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4 吃西瓜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4 吃西瓜 北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10 21: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吃西瓜》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本节课我主要想通过让学生自制图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把本节我要教的内容总结出来。在合作的过程中还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自己动手,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本节的教学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
教材分析: 北师大出版社数学三年级下册“吃西瓜”第75—76页。本节课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为第二学段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下了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法法的计算方法时,借助直观的图形演示,算法就不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而“数形结合”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也理解的较好,但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第一次接触分数计算,理解算理和抽象出算法都会比较困难。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的情境,借助对直观图形的操作,逐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3、能运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纸片、彩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这节课,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这个挑战吗?
生:有
师:读出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
生:三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师:说得很好!再来试一试这个?( )
生:五分之三,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
师:看来呀,这些难不到大家,那我们再接再厉,继续挑战。
1= ,谁想到了?
生:1=
师:太棒啦,那么1还可以等于哪些分数呢?
生:……
师:实在太厉害了,看来同学们对前面学习的分数只是掌握得很扎实。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分数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讲述故事情境:星期天,天气很热,熊妈妈切了一个大西瓜,让熊哥哥和熊弟弟解渴消暑,她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熊弟弟吃了其中的2份,熊哥哥吃了其中的3份 。
谁来说说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应用题的条件:
熊妈妈把一个大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熊弟弟吃了其中的
熊哥哥吃了其中的。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都是爱动脑、善于思考的孩子,让我们给自己掌声鼓励下。你们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交流后归纳筛选,出示相关问题。
(1)熊哥哥和熊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 熊哥哥比熊弟弟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还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创设了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吃西瓜的情境,这个情景中是以生活中的日常用语表述的,通过学生用分数来转述,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巩固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转述成的条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是本课的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主动地生成,能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孩子们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探索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
(1)师:我们先解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熊哥哥和熊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
让学生交流、整理,得出算式: + =
引导学生讨论:算式中的各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那么 + = 到底等于多少呢?我们一起来动手实践下。
动手验证:教师提供圆形纸片,同学们利用纸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用自己的方法证明 + 等于什么。完成的同学同桌进行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看哪桌同学完成得越快越好。
同学们自行动手操作验证,并与同桌进行交流,教师巡堂,进行适当指导。
(本探究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注意:对“平均”进行适当解释,并适当指导怎么将圆形平均分成8份。展示交流总结:教师请同学到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自己的验证方法,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对本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2)组织汇报,明确算理,在汇报中教师板书算理:
+ = 就是2个 加上3个 就是5个 ,也就是 。
师:我们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我们把它们称为同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那谁来说说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呢?
生:分母没有变化,只要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
师: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同学们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针对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启发学生充分借助直观学具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实践和交流探讨,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和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够自主探索出算法,在交流汇报中进一步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此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实践和自主探究能力。)
3、探索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1)求 -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解决下一个问题:熊哥哥比熊弟弟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师:谁会列出这个问题的算式?
生: - (教师板书)
师:那怎么计算呢?请在计算本上写出计算过程,不会的可以借助图形。学生间可以交流交流。
让学生继续借助学具,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生做完后指明说说算法和算理。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写出计算过程:
- =
3个 减去2个 等于1个 ,也就是 。
师: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把刚才的计算过程再看一下。(借助多媒体再次演示计算过程)
同学们请看看这两个同分母分数,它们又是怎样相减的呢?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4、 课堂小结,归纳算法
讨论并总结出规律
师: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是聪明的小孩,都爱动脑筋。现在我们谁能用一句话来把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概况出来?
1、学生讨论“这些相加减的分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同分母分数)
2、学生讨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5、探索1减去几分之几的减法
(1)创设情境:大家知道,小熊吃了西瓜的,大熊吃了西瓜的,两人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这时小熊说,不要再吃了,我们应该留一些给妈妈吃,多懂事的小熊啊!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还剩下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给熊妈妈吃呢?
(2)请同学们同桌进行讨论交流,并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教师对学生的列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重点引导学生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把一个西瓜平均年分成8块,1也就是,从里面拿出5块,也就是 ,还剩下3块,也就是(用课件动画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进行应用,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上。)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根据网友的建议:数学练习要游戏化,避免枯燥,我将教材中习题置于游戏中)
闯关王游戏
第一关:
1、涂一涂,算一算。
第二关:
2、看一看,填一填。
第三关:
3、口算。
第四关:
4、他们一共用去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第五关:
知识拓展练习
谁最厉害,谁是闯关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内容的学习,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亲手去创造图形的美、欣赏图形的美。)
四、课堂总结
1、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吃西瓜

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教学的是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学习。在讲授新课前,我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的练习,再通过动画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教材中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归纳出基本的计算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在教学时我始终以教材中小熊一家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素材。如在证明 + 是否等于 的环节里,我让学生在纸片上“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算一算”,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在总结“1”减去一个分数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汇报时举手的同学少,我以为他们不会,走过去一问,有的缺乏自信不敢举手发言,而我没有调动学生的勇气。有的同学会算不会说,这点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我从中体会到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描述、叙述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把自己的思路过程用语言描述。
总体看来,我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
(1)教师本身上课的激情不够,组织教学不得力。整堂课气氛不够活跃,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不足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鉴于以上各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一定要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经常反思教学得失,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