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鼓响咚咚》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音乐游戏《鼓面上的舞蹈》;
????????2、感受歌曲《小鼓响咚咚》的节奏,学唱这首歌曲。
二、教材分析
??? ?本课的教学内容均与打击乐器有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围绕“打击乐器”这根主线,把唱、听、动等活动有机地、自然地融于一体。
《小鼓响咚咚》是一首短小、流畅、容易上口的儿童歌曲。歌词富有童趣和爱心,词作者利用汉字“咚咚咚”和“懂懂懂”的谐音关系,赋予“小鼓”以生命的灵气,教育小朋友从小要做关心他人的好孩子。在教学中不能过分追求声音的响亮,要帮助小朋友体会三拍子歌曲特有的韵律感,但不要特别突出强拍的力度,以免破坏歌曲自然的美感。
音乐游戏《鼓面上的舞蹈》是一个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游戏,但在教学中即要注意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关注学生是否从“玩”中学到了什么。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关心他人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创造能力与合作意识得以增强。
????????2、通过音乐游戏,学生能准确地感受音乐中强弱变化,还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强弱。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学生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并提高学生对音乐中强弱变化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即兴表演能力。
教具准备:
PPT、?小鼓,五颜六色的小珠子,《小鼓响咚咚》音乐。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发声练习。
师生问好!
练习发声:《乘电梯》,《小动物说话》
课件导入
(1)?猜一猜:一个大肚皮,生来怪脾气,不打不做声,越打越欢喜。引出谜底:鼓,揭示歌曲名称:小鼓响咚咚。
(2)想一想:出示小鼓,认识小鼓,请学生摸一摸、敲一敲小鼓,思考:鼓心敲出来的声音和鼓身一样吗?谁能模仿出它们各自发出的声音?
(3)玩一玩,音乐游戏:《鼓面上的舞蹈》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神秘的好朋友。猜猜是谁?(出示:老师手上抓着一把五颜六色的小珠子)
??? 师:这些小珠子不光漂亮,而且很神秘,还会跳舞呢!不信,你们瞧!
操作方法:老师拿出一只小鼓,把五颜六色的小珠子防在鼓皮上,以不同的力度击鼓。小鼓巧得响,珠子跳得高;小鼓敲得轻,珠子跳得低。(以《小鼓响咚咚》的音乐作为伴奏乐。以“?X X??X??X |?X X??X?—?|”为敲击的鼓点。)
(1)?师:小朋友们,鼓上的这些珠子是怎样跳舞的?
?????????生:老师的小鼓敲得响,珠子跳得高;小鼓敲得轻,珠子跳得低。
?????????师:恩!这些小珠子真不愧为老师的好朋友,它们和老师配合的真默契呀!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2)学生跟着鼓的节奏徒手敲击。
(3)请学生当舞者,听老师的节拍的强弱来跳高或低。
?????????具体方法:老师弹奏《小鼓响咚咚》,随时改变音乐的强弱,要求学生作敏捷的反应,根据老师弹奏力度的变化改变自己跳的高低。
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1)创设情景
1、导语:刚才小朋友跳得真好,现在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坐好。因为老师想给你们听一首歌曲。歌曲里也给大家介绍了一面特殊的鼓,请大家仔细听歌词,听听我的这面鼓是怎样的呢?歌词里面都唱了什么?(播放歌曲范唱。)
2、学生说一说我的这面鼓是怎样的鼓?
3、这首小鼓响咚咚啊,它有一个特点,歌曲总共有四个乐句,而每个乐句的节奏都是一样的,就是刚才小鼓和我们打招呼的那个节奏,让我们再来打打看!
4、复听歌曲,并为歌曲打拍子。(注:强弱弱)
5、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读的强,学生也要读的强,老师读的弱,学生也要读的弱。)
6、采用听唱法教唱歌曲。学生如果能力有限,教师适当带领他们唱。
(2)歌曲理解
1、说一说,观看图片理解
教师:小鼓真听话,你叫它唱,它就“咚咚咚”。(教师用f的力度敲击鼓面。)真神奇啊!你们会不会神气的唱一唱第一段歌曲呢?(学生用神气的声音唱第一段歌曲。)
2、教师:小娃娃在睡觉,它轻轻的说:“懂懂懂”。(教师用p的力度敲击鼓面。)它懂事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呢?(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问:声音很大呢还是轻轻的?学生再用轻轻的声音唱第二段歌曲。)
3、神气的、有力度变化的唱歌曲:我们能不能像刚才那样唱呢?你叫它唱,它就“咚咚咚”;小娃娃在睡觉,它轻轻的说:“懂懂懂”。好,我们再唱一唱歌曲。(放范唱,教师指挥学生神气的、有力度变化的唱歌曲。)
4、表演
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唱一唱,演一演。
(四)拓展
1、导语:其实啊,小鼓还有很多家庭成员呢!你知道还有哪些鼓吗?
2、介绍、了解其它鼓:教师展示腰鼓、战鼓、手鼓、非洲手鼓等鼓的图片给学生看。
(五)结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