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宇冉
王仕宇
杨帆帆
李润泽
张佳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一单元第1课
课前预习准备
1、“窦娥冤”她有何冤?简述故事梗概。
2、元杂剧角色大致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请从课文找出。
3、根据课本第4页注释8推断《窦娥冤》第三折中【正宫】【端正好】,表示什么意思?
文体知识介绍
一
文体知识
1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世界剧坛上中国古典戏剧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四种基本形式。
2
元杂剧介绍
元曲
散曲
杂剧
套曲
小令
唱
唱+演
(散曲+“科”+“白”)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元杂剧: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文体知识
元杂剧常识
结构
四折一楔子
角色
旦(女角)末(男角)
净(似京剧的花脸)
杂(配角)
剧本构成
科、白、唱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之外可以加楔子。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结构
剧本的构成:唱、科、白三部分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思考:《窦娥冤》为“末本”还是“旦本”?
旦本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zh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
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
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宫调与曲牌
思考 :《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什么意思?
表示这一折选自曲牌【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宫调。
文本解读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3
元杂剧体裁特点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净、杂等。
末/旦: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杂: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
4
元杂剧的成就
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 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4
元杂剧的成就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
补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 清·李 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 《汉宫秋》 元·马致远
《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 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 昇 《雷峰塔》 清·方成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一单元第1课
作者介绍
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
关汉卿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走进作者
1
自评
“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zhuàn zhòu),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
元代人评价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2
后人评关汉卿
元曲四大悲剧之首
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
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窦娥冤”她有何冤?简述故事梗概。
文本解读
课文赏析——文章结构
楔子(序幕):窦天章以女抵蔡婆,
父赴京赶考留孤女
第一折(开端):窦端云嫁入蔡婆家,
张驴儿巧救蔡婆婆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药死老驴儿
昏县官乱判葫芦案
第三折(高潮):窦娥临行发誓愿,
千古奇冤杀窦娥
第四折(结局):窦娥冤魂述实情,
千古奇冤得申雪
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盘缠, 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本息四十两)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外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便在窦娥为蔡婆婆所做羊肚儿汤里下毒药,想药死蔡婆婆来作要挟,不料竟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人的罪名,把她扭上公堂。昏庸的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她。窦娥宁死不屈,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
【故事梗概】
山东省郯(tán)城县城东不远处,有一座高20米、周长150余米的孝妇冢,冢上芳草萋萋,四周松柏葱郁、冢前的石碑上刻记着一位东海孝妇的事迹,冢中所埋的孝妇,就是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所塑造的窦娥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
据《郯城县志》记载:汉代东海郡郯城有一位年轻女子,结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不愿改嫁,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奉养婆婆,人们都称她为“孝妇”。后来婆婆也多次劝她改嫁,她都婉言谢绝,因为她知道若自己改嫁,年老的婆婆生活就要失去了依靠,这样过了十几年,孝妇就已经三十多岁了。有一天,她的婆婆对邻居们说:媳妇伺候我这样苦,又守着寡,等我老了以后,她无依无靠怎么办,我不能再这样连累她了。这不久,婆婆为成全孝妇上吊自杀了。听说老母上吊死了,她那已出嫁的女儿便到官府告状,说孝妇逼死了母亲,县吏便将孝妇捕去,施以酷刑逼供,孝妇最后被屈打成招
【故事原型】
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一案件,他得知孝妇敬养婆婆十几年,又经过调查断定孝妇的婆婆是自杀,于是如实禀报了。但太守却不听于公的正确意见,坚持判孝妇死刑。于公十分痛心,他抱着卷宗在公堂上大哭,然后辞职回家,最后太守竟然杀了孝妇。恰好东海郡在此后连续大旱了三年,新的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冤案,并说大旱的原因是因为屈杀了孝妇。新太守便杀牛率众到孝妇冢前祭典,并为孝妇昭雪,此时天空忽然下起大雪,此后三年这里风调雨顺。
斗转星移,东海孝妇的故事在民间越传越广,最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加工,变成的最流行的说法是:孝妇在临死的时候当众说:“我如果有罪,死而无冤,血当下流;如果有冤血当逆流,大旱三年。”当孝妇被行刑时,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最后在郯城西南一地方汇成一大片水洼,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因此而叫白血汪,直到五十年代那里才更名为白溪汪。至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便据此故事写成了其流传千古的悲剧《窦娥冤》。
谁造成了窦娥的悲情?
窦娥的冤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本解读
?为父抵债而被卖蔡婆家作媳
?由蔡婆做主且遭张驴儿逼婚
?张驴儿逼婚不成就诬告放毒
?官吏昏庸贪财竟判窦娥死罪
鉴赏戏剧冲突
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的?
文本讨论
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 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②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③ 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研读第三折
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文本解读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课文分为三个场景,各个场景分别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绑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临刑发誓
三个场景
文本解读
窦娥
绑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临刑发誓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冤
悲
恨
文本解读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读第一层的唱词思考【端正好】、【滚绣球】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愤恨,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也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控诉
2、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文本解读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对于窦娥的深重冤情,天地竟无动于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窦娥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文本解读
反抗的窦娥
文本解读
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刽子云]
你有甚么话说?
[正旦唱]
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善良的窦娥
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1、阅读第3部分,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文本解读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第二桩
第三桩
1、阅读第3部分,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血溅白练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文本解读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第二桩
第三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不屈的窦娥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文本解读
2、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颠倒。
这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3、向天地发誓与第一场景中骂天地的情形是否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一方面, 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体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血天下冤屈的心愿。
文本解读
4、结尾写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那么剧作家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情节?
【明确】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和想象,表达一种天地震惊的效果,并进行了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应验了,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意愿。
这三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僚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表现了窦娥与社会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也是剧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
一、窦娥冤在哪里?有何冤?
课文赏析——文章结构
楔子(序幕):窦天章以女抵蔡婆,
父赴京赶考留孤女
第一折(开端):窦端云嫁入蔡婆家,
张驴儿巧救蔡婆婆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药死老驴儿
昏县官乱判葫芦案
第三折(高潮):窦娥临行发誓愿,
千古奇冤杀窦娥
第四折(结局):窦娥冤魂述实情,
千古奇冤得申雪
矛盾冲突
1、窦娥都与什么人有矛盾冲突?主要矛盾是跟谁的冲突?
2、这些矛盾冲突的表现与根本原因是什么?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窦娥
矛盾对象
矛盾表现
主要矛盾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窦娥
矛盾对象
矛盾表现
主要矛盾否
矛盾冲突中窦娥表现出来的性格
张驴儿父子
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
婆婆
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太守桃杌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
饱受封建压迫、苦难深重、反抗意识
善良的、符合当时道德标准的良家女子、孝顺婆婆
有反抗精神的、不屈服
※小结1:窦娥冤在哪里?有多冤?
●冤,即无辜受屈
●1、张驴儿父亲并非窦娥毒害,窦娥却被诬告;
●2、官府竟收受贿赂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3、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
※小结2: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①窦天章典卖女儿;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③丈夫的夭折;④蔡婆的引狼入室;⑤张驴儿的陷害;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
●(1)张驴儿父子,他们是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
●(2)太守桃杌,他是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3)庸医赛卢医, 他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
●(4)其父窦天章他是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
●窦天章: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小生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妇去。
●赛卢医: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自家姓卢,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在这山阳县南门开着生药局。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本利该还他二十两;数次来讨这银子,我又无的还他。若不来便罢,若来呵,我自有个主意!
《窦娥冤第一折》
●赛卢医:刚刚讨药的这人,就是救那婆子的。我今日与了他这服毒药去了,以后事发,越要连累我;趁早儿关上药铺,到涿州卖老鼠药去也。
《窦娥冤第二折》
※总结1:戏曲主题
(1)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 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3)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对人身心的摧残。
批判黑暗的封建社会
与人物形象相关曲词欣赏(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冤第三折》
※总结2:窦娥人物形象
善良,孝顺,对亲人细致体贴;
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对多舛命运勇敢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
人物形象
1、窦娥感情发展:(由屈生) 冤- 悲- 恨
2、窦娥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
3、主题: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4、语言特色: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二、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第二桩
第三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作品中为什么会有这种超现实的情况发生?
●1、与现实形成对比。
●2、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3、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
●4、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窦娥冤》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坚强刚烈,具有封建贞节观念,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腐败的封建社会,注定了悲剧结局。
其他人的人物形象
蔡婆婆
善良、胆小、糊涂、懦弱、逆来顺受
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无赖、狠毒、
品行恶劣
象征横行乡里的恶势力
贪财凶暴、
草菅人命
象征司法不公、政治腐败
张驴儿
桃杌
三、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在悲剧中揭示出来的正是人类高尚的精神。
——博克
●悲剧必然是伟大的行为。
——德莱登
●悲剧感总是崇高感。
——朱光潜
悲剧总是表现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而构成矛盾冲突的原因和性质,往往决定了悲剧的意义。偶然、表面原因造成的悲剧往往缺少社会意义,只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即与其相对立的社会力量之罪恶,悲剧才有了美学价值。
●1、女性的脆弱
●2、善恶斗争中善者的不幸:“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3、封建社会道德观:贞节贤孝,苦己利人、舍己为人
●4、劳动人民的美学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拓展延伸
1、如何理解“天”在文中的含义?
文中的“天”隐喻为统治者。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也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以青天自比。
善良孝顺而坚强不屈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断头台,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拓展延伸
2、《窦娥冤》故事改编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讨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
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
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
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
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
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拓展延伸
大团圆结尾
中国古典悲剧以凄、苦、悲、怨作为审美效应,以令人泣下的悲怆为美,以弱者的苦境、苦情博取观众的眼泪。“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鲁迅指出“大团圆”模式的本质是“瞒和骗”,是中国国民性弱点在艺术上的反映,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历史,妥协平和中庸的思想已成为浸透中国传统文化骨髓的一种主导性精神倾向,它禁锢和束缚着人们的心灵。
拓展延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一单元第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