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随堂小练笔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的“瓦舍”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A.隋朝科举制的确立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元代杂剧开始形成
2.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商、贸、文、教发达的大城市。宋元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有( )
①临安 ②大都 ③开封 ④郑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中国古代风俗图《瓦子内说书》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诗中的瓦子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一“京都"内( )
A.唐都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4.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现在都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下列节日与习俗对应准确的一项是( )
A.春节——划旱船 、吃饺子
B.元宵节——挂彩灯 、拜年.
C.中秋节——贴春联 、吃粽子
D.端午节——吃粽子 、赛龙舟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以上句子属于(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元杂剧
6.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一历史名人是( )
A.苏东坡
B.辛弃疾
C.李清照
D.陆游
7.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含冤受苦。塑造“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郑光祖
D.关汉卿
8.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下列人物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 )
A.关汉卿
B.马致远
C.白朴
D.王实甫
9.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通过它我们可以( )
A.查阅孔子的详细生平事迹
B.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状况
C.查找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D.了解秦兵马俑的发掘情况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近百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城里没有坊市的区分,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业活动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白天黑夜均可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材料一中的景象出现在什么场所?该场所的出现表现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关系是怎样的?举一例说明。
(4).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感受宋词之美
词名 《点绛唇?蹴罢秋千》
朝代 宋代
作者 ?
词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材料二 体味元曲之丽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原)来也这般顺
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冤》
(1)材料一中词的作者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那么“?”应该填什么?此人的的词风是怎样的?请再列举两个著名的词人。
(2)材料二作品的作者是谁?请再列举三个著名的元曲作家。
(3)宋词和元曲以其独特的风格,辉映中国古代文艺花园。这种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随堂小练笔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的“瓦舍”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C )
A.隋朝科举制的确立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元代杂剧开始形成
解析:千百年前北宋开封和南宋临 安的市民应该具有比较高的“幸福感”,他们不但可以买到各种商品,还可以去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和勾栏围观体验。在这里,可以听书、听曲、看杂耍,还可以买饮料、逛地摊等,高兴了多待会儿,不高兴了就闪人。可见,宋朝市民的文化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商、贸、文、教发达的大城市。宋元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有( A )
①临安 ②大都 ③开封 ④郑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有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不包括郑州。排除含④的选项。
3.中国古代风俗图《瓦子内说书》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诗中的瓦子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一“京都"内( B )
A.唐都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的开封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故选B项。
4.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现在都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下列节日与习俗对应准确的一项是( D )
A.春节——划旱船 、吃饺子
B.元宵节——挂彩灯 、拜年.
C.中秋节——贴春联 、吃粽子
D.端午节——吃粽子 、赛龙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节的习俗有贴春联、相互拜年;元宵节的习俗有挂彩灯、划旱船;中秋节的习俗有吃月饼、赏月;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D项正确。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以上句子属于( B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元杂剧
解析:题干句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再加上“苏轼”“李清照”等信息,可判断出这些句子属于宋词。
6.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一历史名人是( B )
A.苏东坡
B.辛弃疾
C.李清照
D.陆游
解析:“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说明此人的词风为豪放派,再结合“南宋”,可判断是南宋的辛弃疾。
7.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含冤受苦。塑造“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是( D )
A.苏轼
B.辛弃疾
C.郑光祖
D.关汉卿
解析:元朝杂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8.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下列人物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 D )
A.关汉卿
B.马致远
C.白朴
D.王实甫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不包括王实甫。因此,选D项。
9.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通过它我们可以( C )
A.查阅孔子的详细生平事迹
B.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状况
C.查找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D.了解秦兵马俑的发掘情况
解析:《资治通鉴》记载 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因此,A.B两项不可能出现在《资治通鉴》里。D项发生在现代。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近百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城里没有坊市的区分,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业活动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白天黑夜均可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材料一中的景象出现在什么场所?该场所的出现表现了什么?
瓦子(勾栏)。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2)材料二反映了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商业繁荣或经济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或生产力的发展。
(3)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关系是怎样的?举一例说明。
因果关系,材料二中的经济繁荣景象直接促进了材料一中市民生活的丰富。比如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4).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宋朝都市生活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感受宋词之美
词名 《点绛唇?蹴罢秋千》
朝代 宋代
作者 ?
词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材料二 体味元曲之丽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原)来也这般顺
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冤》
(1)材料一中词的作者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那么“?”应该填什么?此人的的词风是怎样的?请再列举两个著名的词人。
李清照。 委婉、细腻、清秀。苏轼、辛弃疾。
(2)材料二作品的作者是谁?请再列举三个著名的元曲作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郑光祖。(任答其三即可)
(3)宋词和元曲以其独特的风格,辉映中国古代文艺花园。这种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民族交融发展等。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