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硝酸钾 B.硝酸铵 C.硫酸铵 D.氯化钾
2.为增强农作物抗旱、抗寒能力,建议最好使用的化肥是( )
A.Ca(H2PO4)2 B.K2SO4 C.NH4Cl D.KNO3
3.逻辑推理可以实现知识迁移,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B.O2、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铵盐遇碱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则尿素遇碱也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D.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则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点燃也可能发生爆炸
4.下列实验现象记录错误的是( )
A.研磨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白色固体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C.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几滴氯化铁溶液:无色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
D.大理石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白色固体表面有气泡冒出,固体减少至消失
5.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KNO3是一种常见的复合肥料 B.植物出现倒伏的状况应适量施用磷肥
C.硝酸铵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D.通过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NH4HCO3和KCl
6.区分化肥常用的方法有:①加熟石灰研磨后闻反应后气味 ②观察外观 ③加水溶解 ④打开瓶塞扇闻气味.由物理方法到化学方法的步骤是( )
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7.小明家种的水稻,出现了倒伏现象。据此,应该施用的化肥是( )
A.NH4H2PO4 B.K2SO4 C.CO(NH2)2 D.Ca3(PO4)2
8.小明用“闻气味”的方法将家里的一种化肥鉴别出来了,这种化肥是( )
A.硫酸钾 B.碳酸氢铵 C.硝酸铵 D.尿素[CO(NH2)2]
9.下列化肥:尿素、磷矿粉、氯化铵,按下列方法,能将它们区别开来的是( )
A.看颜色,与碱混合 B.溶解性,闻气味 C.看状态,溶解性 D.闻气味,与碱混合
10.中考复习阶段,小明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
C.尿素和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H+
11.下列化肥与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
A.NH4Cl B.KNO3 C.NaNO3 D.CO(NH2)2
12.合理使用化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减少环境污染.下列有关化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保证高产大量施用化肥 B.不能将氯化铵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C.CO(NH)2是一种常用的复合肥料 D.所有化肥都能全部溶于水
1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无色溶液中产生氢氧化铁白色沉淀
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
产生黑色固体
D.研磨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白色固体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4.化学学习让我们有很多收获,下列归纳总结正确的是( )
A 鉴别方法 B实验现象
①NH4NO3和(NH4)2SO4固体:加熟石灰混合研磨后闻气味 ②检验铜、铁、银的活动性:三种金属分别放入FeCl2溶液 ①肥皂水滴入硬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少,浮渣较多
②生锈的铁钉浸泡在足量的稀盐酸中。铁锈会消失,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
C 反应原理不同 D 化学式排序
①盛有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出现白膜 ②用炭火烘干石灰浆抹过的墙壁,墙壁反而更潮湿 ①溶液pH由大到小:HCl、NaCl、Na2CO3
②硫元素质量分数由高到低:Na2S、Na2SO3、Na2SO4
A.A B.B C.C D.D
15.如图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1、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甲:熟石灰; 乙:稀盐酸
B.甲:水; 乙:氢氧化钠溶液
C.甲:氢氧化钠溶液; 乙:水
D.甲:稀盐酸; 乙:氯化钠溶液
化肥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硝酸钾 B.硝酸铵 C.硫酸铵 D.氯化钾
【解答】解:A、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正确。
B、硝酸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C、硫酸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为增强农作物抗旱、抗寒能力,建议最好使用的化肥是( )
A.Ca(H2PO4)2 B.K2SO4 C.NH4Cl D.KNO3
【解答】解:增强农作物抗旱、抗寒能力是磷肥的作用;
A、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此选项正确;
B、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此选项错误;
C、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此选项错误;
D、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3.逻辑推理可以实现知识迁移,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B.O2、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铵盐遇碱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则尿素遇碱也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D.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则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点燃也可能发生爆炸
【解答】解:A、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所以灭火只要能控制住一个条件即可灭火,故A错;
B、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O2、O3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B错;
C、尿素中不含有铵根离子,不属于铵盐,遇碱不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故C错;
D、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实验现象记录错误的是( )
A.研磨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白色固体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C.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几滴氯化铁溶液:无色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
D.大理石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白色固体表面有气泡冒出,固体减少至消失
【解答】解:A、研磨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生成氨气,会闻到白色固体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故选项说法正确。
C、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几滴氯化铁溶液,会观察到无色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D、大理石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白色固体表面有气泡冒出,但大理石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固体减少,但不会消失,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KNO3是一种常见的复合肥料 B.植物出现倒伏的状况应适量施用磷肥
C.硝酸铵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D.通过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NH4HCO3和KCl
【解答】解:A、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硝酸钾中含有氮和钾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故A正确;
B、植物出现倒伏的状况应适量施用钾肥,故B不正确;
C、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能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加熟石灰研磨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是铵态氮肥的性质,故B错;D、应合理使用化肥,不能大量使用,否则会引起水体污染,故C准确。
D、NH4HCO3在常温下能分解,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KCl没气味,故通过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NH4HCO3和KCl,故D正确。
故选:B。
6.区分化肥常用的方法有:①加熟石灰研磨后闻反应后气味 ②观察外观 ③加水溶解 ④打开瓶塞扇闻气味.由物理方法到化学方法的步骤是( )
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解答】解:区分化肥常用的方法:一“看”:看外观,根据化肥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可知,磷矿粉为灰白色的粉末状固体,其它则为白色晶体;二“闻”:有刺激性气味的是像碳酸氢铵等铵态氮肥;三“溶”:加水溶解;根据盐的溶解性:钾盐、铵盐均易溶于水,能溶于水的是钾盐和铵盐;然后加熟石灰,研磨,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铵态氮肥。
故由物理方法到化学方法的步骤是②④③①。
故选:A。
7.小明家种的水稻,出现了倒伏现象。据此,应该施用的化肥是( )
A.NH4H2PO4 B.K2SO4 C.CO(NH2)2 D.Ca3(PO4)2
【解答】解:田里的水稻出现了倒伏现象,说明土壤缺乏钾元素,应施用含钾元素的化肥。
A、NH4H2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B、K2SO4中含有钾元素,符合要求,故选项正确。
C、CO(NH2)2中含有氮元素,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D、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小明用“闻气味”的方法将家里的一种化肥鉴别出来了,这种化肥是( )
A.硫酸钾 B.碳酸氢铵 C.硝酸铵 D.尿素[CO(NH2)2]
【解答】解:碳酸氢铵常温下能分解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而硫酸钾、硝酸铵、尿素常温不分解,无刺激性气味,所以通过直接闻气味的方法就能鉴别出的化肥是碳酸氢铵;
故选:B。
9.下列化肥:尿素、磷矿粉、氯化铵,按下列方法,能将它们区别开来的是( )
A.看颜色,与碱混合 B.溶解性,闻气味 C.看状态,溶解性 D.闻气味,与碱混合
【解答】解:A、磷矿粉是灰白色的,尿素、氯化铵都是白色的晶体,首先看颜色,灰白色的是磷矿粉;再与碱混合,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氯化铵,无明显变化的是尿素,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B、磷矿粉难溶于水,尿素、氯化铵易溶于水,但均无明显气味,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C、三种化肥均为固态;根据B选项的分析,用看状态、溶解性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D、磷矿粉、尿素、氯化铵均没有明显气味,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0.中考复习阶段,小明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
C.尿素和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H+
【解答】解: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尿素不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无明显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H+,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下列化肥与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
A.NH4Cl B.KNO3 C.NaNO3 D.CO(NH2)2
【解答】解:A、NH4Cl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生成,故选项正确。
B、KNO3不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研磨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C、NaNO3不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研磨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D、CO(NH2)2不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研磨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2.合理使用化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减少环境污染.下列有关化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保证高产大量施用化肥 B.不能将氯化铵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C.CO(NH)2是一种常用的复合肥料 D.所有化肥都能全部溶于水
【解答】解:A、适量施用化肥既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又有利于减缓环境污染,所以尽量多施用化肥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故错
B、将氯化铵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时会降低肥效。故对
C、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错;
D、化肥在水中也有一定的溶解度。故错。
故选:B。
1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无色溶液中产生氢氧化铁白色沉淀
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
产生黑色固体
D.研磨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白色固体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解答】解: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的现象为:溶液变浑浊,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故A错误;
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的现象为: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故B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为: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固体,故C正确;
D.研磨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的现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故D正确。
故选:A。
14.化学学习让我们有很多收获,下列归纳总结正确的是( )
A 鉴别方法 B实验现象
①NH4NO3和(NH4)2SO4固体:加熟石灰混合研磨后闻气味 ②检验铜、铁、银的活动性:三种金属分别放入FeCl2溶液 ①肥皂水滴入硬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少,浮渣较多
②生锈的铁钉浸泡在足量的稀盐酸中。铁锈会消失,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
C 反应原理不同 D 化学式排序
①盛有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出现白膜 ②用炭火烘干石灰浆抹过的墙壁,墙壁反而更潮湿 ①溶液pH由大到小:HCl、NaCl、Na2CO3
②硫元素质量分数由高到低:Na2S、Na2SO3、Na2SO4
A.A B.B C.C D.D
【解答】解:A、铜和银都不能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不能排除铜和银的顺序,故A错;
B、肥皂水滴入硬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少,浮渣较多,生锈的铁钉浸泡在足量的稀盐酸中,盐酸先与铁锈反应,铁锈会消失,盐酸再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有气泡产生,故B正确;
C、盛有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出现白膜、用炭火烘干石灰浆抹过的墙壁,墙壁反而更潮湿都是由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原理相同,故C错;
D、溶液pH由大到小:Na2CO3、NaCl、HCl,故D错。
故选:B。
15.如图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1、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甲:熟石灰; 乙:稀盐酸
B.甲:水; 乙:氢氧化钠溶液
C.甲:氢氧化钠溶液; 乙:水
D.甲:稀盐酸; 乙:氯化钠溶液
【解答】解:由鉴别的流程可以看出:NH4HCO3、NH4C1、KCl三种物质加入试剂甲两种铵盐放出氨气,铵盐遇碱会放出氨气,说明加入的是一种碱;两种铵盐加入乙后碳酸氢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为碳酸氢根离子遇酸会生成二氧化碳,则乙是一种酸。
A、因甲是碱乙是酸,选项中熟石灰是碱,稀盐酸是酸,故A正确
B、因甲是碱乙是酸,选项中甲乙均不符合,故B错误;
C、因甲是碱乙是酸,选项中乙不符合,故C错误;
D、因甲是碱乙是酸,选项中甲乙均不符合要求,故D错误。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