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民本思想、“性善论”观点等。 
作者介绍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介绍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反对不义的战争 
 “春秋无义战”“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莩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4) 数( )罟( )不入洿( )池 
 (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之义 
yè 
tú,同“途” 
tún 
zhì 
cù 
gǔ 
wú,通“毋” 
xiáng 
bān,同“斑” 
piǎo 
xù 
字词梳理 
wū 
tì 
课文文言知识点梳理 
第一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三个语气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 
庄稼收成不好 
代词,代“河内” 
代词,代“河东” 
代词,这样 
当政者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其独立性。 
更加、越来越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二段 
请允许我,谦敬副词。 
介词,用 
填:拟声词,拟鼓声。 
然:形容词尾。 
衬字,无实义。 
连词,表修饰关系。 
有的(人) 
连词,表顺承 
介词,用、拿 
副词,只(不过)、仅仅 
代词,代“走五十步”这种情况 
通“毋”,不要 
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比 
第三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指春播、夏耘、秋收 
尽、完。如: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cù密;gǔ鱼网 
介词,按照 
“斧”是纵刃,“斤”是横刃 
代词,这 
名词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栽、种 
介词,把 
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宾语前置的标志 
通“毋”,不要 
使动用法,让…错过 
第四段 
侵占、耽误 
认真从事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反复陈述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伦理道德 
道理 
头发花白的老人。“颁”通“斑”,杂色。 
周时称“黎民”,秦时称“黔首”,取百姓脸黑的意思,都是当时对百姓的贱称 
然,代词,这样;而,连词,却 
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为王 
……的情况 
宾语前置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制止、约束 
同“途”,道路 
饿死的人 
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第五段 
当年粮食收成 
连词,表递进 
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则,就 
句末语气词,了 
代词,这 
邻国 
民不 加少 
何也 
 
 河东凶→亦然 
民不加多 
一、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1自然段) 
(梁惠王) 
 于国尽心 
 
河内凶→ 
移民河东 
移粟河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课文分析 
百步止 
五十步止 
五十步笑百步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的轻与重的区别。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 
二、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1自然段)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治国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因而“民不加多”。 
以战喻 
三、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政 
王道 
之始 
不违农时(农)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王道 
之成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教) 
初步 
措施 
根本 
措施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保民养民 
富民 教民 
黎民不饥不寒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爱民) 
除暴政 
对比 
比喻 
以民为本 
保民、养民 
富民、教民 
四、思考: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施仁政 
魏国现实 
天下之民至焉 
旨在提醒梁惠王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用了比喻说理方法。 
五、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一、善用比喻。 
二、 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讲“王道之始”连用三个“不可胜用……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谈“王道之成”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最后一段用比喻提醒梁惠王反省自己,施行仁政。 
文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