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满江红)课件(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词四首(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满江红)课件(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1 12: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词四首
语文统编版 九年级下
12 词四首
预习案
导学案
检测案
01
渔家傲·秋思
02
江城子·密州出猎
0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04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学习目标
1.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江苏吴县人。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1040年,曾带兵组织西北战线,抗击西夏。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对苏辛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词仅存五首。
一、知人论世
宋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基本内容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则侧重抒情,而由景入情,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
写景
抒情
由景入情
借景抒情
三、词作上片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表现边塞风景特异。
地点
时间

三、词作上片赏析
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是用典故和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天一到,大雁飞走,毫无留恋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戍边战士的生活艰辛。
典故
拟人
恶劣
艰辛
三、词作上片赏析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战事紧


苍凉
三、词作上片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抓住雁去、边声、长烟、千嶂和 落日、孤城等西北边塞特有的景物,充分突出了边塞与内地截然不同的奇异景观,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雁去
边声
长烟
千嶂
落日
孤城
萧瑟
荒凉
紧张
三、词作下片赏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表明边塞生活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浊酒
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
功业未建
边患未除
归乡无期
三、词作下片赏析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互文,“不寐、白发、流泪”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
惆怅难眠
将军
征夫
思念家乡
功业无成
壮志未酬的英雄
  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怆情怀。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为苏、辛豪放词开辟了先路。
总结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学习目标
1.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2.体会词人形象,体会苏轼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一、知人论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词坛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子瞻
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豪放派
苏辛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年十月,他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这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
江城子
苏轼 (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基本内容
描写出猎情景,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
下阕:抒发报国之志,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
感情基调:豪迈奔放
高亢激昂
出猎
报国之志
豪迈奔放
高亢激昂
三、词作赏析
本词从头到尾贯穿一个“狂”字,这个字体现了词作豪放的风格特点和苏轼当时的情怀。
苏轼的“狂”体现在5个方面: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4.狂在酒后豪情满怀,期待重用
5.狂在力挽雕弓,射杀天狼
三、词作上片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孙郎典故 何等豪气
随从众多 阵容雄壮
场面热烈 何等感人
装备齐全 形象威武
1.内容理解
2.“聊”复杂情感
有点无奈和落寞,这英雄少年只能暂时做一回。 苏轼勤政爱民,在外在形象上确实已是两鬓斑白;更重要的是,由于身陷北宋当时的新旧党争之中,长期不受重用,让苏轼感到自己仿佛已经老了。
“老夫聊发”应读得缓慢、低沉。要包含淡淡的无奈和不受重用的积郁;“少年狂”三个字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张狂,要读得铿锵有力。
1.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
2.也是将打猎习武锻炼,与保卫国家连在一起;
3.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4.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3.上阕小结
三、词作下片赏析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典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这种老当益壮的豪情是苏轼人生态度的主基调之一。
1.内容理解
2.知识链接
苏轼天纵大才,却一生凄凉,历典八州,颠沛流离于大半个中国。但我们可从他给朋友李常信中见得他的生活态度。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于笑生死之际。”
在贬谪,在“生死之际”苏轼都能“笑谈”,是什么撑起了这个英雄的豪放和洒脱?
“道理”“忠义”的信念。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燃烧于慷慨激昂的诗词中的,正是他那颗豪迈旷达的心灵。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不断地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位中国古代优秀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行与操守。
如果说词的上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出猎图的话,那么下阕其实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什么图?
赤胆忠诚的报国图(杀敌图)
3.下阕小结
赤胆忠诚的报国图(杀敌图)
文字可以有限,但精神是无限的。苏轼的文章,连同他的品格、气度、精神就将永远存留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中!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作品,在朗读中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2.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3.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
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抵抗金军。义军中出现叛徒时,他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被弃置后,他手里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二、基本内容
醉态
梦境
现实



三、词作赏析
1.本词从头到尾贯穿一个“狂”字,这个字体现了词作豪放的风格特点和辛弃疾当时的情怀。
词作的“壮”体现在6个方面:

1.“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征战沙场、收复中原是其平生之志,会时时记起,无半点消退。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美食与雄乐为出征前将士们士壮行。
壮心
壮行
3.“沙场秋点兵”整肃的军威、雄壮的声势、腾腾的杀气,跃然纸上。
壮气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听觉角度,用夸张手法,描述横扫敌人、勇猛进击之壮丽图景。
壮景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以武力收复中原尽力实现的愿望。
壮志
6.““可怜白发生”,悲、恨、叹、哀、愤、无奈……情感如壮阔大海,汹涌澎湃。
悲壮
2.链接材料
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山东济南历城,少年时就立下救民于金人迫害中的志向;二十一岁时,参加耿京率领的起义军,曾率五十骑擒叛徒于万军之中;回宋后,接连上书朝廷《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屡遭贬谪,多年身处村野之中,他悲,悲北方百姓在金人统治下凄惨地存活;他恨,恨手中的宝剑难染敌血;他叹,叹一身的才华无处施展;他哀,哀满头的青丝渐渐地花白;他愤,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苟安不思进取;他无奈,无奈“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处境!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3.主题思想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3.艺术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满江红
秋 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作品,在朗读中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2.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3.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
秋瑾(1875-1907),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秋瑾集》收存诗、词、歌220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15首,共二百四十余首。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1891-1904 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
后期:1904-1907 革命豪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秋瑾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主要表达了初离封建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下片写思虑未来前途。词人因一腔豪情但知音难觅而迷茫,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秋瑾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基本内容
三、词作上片赏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点明地点,时间。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化用“采菊东篱下”和“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
三、词作上片赏析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典故,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对贵妇人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三、词作下片赏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巾帼英雄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借典故,表明自己是富有感情的人。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借典故,表达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
(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四、主旨思想
目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燕(yān)然未勒(lè) 貂裘(diāo qiú)
分麾(huī)下炙(zhì) 苦将侬(nónɡ)
2.解释词语
(1)千嶂:层峦叠嶂。
(2)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典故出于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3)锦帽貂裘: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
(4)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yān

diāo qiú
huī
zhì
nónɡ
层峦叠嶂
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
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3.《渔家傲·秋思》的上片着重写景,极力表现了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渲染了边地的萧条、肃杀和荒凉寂寥,为下片抒情做铺垫;下片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之心和浓浓思乡之愁。
《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描写出猎场面的壮阔,气势雄壮;下片表现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及保家卫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描写梦中之景,在沙场上点兵的盛大场面;下片描写跃马挽弓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北方失地的畅想,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
《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上片写词人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表达了词人初离家庭的矛盾心情;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奇异
浓浓思乡
出猎场面
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梦中之景
跃马挽弓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家庭
知音难觅
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解析 B xuè—xiè
B
解析 B xuè—xiè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C)
解析:B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
B
6.默写。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解析:D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贬义词
男儿列
男儿烈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会挽雕弓如满月
浊酒一杯家万里,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6)《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满江红·小住京华》表现秋瑾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句子是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8)辛弃疾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一词中,表现自己有雄心壮志,却无法最终实现的句子是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3分)
A.《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B.《渔家傲·秋思》一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景物的描写,通过作者情怀的抒发,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C.《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主要是抒发作者为国效力而不得的失意情怀。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描写了作者对收复中原的渴望,同时又写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不能实现的惆怅。
解析 B 不是正面表现,而是侧面表现。
C
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8.这首词是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外调,任密州太守时与同官会猎后所作的抒怀,全词共两阕,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各阕大意。
上阕:出猎
下阕:请战
出猎
请战
9.下列对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词人用词来写习武打猎,借以抒发关心边防的热忱,在内容和题材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B.它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的壮士形象。开篇勾勒射猎的武夫。继之以千骑如飞,围观如堵进行烘托,两个典故的运用转出正意,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走引挽弓,“狂”态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C.它通过对特定素材的描写对抵御对外族侵扰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了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与当时笼罩词坛的柳永词一脉相亲。
D.词的用韵前密而后疏,有一气呵成之感,词人的“狂”劲——自负和壮志欲酬的企望,奔放的豪情依稀可见。请战
C
解析 C柳永词属婉约词风,与苏词风格不一
解析 C柳永词属婉约词风,与苏词风格不一
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10.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
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1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不仅点名了季节时令,又为将士们出征渲染一种肃杀的气氛。
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不仅点名了季节时令,又为将士们出征渲染一种肃杀的气氛
读《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1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
解析 B“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
B
解析 B“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未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的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凄凉悲苦、愤愤不平,答对两点即可)
描写
抒情
思念家乡
功业难
成(壮志未酬)
凄清悲凉
愤懑之情
思念家
乡、功业难成、凄凉悲苦、愤愤不平,答对两点即可
13.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满江红》(秋瑾)
14.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
拭”展现的画面。
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不能仅翻译句子,应有合理想象,语言生动。)
15.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只答“用典”也可)。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