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你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材分析:在本单元学习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用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为后面学习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打下基础。
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科书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体验用三个正方体搭立体图形,一般要根据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和侧面三个位置观察到的特征,才能确定所搭的立体图形;
第二个问题是进一步体会仅根据立体图形的正面形状所搭立体图形,所搭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有多种可能,不是唯一的。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注重设计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变得新颖、有趣、更有实效。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用3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按照指令想象、动手操作确定立体图形。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教学中,不仅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重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能根据指令搭积木,并会根据观察图,利用正方体正确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2、通过我说你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重点:根据要求搭出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同一观察图搭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正方体积木
学生准备 每人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活动引入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淘气和笑笑正在玩游戏呢?你们看。
自主探索,建构模型
1.活动一。
师:笑笑现在已经用3个正方体搭了一个立体图形,让淘气去按照她的指令搭出同样的图形。想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吗?我告诉你们第一个线索:从正面看是3个正方形。你们来搭搭看。
(1)学生自由搭一搭。
(2)汇报展示各自的搭法。(如下图)
师(提供第二个线索):从右面看是2个正方形。
学生从搭好的立体图形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进行展示。
师:最后一个线索,上面的正方体在右面。你们能确定答案了吗?
学生再次筛选,选出符合这3个条件的一个立体图形,汇报答案。
师总结:要想确定一个所搭的立体图形,必须知道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和侧面(3个面)的形状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我说你搭”活动,创设了游戏的氛围,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总结确定一个所搭的立体图形,必须根据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和侧面的形状特征进行判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活动二。
课件呈现:淘气用3个正方体又搭出了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第三个正方体能放在什么位置?
(1)学生独立想象。
(2)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后学生自由搭一搭,验证自己的想法。
(3)教师巡视检查,参与各小组的活动。
(4)师生共同总结存在几种情况。
课件出示所有的答案。(共有4种情况)
小结:只根据立体图形某一面的形状,所搭的立体图形是不唯一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操作中相互交流,在拼搭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仅根据立体图形某一面(如正面)的形状,所搭的立体图形是不唯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
我说你搭”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几何图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呈现两个活动情境,第一个通过描述来搭一搭。学生通过描述,能够根据想象搭出原有的立体图形。第二个是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图形,分析搭这个立体图形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操作,让学生独立搭一搭,小组合作搭一搭等形式,让学生从自己拼搭出来的几何体中,选择不同形状进行观察,让学生对观察物体有亲切感,更乐意参与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搭一搭、看一看、猜一猜、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形状可能不同,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活动一的时候,给学生留的动手做的时间较短,学生没有能充分思考不同的搭法,课堂小结不是很到位,总结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