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7课《别了,语文课》实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7课《别了,语文课》实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1 10:37: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单元目标:
1.准确、流畅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2.欣赏课文中各具特色的情感描写,品味精彩的语言,学习作者富有特色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3.围绕课文拓展阅读相关文章,增强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4.体会课文中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感悟,认真感悟生活,体察人生种种况味。
7
别了,语文课
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自香港作家何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的一篇同名作品。该作品1982年在内地出版,体裁为小说。节选部分记叙了主人公“我”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对语文课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细腻而真实地传达出“我”或悲伤、或焦虑、或自责、或欣喜、或感动的情感状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语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依依不舍之情。文中“我”对语文课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从第一人称的视角用细腻的心理描写传达人物丰富情感的写法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品味。
学情分析: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不同描写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但对心理变化背后所蕴含的人物对某一事物情感态度的变化把握不足。本课是该单元的最后一篇现代文且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应指导学生根据之前所学在梳理具体事件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细微的心理状态,进而探究人物态度的变化,增强对生活的感悟力。本课中,明确主人公“我”对语文课前后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探究这一变化背后所蕴含的对母语、对祖国的情感是学生的薄弱之处,应作为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1.在预习基础上通过朗读、默读、圈划等多种方式梳理文章主要事件,感知“我”在不同事件中的具体心理。
2.在充分感知“我”的心理的基础上,明确“我”对语文课情感态度的具体变化过程。
3.体会“我”对语文课态度变化背后所蕴含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
梳理主要事件,明确“我”心理发展和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我”对语文课情感态度变化背后所蕴含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积累生字词,熟悉文章内容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解题,初步感知情感—提出核心问题—梳理事件,体会心理,明确态度变化—理解主题—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内容:解题并感知情感
目的:理解课题,初步感知“我”的情感
形式:学生朗读,教师提问
1、学生齐读课题
2、“别了”什么意思?根据预习,从标题中能感受到“我”怎样的情感?
明确:“别了”是“再见,告别”。“我”在与语文课告别时,对其的眷恋与不舍。
学生带上情感再次朗读课题
教学内容:
内容一:分析态度变化,提出核心问题
目的:由“我”对语文课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提出课堂核心问题
形式:学生思考,教师组织交流
1、“我”对语文课的眷恋和不舍源自于“我”对它的喜欢。根据预习材料判断“我”对语文课是一直以来就喜欢的吗?
明确:是忽然喜欢上的。
根据预习,我们可知“我”忽然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张先生的鼓励和对“我”语文学习的关注;《怎样学好语文》一书的影响。
3、因为张先生的鼓励和对“我”语文学习的关注,我忽然喜欢上了语文课。可这时,“我”即将离开祖国。随着离别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对语文课的情感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提出核心问题:离别临近,“我”对语文课的情感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内容二:梳理具体事件,体会人物心理
目的:通过具体事件的概括梳理,体会“我”的心理,明确“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
形式:学生默读、思考,教师组织交流
要解决这一问题先看“我”的心理变化,“我”的心理变化源于“我”经历的事件的不断变化。(复习《那个星期天》)。
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经历的事件——“我”的心理——“我”对语文课的情感态度
浏览2-5段,思考这天放学回家“我”经历了哪些事件?“我”的心理如何?
这天放学回家:
事件①:“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的《怎样学好语文》,知道了语文的丰富和优美。(提示:如何概括事件)
心理:自责(关注人物的心理描写;学生可朗读)
事件②:“我”与爸爸交谈,得知移民到中美洲后“我”可能无法再学习中文了。
心理:惊讶、慌张、难过(关注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学生可朗读)
默读6-15段,思考离开前一周的语文课、最后一次语文课“我”分别经历了什么事?“我”的心理如何?将思考结果填入表格。
离开前一周的语文课:
事件:“我”默书进步很大被张先生表扬,却因想到即将离开哭了起来。
心理:心痛(关注人物的心理、语言描写;学生可朗读)
最后一次语文课:
事件:“我”收到了张先生和同学们送“我”的礼物,他们希望“我”忘记母语,“我”热泪盈眶。
心理:非常难过、感动(关注人物的心理描写;学生可朗读)
引导学生理解表层的事件和心理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我”对语文课情感态度的变化。
这天放学回家:
“我”的自责、惊讶、慌张、难过是因为此时“我”发现我忽然喜欢上了语文课。
对语文课的情感态度:开始喜欢
离开前一周的语文课:
“我”心痛得哭了,是因为“我”对语文课的情感态度在开始喜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
对语文课的情感态度:深深喜爱
最后一次语文课:
离别来临,“我”对语文课的的情感态度进一步升华。
对语文课的情感态度:眷恋、不舍
总结:如何解决了问题:离别临近,“我”对语文课的情感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路径:“我”经历的事件——“我”的心理——“我”对语文课的情感态度
内容三:理解文章主题
目的:理解文章主题
形式: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1、离别之际,“我”专门与语文课道别?那么其他课程呢?同样都要离别,为何标题不是“别了,所有课程”?
明确主题:“我”对语文课的不舍,实际上抒发的是“我”在离开祖国之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母语、对祖国的恋恋不舍之情。
2、张先生和同学们送的礼物有何含义?
明确:这些礼物既代表着老师与同学们的不舍与惜别之情,同时也承载着祖国的语言文字,代表着祖国的文化。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目的:明确内容,总结写法,理解运用
形式: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课后练习巩固、阅读提高
1、课堂总结: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述了“我”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对语文课产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在经历了这天放学回家、离开前一周的语文课、最后一次语文课三个时间段的具体事件后,“我”对语文课的情感态度由最初的开始喜欢发展为深深喜爱,最后到眷恋和不舍,抒发的是“我”对母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不舍。
2、布置作业
①完成《练习》(1-5)
②阅读文章《我不想拆掉你的翅膀》,根据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思考“我”对年轻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