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4 平均数 -北师大版(3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4 平均数 -北师大版(3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12 09:25:22

文档简介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二、知识来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4节第1课时
三、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
四、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设疑引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五、教学重点:
理解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求和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六、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七、教学设计思路:设疑引入—探究新知—巩固应用—全课总结。?
八、教学过程:
(一)片头信息。
(二)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同学们喜欢游戏吗?
前些天,淘气和机灵狗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每3秒钟呈现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
下面是淘气在5次中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你认为淘气记住数字的水平怎么样?究竟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先按暂停键一会儿,跟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吧!
(三)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结合情境,动手操作,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2、结合情境,通过“求和平分”
计算方法求平均数。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每次记住了6个数字,“6个”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几次不同个数“匀”出来的结果。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五)巩固应用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平均数,你能举个例子吗?跟同学们说一说,然后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吧。
(大家都来动手试试吧!)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均数,我们发现: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平分,目的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我们把这个同样多的数叫做原来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谢谢大家!《练习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1、听说大家记忆力非常好,咱们来测试一下好吗?课件会显示6组数据,每组有10个数字,每组出现的时间为3秒钟,看你们能按顺序记住几个数字?把你们记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请1个同学上黑板写)开始第一组:请准备:
…………(对照答案,得出6次猜对的个数)
2、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淘气小朋友也想和大家比一比。
3、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统计表。淘气每次记住了几个数字?
4、这2人的水平如何?谁最厉害?(淘气只是猜了5次),只是比较总数不公平,所以要比较他们的平均数才合理。(揭示课题:求平均数)
二、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1、用“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
我们是怎么才能得到平均数呢?我们用一块磁铁代表记住一个数字,摆一摆,然后将多的移给少的,使每次记住的数字一样多。并总结:这个方法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并不陌生,叫“移多补少”(板书)
2、用学具先合并再平均分得到平均数。
教师再请一名采用“先合并再平均分”方法,边操作边叙述思路。(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用投影仪分步出示)
教师要表扬这种先合并再平均分的做法,因为这实际上已渗透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默想刚才的两种方法,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移的结果怎样?
“移多补少”这种办法只适用于求较小数据的平均数。(数据较大的话比较麻烦)
3、数据大的话,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用计算的方法得到“平均数”,
你能用什么方法能得到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计算(5+4+7+5+9)÷5=6得到。平均数就是把这5次记住的总个数平均分成5份。
4、小结,并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和自己的理解试着说一说什么叫做平均数。
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不改变原来总数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或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平均分,使它们成为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数在这几个数中的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平均数是实际存在的数吗?“6个”是5次“匀”出来的,它是这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三、感受生活中的平均数。(课件显示)
四、应用知识,内化提升
练习:
课件出示:
第一关:
1、求a.b.c三个数的平均数,列式是(

A:a+b+c????B:(a+b+c)X3????C:(a+b+c)÷3?
2、有下列数字:3、7、8、2、5,它们的平均数的范围是


A:2—5????
B:2—8
C:7—8
3、笑笑和淘气、小明平均每人有8本笔记本,他们一共有

)本笔记本。
A:8????
B:16??
?
C:24
第2关:明辨是非:
1、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
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对吗?
(
)
3、一个水池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不会游泳,在里面玩耍一定不会遇到危险的。


4、三(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三(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


第三关:
1.在1分投篮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2.王叔叔每天沿着环形跑道跑步,并且记录了跑步的路程。
如果王叔叔第5天没有跑步,那么前5天平均每天跑的路程与前4天平均每天跑的路程相比有什么变化?算一算。
李明成绩单
语文
数学
英语
平均分
92
90
93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数的?
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平均数是把多的移给少的。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平均数(一样多的数)
计算——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5+4+7+5+9)÷5=6(个)
最大的数>平均数>最小的数
PAGE《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操作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作业纸,课件,磁性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产生统计需求。
课件:出示车牌号码,QQ号码,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然后一屏呈现,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哎,要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说怎么办?
生:试试吧。
师:试试吧,真好!试一次还是试多次?
师:认为试一次的举手。认为试多次的举手。为什么要试多次。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素材引入课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真实的统计题材。)
2、究竟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呢?在玩之前,一定要知道游戏的规则。
(1)、每次出现10个数字,看一眼,只有3秒。(不读出声,在心里默记)
(2)、数字消失了,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按数字出现的顺序)
(格子)
(3)、数字再出现时,请在记对的数字右上角画“√”
(4)、记完之后数一数画“√”的有几个,填在这个统计表里。
说明:我们玩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收集数据,解决“看一眼,记住几个数字”的问题。同学们要实事求是,保证数据真实、有效。
3、活动开始。
屏幕展示第一组数据1326891545数字消失了学生开始记录,数字再出现,学生校对,并把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随意采访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次记住了几个?好的,说说秘诀,不理想的,总结经验。并猜一猜第二次记的会和第一次一样吗?第二组9280773268,不交流,直接填在表格里。第三组,第四组。
4、分析数据,引发内需。
师:游戏玩了四组,收集了四个数字,指名汇报并板演(7、6、8、10.)如果我们继续玩下去,将会收集到5个数、6个数…
师:有没有人是四次数据一样的?请举手。(很少)
师:还真巧,笑笑也玩了这个游戏,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统计图)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生:笑笑玩了5次,每一次都记住了5个数字。
师: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认为要表示笑笑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为什么?
总结:看来当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字都一样时,用这个相同的数就能代表这组数据。
5、淘气也玩了这个游戏,他的情况又是怎样的,赶紧瞧一瞧?
生:淘气玩了5次,大部分是不一样的
生:淘气最多一次记了9个,最少一次只记了4个。
生:有两次记的是一样的,都是5个。
师:淘气的情况和笑笑截然不同,但他的情况和你们的更相似,更有普遍性。看来生活中我们收集到的一组数据里更多是不相同。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表,你认为哪个数字能代表淘气看一眼,记住的数字个数?
生1:5出现了两次,用5代表。
生2:不同意,有两次比5多,一次比5少。
有人说6,有人说7,还有人说8.
师:怎么没人认为是9呢?
生:9是最多的一次,其他都比9少,那4也肯定不行。
淘气究竟能记住几个数字?大部分同学认为是6
师:你为什么想到6.6是怎么来的
生:重新分一分。板书(匀)
师:为什么要重新匀一匀?
师:匀完之后,要怎样,匀的结果是怎样?板书(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笑笑和淘气的对比,即两组数据的对比,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必须把不一样的一组数据匀得一样多,才能代表这组数据,才能解决看一眼,记住了几个数字。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师: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办法把这一高一低的珠子匀得每一次都一样多吗?拿起作业纸,圈一圈,画一画,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生操作师巡视
2、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匀的?匀完之后,每一次都看了几个数字?
师:通过大屏幕,再次感受匀的过程。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移完后,淘气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6个。这个6就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3、除了移一移,补一补。还有其他的方法求平均数吗?
板书:(5+4+7+5+9)÷5=6(个)
30表示什么,总数不变,先合起来再分。
总结:不管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再分,都是为了使淘气每次记住的数字个数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平均数是一个匀出来的数,既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又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三、数形结合,渗透平均数的特征。
1、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移的部分和补的部分是一样多。
师:真的是这样吗?数一数,验证一下.
师:为什么呢?从平均数画一条平均线,多出来的跟不够的一定要同样吗?不一样,行不行?
学生摇头。
2、出示圆形统计图,感受平均数的合理定位。
师:如果我用直尺把平均数放在7的位置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多出来的只有2个,而要填的窟窿有7个,不够填.说明7太大了。要往下移。
师:如果我用直尺把平均数放在4的位置上,又会怎样?
生:全部都是多出来的,没有窟窿。说明4太小了。要往上移。
师:好,听你们的,往上调一调,那我究竟应该往上移多少呢?
有办法吗?想一想?
生:先数一数多出来的数,再除以5.
生:4+10÷5=6
师:为什么要除以5.
师:太棒了!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以4为起点,把4以上的都加起来,除以5,所得的数再加上4,也能得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观察,比较,调整,最后找到合理的数,挖掘了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隐藏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思考力。)
四、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完成建模。
1、结合情境,体会6的意义。
师:这个6是代表淘气第一次记住的数字个数吗?代表第二次吗?淘气那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呀?6是怎们来的。
生:6是几次匀出来的。平均数6不是代表某一次的个数,而是代表淘气这5次记住数字的平均水平。板书(平均水平的代表)。
2、利用统计数据,解决学生看一眼,记住了几个数字。
师:现在,能用刚才学到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看一眼,你究竟记住了几个数字吗?
算出刚才板演同学的平均数。
(7+6+8+10)÷4=7.75
师:故作怀疑,是不是算错了?看一眼,怎么会记住7.75个呢,怎么不是整数呢?
师:肯定,还是怀疑?
生:肯定。因为7.75是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某一次。
生:因为四次数据不一样,要匀得一样多,剩下的3不能扔掉,要继续分,所以产生了小数。
师:是这样吗?一个例子太单薄了,用你们收集的数据算一算,看是小数的情况多不多?
生汇报:5.25
6.25
师:是因为余下的1,2,3,也要平均分到四份中间去。这样才能让本来不等的一组数据变得(相等),这相等的数才叫(平均数)
这么想,这剩下的1,2,3不能扔掉,要继续分,所以产生了小数。同学们,这7.75代表什么呢?(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代表某一次的成绩吗?
3、就地取材,应用生活。
我们四年一班班有多少人?(60人)
二班有多少人?(59人)
你能算出四年一班、二班平均每班有多少人吗?
生脱口而出59.5人。
师问:肯定还是怀疑?为什么?
生:59.5人是平均数,是虚拟的数。是代表一、二班学生人数的平均水平。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问题的解决,亲身体验平均数很多时候会是小数的合理性,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再次感受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五、总结提升:
师:今天初步认识平均数,了解了可以怎样求平均数。
师:在你眼里,平均数是怎样的数。
师:学了平均数,你可以用它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比如:这条河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45厘米,小明想问问大家,他下去游泳会不会有危险?先想一想,再与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