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高三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请先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禁止答题。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知识与运用: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落忍 落草 落款 落水狗
B.强壮 强迫 强健 强人所难
C.散漫 散架 散装 散兵游勇
D.堵塞 要塞 塞责 塞翁失马
2.下列各组词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啜泣 端祥 打报不平 一揽无余
B.谛听 绰号 理直气状 不偏不绮
C.绡烟 垂涎 如泣如诉 饱经苍桑
D.万像 靠拢 宽洪大量 轻歌曼舞
3.下列各组用横线连接的词语,全是近义词的一项是( )
A.奥秘——神秘 旅行——远足 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B.崩塌——倒塌 诧异——惊异 侃侃而谈——理屈词穷
C.乏味——无聊 拽住——放开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
D.郑重——轻率 刹那——瞬间 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4.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都具有褒义的一项是( )
A.如果当初大家能够勠力同心,这次就不会重蹈覆辙。
B.面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技艺高超的他们也不免叹为观止。
C.他平时口蜜腹剑,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对朋友落井下石。
D.年轻时,唐玄宗宵衣旰食,晚年却因宠信杨氏而误国殃民。
5. 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队形 维持现状 坚持学习
B.高兴地说 大声地问 认真地听
C.培育品种 培养水平 培训机构
D.分布合理 分配工作 分头行动
6.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不在乎让观赏者身临其境地进入其中,更讲求山水画的意境,而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对事物的深入认识。
B.经过艰难攀爬,我们终于登峰造极,站在高山之巅,尽享美丽风景,一览众山小。
C.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中国战“疫”取得了辉煌成绩,在众多国家中鹤立鸡群。
D. 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吕伟充满自信,神采奕奕,沉静自若地走上十米高台,从容不迫地准备开始她完美的凌空一跳。
7.下列各句中的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上开满了杜鹃花,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精神。
B.诸葛亮不但精通兵法,而且熟知天文地理。
C.既然生长在和平年代,我们就不能忘记战争带来的痛苦。
D.因为宗角禄康公园环境越来越好,所以到这里过冬的候鸟越来越多。
8. 将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处,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植物是能“说话”的。有时像久病的老妇人,发出断续的喘息声。而一旦获得?? ???的阳光,或者接受? ????的水分,声音就会变得婉转悠扬。当变天刮风,它们就会轻轻地呻吟,似乎正在忍受某种痛苦。面对人类的侵扰,那些植物就会用尽最后的力气呐喊,或者通过? ????的年轮、?? ???的树叶,以及时刻准备倒下的躯干,表达它们的抗议。
A.适量 充分 干巴 枯槁 B.适度 充裕 干枯 枯竭
C.适当 充沛 干涸 枯黄 D.适宜 ?充足? 干瘪 ?枯萎
9. 下列括号内的句子,与原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你难道就不能早点睡觉吗?(你应该早点睡觉。)
B.我不得不帮助村民们度过难关。(我必须帮助村民们度过难关。)
C.我和扎西是最好的朋友。(扎西和我是最好的朋友。)
D.我们几乎赢得了比赛。(我们赢得了比赛。)
10. 将“那么,忙了停一停,累了歇一歇。”插入下面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忙与累也许是无法避免的。①当我们稍作停歇,伸手把过一枝梅花,此时不用再去羡慕梅妻鹤子的悠闲。②嗅一嗅梅花的清香,就能嗅到生活的芬芳。③能嗅到生活芬芳的人,四季都有花开。④四季的花香会让我们远离忙碌和疲惫,享受到生活的惬意与美好!
A. ① B、② C、③ D、④
11. 选出下边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B.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我市六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C.他之所以烦恼收受贿赂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思想意识不够坚定所造成的。
D.拒绝为出租车加油的行为不可原谅,应杜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12.下列各项句子中,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比喻)
B.字典不正是我们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反问)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D.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拟人)
1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开展的“当一日校工”体验活动,包括巡查校园、分报递信、清除杂草……等内容。
B.今天下午,同学们都要去看《天下无贼》的电影,你去呢?还是不去呢?
C.“我们只要心灵相通,就会精诚合作。”宋楚瑜充满深情地说,“让我们为共同的未来奋斗。”??
D.承认不懂,才能从不懂变懂,承认不会,才能从不会变会。
14. 下列各项,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喜欢唱韩红的歌曲,因为她的歌曲已经我的心灵深深地震撼了。
B.我喜欢唱韩红的歌曲,因为她的歌曲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C.韩红的歌曲我喜欢唱,因为她的歌曲已经震撼了我的深深地心灵。
D.韩红的歌曲我喜欢唱,因为她的歌曲已经震撼了深深地我的心灵。
15. 下列诗句中写“送别”的一项是( ??)
A.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B.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阅读: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16-17题。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1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B.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C.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D.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17.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达到)???B.致(送) C.访(询问) ???D.理(道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18-21题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也来自于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18.关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举例子 C.分类别 D.列数字
19.下列说法与原文第⑥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等。
B.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
C.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
D.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也来自于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
20.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
B.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
C.喝可乐等饮料是可以代替喝水的。
D.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
21.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作本文标题的是( )
多喝水的好处 B.养成饮水的习惯 C.饮水的重要性 D.饮水与健康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22-30题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 ,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22.根据①自然段的内容,作者会去圆明园看荷花的月份可能是( )
A.三四月 B.五六月 C.七八月 D.十一月
23.文章第④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 )
A.记叙 B.抒情 C.说明 D.描写
24.对作者去圆明园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残荷 B.欣赏荷叶 C.欣赏荷花 D.欣赏断墙
2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诗句符合作者心意的一项是( )
A.风雨声中听残荷 B.接天莲叶无穷碧
C.留得残荷听雨声 D.映日荷花别样红
26.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请概括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28.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借景抒情 B.语言流畅 C.气势恢宏 D.巧用对比
29.下列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戏剧
3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一波三折,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B.作者借对残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C.在构思上本文颇有特色,一是文章主旨明显,开门见山,反复照应;二是说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D.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修辞手法,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三.作文:60分。
3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一篇作文。
材料一:2013年1月17日,习近平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做出批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材料二:近期,从东北沃野到西南山林,从高原边陲到江南水乡,习近平总书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重要批示,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一股清新淳朴崇尚节约的良好风气席卷神州大地,受到民众极力赞扬和广泛支持。但也有人说,现在经济发达了,国家富裕了,没有必要再过简朴的苦日子了。
材料三:据联合国今年7月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这也再次警醒我们必须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读了上面三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呢?请结合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①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②不得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
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汉语文答案
知识与运用
1.C 2.A 3.A 4.B 5.C 6.D 7.C 8.D 9.D 10.A 11.A 12.A 13.C 14.B 15.D
二、阅读
16.D 17.D
18.D 19.A 20.C 21.D
22.D 23.D 24.A 25.A
26.(1)比喻(多答不给分)(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3)表达了作者曾经对荷花绿叶的喜爱之情。
27.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说明:这道题要求概括,意思对即可。如答“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给1分.
28.C 29.C 3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