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1·浙江高考·14)新中国成立时,科技人员不足五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得益于( )
①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确立
②中央与地方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设立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实施
④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021.1·浙江高考·13)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 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巴黎和会
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2021·西南三省三校“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30)1944年8月,毛泽东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指电:“在双方五科的条件下,我们欢迎外国(来边区)投资和技术合作。”1949年6月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筹备会上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科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毛泽东意在( )
A.建立中国的新型外交 B.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平稳建立
C.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 D.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4.(2021·湖北荆州一模·9)1954年7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对中国外交及有关工作提出了11条建议,其中包括争取与英、法改善关系、建立邦交;争取与美国政府改善某些关系;团结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包括政府在内)、孤立和分化美国等。毛泽东的讲话表明( )
A.出席日内瓦会议促进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B.中国外交适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C.中国外交开始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D.中国外交冲破了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
5.(2021·全国新课改省区T8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10)从1952年6月1日中日双方签署第一个《中日民间贸易协定》开始,此后又陆续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议;岸信介内阁执政期间,日本政府提出“以贸易与政治承认脱离的方针努力扩大两国的贸易”;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后,一直面临“政冷经热”的尴尬局面。以上材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促使中日关系趋于缓和 B.中日关系发展长期受制于美国
C.该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不统一 D.中日民间的交往多过官方交往
6.(2021·广东“百越名校联盟”普通高中高三12月学业质量检测·10)1970年10月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动工,到1976年7月竣工,历时5年8个月,耗资4.55亿美元。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始终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旧殖民体系的斗争。由此可知中非关系( )
A.有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B.有利于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推动中国外交取得了新的成就 D.体现了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
7.(2021·广东“百越名校联盟”普通高中高三12月学业质量检测·9)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回忆说:“解放后,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的一年比一年多。(1954年)宪法公布之后,满族全都登记了,于是才有了二百四十万这个连满族人自己也出乎意料的数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解放后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取得成效
C.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取得成功 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各族人民的拥护
8.(2021·浙江长兴、余杭、缙云中学三校高三12月模拟考试·12)1949年9月20日,华北局作出《关于建立村区县三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定》,指出:为了进一步建设与加强华北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起见,决定不论老解放区或新解放区,一律于今冬明春普遍建立起来村、区、县三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准备明年召开各省人民代表大会。这反映了( )
A.村民自治等民主形式发展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了贯彻
C.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的确立 D.中国共产党对根本政治制度的探索
9.(2021·浙江长兴、余杭、缙云中学三校高三12月模拟考试·11)“国民党特务指使人在中国租用的印度航空公司专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上放置定时炸弹,造成中国代表团成员及各国记者共11人遇难。周恩来因国务活动临时改变行程,才幸免于难。”与上述事件直接相关的国际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大会议
10.(2021·浙江长兴、余杭、缙云中学三校高三12月模拟考试·9)“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这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下列关于“民族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B.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C.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建立政权的根本问题
D.把反对清王朝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相结合
11.(2021·江苏南通海安县高三上学期期中·12)“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中国将来应做的,要做的,但今日事实上还不能够做的,这个纲领就暂时保留不说。”材料中的“它”( )
A.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B.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C.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D.正式建立了爱国统一战线
12.(2021·广西钦州、崇左一模·30)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
A.反思城市中心道路 B.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C.固守原有革命道路 D.主张工人和农民结盟
13.(2021·四川南充一模·33)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当时所有的现代化武器。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克服重重困难,英勇作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抗美援朝( )
A.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B.学习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C.是近代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
D.使中国开始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14.(2021·浙江普通高中强基联盟高三12月统测·1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地总结丰富自己的理论,逐渐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党的领导核心在系统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上,先后发表了一些著作,形成了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下列著作与材料所述相吻合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 ?②《共产党人》发刊词? ?③《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④《论十大关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15.(2021·浙江普通高中强基联盟高三12月统测·10)孙中山先生站在那个时代的潮头,与时俱进,在屡次斗争失败之后,总结经验与教训,1924年,确定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
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其革命性的一面
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联合斗争
④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阅读
16.(2021·浙江精诚联盟高三12月适应性联考·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洋务运动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不自觉地引发了中国从防务现代化向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
?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到: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两个新的纺织业中心,从工业结构角度看两个时期工业发展有何侧重点?并分析侧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分析:①十二年中“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试列举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对了的事件”,并指出主要法律保障。②列举十二年中我们经济上“做错了的事件”,并总结经验教训。(5分)
17.(2021·四川成都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同种族、同宗教、同习俗”的中国人要“相视如同胞,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孙中山提出“仿美利坚民族底(的)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底(的)民族国家”。民国初期,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孙中山也指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据黄进兴《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之一:梁启超的终极关怀》等
材料二
中共成立之初,在党的文献中“中华民族”用得不多,并且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对。1931年以来,“中华民族”成为统一战线常用语,几乎与“中国人民”同义,在中共的文献中经常使用。1935年,中共号召开展“民族革命战争”,以求中华民族“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瓦窑堡会议赋予中共“全民族的先锋队”的新定位。1937年,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据张太原《抗日战争与中共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
材料三
1956年,中央开展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周恩来对调查作出指示,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悦之情,如“国民党把我们男人当做牛,把女人当做猴子,共产党来了,我们都变成了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国家变成了满含情感的、形象生动的国家。通过调查,编写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等丛书。
——据王璐《民族志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中华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成因。(12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共“中华民族观”的新发展。(8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开展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意义。(5分)
18.(2021·广西北海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典籍记述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强调家国同构的统治秩序。认同的是推及天下的华夏文化共同体及其以此为合法性的世袭君王,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即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如魏源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并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早期维新派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治,认为洋务派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甲午战败之后,梁启超强调“故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而已。”以梁启超、张謇等人为代表,在清末开展了长达六年的立宪运动,以期建立英国式分权立宪国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举起了满汉一家、合族救国的大旗。革命派认同了“合族”反帝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由驱除鞑虏到反满,再到只反对少数害汉人的满洲人,进而提出五族共和并希望把五族合为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同时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的另一个含义即反帝。此后到五四运动合族反帝标志近代民族主义成熟,加上此前清王朝的灭亡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观念基本形成。
——摘编自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也在开国大典中实现了合法化。到1951年9月,全国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到2000多个县、数十万个乡,均在民选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政府,初步形成便于发挥高效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行政体系。中共先后发布了剿匪和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6个月内有效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财税制度。通过“三反”和“五反”整治干部阶层的不良作风,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如实行企业民主改革、严禁烟毒娼赌恶习、废止封建婚姻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等。制定并执行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1949年底毛泽东出访苏联,1950年,中苏两国缔结同盟条约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50年10月,中国政府决定派遣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场战争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天下观的认同点,并说明近代前期民族、民主国家观念的形成具有的特点。(10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新中国建立和巩固措施所体现的显著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5分)
19.(2020·山东高考·16)(12分)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5 图6
图7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历史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8
答案 C A A A C
题号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B D A
二、材料阅读
16.【答案】
(1)表现:创办了江南制造局等中国第一批近代民族工业,推动中国工业现代化; 建立了北洋等三支近代海军,近代武器的制造和使用得到推广,推动中国军事现代化;创办福州船政学堂近代新式学堂,派遣詹天佑等赴海外留学,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任写 2 点即可,4 分)
(2)纺织中心:天津、青岛、武汉(写出两个即可,2 分)。
侧重点:民国初年,以轻工业为主。一五期间,以重工业为主。(2 分)
原因: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力量薄弱,帝国主义垄断重工业;一五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回答: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借鉴苏联经验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因素,也可得分)。(2 分)
(3)选择①:事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分)
法律保障:《共同纲领》、1954 年宪法(2 分)选择②:事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 分)
教训:生产关系的调整要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主观能动性。(任写三点即可,3 分)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运动中,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第一,创办了江南制造局等中国第一批近代民族工业,推动中国工业现代化,第二, 建立了北洋等三支近代海军,近代武器的制造和使用得到推广,推动中国军事现代化,第三,创办福州船政学堂近代新式学堂,派遣詹天佑等赴海外留学,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2)第一小问纺织业中心,根据图一的信息可知,在民国初年,中国新的纺织业中心主要有以下三个,即天津、青岛、武汉。第二小问侧重点,图一的时间是民国初年,其侧重点是以轻工业为主,图二的时间是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其侧重点是以重工业为主。第三小问原因,在民国初年,其主要原因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力量薄弱,帝国主义垄断重工业,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我国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3)选择分析①,第一小问“做对了的事件”,注意题目要求作答“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事件是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小问法律保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法律保障最主要包括两个文件:一是《共同纲领》,二是1954 年宪法。选择分析②,第一小问“做错了的事件”,注意题目要求作答“经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错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事件:一是大跃进,二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二小问经验教训,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其经验教训最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生产关系的调整要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经济建设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第三,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第四,不能夸大主观能动性。
17.【答案】
(1)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民族自我认同(共同的文化和血统);主张建立近代民族国家;倡导抵抗侵略,谋求民族独立;追求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成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传统王朝国家的衰落;对传统夷夏观的反思;西方启蒙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推动。(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中华民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包括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民族);中共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把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相结合(强调民族独立的彻底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3)意义:推动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维护了国家稳定和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的认同。(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梁启超指出‘同种族、同宗教、同习俗’的中国人要‘相视如同胞,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可推出强调中华民族自我认同(共同的文化和血统);由材料一“孙中山提出‘仿美利坚民族底(的)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底(的)民族国家’”可知主张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从材料一“民国初期,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可知倡导抵抗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由材料一“孙中山也指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可分析出追求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第二小问成因,由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这一观点产生的时间,结合所学原因从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政治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传统王朝国家的衰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推动;思想方面,对传统夷夏观的反思,西方启蒙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
(2)据材料二“1931年以来,‘中华民族’成为统一战线常用语,几乎与‘中国人民’同义,在中共的文献中经常使用”可知中华民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包括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民族);由材料二“瓦窑堡会议赋予中共‘全民族的先锋队’的新定位”可知中共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从材料二“1935年,中共号召开展‘民族革命战争’,以求中华民族‘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可推出把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相结合(强调民族独立的彻底性);据材料二“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
(3)据材料三“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悦之情”可知调查推动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由材料三“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国家变成了满含情感的、形象生动的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维护了国家稳定和统一;由材料三“国民党把我们男人当做牛,把女人当做猴子,共产党来了,我们都变成了人”可说明调查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的认同。
18.【答案】
(1)认同点:以华夏文化共同体为核心;家国同构;强调等级秩序;没有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4分,任答两点即可)特点:与救亡图存相联系;是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国家主权、平等观念和民主主义观念推动的结果;中华民族观念伴随民族民主革命发展而形成。(6分)
(2)特点:建立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形成了快捷高效的国家动员组织能力;在广泛社会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治理,管控能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坚决捍卫国家利益。(8分)
意义: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社会全方位进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7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认同点,由材料一“认同的是推及天下的华夏文化共同体及其以此为合法性的世袭君王,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得出以华夏文化共同体为核心;由材料一“强调家国同构的统治秩序”得出家国同构;由材料一“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得出强调等级秩序;由材料一“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得出没有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得出与救亡图存相联系;由材料一“魏源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并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梁启超强调故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而已”得出是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国家主权、平等观念和民主主义观念推动的结果;由材料一“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由驱除鞑虏到反满,再到只反对少数害汉人的满洲人,进而提出五族共和并希望把五族合为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观念基本形成”得出中华民族观念伴随民族民主革命发展而形成。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也在开国大典中实现了合法化”得出建立国家形象符号体系;由材料二“全国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到2000多个县、数十万个乡,均在民选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政府,初步形成便于发挥高效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行政体系”得出形成了快捷高效的国家动员组织能力;由材料二“中共先后发布了剿匪和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6个月内有效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财税制度”、“通过三反和五反整治干部阶层的不良作风,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得出在广泛社会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治理,管控能力;由材料二“制定并执行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得出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二“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得出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由材料二“在民选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政府”得出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由材料二“6个月内有效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财税制度”得出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由材料二“实行企业民主改革、严禁烟毒娼赌恶习、废止封建婚姻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得出推动了社会全方位进步;由材料二“中苏两国缔结同盟条约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50年10月,中国政府决定派遣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场战争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出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9.(12分)
图5: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5为东汉(永和五年)。
图6: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6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7: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7为唐代(天宝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