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屈原列传 复习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屈原列传 复习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1 12:5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司马迁
复习重点:
一、文言知识点积累
二、文言句子翻译训练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08天津卷)
2、其志洁,????????????????????????????;其行廉,故死而不容。(08安徽卷)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05湖南卷/07上海卷)
举类迩而见义远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故其称物芳;
4.
蝉蜕于浊秽,以蜉蝣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2009湖南卷)
5.            ,蝉蜕于浊秽。(司马迁《屈原列传》)(2009四川卷)
6.屈平正道直行,___________,以事其君,____________,可谓穷矣。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2012四川卷)
推其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竭忠尽智
谗人间之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4、信而见疑,____________
,能无怨乎?
哀民生之多艰.
虽九死其犹未悔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忠而被谤
名句默写
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6、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________
5、举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
见放。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
3、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
7、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__.
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6.
其文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浴者必振衣
受物之汶汶者乎。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通“罹”,遭遇
通“返”,返回
通“现”,表现
通“旨”,旨趣
通“浊”,污浊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通“黜”,罢免官职
通“纵”,合纵
通“贽”,见面礼
通“纳”,接纳
通“披”,披散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词类活用
作状
在内,在外
动作名,听觉,听力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形作名,邪恶小人
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形作动,阐明
名作状,像蝉一样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亡国破家相随属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作状,用厚币
名作状,一天天地
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形作动,诋毁
名作状,在内,在外
名作动,效法,模仿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第二年
古义:骗人的假话 
3、颜色憔悴
4、形容枯槁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脸色
古义:形体容貌
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一词多义

1、屈平属草稿未定
2、亡国破家相随属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6、神情与苏、黄不属
7、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8、吾属今为之虏也
9、若属皆且为所虏
动词,zhǔ,写作
动词,zhǔ,连接
通“嘱”,嘱托,动词
属于
动词,掌管
动词,类似
名词,类,这些人
名词,类。吾属,我们。
若属,你们这些人
1、博闻强志
2、聊斋志异
3、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
4、寻向所志
5、其志洁,其行廉
6、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记忆力
记述
志向
作标记
志趣
意愿

(3)举起,抬起。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诀以示者三。
(1)推举,举荐。如:举贤以自佐。
(4)攻下,占领。如:戍卒叫,函谷举。
(5)拿,拿出来。如: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6)发动,兴起
如: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2011山东卷)
(2)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举国欢腾,举世无双
(7)完、尽
如:杀人如不能举
一、虚词
而(连词)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4、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5、竟死于秦而归葬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之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屈平之作《离骚》
4、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5、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6、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转折
转折
因果
顺承
顺承
并列
代词
主谓之间
主谓之间
动词,到
音节助词

以: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
以辞赋见称
以刺世事
遂自投汨罗以死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连词,来
介词,用
连词,因为
连词,表修饰
连词,来
连词,表修饰
让,把
介词,凭借
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竟为秦所灭
为楚怀王左徒
为天下笑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语气词,表反问,“呢”
介词,被
做,担任
介词,悲
动词,制定
为,为了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方正之不容也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翻译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
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诚信的却被怀疑,忠心的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君王无论愚昧、智慧、贤能,(还是)没有才能,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还是)一件接一件。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
顷襄王生气地放逐了屈原。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
6、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那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界事物拘束,而能够跟世俗一道变化。
7、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终莫敢直谏。
8、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相谏。
此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了。
成语
怀瑾握瑜: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五、素材运用
(一)《屈原列传》可证观点、角度:
1、爱国 
2、生与死 
3、志洁行廉 
4、中国文人的命运
5、外在环境与内在追求等等
6、诗穷而后工(指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二)运用实例:
(1)个人与社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
(2)
真性情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潇潇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3)
执著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二)补充素材
(1)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与橘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

江陵千树橘
”,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
?
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
被疏、赋闲郢
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
——
《橘颂》。
(2)屈原精神光照千秋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诗人的人格和诗人用心血写成的爱国诗篇,更滋育了后世的进步文人作家。许多进步文人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屈原爱国思想的影响,并且从他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中汲取了力量。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李白作为封建社会的浪子和诗人,他“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是努力向屈原学习的,所以他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在我国古代,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了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屈原精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