治者: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
②划分四大政区,建立官僚体系
③编制人口调查表;
④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⑤迁移人口;
二、古代美洲文明
失落之城——印加人古城马丘比丘遗址的猜想
强大的帝国为什么要建设这样一座空中城堡?建筑位置、难度、都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承载的负担。最有说服力的猜想是,祭奠神灵。印加人崇拜太阳,太阳神是他们最重要的神灵,印加王都自称为“太阳之子”。
印加古城的建筑,全用巨石建成,见不到灰浆的痕迹,在那个荒蛮的时代,达到如此的工艺水平是一个谜。更重要的是那些巨石,古印加人从哪里用什么方法搬来的?在崎岖狭窄而危险的山脊上,把巨石运上山巅几乎没有可能!秘鲁科学家认为印加人并没有在悬崖峭壁上搬运巨石,而是在山巅就地取材的。他们在选定的山巅就地采集岩石制作砌块,在山顶开出了一片9万余平方米的开阔平地,垒筑古城。然后把剩余的石块、碎砾全部扔下了山崖,在山巅留下了这座奇迹般的古城。
{93296810-A885-4BE3-A3E7-6D5BEEA58F35}区域
文明
时间
政治统治
成就
中美洲
南美洲
古代美洲文明之基本概况
玛雅文明
15世纪中期衰落
14世纪兴起,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12世纪建立,
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玉米为主的农业;城市建筑精美,金字塔庙宇;陶器;文字;历法纪年;20进位制, “零”的概念
经济基础是农业,上层垄断,被征服者原首领管理,“浮动园地”;特诺奇蒂特兰的城市建设,太阳金字塔
建立城市国家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统治机构体系完善,
完善的道路系统
结构松散的王国
统一大帝国
1.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2.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美洲印第安文明
C
D
练习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
C.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
4.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给玛雅文明造成的后果是( )
A.经济衰退 B.文化浩劫 C.国家分裂 D.民族灭亡
B
B
练习
5.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
6.与欧亚大陆隔绝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象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C
C
练习
结合史料和所学:思考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
史料一: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联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越多。——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写本被当作“魔鬼的作品”焚毁,祭司遭受掳杀,仅有部分作品传之后世。
——《世界通史》(王斯德)
史料三:流感不像钢刀那样寒光闪闪,但印第安人都躲不开它。……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受鼠疫感染的人都倒地身亡:鼠疫吞食人的身躯,啮噬人的眼睛,封住人的喉管。一切都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孤立发展,内部之间缺乏交往
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疾病、瘟疫等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