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说课流程
一、教材
二、学情
三、教法和学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和“对写法”
2、技能目标
从不同的叙述主体出发,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主人公的真挚情感。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想象联想和对写法,并用这些方法理解本诗。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叙述者角度来体会诗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习能力
学习习惯
学习交流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法
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讨论
、评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感悟
(三)问题引领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一)导入
后人评价
(二)初读感悟
“自读”——自学并体会诗中情感
“试读”——讲解并展示诗中情感
“范读”——明确情感及诵读方式
“齐读”——加深印象并提升感悟
诵读
(三)问题引领
问题一:
在我们的诵读体会中,可以感觉到在前四句的描写里有一个思念远人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位女子形象吗?何以见得?整首诗都是以这位女子的口吻写的吗?
叙述者
手法
叙述者:
是叙事行为的承担者,是个虚拟的人,其作用是讲故事。
望江南
温庭筠
(
)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Mò)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可以是作者的视角,也可以是诗中人物的视角。
通过加主语的方式,明确叙述者可以是:
男子、女子、旁观者
男子:
A、你
我
我们
B、我
我
我们
女子:
A、我
你
我们
B、我
我
我们
旁观者:
她
他
他们
问题二:
如何理解一个叙述者怎么可以同时写两地的情景?
对写法
手法
对写法: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问题三:
叙述者可以是多种理解,你最喜欢哪一种,根据意象、揣摩感情,展开联想,用最美的语言表述你感悟到的情景?
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男子:你
我
我们
(这个叙述主体本身的思维角度也是多样的)
(你)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我)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们)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想象中的美好画面)
现在的想象(对写法)
眼前之景。
哀情
感悟
从男子的角度,我们看到了:
一颗疲于奔波的心对江南的无限怀想;
看到了爱人亲人的温暖是多么弥足珍贵;
看到了一个男子对家的深深依恋。
从女子的角度,我们看到了:
兰泽芳草中,美丽的妻子对丈夫真挚细腻的感情,对爱人望眼欲穿的期盼和花草无从送出时的痛苦惆怅。
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看到了:
彼此相爱却不能相伴一生,心系爱人,却只能忧伤终老的悲剧命运,也是生活中许多人共同的心伤。
诵读诗歌
(四)课堂小结
从不同的叙述者的角度来感受诗歌丰富的文化内蕴。
(五)作业: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涉江采芙蓉》
一、诵读——内容、主题
二、方法——叙述者、对写法
三、感悟——画面美、情感美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