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2、解释重点字词,掌握特殊句式,
理解文义。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二、新授
(一)、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3、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
今义
间:
参与
隔开,
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诉讼案件
监狱
鄙
目光短浅
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4、文言虚词
肉食者谋之
代词
代指这件事
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
的
忠之属也
结构助词
的
公与之乘
代词
指曹刿
公将鼓之
语气助词
不译
5、特殊句式
何以战(倒装句,以何战)译:凭什么作战?
夫战,勇气也(判断句)译:作战,靠的是勇气。
6、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何以战?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7、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8
、分角色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2、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二、
熟读课文,合作完成探究问题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请见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准备: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评价: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弗,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进攻时机:
齐人三鼓之后,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
辙乱旗靡之时
3、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1)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2)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3)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三、深入文本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论战前准备:
取信于民———可以一战
论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下轼探望———遂逐
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2、课文中那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远谋:
政治上:
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
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3、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鄙”具体表现在:
(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缺点:
政治无能,军事无知,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唯贤。
4、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突出曹刿的“远谋”。
四、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二、五题。(共21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2、解释重点字词,掌握特殊句式,理解文义。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
一、简介课文背景
读注释(1)《左传》
二、掌握下列红色字词的读音:
(1)
曹刿
(2)
肉食者鄙
(3)
弗
敢加也
(4)
小惠未遍
(5)小信未孚
(6)
下视其辙
(7)登轼
而望
(8)彼竭
我盈
(9)望其旗靡
??
(10)牺牲玉帛
guì
b?
fú
biàn
fú
zhé?
shì
?
jié?
yíng
mǐ?
bó?
三、古今异义
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
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狱(古义:诉讼案件;今义:监狱
)
文言虚词
肉食者谋之
代词
代指这件事
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
的
忠之属也
结构助词
的
公与之乘
代词
指曹刿
公将鼓之
语气助词
不译
特殊句式
何以战(倒装句,以何战)译:凭什么作战?
夫战,勇气也(判断句)译:作战,靠的是勇气。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可小组合作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
战前
战中
战后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他的特点,他在战前、战中、战后做了什么?
战前
战中
战后
曹刿(远谋)
请见
参战
论战
布置作业:
1、搜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2、课后第一题。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请见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准备: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评价: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进攻时机:
齐人三鼓之后,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
辙乱旗靡之时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1)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2)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3)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深入文本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1)论战前准备:
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论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探望——遂逐
(3)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2.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远谋
政治上:
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
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3.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鄙”,具体表现在:
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缺点:
政治无能
军事无知
目光短浅
鲁莽草率
优点:
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惟贤。
4.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
深入文本
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布置作业:
1、搜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2、课后第一、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