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中学高二年级地理学科期中测试(非选科)
时量: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
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一定是明确的界线
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
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
2.下列城市,处在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
A.兰州、乌鲁木齐、太原 B.西安、呼和浩特、长沙
C.成都、南宁 、银川 D.西宁、拉萨、重庆
3.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表现为
A.面状 B.线状 C.网状 D.岛状
4.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 )
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 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
5.我国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冲击?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我国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第6题。
6.四大工程中分别属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天然气跨区域调配、电能跨区域调配的是( )
?A.a、b、c B.a、c、b
C.c、a、b????D.b、c、a
7.在西部大开发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上海某毛纺织厂迁到西部地区,这主要是可以
A.利用西部地区的科技力量 B.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C.接近原材料和燃料基地 D.促进当地畜牧业大规模发展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9%,下图是西电东送示意图,据图回答8--9题。
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地区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
?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地区用电量减少
?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 改善环境质量
9.西电东送是把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火电)电站的电能输往东部地区,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
?A.AB????? B.CD ?C.DE?????? D.AE
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开发,不仅是美国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而且一直被许多国家奉为国土整治的样板。据此回答10—13题。
10.关于田纳西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坡
B.田纳西河中上游流经山地和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
C.田纳西河流经地区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
D.田纳西河流域落差较小,水运便利
11.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 )
①建立公园、风景区 ②调整农、林、牧业结构
③恢复治理采矿区的土地状态 ④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中,发电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田纳西河流域内水力资源丰富,在综合开发中,为保护环境只进行了水电站的建设,未开发其他电力
B.在流域开发中共建成30座水电站,并大规模发展火电和核电,使其成为仅次于五大湖地区的电力供应基地
C.廉价而可靠的电力供应,促进了流域内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美国新兴的高新技术工业区
D.廉价而可靠的电力供应促进了流域内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13.由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得到的启示是( )
①我国水利工程可以完全按照田纳西河流域的方案去开发和治理
②我国江河众多,水力、水电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
③我国许多水利工程没有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给进一步实现流域多目标开发和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造成了障碍
④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部分经验我们可以直接借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14—15题。
14.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
15.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 )
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 ②渤海下沉迅速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6-18题。
16.“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7.“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破坏植被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18、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19—20题:
19.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玩具制造 B.汽车产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20.该产业部门属于( )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技术密集型工业 C.原料指向型工业 D.资金密集型工业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0分)
21.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6分)
(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6分)
22.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14分)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 。
(2)A处的天然植被是 ,
B处的天然植被是 ,
C处的天然植被是 。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 的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 决定的 条件。
23.北方严重缺水的同时,南方却有大量富裕的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为此,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南水北调”的战略设想。从那时起,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目前东、中、西三条线调水的规划方案(14分)
东线从江苏的 ,经 运河到天津;中线从 水库提水; 解决 地区的缺水问题。(8分)
分析材料中水资源调入地区缺水的原因。?(6分)
湘南中学高二年级地理学科期中测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DACD CBCDB 11-20 ADDDB CABAA
二.非选择题(40分)
21.(1)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 洞庭湖调蓄功能降低,洪涝灾害严重。
(2)暴雨、长江洪水倒灌、泥沙淤积;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使入湖泥沙增多,湖底抬高;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底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22.(1)自东向西减少 (2)森林 草原 荒漠和荒漠草原
(3)干湿度(或经度) 海陆位置 水分
23.(1)扬州 京杭 丹江口 华北
(2)降水少,季节分布不均匀,蒸发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需水量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