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44张ppt,含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44张ppt,含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1 08:55:41

内容文字预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
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是一篇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本文语言富有激情,饱含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因此,教学的重点是揣摩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文本情境进行学习。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教师上课时可做简要补充。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词语,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②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③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②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原意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教学重点】
从品味作者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入手,感知作者深沉的故乡情、爱国心。难点是让学生真切理解作者的家国之痛,加深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1.
情境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高效的视听效果充分感染学生的心灵。
2.
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诵课文,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深刻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六、课型】
新授。
【七、教具】
多媒体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1、
导入:
记得有人说过:人就像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离开了土地,作物只能枯萎;人,离开家乡,心灵仿佛就没有了归宿,任凭是锦衣玉食、高楼大厦,也无法填补起心灵上的失落。的确,失去了,我们才知道曾经拥有的可贵,没有离过家的人无从体会在外的孤独,你想了解那种感觉吗?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根的兰花》共同体验一下离乡背井的心情。
二、
字词识记
坍塌
点缀
晨曦
万壑
栅栏
诗意盎然
【学生活动:
1、
读读写写。
2、
说说词义。
三、
整体感悟,初步领会作者的情感
1、简介作者的情况。
2、学生自读课文。
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的把握
3、交流各自的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初步展示一下朗读。
【学生活动:
1、
了解。
2、
自由朗读课文。
3、
交流感受。
4、
朗读展示。】
四、
自主研读与赏析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同时考虑以下问题:
1、
用曲线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喜欢的理由。
2、划出你不懂的句子。
【学生活动:
1、
朗读课文。
2、
讨论交流。】
五、品读赏析,感悟收获

学生静心品读最喜欢的句子,并熟读成诵。可展示一下

【学生活动:
1、
默读课文。
2、
背诵精彩语句。
3、
背诵展示。】
六、巩固训练:
以读促写,开展小练笔

从作者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该怎样表达?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父母亲情的爱、邻里乡情的故事都是可以凭借的对象,作者把思念祖国的感情寄情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手法。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写一段景物描写,运用适当的修辞来表达你的心情(忧伤、愤怒、高兴
等)
【学生活动:
1、写作训练。】
七、小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许多年以前,诗人艾青面对茫茫的黄土地,发出了这一深情的呼唤,读着陈之藩的散文,犹如漫游在美丽的江水中,身心俱清。让我们记住他吧!永远铭记这篇美文!
八、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预习《木兰诗》。
B:课后练习一、二、三。预习《木兰诗》。
【板书设计:】
失根的兰花
漂泊在外的游子
(热爱)
祖国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
)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复习检测:
1、注音:炽痛(

泛滥(

嗥鸣(

怪诞(

亘古(
)谰语(

蕻(

汉字:gǎo头(


qì(


huì(


měng(
)斑
lán(


lǒng(

解词: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2、作者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学生活动:
1、
字词等基础知识复习。
2、
作者了解。】
三、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
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活动:
1、
听朗读。
2、
自由朗读。
3、
思考、讨论。
4、
朗读课文、交流。】
四、研读、揣摩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2、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学生活动:
1、
朗读课文。
2、
品味语言。
3、
讨论探究。
4、
交流。】
五、巩固训练:
(一)字词识记:
1、注音:炽痛(

泛滥(

嗥鸣(

怪诞(

亘古(
)谰语(

蕻(

2、写汉字:gǎo头(


qì(


huì(


měng(
)斑
lán(


lǒng(

3、解词:
(1)炽痛
(2)谰语
(3)亘古
(二)思考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2、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
1、
字词识记。
2、
解释词语。
3、
思考、交流。】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这篇充满对家乡思念的文章,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七、作业:
A:课后练习。
B:写出感想,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忆土地:美丽
丰饶
神秘
诉深情:热爱
赞美
思念
失土地:炽痛
呻吟
泛滥
立誓言:渴盼
决心
牺牲

辞:呼告
排比
拟人
比喻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里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具有诗一般的语言。作者情感的流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他的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他心脏的跳动声,感受到他热血的沸腾,如此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真的让人感到震撼!
课上完之后,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发现学生被作者的情感深深打动的很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缺少有针对性的朗读
缺读一:充满激情的语言和个别重要词语
我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对他家乡这片土地炽痛的热爱之情,只让学生匆匆默读课文后做到整体感知,没让学生找出能体现这种情感依据的句子多去读,没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
缺读二:描写家乡美景的语句
肤浅的感知后,我却急匆匆的把学生带到作者描写家乡美景的语段上,虽然让学生借助读理解了作者家乡的这片土地的美丽、丰饶。可我让学生缺少必了要性的朗读,同时在内容的分析、挖掘上也肤浅,应该让学生在细读中去品味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在课堂上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缺少必要性的朗读,应该认识到研读是多么重要,在读中哪怕只解决一个问题,也是他们的思想与文本碰撞出来的火花,也比我来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好。
2、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节课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从效果看,我认为还远远不够。课堂中我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多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多给他们机会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应让他们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可我却拘泥于形式,把学生的天性给扼杀了,没能针对学生的表现多用鼓励性语言,没能在学生回答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这怎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呢?
3、其他方面的不足
关于教学设计也存在问题,比如学习目标的设定同课堂教学联系还不紧,可操作性欠缺;课堂语言不够简练;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衔接生硬不够流畅;教师范读不到位……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提高的。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坚决改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缺点,给学生上好每节课。
8(共44张PPT)
第二单元
8 土地的誓言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选择典型的景物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呼告、人称变化、排比等表现手法。
课前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土地的shì
yán( 誓言 )
(2)我有时把手放在xiōnɡ
tánɡ( 胸膛 )上,知道我的心还是跳跃的。
(3)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háo
mínɡ( 嗥鸣 )和皮鞭滚落在shān
jiàn( 山涧 )里的脆响。
(4)我想起红布似的ɡāo
lianɡ( 高粱 ),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5)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bān
lán( 斑斓 )的山雕。
(6)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chán
rào( 缠绕 ),不管我走到哪里。
(7)在那ɡèn
ɡǔ( 亘古 )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8)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mò
qì( 默契 )里它们彼此呼唤着。
(9)在那tián
lǒnɡ( 田垄 )里mái
zànɡ( 埋葬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
  
    
  
  
  
  
  
(10)在那沉重的ɡǎo
tou( 镐头 )上有我的手印。
(11)故乡的tǔ
rǎnɡ( 土壤 )是香的。
(12)hé
dào( 禾稻 )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13)多么美丽,多么fēnɡ
ráo( 丰饶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14)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wū
huì( 污秽 )和chǐ

( 耻辱 )。
  
  
  
  
  
  
【解析】缠绕: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纠缠;搅扰。不合语境,应用“萦绕”
A 
【解析】成分残缺,应在“成本”后加“的好处”
C 
【创新题型】
4.某学校要求分年级举办以“弘扬抗疫精神,筑牢家国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七年级举办“爱国人物”故事会。请从钟南山、李兰娟、李文亮三个抗疫人物中任选一人,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土地的歌者”艾青,在他深爱的土地上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答案】示例一:“最美逆行者”钟南山,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为国民的健康鞠躬尽瘁。
示例二:“巾帼战士”李兰娟,在“武汉封城”后,为抗击新冠疫情冲锋在前。
示例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不忘初心上火线。
(2)八年级举行“为国奋斗”演讲比赛。假设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写串讲词。
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
1
《我的中国梦》
八年级1班肖明
2
《奋斗的青春》
八年级2班季强
【答案】示例:感谢八年级1班肖明为大家带来的《我的中国梦》,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这个梦想需要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去奋斗,奋斗的青春是美好的,奋斗的青春是幸福的,下面请听八年级2班季强的演讲《奋斗的青春》。
课堂高效突破
[结构图示]
激情的赞美 
深情赞美和怀念 
回忆成长的足迹 
[主题思想]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以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将下列句子改为肯定的陈述句,并谈谈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答案】陈述句:我每时每刻都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每时每刻都听见她唤我回去。“无时无刻不”,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是双重否定起到肯定的作用。这样的短语在句子里有强调和加深语气的作用,能够更深刻地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的情感。“每时每刻都”,也是时时刻刻的意思,语气和情感表达程度不及“无时无刻不”浓厚。
2.作者写了自己“想到”和“看到”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作者写了自己“想到”和“看到”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产,能充分展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强调“我”与东北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地表达自己对故土的热爱、怀想、眷念之情;便于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同时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发出的誓言。
【答案】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愿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4.读了这些文字,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写出三点。
【答案】①珍爱生命,珍爱和平。②远离战争,远离灾难。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读书。④铭记祖国遭遇,捍卫祖国母亲,不让历史重演。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⑥祖国的领土是多么富饶,多么神圣,要爱自己的祖国,更爱祖国那刚强不屈的精神。(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考点
内容
理解词句的含义 
1.先看关键词的本义:即词语的含义,可以用近义词的方法解释。
2.分析关键词的语境义:关注关键词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
3.分析词句的修辞义:将运用修辞的词句还原后理解其含义。
4.把握词句的象征义: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与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
内容
理解词句的含义
例题: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参考答案:“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结合语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泛滥奔流。“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故乡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对于失去故园的沉重和悲愤心绪就呼之欲出了。
课外读写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土地休息一会儿
豆春明
①一进冬天,村庄便闲下来。风跑进跑出,一刻不停地收集温暖。这个时候,感觉到最寒冷的,不是牲畜,也不是人,而是风。没有村庄,风也许会被冻死的。不过不要以为村庄就很了不起,如果风不来取走温暖,村庄便遭遇不了冬天。村庄需要休息,而风正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②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这是树以休息的名义,在一遍一遍地温习自己。人也休息了。人尽量躲在一个角落里,避免让风发现。人变得有点清心寡欲,而且很大方,第一次把广阔的世界归还给草木、山川、流水……
③土地也该休息了。
④要说忙土地最忙,要比累土地更累,可是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株庄稼长高了,哪棵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人把土地折腾够了,就抛在一旁不管了。
⑤只有风心疼土地。风理解土地的苦,到了冬天,风就看管好土地上的麦苗,不允许它疯长。监督地里的蛇虫,安排它们去冬眠。这些东西比人听话,整个冬天都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土地。当然也有如梅花之类不懂事的,在人的鼓动下硬要绽放得轰轰烈烈。风生了气一个劲儿地吹,直到把梅花吹光了事。风做的一切,是为了让土地能休息一会儿。
⑥在冬季的天空下,土地舒展着自己。一块田挨着一块田,田依偎着好像在取暖。等到稍微有些暖意,风坏坏的,偷偷溜过来,又把那点温暖抢走了。田挨得更紧了。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在冬天里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出趟远门,去看望一下多年未见的亲友呢?
⑦每一年,风都如期出现在村庄。
⑧但风显然忽视了人的善变。
⑨从前,人衣衫褴褛,不得不听风的话。现在,人锦帽貂裘,可以不怕风,不理睬风了。眨眼之间,人又把广阔的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人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风记得昨天还同一块地说着笑话,今天就发现那块地上立着高楼。风急得围着楼转圈,想把土地找回来。住在楼里的人抱怨:风太大了。是的,够大的了,可风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
⑩在人的带领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风不敢肯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更担心的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村庄会没有冬天,世界也没有冬天,土地就彻彻底底无法休息了。如今,人们只在盼雪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想起冬天。有时雪真的下在村庄或者另一个叫城市的村庄里,人便兴奋地哇哇怪叫,以为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可是雪一停,人就把风扔了,把冬天扔了。今天的村庄,正在习惯没有冬天的日子,已经习惯不让土地休息。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
?自然也会有人想起那些老旧的时光。那时的冬天冷得像冬天。土地懒懒的,啥也不干。水也不去流浪,大大方方地躺在土地的怀里,清清亮亮的,似一面镜子。这种田,名叫冬水田。人走到田边,可以照一照自己的美丑。白云飘过,也能映出自己的厚薄。风吹过来,田和水有些动荡。风安慰说:不要紧,现在是冬天,放心休息好了。
?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简要说说风与人分别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答案】风心疼土地,理解土地的苦,想方设法让土地休息一会儿;人很少心疼土地,不让土地休息,甚至把广阔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造高楼,建城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使土地不得安宁。
2.联系上下文,第③段“土地也该休息了”这句话不能删去,请简述理由。
【答案】这句话承上文“树休息了”“人也休息了”而来,又总领下文,如果删去会造成语义脱节。
3.细读第⑩段的画线句,从语境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要特意强调“在人的带领下”?
【答案】这是一种暖冬现象(或“温室效应”现象)。因为自然规律的打乱,“暖冬现象”(或“温室效应”现象)的形成完全是人类作用的结果,是由人类的“善变”(对于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所以特意强调“在人的带领下”,含有对人的追责之意。
4.结合选文,仔细揣摩,下列语句跟括号里的句子相比,有什么优点?(选做一题)
(1)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村庄里树木的花朵萎谢了,叶子凋零了,曾经是繁枝密叶的树木,成了光秃秃的一片)
(2)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平日,人们在田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庄稼,一块一块,形色各异,高低错落。此刻田地便都还原了本色,合成了一片)
我选第__________题。
【答案】(1)与括号内的句子相比,原句运用拟人手法,诗意地写出了树木的花与叶萎谢、凋零的过程与情状,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留有想象的空间。
(2)与括号内的句子相比,原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田地由忙碌到休闲、由色彩缤纷层次错落到色泽单一的变化,富有生命力与动态感。与让田地“休息一会儿”“累坏了土地”等表达自然吻合。
5.选文第⑩段最后一句:“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有读者提出,从立意看,如果把这里的“在”字改为“住”字,会更好。请你帮助阐述理由。
【答案】①“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表达的是作者对土地遭受破坏的无奈与对土地未来命运的担忧,即担心土地的消失。②改成“还有没有力气留住明天的村庄”,表达的是担忧被破坏后的土地还能不能承载得住明天的村庄,是对人类生存前景的忧虑,立意更深刻,所以把“在”字改为“住”字更好。
保护土地
土地与人几千年来始终有一种互相依存的联系。在这种统一与共存中,一切初始的文明便诞生于此,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尼罗河两岸的土地筑就了古埃及文明,辽阔的恒河平原诞生了古印度文明……一个个璀璨而辉煌的文明在土地依托下渐渐成长。
中国人与土地更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和谐。中国五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土地背负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古人称土地为万物之母,历代中国人大多是面朝黄土,背朝青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又岂是可用三言两语道尽呢?
土地是生命之源,广袤的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她用乳汁哺育生命,繁衍人类。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脚下的这块热土,没有理由不珍惜她。
篇章阅读
1.《土地》(秦牧)
2.《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影视作品
《守望土地》(讲述中国十年来土地历史变迁的纪录片)
《土地的誓言》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等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请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具有家乡特征的多种意象,抒发你对家乡深情的爱。100字左右。
示例:当深秋佳节空中高悬一轮圆月的时候,当波涛滚滚望向大海的时候,当夜深人静独自静卧的时候,我想起海岸对面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我看见家门口弯曲的枣树下期盼游子归来的父母,我听见故乡深沉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