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课件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课件2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1 12:4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最终只落得黯然神伤;他的诗歌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在沈园的风中”……他是?
少怀壮志--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猜猜“他是谁”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书:
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悲愤。
写、书写
悲愤,愤懑
朗读
注意:1、节奏
2、重读、语速
3、情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古诗词鉴赏解决的问题:
根据标题和诗文内容及提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1、作者“书”了哪些事?
2、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3、这首诗具体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什么:四联分别“书”什
么?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用诗中原词回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为何写?
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北进中原收复失地之愿一直无法实现。(报国无门)
所愤之一:世事艰
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
具体指什么?
世事:
抗金救国、收复失地之事
艰:
艰难,道出了辛酸与坎坷
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这两句诗有力地烘托了作者早年“气如山”的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名词)的组合,(白描手法、列锦手法)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杨柳岸晓风残月;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不加烘托,不加渲染。
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
所愤之二:“空自许”
运用了一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壮志难酬)
如今望着镜中的自己,年迈体衰,双鬓已然斑白,然而当年的壮志却还未完成。
所愤之三:鬓先斑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
早年:
恢复中原之志
壮年:
抗金胜利之役
晚年:
壮志未酬、英雄空老之情
探究:屡遭挫折之后,诗人的报国之志仍然无法实现,他是否就此消沉,彻底放弃恢复之志呢?
这里又采用了谁的典故?用意何在?
用了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
讨论: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的《出师表》呢?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但一直受到压制。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愿?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由此可见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年华空老
无人领军
愤!
总:
忧愤国家国土沦陷,忧愤朝政政治黑暗,忧愤个人功业未就。
小结2:
愤: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
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
壮志难酬
投降派
景仰
英雄空老
诗歌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借北望中原,回顾了早年想要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和南宋两次抗金胜利的往事,抒发了作者对自己

的悲愤和对朝廷中
的强烈激愤之情,以及对诸葛亮的
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主旨
1、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2、用典:塞上长城
诸葛亮《出师表》
3、对比;
早年
晚年
理想
现实
自己
诸葛亮
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颓衰年迈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诸葛亮的积极进取(理想)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现实)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如何写?
【课内检测】
当堂成诵,比一比谁最快最准
你真棒
[作业:课外拓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优化设计P11》)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2.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见课本P17)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
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课外拓展:讨论一
讨论二: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知道陆游的哪些词体现这个特点呢?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终致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悲剧,不仅仅是陆游一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你们可以找到一些别的例子吗?
课后联想: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