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4课时:比的应用
年级:
六年级
教材版本:北京版
一、教学背景简述
“比的应用”是在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探究出比的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节课是根据比的意义探究解决按比分配问题。其实质是在解决问题中加强对比的意义的再认识。应用比中的份数关系,解决一些数量分配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学生独立解决分书的问题,产生多种解答方法,在不同方法的交流中,看到不同方法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理解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沟通了新旧方法之间的联系。在应用比解决数量分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按比分配与平均分配的联系,即都用到了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然后再求相应的几份是多少。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应用比解决数量分配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2.在应用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沟通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1.“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学校新买来一些新书。这些新书是分给六年级两个班的。六年级(1)班有30人,(2)班有24人。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1:每个班能分到多少本新书呢?
预设2:两个班的人数不相等,该怎样分呢?
预设3:平均分不合适,应该按两个班的人数分比较合适。
活动二:你打算怎么分?
1.如果按每个班的人数分,每个班分别分到多少本呢?想一想,算一算,把你的分配过程在学习单上写一写。
2.教师呈现学生不同的方法
学生作品1:
两个班的总人数有54人,用两个班总本数除以总人数54,得到平均每人发2本。再根据平均每人应发本数乘每班人数等于每班应分到的本数,得到(1)班应分到60本新书,(2)班应该分到新书48本。
学生作品2:
先求出两个班人数的比:30:24化简后等于5:4,把六年级的新书按5:4分给两个班。可以把这108本新书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9份。分给(1)班这样的5份,分给(2)班这样的4份,用108除以9,可以得到每份图书应该是12本。(1)班分到:12乘5等于60本,(2)班分到:12乘4等于48本。
学生作品3:
把所有的新书看成一个整体按5:4来分配新书,把这些新书平均分成9份。从图中可以看出,分给(1)班5份,用分数表示是这些新书的,分给(2)班4份,用分数表示是这些新书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式计算出(1)班分到60本,(2)班分到48本。
学生作品4:
根据两个班的人数比是5:4,(1)班应分得新书5份,(2)班分得新书4份。再根据各部分之和与总数相等列出方程。算出一份是12本,接着乘对应的份数5份、4份,就得到了每个班应该分到新书的本数。
3.对比几位同学分享的解题思路,他们的分配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不同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小结:都是先求一份是多少,第一种方法中的一份数是每人多少本,后三种方法中的一份数是9份中的每份有多少本。再按照比分配新书。
活动三:解决问题
1.小区里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周长是150米,长和宽的比是2:1。这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把这块长方形草地按照2:3分成两个活动区域。又该怎样分呢?请你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作品1:
先找到长、宽的份数和,接着找到长与宽对应的长度是75米,再计算出75米的、75米的,就得到长和宽分别是50米、25米,最后用长乘宽计算出面积是1250平方米。
学生作品2:
先算出周长150米对应的份数是长、宽份数和的2倍,也就是6份,然后计算出150米的、得到长、宽分别是50米、25米,最后用长乘宽计算出面积是1250平方米。
小结:对比这两种做法,在应用比解决问题时,可以先根据比找到要分配的份数,再找到份数对应的实际数量;还可以根据要分的实际数量,找到实际数量对应的份数。
把这块长方形草地按照2:3分成两个活动区域。又该怎样分呢?请你写一写、画一画。
预设:可以沿着长边5等分,其中的2份画出阴影,把这块草地按照2:3分成两个活动区。还可以沿着草地的短边5等分,其中的2份涂上绿色、3份涂上蓝色,这样也能把这块草地按照2:3分成两个活动区。
师:通过涂涂画画分区域这个过程,感受被分的数量与份数比之间的关系,带着这种感受继续解决新的问题。
2.教室里的板报有阅读乐园和校园新闻两个板块,其余是报头和装饰。板报上这三部分面积的比是8:9:3,报头和装饰的面积共0.6平方米。
(1)校园新闻板块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阅读乐园和校园新闻两个板块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小结:对比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看出,从比中正确的找到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且找准份数和与被分数量的关系,才能合理的解决分配问题。
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还能灵活解决问题。
3.一个三角形,3个内角度数的比是2:3:5。这个三角形按角分类是什么三角形?较大的锐角比较小的锐角多多少度?(数学书26页第3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2)分享交流不同思路。
(3)通过举例、折纸说明不用求出每个内角的度数,根据三个内角的度数比就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
小结:通过举例、折纸产生丰富的联想,帮助学生从比的角度发现了判定是什么三角形的小秘密。
四、回顾反思:
今天我们应用比中的份数关系,解决了一些数量分配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都是把比转化成了分数,表示出各部分分别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再求出相应的几份数是多少。今天的分配过程中,都用到了求平均每份是多少,跟原来的平均分的意思是一样的,然后再求相应的几份是多少。在运用比解决数量分配的实际问题时,要在比中正确的找到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且要找准份数与被分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合理的解决数量的分配问题。
五、课后作业:
1.数学书第26页第4题。
2.数学书第26页第5题。
3.数学书第26页第6题。《比的应用》学习任务单
【课上活动】
活动一:“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学校新购买一些新书。要把108本分给六年级(1)班和(2)班。你打算怎么分?想一想,算一算,把你的分配过程写一写。
活动二:解决问题
1.小区里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周长是150米,长和宽的比是2:1。这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把这块长方形草地按照2:3分成两个活动区域。又该怎样分呢?
2.教室板报有阅读乐园和校园新闻两个板块,其余是报头和装饰。这三部分面积的比是8:9:3,报头和装饰的面积共0.6平方米。
(1)校园新闻板块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阅读乐园和校园新闻两个板块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三角形,3个内角度数的比是2:3:5。这个三角形按角分类是什么三角形?较大的锐角比较小的锐角多多少度?
【课后作业】
1.
数学书第26页第4题
2.
数学书第26页第5题
3.
数学书第26页第6题
【参考答案】
1.数学书第26页第4题
420÷3.5=120(千米)
7+5=12
120×=70(千米)
120×=50(千米)
答:甲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
2.数学书第26页第5题
8+3+4=15
3×=(米)
3×=(米)
3×=(米)
答: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是米,宽是米,高是米。
3.数学书第26页第6题
16÷8×7
=2×7
=14(只)
答:养白兔14只。
也可以列方程解决。
解:设养白兔x只。
16:x
=
8:7
x
=
14
答:养白兔14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