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复习课件1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复习课件14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2 08:0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考点详解
【原文再现】
【作家作品】
【整体感知】
【结构图解】
【中心思想】
【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重要词句
考点四:内容理解
考点五:写法及赏析
考点六:主旨及拓展
【链接中考】
【模拟演练】
【文题解读】
【背景信息】
考点三:名句积累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唐雎,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辱,辱没,辜负。
本文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唐唯,是安陵国的臣子。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谋取安陵。出小饵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王的故技。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六百里地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几十年后,秦王赢政又故技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背景信息】
【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本文选自《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写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终于战胜秦王,保全了安陵的国土的故事。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斗争的第一回合)
第三段:写唐雎以“布衣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斗争的第二回合)
第四段:写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不辱使命。
【结构图解】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使秦原因
斗争经过
取得胜利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敢 于 斗 争
不 畏 强 暴
【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一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既突出了主人公,又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如唐雎义正词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前人,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
侧面描写如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
3.对比及衬托手法运用巧妙。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通过对比来写这两个人物。
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________》,是______
(朝代)的_____(人名)整理编辑的,是一部_____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长于议论和叙事。
战国策
西汉
刘向
国别
1.生字字音
唐雎(    ) 怫然(    )
韩傀(    )   徒跣(    )
休祲(   ) 缟素( )
庸夫(    ) 色挠(   )
寡人谕矣(     )
以头抢地耳(    )

xiǎn 
jìn
ɡǎo

ɡuī
yōnɡ
náo

qiānɡ
考点二:重要词句
2.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_______通_______,意思:____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通_______,意思:__________
(3)轻寡人与
_______通_______,意思:__________
“错”
“措”
放置
“仓”
“苍”
青黑色
“与”
“欤”
表疑问语气
3.古今异义
(1)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2)长跪而谢之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5)以头抢地耳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6)秦王色挠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7)休祲降于天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只,仅仅
不弯曲
道歉
感谢
一种坐姿
双膝着地
于是
因为

抢夺
屈服
用手指轻轻地抓
吉祥
常作“休息”
(8)非若是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9)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10)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11)唐雎不辱使命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1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13)愿终守之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14)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这样
对,正确(跟“非”相对)
只,仅仅
徒弟,学生
交换
容易(跟“难”相对)
出使的任务
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指重大的责任
古代诸侯王的谦称
孤单的人
希望
愿望
虽然如此
转折连词
4.一词多义
(1)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2)徒 亦免冠徒跣( )
徒以有先生也( )
(3)怒 此庸夫之怒也( )
怀怒未发( )
(4)虽 虽然,受地于先王( )
虽千里不敢易也( )
(5)亦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
派遣
派遣;出使
动词,光着,裸露
副词,只,仅仅
动词,发怒
名词,愤怒
连词,即使
连词,虽然
副词,也
连词,只是,不过
(6)于 仓鹰击于殿上( )
受地于先王( )
亦请广于君( )
(7)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
秦王怫然怒( )
(8)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以头抢地耳( )
以君为长者?(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9)者 以君为长者(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如此,这样
……的样子

“用”或“把”
凭借
因为

……的人
……的原因
(10)而 挺剑而起(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长跪而谢之曰(      )
(11)之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愿终守之(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长跪而谢之曰( )
(12)夫 此庸夫之怒也(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表承接
表示转折,可是
表顺承,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指安陵国土
助词,用于主谓间,取独
代词,指唐雎
……的人
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表修饰
5.词类活用
(1)轻寡人与(      )
(2)天下缟素(       )
(3)请广于君(      )
(4)虽千里不敢易也(      )
(5)与臣而将四矣(      )
(6)亦免冠徒跣 (         )
(7)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8)且秦灭韩亡魏(       )
形作动,轻视
名作动,穿白色丧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伏,使动用法,使……伏
流,使动用法,使……流
形作动,扩充?
数量词作名词,千里的土地
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掉。
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裸露
数词作动词,成为四人
6.其他重要词语。
(1) 秦王色挠(      )
(2)免冠徒跣(      )
(3)寡人谕矣(      )
(4)秦王怫然怒(      )
(5)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6)因使唐雎使于秦(      )
(7)安陵君其许寡人(      )
(8)安陵君其许寡人(      )
屈服
 帽子 
盛怒,愤怒
曾经
明白,懂得
于是
表示祈使语气
答应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非若是也
“非……也”表示否定判断。
②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前一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
③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者,……也”表示判断。
④今日是也
“……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先王受地。
②仓鹰击于殿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仓鹰于殿上击。
③请广于君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请于君广。
(3)省略句
挺剑而起
句首省略了主语“唐雎”。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8.关键句子翻译
(4)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况且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但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
(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五百里的(土地)吗?
(7)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使百万人横尸在地,鲜血流淌千里。”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9)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
(10)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
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
(1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1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白色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1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神情变得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
(14)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了,可是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1)文中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的句子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文中安陵君巧妙回答秦王的句子是: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文中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句子是: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的句子是: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考点三:名句积累
(5)当秦王想要以换地设置骗局时,安陵君婉言谢绝的理由是: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6)文中,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的表现是: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7)文中,唐雎勇敢机智地表明要效法前人,与秦王拼命的句子是: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8)文中有三处关于秦王神态的描写,分别是:
秦王不说;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
考点四:内容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终于战胜秦王,保全了安陵的国土。
或: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人物:唐雎、秦王和安陵君。
主要人物:唐雎。
主要矛盾:秦国凭借大国势力想吞并安陵国,而安陵君不愿屈尊于秦国之下。
结果:安陵国谋士唐雎以机智的辩解和过人的胆识说服了秦王。
3.唐雎是在什么背景下出使秦国的?这表明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王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因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表明了唐雎是一个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4.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1)秦王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2)因为秦王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易地是假,占领是真),安陵君看穿了秦王以大易小的骗局。
5.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或:以强凌弱,用明易实夺的伎俩欲占安陵)。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请简要分析。
秦王易地并非真心,意在吞并。
(1)从“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或:秦王“使人谓”,并以“寡人”自称(只有对下级,诸侯才可自称寡人),可见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2)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表示祈使语气的“其”,突出了秦王的盛气凌人);
(3)从“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句中“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其许寡人”和一个感叹号反映了秦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反映了秦王狡诈、骄横和狂妄(或:盛气凌人)的性格特点。
8.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9.说说“秦王不悦”四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10.诵读文章一定要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你认为第2段中秦王与唐雎各是怎样的语气?
秦王:质问、不容辩驳的威胁的语气;
唐雎:从容镇定,又针锋相对、毫不畏惧的语气。
11.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
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12.面对强秦的无理指责,唐雎是如何应对的?
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立场,断然气绝“易地”。
13.请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进行比较,看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1)相同点:
拒绝与秦交换土地。
(2)不同点:
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
或:安陵君拒绝秦王时言辞委婉,比较软弱。
唐雎则是用反问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或:唐雎拒绝秦王时立场坚定,观点鲜明,非常强硬。
14.如何理解秦王说的“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即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了秦王的骄横。
15.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之事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安陵君如果违抗我的意愿,将会遭到韩、魏两国的下场。
16.秦王对唐雎讲“灭韩亡魏”这一事实的目的是什么?
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迫使唐雎退让,以达到自己霸占安陵的目的。
这句话中关键是一个“轻”字,这里的“轻”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实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17.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的含义?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18.简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19.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秦王认为自已能和安陵君交换土地已经是对他的恩惠了,但是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
20.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不是,秦王有吞并六国之心,这交换土地只是一个吞并的借口。
21.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一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22.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凛然不惧。
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23. 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具体指什么内容?秦王提出“天子之怒”有何用意?
“天子之怒”具体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用意:用战争来恐吓唐雎,迫使唐雎答应自己的要求。
24.文中写了哪几种人的“怒”?其后果各是什么?????
三种。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庸夫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布衣之怒(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25.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的“士之怒”是怎样体现的?
语言上,针锋相对,威慑秦王;
行动上,挺剑而起,以死相搏。
26.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利用自然现象渲染当时紧张的气势,烘托秦王紧张畏惧的心理。
27.唐雎在反驳秦王时提到的自然现象有何作用?
28.唐雎连用三个事例是为了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暗示了什么?
三个事例都是“布衣之怒”,他们的行动(刺杀)都是顺应天意。
暗示自己也将顺应天意效仿专诸等人,刺杀秦王。
29.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仿效“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迫使秦王屈服;
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30.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3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32.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3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说明秦王被唐睢决心效法古代勇士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所征服。
从侧面衬托(反衬)了唐雎有勇有谋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34.从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并说说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从这里可以看到秦王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性格。
▲文中最后两段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威胁
害怕(色挠)
愤怒
35.人们常说“外交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场“战斗”中,唐雎大获全胜,请从文段中找出他取得胜利的依据。唐雎的外交语言有何特点?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援引事例,据理力争,义正辞严。
3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不是真的屈服。这只是秦王的权宜之计,他表面上放弃吞并,只是为了应付当时的危险,事后是不会善罢甘休的。秦王贪婪成性,奸诈狡猾,倚仗国力强大,兵强马壮,秦王决不会收敛他吞并安陵的野心。“文取”不行,他可以“武夺”,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了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国在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37.秦王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来却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徒以有先生也”,为什么他前后说话矛盾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秦王前后矛盾的话正说明了他的虚伪。先借口“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现了他的假仁假义;后来却说“徒以有先生也”,表现他欺软怕硬、色厉内荏。
38.阅读全文回答:唐雎的使命是什么?(20字以内)他能够出色完成使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使命:挫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
或:阻止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骗局得逞等。
原因:唐雎不畏强暴,有勇有谋。
(意思相近即可)
39.秦王想要吞并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40.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唐雎的语言: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的语言: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前倨后恭(qián?jù?hòu?ɡōnɡ):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4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唐雎与秦王分别是怎样的人?
唐雎: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能言善辩的忠君爱国的谋士。
秦王:是一个前倨后恭、色厉内荏、狡猾虚伪、骄横狂暴的君王。
结合文意略。
42.阅读全文,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
安陵君:
秦王:
唐雎:
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勇于献身)
知人善任(擅于辞令)
恃强凌弱(色厉内荏、骄横狂暴、阴险狡诈)??
▲本文写了秦王和唐雎两个对立的人物,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前倨后恭。
唐雎:沉着、镇定、爱国、坚强无畏。
4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4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才必须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3)与臣而将四矣。
(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动战争,那后果将是国破家亡,不堪设想。
(秦王用发动战争来威胁恐吓唐雎,想以强国实力逼唐雎就范,顺从他的意愿。)
(2)你如果不答应我的条件,我将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3)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5.简要分析下列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心理:你小小安陵国竟敢违背我的意愿,以此来恐吓唐雎,想使他屈服。
性格:霸道,蛮横。
(2)心理:我要效仿那三个人,以死捍卫国家的主权。
性格:不畏强权,敢于斗争。
(1)语言(或对话)描写。
(2)作用主要有:
①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③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考点五:写法及赏析
2.文中的对话,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有什么作用?
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
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3.文中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
文中的秦王与唐雎的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如“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言外之意是:你们最好将土地拱手相送,不然的话,我要发怒了,后果不堪设想。又如“与臣而将四矣”则是暗示:我将效仿前面三人,与你同归于尽。通过对话,秦王的高傲与唐雎的刚毅便显露出来。
4.本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试举例说明。
(2)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通过对比来写这两个人物。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而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一倨一恭,形成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的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秦王的盛气凌人、虚伪残暴(骄横狂妄、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沉着镇定;秦王的前倨后恭、“色挠,长跪而谢”反衬了唐雎的机智果敢,不畏强暴。
4.本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试举例说明。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秦王?对于塑造唐雎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起侧面烘托(或“反衬”)的作用。
▲唐雎的形象鲜明,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
侧面烘托(反衬);
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6.课文末段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并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由于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已经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详略更加得当。
7.“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用了什么修辞?产生了什么效果?
排比。
感情强烈,气势磅礴,突出了布衣之士非同一般的能力。
增强语言气势,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8.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增强语气,表现秦王对“布衣之怒”的鄙视。
考点六:主旨及拓展
本文叙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一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1.概括本文的中心。
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布衣之怒”,并结合历史举例证明你所持的观点。
我认为“布衣之怒”是指不畏强暴、有反抗精神等。
例证:“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大泽乡起义”等。
3.请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一: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保全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
示例二:诸葛亮。舌战群儒,终于促成孙刘联合抗曹。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示例三: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劝说公输盘和楚王,止楚攻宋)
示例四:蔺相如。不负赵王所托,以勇气和胆识智斗秦王,保住了和氏璧。
(出使秦国,完璧归赵)
▲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示例: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不畏强暴,勇赴国难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热血男儿奋发图强。
又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变法图强、开拓创新的品质鼓舞着每一位仁人志士勇往直前。
4.唐雎幸不辱命,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请说说看。
示例:唐雎的成功告诉我们面对不利处境,不可鲁莽草率,更不用惊慌失措,只要开动大脑,临危不惧就能摆脱困境。
5.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挺身而出,终于不辱使命。请你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意义。
示例:他的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仍有意义。在生活中,面对不法之徒,我们应该挺身而出、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6.下面是一副针对本文两个人物形象拟写的对联的上联,根据课文内容,拟写下联(宽对即可)。
上联:盛气凌人秦王以强凌弱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不畏强暴唐雎据理力争
示例二:针锋相对唐雎寸步不让
示例三:宁死不屈唐雎舍生取义
7.你认为,从此以后,秦王还会夺取安陵吗?为什么?请写一段探究性文字。
(提示:可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来分析,也可调动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答题,做到有理有据。)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一:不会。安陵国有像唐雎那样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人存在,足以让秦王畏惧,秦王不敢轻举妄动,安陵国可永保安宁。
示例二:会。从文章内容可看出,秦王是一个虚伪、狡诈、残忍、骄横的人,今天他会演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骗局,以后还会想出其他的花招,可以说安陵国对秦国是防不胜防,安陵国迟早会被秦国吞并。
示例三:会。文中秦王“色挠”,只是迫于唐雎要和他拼命。从秦王贪婪的性格及“秦灭韩亡魏”的趋势都能看出,秦王最终还是灭掉了安陵国。
8.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9.有人说:“根据史实,秦王能统一六国,成就大业,应该是个英雄。”你是怎样看待秦王这个人的?结合课文,发表你的见解。
示例一:我认为秦王不是英雄。因为他先以“天子之怒”恫吓,后又“色挠”,说明他是一个骄横狂暴、外强中干的人。
示例二:我认为秦王是个英雄。因为秦王面对敢于拼命的唐雎“长跪而谢”,并称赞唐雎,说明他是一个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人。
10.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正确。
唐雎这样说,主要说明一个人,在关键的时候,他会有所选择。特别是那些有胆识、有勇气的人,在国难当头时,会选择舍生取义。
(2018年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链接中考】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受地于先王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且秦灭韩亡魏
河曲智叟亡以应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王之蔽甚矣
D.徒以有先生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A


使……灭亡
无,没有
助词,的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独
因为

1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12.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不惜与秦王同归于尽)。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综合分析作答。从文章内容来看,唐雎当时是处在秦王恐吓的情况之下,唐雎说这几个人行刺的故事,既是对秦王的有力反击,也向秦王表明自己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据此理解作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模拟演练】
1.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请广于君( )
(2)故不错意也( )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4)秦王色挠( )
扩充
通“措”
交换
屈服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怫然怒
B.大王尝闻天子/之怒乎
C.与臣/而将四矣
D.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
3.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君逆寡人者(选文)
长跪而谢之曰(选文)
B.今吾以十倍之地(选文)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选文)
C.否,非若是也(选文)
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选文)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平民生气,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可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
布衣之怒。
5.请列举两位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保全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蔺相如。不负赵王所托,以勇气和胆识智斗秦王,保住了和氏璧。
6.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
7.唐雎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三人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的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唐雎使于秦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B.徒以有先生也
以头抢地尔
C.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轻寡人与
尔安敢轻吾射
D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了,可是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把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B.秦王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场面,目的是用武力恫吓唐雎。
C.唐雎不畏强暴,慷慨陈词,在这场弱国与强国的斗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D.唐雎以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严正立场和凛然正气。
D
【解析】选项D中,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几个人的故事,是为了表明这些人是真正的“士”,而自己也将效仿他们,击杀秦王。
4.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秦王的语气依次是强硬、威吓、畏惧,显示出一个盛气凌人、骄纵跋扈、蛮横无理而又色厉内荏的暴君形象。
5.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
示例:
(1)增强综合国力;
(2)众志成城,抵御外侮。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甲】唐雎不辱使命
【乙】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①其力以脱于虎豹②之秦。嗟乎!盂尝君特③鸡鸣狗盗之雄④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呜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⑥不至也。
【注释】①赖:依仗,依靠。②虎豹:像虎豹一样。③特:只、仅仅。④雄:首领。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⑥所以:……的原因。
译文: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制服秦国君临天下,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①其力以脱于虎豹②之秦。嗟乎!盂尝君特③鸡鸣狗盗之雄④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呜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⑥不至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臣未尝闻也( )
(3)休祲降于天( )
(4)长跪而谢之日( )
交换
曾经
吉祥
道歉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士以故归之
B.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学而不思则罔
C.聂政之刺韩傀也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D.安陵君其许寡人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
【解析】B项应划分为: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世上都称颂孟尝君善于收揽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因为这个缘故归依他。
安陵君于是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5.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
开放性题,只要能结合[甲][乙]两文答出对“士”的合理的理解,即可得分。
示例:我认为“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但能力却有强弱之分。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有的只是小本事;像唐雎这样的士是忠君爱国,有勇有谋的英雄,有大本事。
四、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晏子①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②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③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 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③ 临淄:齐国国都。④袂:衣袖。
【乙】秦王怫然怒……挺剑而起。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就在大门的旁边做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接引宾客的人改变了引导的方向,(让他)从大门进去了。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派你作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的(国都)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大家)举起袖子就像阴了天,挥洒汗水,就成为大雨,(人们)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者,各有各的出使对象,其中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有贤明君主(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有着无能君主(的国家)。晏婴我最无能,因此最适合出使楚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晏子使楚( )
(2)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3)傧者更道( )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
出使
迎接
适宜
同“导”,引导
2.翻译下列句子。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其中贤明的人就派他出使有贤明君主(的国家),没有能力的人就派他出使有着无能君主(的国家)。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白色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3.甲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各用一句话概括晏子和楚王的形象。
晏子是一位机智善辩、勇敢大胆、不畏强权的外交家。
楚王是一位自作聪明、轻慢无礼、仗势欺人的君主。
4.晏子和唐睢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唐雎主要依靠勇敢和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
晏子主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充满智慧的语言)。
5.读了甲、乙文两文中这些“士”的故事以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五、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译文】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当然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他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可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平安无事,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我又说,现在如果有人带着随侯之珠,持丘出产的美玉,揣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荆庆那样的果断,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进逼大王的边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它们都不会听从,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长跪而谢之( )
②寡人谕矣( )
③亲尝教以兵 ( )
④许由无天下之累( )
道歉
明白,懂得
兵法
牵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于天
时宿于野
D.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
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可是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4.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
郑同: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
5.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
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