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导
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父亲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佳作——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清文章的脉络(两条线索)
3.注意作者的游踪和感情的变化
4.学会鉴赏文章独特的构思技巧
学习目标
第
壹
部
分
向夏日的美好致敬
还原生活热情本色
作者介绍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人。“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笔触细致,能通过细密观察深入体味景与情。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代表作为《春》《背影》《毁灭》《欧游杂记》等。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1898~1948)
作者介绍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老照片
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
1931年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全体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俞平伯,右二为朱自清。送行的有胡秋原、林庚、等十余人。
朱自清老照片
1932年与英国友人摄于伦敦,二排右二为朱自清。
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朱自清与陈竹隐赴普陀山度蜜月。右二为朱自清,右三为陈竹隐。
朱自清老照片
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至第四人为朱自清、余冠英、李广田、许维遹。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抑郁,始终无法平静。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他的妻子陈竹隐女士曾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标题的作用: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解
题
重点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并点明游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去荷塘路上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4—6)——赏荷塘,集中描绘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第四部分(7—10)——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采莲,最终思绪回到现实。
课文结构
明线:游踪
(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第
贰
部
分
向夏日的美好致敬
还原生活热情本色
问题探究
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文眼”,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在散文创作中,有“文眼”一说。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
所谓“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问题探究
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问题探究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问题探究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1.背诵课文;
2.重点研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景物、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描写。
作业
作业
第
叁
部
分
向夏日的美好致敬
还原生活热情本色
课文解析
第四自然段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月下的荷塘
流水
比喻
拟人、比喻
通感
比喻、拟人
脉脉
及远
由近
而下
由上
到动
由静
幽雅宁静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零星点缀
缕缕
颤动
看不见的
拓
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通
感
她笑得很甜。
【例子】
视觉转为味觉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使用通感的古诗词】
【使用通感的古诗词】
绝
句
石柔(宋)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李贺《李凭箜篌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使用通感的古诗词】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贺《蝴蝶飞》中的“杨花扑帐春云热”
王维《过青溪水》中的“色静深松里”
王维《山中》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林逋《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吕氏春秋·本味》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拓
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课文例句有哪些呢?】
嗅觉转为听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课文解析
第五自然段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到了哪些描写手法,塑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文本分析。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比喻
比喻;通感
朦胧优雅
月影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
实
虚
实
虚
正面
描写
侧面
烘托
以流水写月光——突出其光辉一泻无疑
以薄雾写月光——突出其朦胧美
以荷叶荷花写月光——突出其恬静柔美
以树影写月光——突出其光影浓淡的和谐之美
炼字:泻、浮
请大家仔细体会,这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泻——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准确地写出了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在荷塘上,将其光辉照耀着荷塘。
浮——轻飘柔美,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一个水汽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突出朦胧美。
课文解析
第六自然段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描写角度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荷塘的四面
杨柳
树梢
树缝
树上
水里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远山
灯光
蝉声
蛙声
整体的风光
由远及近、视听结合、点面结合
树(杨柳)——一团烟雾
远山——隐隐约约
小路灯——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热热闹闹
对比: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淡淡的哀伤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整体把握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课文解析
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整体把握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
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整体把握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安乐祥和生活的怀念。
到底:表示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况;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为荷叶而勾起了乡愁,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有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整体把握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本文写景的特点:
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静态与动态结合,把荷塘写“活”。
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
小结
虚实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
本文写景的特点:
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
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其中一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态和风韵,与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
(吴周文《谈〈荷塘月色〉》)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余光中
1.背诵课文;
2.参考文后相关作家对《荷塘月色》的评价,写出你对这篇散文的态度。美吗?美在何处?
作业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